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杭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农业现代化是对现代科技的应用,即对现代农业科技的追踪过程,科技发展中各阶段的延续长短,进程快慢和替换速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速度和进程阶段。杭州市是沿海发达城市,负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那么实现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同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农作物病虫害猖獗、动物疫病、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一、
2、杭州市农业现代化即将跨入基本实现阶段(一)杭州都市农业取得明显成效1、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提高。从 1990 年起,我市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提高,1994 -1997 年实现快速增长, 1998-2002 年长幅趋于平稳,2003 年我市开始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又一次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2005 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19.48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66.827 亿元,增长 51.1%,年平均增长 8.6%。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3、 2002年 2004年农 林 牧 渔 业 总 产 值 农 业 产 值 畜 牧 产 值 渔 业 产 值图一:杭州市历年农业产值2农民收入逐步提高,1993-1996 年和 2002-2005 年这两个时期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比较快的时期,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7655 元,比 2000 年增长56.4%,年平均增长 9.4%。虽然农民收入构成中农业生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增加,但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有所增长。杭 州 市 农 民 人 均 收 入 变 化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90年 1991年 1992年
4、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图二:杭州市农民人均收入变化情况2、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由于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的调整,形成了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区域布局更趣合理。一是优势、特色产业凸现。都市农业的实施,加快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2005 年全市“ 六大优势产业 ”实现产值 125.31 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五大特色产业 ”实现产值 23.59 亿元,比上
5、年增长 16.6, 优势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67.8。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到位,粮经比日趋合理。我市从 1985 年开始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0 年我市粮经比已接近 60:40,到 2005 年粮经比调整为46.8:53.2。 三是种养结构有细微调整,渔业比重增加、种植业比重降低。四是区域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如萧山市的花木、特种水产和蔬菜,余杭市的水产和水生蔬菜,富阳市的芦笋和蘑菇,桐庐县的板栗和蜂产品,临安市的竹笋、山核桃和高山蔬菜,建德市的草莓和柑橘,淳安县的水果、茶叶和蚕茧,近
6、郊的蔬菜、花卉和高档水产品等。表一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3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农业总产值(亿元) 168.50 189.01 208.27 219.48优势产业(亿元) 94.3 108.9 120.4 125.31特色产业(亿元) 16.0 18.3 20.2 23.59优势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65.46 67.30 67.51 67.8020406080100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粮 食 面 积 经 济 作 物 面 积图三:杭州市十五期间粮经比变化0%20%40%60%80%100%1990年 1
7、993年 1996年 1999年 2002年 2005年农 业 产 值 林 业 产 值 畜 牧 产 值 渔 业 产 值图四:杭州市种养结构比较3、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 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到 2005 年杭州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 451 家,其中市级以上 167 家,省级 25 家,国家级3 家。2005 年销售收入 5000 万元以上企业 77 家,总销售收入 157 亿元;销售4超过亿元企业 45 家,4 亿元以上 10 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资产、销售收入方面有显著增长,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二是无公害农
8、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到 2005 年全市共建成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森林食品基地)185 个,总面积达到 86.86 万亩。通过认证并保持相应标志使用权的安全农产品(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类)品牌共计 136 家 205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 96 家 110 个,绿色食品 19 家 73 个,有机食品 21 家 22 个。4、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发展。我市农业企业中的大部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2005 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 2685 家,资产总额 1400 亿元,年销售额1600 亿元,利润 100 亿元,上缴税收 120 亿元。农业加工企业年收购农产品原料 131
9、.8 万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工的产品包括茶叶、首次、竹笋、竹木制品、畜禽、蜂产品、 、山核桃、蚕茧、奶制品、粮油、饲料等。(二)杭州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1999 年杭州市委发布了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 ,提出到2010 年,75的乡镇跨入基本现代化行列,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1、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对农业现代化评价的方法比较多,他们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各不相同,评价的结果也各有差异。我们采用杨万江的测评方法,对我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测评。该指标体系分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保障系统等 2 个子系统,又分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投入水平、农业生
10、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等一级子系统。包括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资源、耕地有效灌溉率、耕地农机动力、一产从业人员劳均农机动力、耕地农村用电量、一产从业者人均用电量、耕地农业增加值水平、土地粮食产量水平、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一产从业人员人均粮食产量、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肉蛋鱼产量、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业增加值比重、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单项指标。该测评法将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为 5 个发展阶段,依次称为准备阶段、起点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以此反映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准备阶段指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小于 30%
11、,起点5阶段为 30%-50%,初步发展阶段为 50%-70 %,基本实现阶段为 70%-90%,发达阶段为 90%以上。2、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经综合测算,我市 2005 年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程度为 68.65%(我国 2001 年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程度为 35.04%) ,其中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的实现程度为 66.62%、农业保障子系统的实现程度为71.7%;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中农业生产条件的实现程度为 53.5%、农业投入水平的实现程度为 49.22%、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实现程度为 89.49%,农业保障子系统中经济结构的实现程度为 63.34%、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实现程度为80.0
