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2523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单位 : 天津市宝坻区 大白庄镇中学 姓名 :杨春发 1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 实践与 研究 论文提要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体验调整、提升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的数学 思想 、逻辑思维、情感态度都需要在反思中生成,继而 得到 全面提升的。反思式教学针对的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下, 促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数学 问题的相关内容,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与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 ,适时适环境的引导学生反思 ,不走形式 ,不拖泥带水 。 努力让学生

2、 认识 问题的本质,探索解题规律,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反思并不是一味的指导学生自我感悟,而是要在教学中抓住每一堂课的反思点,有效的进行反思式活动。 关键词 :反思 探究 感悟 思想 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窥一斑,学生这个亲历的过程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过程;知 全豹,有了它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数学思想。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 过程中都会产生 这样的疑惑: “老师一讲就会,并且感觉还很简单,等到自己解题

3、,总是无从下手。” 每每 看到学生面对练习题无从下手 时,我总会思考:“ 我们的学生见的题很多、很杂, 但题目稍加变化,解决起来就很困难。可见就题论题已不能满足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中一味的灌输思想方法,而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消化,不能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成功与失败,积累经验,学生就没有了感悟的过程 。 尤其现在的学生要面对的学科很多,如果把反思过程留到课下,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空 谈。 ”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才能深切感知,只有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用心去领会数学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学生自我的一种数学反思,一种2 靠学生自主体验调整、提升数学思维的过程。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

4、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不难看出,学生的数学 思想方法 、逻辑思维、情感态度都需要在反思中生成,继而全面提升的。 反思式教学针对的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下,它能促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相关内容,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解题 规律,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反思并不是一味的指导学生自我感悟,而是要在教学中抓住每一堂课的反思点,有效的进行反思式活动。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反思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思式教学活动的论述。 一、反思错误类型,修正不足。 科 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

5、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错误是一种常见性问题,解决错误正是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反思错误,弄清易犯错误的地方,对比自己当时和现在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根源,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性的,也有能力性的,因此在反思式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反思纠错时间 。 在平时的作业讲评或纸卷分析中,不仅指导学生认清错误的类型,还要学会分析错误的原因和由此得到的启发,并把它在 错题本 上记录下来。订正一道错题后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 1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2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应该从哪里

6、入手进行思考? 3解题的关键或突破口是什么? 4通过此题在知识上、技巧上、思维策略上有什么收获? 3 5这种错误是常见的哪种类型?与哪些问题 类似? 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领着学生一起反思,如下面的一段课堂实例: 案例:计算 2222 xx , 洪岩 同学 的解法:原式 =2 84242)2(2)2( xxxx 显然做法有问题,同学们共同思考,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张冠李戴了,把分式运算当成了解方程。 );此类问题 应该从哪里入手?(分式运算的步骤应先通分);集体的关键是什么?(确定最简公分母);解题的收获有哪些?( 审题要认真,明确要考查的内容再解题 ) 。 长期这样的坚持,学生会

7、把“错误反思”当成一种不自觉的思 维活动。 二、反思所学知识,力求全面。 如在复习三角形 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对三角形的三线(高线、角平分线、中线)无论画法还是性质都特别熟悉 。 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以及每一种三角形的性质 认识的都很清楚,但在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很到位的前提下,做题还是出错。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等于 多少度? 李波同学板演 :如图 1, 作 ABCD ,21, ACCDABCD 30A DCBADCBA(图 1) (图 2) 教师:刚才同学无论从画图,还是叙述思路都很清晰,同意这个结论请举手。(全班4 共 33 人,有 17 位同学举手)没举手的同学

8、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 张美婷同学:除了李波所写的,我还画了钝角 ABC (图 2),结论是 150 。 教师:两位同学的说法大家都听到了,谁说得更加全面? 同学们恍然大悟,一致认为张美 婷的说法对 。 教师:是的,这道题应该两种情况 150 和 30 。做错的同学我们共同反思一下解题的过程,首先,重温题目“等腰三角形” 如何理解? 学生:没有告诉是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所以要有两种情况。 教师:不及如此,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部分同学习惯了画锐角三角形,所以丢了一种情况。其实这道题我们三种三角形都要考虑,只不过等腰直角三角形这种情况不成立。以后我

9、们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力求全面。 学生补全解题过程: 解:( 1)当 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如图 1), ,21, ACCDABCD 30A 。 ( 2)当 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 2) ,21, ACCDABCD 30DAC , 150BAC 。 通过此题的进一步 反思 ,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达到了自我认识的教育目的,也唤醒了学生要真正理解所学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的深入理解,促成其全面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的养成。 三、反思隐含条件,提升思维。 解数学题时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 对有一些含有 隐含 条件的问题简单易解,但结果 却是错误的 , 原因是没有充分考

10、虑条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挖掘所有的内容。如学习了一5 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后,很多学生在下例中出现错误:已知关于 x 的方程0)2(2 22 mxmx ,问是否存在实数 m 使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 56 ,若存在,求出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学生 错解:存在 。 设此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别为 1x 和 2x 4221 mxx , 221 mxx 562221 xx 562)( 21221 xxxx , 562)42( 22 mm , 2,10 21 mm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过程: 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中我们研究“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是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同

11、桌之间进行讨论。) 几位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总结得出:一元二次方程要有实数根,即 0 。 教师进一步追问:此方程的实数根是否直接给出 ?(显然没有)我们直接假设出方程的实数根为 1x 和 2x ,进而直接找到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了 m 的值。 学生 反思 :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什么?(思考后,同学间讨论 得出结论:忽略了 0 这个前提 ) 教师提问:如何能够保证 0 这个前提呢?(学生思考了 5 分钟 左右) 总结学生的说法: 在假设此方程的根为 1x 和 2x 之前,先要利用 0 这个前提求出 m 的取值范围1m ,然后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 2,10 21 mm ,从而确定 2

