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堂教学兴趣点初探 北京育民小学 翟京华 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存在学习兴趣点问题?存在。所谓“兴趣点”,是指能引起学生喜好情绪的某个方面,某个部分。学生对有的课文喜欢,对有的课文就不喜欢。这种兴趣表现在教学中无时不在。 学生对学习 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在引起、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 、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中起着巨大作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道出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学习兴趣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何使兴趣点成为将孩子的 兴趣与教学任务紧密联系的结合点,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探讨、研
2、究的课题。 一、了解兴趣点 学生正处于心智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强烈。因此,内容新颖、引人入胜、富于情趣的离奇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强,大多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并非篇篇都是绕有趣味的,有些内容是不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条件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了解兴趣的差异和特点,分析造成兴趣大小和有无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制定培养激发兴 趣的方式方法。 每学期新课本一发到学生手里,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躯使他们先睹为快,这也正是了 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于是我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在浏览课本之后,列出自己
3、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课文篇目 ,并简要的说明原因。学生很乐于这样做。收工来后,我按教材篇目、是否喜欢的人数以及理由,列出表格,进行归类,分析出学生的兴趣点、兴趣差异和主客观原因。以小语第 12册教材为例: 21篇课文中,工人代表、十六年前的回忆、 卖火柴的小女孩、养花、景阳冈、三人行等课文被大多数学生喜爱,而动物的远游、穷人 、贝壳等课文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它课文则是少数学生喜欢或不喜欢。 按学生陈述的好恶理由分类,喜欢的课文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类是以情动人,赢得学生喜爱,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以浓浓赤子之情、拳拳爱国之心强烈地打动了学生;鹌鹑以小动物无私的爱,真切地感动着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4、凡卡中小主人的痛苦生活、悲惨遭遇,拨动了学生善良而富于同情的心。二是故事性强,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工人代表、十六年前的回忆、三人行等课文,以生动感人的情节,塑造了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形象,使学生产生敬佩之 情;夜莺之歌、鲁班学艺、景阳冈则以紧张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三是文笔优美,博得学生喜爱。老舍先生的养花、草原,学生都很喜欢,他们说老舍的作品文笔清新优美,让人读了亲切舒服。 不喜欢的课文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类是理解不了,读不懂,所以不喜欢。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学生不知道它要说明什么,一些学生不喜欢贝壳,也是因为摸不准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影响着阅读兴趣。再一类就是提不起阅读兴
5、趣。如冬眠、动物的远游、渡船等课文,学生不喜欢的理由是“平淡无味”、“没有感 动人的地方”、“没劲”。 二、抓住兴趣点,推进课堂教学 学习内在的诱因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愉快地进行学习,扎实地掌握知识,是靠内在的诱因、靠情绪状态来达到的。而培养学习兴趣要通过寻找实施最佳教学手段的途径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拨动学生的兴趣之弦,要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安排得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智力活动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让学习过程充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积极活跃的气氛。 我在教学中注意每节课都考虑兴趣的保证作用,依靠兴趣的积极的动机,消除消极的动机,使学生对喜欢的课文能保持并 提高兴趣
6、,对不喜欢的课文能产生兴趣,引发“诱因”,找到推动力,进行积极的学习。 1、利用兴趣点 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往往也存在这种情况,好的教材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好的效果。学生读起来还满有兴味,老师教完后反倒索然无味。因此,对学生爱学的课文要充分利用兴趣点,使学生爱学的课文要充分利用兴趣点,使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在课堂上积极地活跃起来。所谓利用兴趣点,就是让某种情绪、兴致得到发挥、发展,而不是抑制。比如有些教材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吸引、感染人的作用。使学 生的情趣得到发展。 我在 教 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时,已经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点是在文章抒发的
7、爱国之情上。我考虑到对于以情感人的文章,默默地看与琅琅地读,所带给人的内心体验是不同的。朗读是激发情感,加强情感体验的最佳手段,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一方面用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来“激情”,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使他们“入情”。朗读与品味 词句结合 ,朗读中品味 ,理解后朗读 .学生从中领悟到 ,这篇文章的段落层次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发展 ,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体验到一种崇高深沉的情感。 2、激发兴趣 点 兴趣点显露的,我们要利用,兴趣点若明若暗或完全隐蔽的,要靠我们来激发。当我们了解了学生对一些课文的厌学原因,就要利用教学刺激物来排除阴力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8、打开其学习兴趣的大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问题去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但如果知识的深浅度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相适应,他们就会失掉学习兴趣。学生不喜欢穷人这篇课文就属于这种情况。怎么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健是要通过教学,变不懂为懂,变难为易 ,不但要使学生读懂这一篇课 文 ,还要会读这一类课文。我教穷人时,就从学生不懂入手,让学生说出哪些地方读不懂。了解了难点,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这些难懂的地方。学完以后,看谁能说出是怎么懂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建立了信心,就愿学,学习能“解渴”,就乐于学。疑惑点就转化为