12、6%。各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详见表二。由此可见,2005 年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末期,即将跨入基本实现阶段。但是我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表二 杭州市农业现代化指标实现程度子系统一级子系统 指标名称 标准值2005年值实现程度%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资源(亩/ 人) 30 3.10 10.33农业生产条件 耕地有效灌溉率(% ) 90 87.28 96.98耕地农机动力(千瓦 /亩) 1.2 0.52 43.33一产从业人员劳均农机动力(千瓦/ 人) 6 1.78 29.67耕地农村用电量(千瓦时/ 亩) 1 600 1004.57 62.79农业投入水平一产从业者
13、人均用电量(千瓦时/ 人) 5 000 3052.44 61.05耕地农业增加值水平(元/ 亩) 1 300 2082.10 160.16土地粮食产量水平(公斤/ 亩) 600 354.82 59.14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元/ 人) 9 000 9467.24 105.19一产从业人员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人) 5 000 1165.22 23.30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肉蛋鱼产量(公斤/人) 1 500 623.62 41.57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综合商品率(% ) 90 79.0 85.56农业增加值比重(% ) 2 2.86 69.93一产从业人员比重(% ) 5 19
14、.05 26.32经济结 构城镇化水平(%) 60 54.95 91.5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人) 13 000 8069 62.07农业保障系统 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 恩格尔系数(%) 35 35.7 98.0463、影响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分析。从指标体系分析,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各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对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差异也非常大。其中耕地农业增加值水平指标达到 2082.10 元/亩,实现程度最高,为 160.16%,其次分别为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恩格尔系数、耕地农机动力、耕地有效灌溉率、城镇化水平和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等指标,实现程度都超过了 85%。一产从
15、业人员人均耕地资源指标是影响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大的障碍因子,其实现程度最小,仅 10.33%。其次分别是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一产从业人员人均粮食产量、一产从业人员劳均农机动力、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肉蛋鱼产量、耕地农机动力等指标,它们的实现程度均不到 50%。在这些障碍因子中,由于耕地资源不足是客观现实,即使是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资源也很难达到人均 30 亩的标准值。从一级子系统看,实现程度最高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为 89.49%,其次是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实现程度为 80.06%;而农业投入水平的实现程度为 49.22%,对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农业生产条件,其实现程
16、度为53.5%。二、农业技术创新加快了我市农业现代化步伐杭州市农业的飞速发展,有科技、政策和投入三个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农业技术创新不仅为杭州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杭州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杭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推动了杭州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已经开始引领杭州市农业向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发展,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1、研究开发了一批解决 农业发展瓶颈的新技术。1996 年我市全面启动实施包括兴农工程在内的“钱江科技潮”综合工程,引导有关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展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了一批成果。如“特种瓜果引种、选育及配
17、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匙吻鲟孵化驯育与大水面增养殖技术研究”、“优质黄鸡配套组合及产业化技术开发”、“有益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示范与推广”等。2004 年市农科院在科技局、市农办的支持下,联合有关单位开发了“杭州市农业专家系统” ,具有智能化、傻瓜化、7本地化和动态化的特点。2002 年又启动了航天育种研究课题,开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等新品种选育工作,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部门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丰收计划项目,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并迅速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品质量和增加农业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种植业上我们引进的新技术主要有粮油轻
18、型栽培技术、草莓良种脱毒繁育技术、水果套袋和网架技术、频振式杀虫灯、植保机械授粉技术、以及一批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如“护地净” 和“吡虫啉”等的应用;在养殖业上主要推广奶牛快速繁育和饲养技术、生态甲鱼养殖技术和海水虾人工育苗养殖技术推广等。3、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良种覆盖率提高。以“种子种苗工程 ”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良种化,围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抓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良种原种场和市级良种繁育基地,初步形成了市、县两级的引种、示范、繁育、推广体系。首先是育,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育农作物品种,如近几年选育的杭茄系列茄子、采风系列辣椒、迎霜等茶叶品种。其次是开发利用,我市农业品种资源
19、十分丰富,近年来我市大规模开发三角鲂、翘嘴红 鱼白、乌鳢、河蟹等钱塘江经济鱼种,进行人工养殖,其中三角鲂 20032005 年推广养殖面积约 1 万亩。第三是引,重点是引进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加速良种引进推广和更新速度。第四是提纯复壮,保持良种的优良种性。从 2000 年起,我市良种覆盖率均在 96%左右,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4、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00 年开通了我市第一个农业网站“杭州龙网”,而后杭州农业信息网及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杭州渔技网等专业网站相继开通,为全市农民提供技术、品种和市场信息。2003年我市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当年完成了 1619 个村级农
20、业信息服务点建设,2004 年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 2920 个,占全市村总数的 69.3%。农业专家系统加上农业数据库为农民生产决策提供了周到的服务。5、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技术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从 1997 年开始杭州市开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了原蔬菜研究所乔司基地、余杭上湖等园区;2003 年我市全面开展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到 2004 年共建成了市级都市农8业示范园区 113 个,总面积 19.9 万亩,养殖规模 266.6 万头(羽、只) ,带动农户 13.1 万户。建成了都市农业专业村 500 个(市级示范村 100 个,县级专业村 400 个) 。2004 年市科技局组
21、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当年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9 个。这些高起点高规格的园区和专业村,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功能,已成为产业区域发展的示范龙头,产业积聚块状经济的典范。6、农民素质逐步提高,技术扩散加快。 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据统计,2004 年全市 187 个乡、镇、街道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 110838 人,其中区、县(市)培训 109443 人,市本级培训 1395 人。据杭州市农村住户调查统计资料,我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有缓慢提高的趋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由 1998 年的 7.