12、m 。 我们直接假设出方程的实数根为 1x 和 2x ,然后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6 2,10 21 mm 后,把求得的 m 值带入 检验, 101m 不能满足 0 , 22 m 能满足0 ,所以 2m 。 学 生活动:验证两种说法那一种更加实用。(学生倾向于第二种方法的居多) 教师总结:提倡使用第二种方法,因为利用 0 求出 m 的取值范围有时会遇到一元二次不等式,对于部分同学会有困难,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带入的方法。 正确的解题过程: 解:设此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别为 1x 和 2x 4221 mxx , 221 mxx 562221 xx 562)( 21221 xxxx , 562)42

13、( 22 mm , 2,10 21 mm 当 101m 时 0, 当 22 m , 0 2m 通过 反思教学指导,学生们发现了错误的原因 ,即“忘记了判别式 0 时,方程才有两个实数根”的隐含条件。“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得到的教训,更能让人牢记于心。 四、反思解题规律,学会钻研。 数学问题普遍存在外在或内在的规律,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认真总结解题规律,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一般性的规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 例 1.求证:不论 m 取任 何实数,二次函数 mxmxy )4(2 的图像一定与 x 轴有两7 个交

14、点。 教师提问:如何保证二次函数的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 ? 学生回答: 需 证明 0 。 学生活动:验证 0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直接让 0 ,教师直接指正;还有的同学 写到 1642 mm 就无从下手了。) 学生思考:我们想证明什么?( 0 ,即 1642 mm 0 )怎样才能满足 1642 mm 0 呢?(给学生 4 分钟 的思考时间) 学生发表见解: 12)2(164 22 mmm , 12)2( 2 m 0 ,即 0 ,所以 不论 m 取任何实数,二次函数 mxmxy )4(2 的图像一定与 x 轴有两个交点。 教 师总结: 二次函数与 x 轴的交点个数由判别式 的取值范

15、围来决定。此题需证明出 0 , 即 1642 mm 0 ,必须能够将它转化成 “完全平方 +正数 ” 的形式 例 2.对于分式 kxx 612,无论 x 取 任意实数,此分式都有意义,求 k 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 教师提问 :分式有意义需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 学生 :分母不等于 0。 学生活动: 如何保证分母 062 kxx ,动手操作后同学间讨论。 教室走下讲台发现大部分同学不能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062 kxx 我们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 kxx 62 0 或 kxx 62 0 学生活动:探究怎样满足 kxx 62 0 或 kxx 62 0 。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

16、学生在例 1 的基础上能够明确,要想 kxx 62 0 , k 的取值就必须满足 kxx 62 能够转化成“完全平方 +正数 ” 的形式 , 从而得出 k 9。8 但对于 kxx 62 0 对于初中的同学就难以解决 。 为解决这个难题,使学生通过以上训练能够感悟到一定的规律,我们变换了一种解题方式。 要想 062 kxx ,我们可以从问题的反面出发,探讨当 k 取 何值时能够满足存在实数 x 使 062 kxx ,从而利用 0 得出 k 9,进一步得出要想 062 kxx 就需要 k 9 学生对照教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做法反思后得出:在初中范围内要想使062 kxx 只需令 kxx 62 0

17、就可以了。 我们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洞察本质,探索解题规律,这样才可以指导学生在反思中深入探究数学世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思维过程,活跃思维。 反思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回顾或总结 ,而应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 ,进行多角度、全 方位的观察、联想。反思自己的解答是否有错,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争取探究一下新的思路,如果还有思路则应分析比较 ,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变换和化归的训练中得到提升 和发展。 如:二次方程 02 cbxax ,两实根的平方和为 m ,两根和为 n ,试 求 cbnam 2的值。 对于此题,很多学生在练习时,

18、没有清晰的思路,有些学生考虑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虽然能解出此题,但过程较为繁琐。于是在点评时, 我 鼓励大家反思题目已知及所求目标的特征,比较所求目标 cbnam 2 与方程 02 cbxax ,就会发现它们中 a 、 b 、 c 出现的顺序完全一致,只是目标中 c 的系数为 2,方程中 c 的系数为 1,而从 1到 2 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法。经过如此反思、探索,基础较好的学生马上顿悟过来,为什么不利用方9 程根的定义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于是得到如下简捷的求法。 解: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 1x 和 2x , 则有 0121 cbxax 0222 cbxax ,式 +式得: 02)()( 21222

19、1 cxxbxxa , 而由已知得: nxxmxx 212221 , , 02 cbnam . 通过对解题思维的反思,重新审查题意,更正确、完整、深刻地理解了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使各种技能与方法相互渗透,使较多的知识点得到了复习巩固,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提升、发展。 六、反思题目特征,培养 发散 思维 。 反思题目特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 不同 层面认识解决问题。通过反思题目特征,学生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知识的拓宽,不仅能温故 知新,而且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在上复习课时,我们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轻重得体, 把教学目标确定在重点知识的深度和

20、广度上,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例:如图 ,在 ABC 中, A 的平分线 AD 交 BC 于 D , O 过点 A ,且和 BC 切于点 D ,和 AB 、 AC 分别交于点 E 、 F . 求证: EF BC . 学生活动: 总结 题目的条件及结论: ( 1) A 的平分线 AD ; (2) A 、 E 、 F 、 D 共圆; ( 3) O和 BC 切于点 D ; ( 4) EF BC . 教师指导:改编试题最重要的是透彻理解题目,通过图形明确点、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图形间的关系以及内在的联系。条件重组是试题改编的好方法 ,但改编试题AOFEDC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