1、 名词解释和简答 第一册 1、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 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2、。 3、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 18 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神话 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国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内容 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变化、神力和法术为情节,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做出解释,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
3、识和厚生爱民意识,以及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创世神话(盘古),始祖神话(女娲),洪水神话(鲧、禹),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表现抗争的神话(夸父,精卫) 5、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小雅南陔、白华、华黍、由庚 、崇丘、由仪),有目无辞。按风、雅、颂分三类,风即是各地区的乐调所作的土风歌谣,十五国风 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 ?#123;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西周),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大雅( 31,西周)、小雅( 74,小东大西
4、晚)。颂是宗庙祭曲,有周颂( 31,西初)、鲁颂( 4,春秋中)、商颂( 5,商中后)。 6、赋、比、兴 是诗经中开创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七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硕鼠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蒹葭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本体出现);兴是触物兴词,托事于物(本体不出现)。 7、尚书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国家历史资料汇编(记言),时间最早与甲骨卜辞相近(商周)。先秦称书,汉始称尚
5、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 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虞书 2,夏书 2,商书 5,周书 19,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又发现古文尚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8、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相传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722前 481)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 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6、 9、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10、左传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 位儒家学者。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1、
7、国语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 21 卷,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从内容与风格看,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能是战国初期史官汇集西周、春秋列国史官所记编选而成。 12、战国策 初时又叫国策、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 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复,得 33 篇,定名战国策。全书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12 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
8、观。兼有左传、国语的叙事、记言之长,风格敷张扬厉,气势充沛,是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赋及论文散文,对唐宋以降的古文等创作亦影响深远。 13、论语 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言行的语录体著作,约成书于战国 初年,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今存二十篇,主要记载了孔子言行,语录体为其文体的基本特征,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和形象隽永的语言,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14、孟子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式文集,由孟子和其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 特点:长于论辩(灵活运用逻辑推理),长于譬喻,气势浩然,语
9、言精练简约、平实浅近 15、庄子 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原有 52 篇,现存 33 篇,分为内篇 7,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内 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于其门人、后学之手。 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大胆夸张,意境雄阔,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 180 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如 “庖丁解牛”(养生主),以解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16、荀子 是荀况及其门徒所作,今本 32 篇,大部分为荀子自
10、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 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17、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 55 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中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生动形象,合意深刻,发人深思,同时情节生动幽默,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
11、椟还珠”、“自相矛盾”等等。 18、楚辞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 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
12、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19、九歌 九歌创作于楚怀王时,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它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太阳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寿命 神大司命、宰嗣神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和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
13、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它不同于其它诸篇的情调和风格,而是取材于秦楚战争,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全诗激昂悲壮,刚健质朴具有强烈的感召鼓舞力量。 20、九章 九章是战国时屈原所创作的一组风格沉郁的政治抒情组诗,共九首。惜诵、涉江、哀郢、抽思、 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整体看,九章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它的大部分篇章是屈原斗争经历的纪实。诸诗在写法上,多直抒怀抱,写实多于幻想,注意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反映诗人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语言华美生动,感情激烈奔放,结构跌宕有致,情景交融。 21、史记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之作原名为太史公书,汉人多以
14、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 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 52 万 6 千余字,由 12 本纪、 8 书、 10 表、 30 世家、 70 列传五体组成。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太史公曰”的评论也是史记的重要体例,对后
15、世亦有重大影响。 22、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 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它的体例沿用史记,又略有改变,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由 12 纪、 8 表、 10 志、 70 传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 206)到王莽地皇四年( 23 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其“十志”较史记的“八书”,史料更完整、更丰富。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汉书思想不如史记深刻开阔,儒家正统思想的色彩较浓,总体上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写人更注重整体、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公允。如贾谊, 史记把写成了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
16、。而汉书则引入其长篇巨制陈政事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政治家的形象。 23、吕氏春秋 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散文集,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239年左右。全书分为十二记,每记 3 篇;八览,每览 8 篇;六论,每论 6 篇,再加上一篇序文,共 161 篇,今存 160 篇。内容驳杂,以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为主,汉书 ?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 24、淮南子 是汉代皇室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的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也称淮南鸿烈,“ 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分内书、外书及中篇,今存内书二十一篇。其编撰的目的,据要略讲,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