22、42 提高到 2004 年的 7.97,提高了 0.5。表三 杭州市农业科技支撑情况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实施丰收计划项目 118 86 43 58 58 59引进新品种 186 37 515 800 328 262良种覆盖率 94.58 95.9 96.33 96.2制定农业标准 10 22 27 47绿色证书培训 17903 14352 14978 15132 13667 12000三、新时期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杭州市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 50%左右,与 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杭州市和全国一样,各个时期的农业科技贡献
23、率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从“一五”期间(1953 年 1957 年)的 20上升到“五五”期间(1976 年1980 年)的 27,到“ 九五” 期间(1996 年2000 年),上升到 40左右。2005 年全国平均农业科技贡献率为 48%,浙江省为 54%,杭州市 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是 70-80%,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更是达到 96%。因此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仍然偏低。92、农业技术成果数量少,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农业技术创新源来自农业科学研究。一定数量的农业科研成果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是我市农业科研成果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市科技三项资助的项目每年均在 1
24、0 项左右,平均每个市级单位不到 1 项。同时我市农业科研成果档次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总体看我市农业技术成果是四多四少,即农业科技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少;普通技术研究多,高新技术及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少;增产技术多,优质技术少;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技术少。我市农业科研成果档次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获奖成果少。2001-2005 年,全市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的农业(包括林业、水产及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 83 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 52 项,且没有一等奖的项目。5 年间获得的 31 项省科技进步奖中,仅有 3 项成果是由我市有关单位主持的,其余 28 项均为省级单位主持,我市有关单
25、位参与的项目。2004 年全市获科技进步奖的农业科技项目有 10 项,占全市奖励的科技项目的12.20%,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仅 1 项,占全市获省科技进步奖项目的5.26%。表四 杭州市农业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市科技进步奖 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年份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其中主持 其中主持 其中主持2001 年 0 6 8 0 0 5 0 6 22002 年 0 3 10 0 0 0 0 6 12003 年 0 3 6 0 0 5 0 4 02004 年 0 4 6 0 0 0 0 1 02005 年 0 2 4 1 0 3 0 0 0合计 0 18 34 1 0 13 0 1
26、7 3二是育成的品种少。近几年来,我市育成的农作物品种屈指可数,蔬菜品种有杭茄一号、采风一号;水稻有八优 52、杭 959;草莓有红;据初步统计,2002 年-2006 年 3 月全省审(认)定的品种有 163 个,我市仅 26 个,占 15.95 %,到 2005 年 11 月,全省申请农作物品种权保护 53 个,授权 6 个,但这些品种几乎为省级科研机构囊括,杭州市仅有种子技术推广站 1 个。三是获专利少。到 2005 年 8 月,我省农业科研单位申请专利 151 件,授权1035 件,也几乎为省级科研机构囊括。3、农业科技的覆盖面不广。从科研的角度讲,尽管我市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但现有
27、的成果基本集中在产中环节,对产前、产后技术涉及不多,农产品多用途利用开发以及储存保鲜、加工增值方面的科技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 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 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而美国农业科研力量的 70集中在产后阶段。从推广的角度讲,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面非常广,农业推广人员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工作量非常大,但农业推广人员的数量又十分有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得采用抓点做样的办法进行示范性推广。同样培训工作也是如此,主要骨干农民才能得到培训,大量农民没有参与培训的机会。4、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我市农业推广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推广机构分散,条块分
28、割,不能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各家单位各自为政,协作性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二是农技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技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 “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能真正从事推广工作,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 。三是从科研成果用得上、推得广、转化快的要求看,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主体单一,推广方式陈旧,推广效果欠佳,运行机制不灵活。主要是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少,农技推广项目与科研成果脱节,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农技推广部门与相关机构各自为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难以配套推广,服务内容一般化,公益性服务没有很好到位,经营性服务也没有搞活。四、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1、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难以提供满足农民实际需要的技术。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技术供给的主体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为科研而科研;科研人员则以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