9、兴趣点,阻力变成动力。 接着,我组织学生一边选读对桑娜这一人物几种不同心理状态的描写,一边议论,分析出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心理。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心理描写,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心理。最后我让学生谈谈渔夫和桑娜是怎样的穷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用鼓 励的语气对学生说:“ 这个问题你们探讨得不错,咱们再试着研究下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不断地学习、探索。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了阅读这类课文的方法,感到阅读有成效,反过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了阅读技能。 3、寻找兴趣点 学生喜欢探索问题,富于探索性的、新奇的、不寻常的问题,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引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只有学生发觉自己有的问
10、题应该弄明白而还没弄懂,发现自己忽略了某些不该忽略的词语,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这样的兴趣点。 奇异的琥珀既不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 也不是特别不喜欢的课文。怎么设计这课书最优化的教学结构呢?我在备课时考虑到课文里讲的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故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如果只带领学生去学习别人推测的成果,被动接受这个“推测”,不如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也来“推测”一番,从中发现真知,探求真理。我就把阅读思维的兴趣点设在“推测”上,给学生创造探索的情境,引发探索兴趣,拨动兴趣之弦。 上课时,在解题质疑之后,我把问题引到“推测”上。解释了“推测”的词
11、义和“推测”的根据这两个铺垫性的问题后,就让学生观察这块琥珀的实物图片,分小组大胆 地推测一下,它的形成需要推测得合理。这种做法使学生顿时精神振奋, 竞赛的形式更让他们兴致勃发。这种喜悦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各组代表各抒已见,互相补充、更正,不断充实完善他们共同的“精神成果”。 接着组织学生默读课文里“推测”的内容,画出要点,进行对照,看看自己的推测哪些与作者不谋而合,哪些地方不一样,谁的更合理;对于作者的推测,哪些自己没有想到,哪些地方不得其解,提到全班讨论。这个教学环节将学生自己推测引到学习借鉴、分析作者的推测并对照检查上,取优去劣,思维的层次又提高了一步。在
12、这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讨论。学生在把自己的推测与作者的推测放在一起分析、评论的时候,也就在自觉地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 最后,我让学生将写有琥珀形成条件的词语卡片,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排列,学生从中领悟到:推理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样,才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4、迁移兴趣点 有“兴趣”点的,可以利用;兴趣点不强的,可以激发;兴趣点隐蔽的,可以去挖掘。而对没有兴趣的教材内容,则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兴趣由彼物移到此物上。 詹天佑 这篇课文,同学们的兴趣点在课文所写的人物上,他们很喜欢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但他们不大喜欢
13、课文的描写,认为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学生只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看,重视他的爱国之心,忽视他的报国之技。对詹天佑为什么能建成和怎么建成京张铁路的,没有深刻印象。我在分析教材时注意到,课文中叙述的“测量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三件事虽很典型,但因篇幅所限,故事性不强,降低了可读性。课文中还出现一些有关工程技术方面的词语,学生不懂,也不感兴趣。如果以词解词则更加枯燥、深奥。而这些段落和词语又是 这课的重点,不讲好,人物形象不会生动鲜明,思想教育她苍白无力。为了使学生爱学、学好这课书,我用“迁移兴趣点”的方法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结构。 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因为生动、直观、形
14、象的东西适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容易接受。我就设想用电教手段将学生的兴趣引发、迁移到课文上来。在电教老师的帮助配合下,找来詹天佑建造铁路的录像带,根据课文的需要,截取了相关的片断。读课文与看录像结合起来,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着满足的心情学习课文。 为了让录像真正起到适时、适当地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我对放录像 的时机与方式做了不同的处理:学习“勘测线路”一段 时,精读之后放录像,画面是上的陡坡、深谷、狂风、黄沙,使学生加深体会到建路条件恶劣,难度大,加深理解了詹天佑不畏艰苦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开凿隧道”一段,阅读之后,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六个工作面”的示意图,然
15、后看录像与之对照,再比较两个、四个与六个工作面的不同效率,从中体会詹天佑卓越的智慧。学习 “设计人字形线路”一段,我考虑到录像片是对这段文字最形象的“解说”,初读之后,就直接看录像,节省了时间,免去了重复。 这种声音、图象、颜色、文字综合搭配运用的方 法,提高了课文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 5、发挥兴趣点与综合效益 学习兴趣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兴趣和没有兴趣,兴趣点的出现与消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不能单打一,或激发兴趣点,或往新的兴趣点上迁移,或调动兴趣重新出现。要使学生学习兴趣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得以保持,就要各种方法相互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田忌赛马是学生
16、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 我这样安排教学结构:( 1)审题诱趣。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然后了解兴趣点,我问学生: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 趣?绝大多数学生都对比赛的情况最感兴趣。我利用兴趣点,先从最吸引学生的部分组织说干讲读,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阅读心理。 (2)对比引趣。写比赛的情况是第一段和第三段。我考虑到,学生初读了课文,已经大体了解了比赛情况,如果还只是让他们细读讲解怎么赛,学生就会乏味,反倒觉得没什么可学的。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分析判断能力,我打破按段落层次的顺序讲读的常规做法,让学生把第一段和第三段合在一起阅读,思考这两次比赛的异同。这样学生
17、只泛泛地读是不行的。促使了学生深入地读书,开动脑筋去分析。( 3)质疑导趣。阅读第 二段时,我用启发质疑的方法把学习的兴趣点迁移过来。我问学生:阅读这部分时,你们想到哪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矛盾,打破已有平衡,产生新的不平衡,以激发解决新问题的愿望。( 4) “拓石”激趣。在学习快要结束、矛盾基本解决的时候,学习情绪也趋于低潮。而以文悟道,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也在课的最后阶段。如何调动学生兴趣点重新出现呢?我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调换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兴趣之火又被点燃,学 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三、发展兴趣点,改进课堂结构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富于新颖的 、 变化的、活动 的学习形式,最能诱发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起来也不易感到疲劳。而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千篇一律的课堂形式,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