17、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属于杂家。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与武帝时代的文化一统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其思想不囿于一家,各篇又成于众手,所以文风也不拘一格。 25、汉赋 赋是我国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而盛行于汉,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汉 人习惯于将辞和赋视为同一体裁,以赋统辞,统称为辞赋。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辞是指楚辞一类的诗歌,多是便于歌唱的韵文。赋虽受楚辞的影响极大,但它已脱离音乐,更多采用散文手法。二者的写作侧重点、押韵规则、句式形式、结构组织等均有不同。
18、学者通常将汉赋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其创作手法对后世的诗、词、戏剧和小说都有很大影响。 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以汉初较有代表性。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大 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
19、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 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汉初为形成期,
20、枚乘的七发是其奠基之作。武帝到东汉中叶,是其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 如、扬雄、班固、张衡,皆出于此期。此外,汉武帝、枚皋、东方朔、王褒、刘向、刘歆、班婕妤等,也都是此时的重要赋家。东汉中期以后,大赋创作衰微,只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较著名。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兴盛于东汉。扬雄酒赋咏物,张衡归田赋抒情。 26、乐府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设立乐府机构的记载,最早见于秦代,汉初承之。当时的乐府只管民间俗乐,祭祀的雅乐则属太乐掌管。汉武帝时重建乐府机构,扩大其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
21、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由于乐府收集的绝大多数诗歌都可以入乐,因此被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为与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相区别,将汉代的歌诗成为“汉乐府”。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汉乐府特点:可入乐,出现了五言诗、叙事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7、古诗十九首 是汉代文人五
22、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大体创作于东汉末年。其内容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 第二,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明月皎夜光 第三,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唯物认识和新的人生选择。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 第四,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除上举八首外,其余的十一首都属此类。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 第二册 28、建安风骨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 196 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
23、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 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29、三曹 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24、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30、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 ?论文,包括东 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诗人。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王粲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七哀诗三首 刘桢,赠答诗赠从弟三首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徐干,室思诗 31、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
25、是曹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其时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 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尤其在司马氏集团掌握政权以后大肆诛杀曹魏集团,造成中古史上“名士少有全者”的最黑暗恐怖的时期。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竹林七贤是玄风大兴的产物,谈玄促进了他们的交游,但彼此志趣并不相合。阮籍醉酒佯狂不问世事,嵇康终因公然不与司马氏合作而被害, 此二人是这一时期最
26、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32、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3、太康体 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34、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5、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 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
27、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36、玄言诗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37、游仙诗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 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
28、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38、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 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39、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
29、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40、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 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41、吴歌 指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 326 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
30、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42、西曲 指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 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 142 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43、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44、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
31、理书水经所作的 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45、小说 小说一词,出于庄子 ?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显然指的是那些无关宏旨的“琐屑之言”,这与后世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含义不尽相同 ,但其中所表露的对小说价值所持的保留态度,影响到后世小说的缓慢发展。不仅庄子,先秦诸子普遍重道而菲薄小说。小 说到了汉代,地位略有上升。班固汉书 ?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尽管将小说家附于诸子
32、之末,毕竟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而其中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也可以看作对小说所做的最早和最具权威性的解释。 追溯小说的源头,举凡上古神话、历代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乃至宗教故事,莫不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产生过影响。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风格。按语言风格,又存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 ,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面都已经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
33、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46、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 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47、志人小说
34、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48、 搜神记 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
35、响。 49、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 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50、昭明文选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51、上官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
36、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 ,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52、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53、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
37、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54、边塞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55、诗史 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 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56、大历诗风 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中大多数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乱使他们的心里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作品大多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和细致省静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57、大历十才子 指 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