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27837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3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成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成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成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成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成都市 “十三五”科技 创新规划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0 -目 录第一篇 迈向建设西部科技中心新阶段 .5第一章 把握发展新态势 .5一、“十二五”科技发展回顾 .5二、“十三五”科技发展形势分析 .8第二章 谋划未来新篇章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基本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2第二篇 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先发优势 .14第一章 加快推进重大领域原始创新 .14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4二、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科学研究 .16三、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18第二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19一、发展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技术 .19(一)发展资源创新的生物种业技术

2、 .19(二)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20(三)发展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物联网技术 .20(四)发展全产业链的农业高新技术 .21二、发展具有核心优势的现代制造产业技术 .21(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22(二)发展绿色智能的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23(三)发展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技术 .24(四)发展前沿突破的生物技术 .24(五)发展绿色高性能的新材料技术 .25(六)发展多元利用的新能源技术 .26(七)发展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技术 .27(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发展 .28三、发展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 .29(一)发展创新融合的科技服务技术 .29(二)发展

3、跨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技术 .30(三)发展面向新媒体的新兴服务技术 .31第三章 构建科技惠民技术体系 .31一、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32(一)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2(二)深化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利用 .32(三)全面推广智慧工程应用 .33- 1 -二、营造绿色宜居城市环境 .34(一)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34(二)促进发展绿色清洁生产 .35(三)强化环境污染防控与治理 .35三、提升民众健康安全水平 .36(一)发展人口健康技术 .36(二)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37(三)加强社会安全保障 .37第三篇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 .38第一章 构建全面创新改革新机制

4、 .38一、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39(一)完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 .39(二)推进科技成果“三权” 改革 .40(三)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40(四)建设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示范区 .41二、完善军民深度融合机制 .41(一)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42(二)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 .42第二章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42一、积极引进全球创新资源 .43(一)加强国际合作创新载体建设 .43(二)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国际流通 .43(三)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 .44二、构建国际科技研发中心 .44(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4(二)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研发中心 .45三、支

5、持优势企业开放合作 .45(一)深化国际产业技术合作 .46(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46(三)加强对外合作服务支撑 .46第三章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7一、完善“3+M+N”双创载体布局 .47(一)深入推进“3”个双创载体引领区建设 .47(二)深入推进“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建设 .48(三)深入推进“N”个双创载体专业特色区建设 .48二、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48(一)打造“创业天府” 云孵化体系 .49(二)加快构建“四众” 支撑平台 .49(三)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50三、提升城市创新创业影响力 .50- 2 -(一)开展“菁蓉汇” 系列品牌活动 .50(二)打造“中

6、国 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创业品牌 .51(三)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51四、加强科普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52(一)完善科普基础设施 .52(二)打造品牌科普活动 .52(三)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53第四篇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空间 .53第一章 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53一、构建创新创业发展新生态 .54二、形成创新协同发展新特色 .54三、打造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55第二章 加快成都科学城创新发展 .55一、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55二、打造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域 .56三、打造国际化的高端研发产业聚集区 .56第三章 推进域内协同创新发展 .56一、促进中心城区转型升级

7、实现创新发展 .57二、科技创新推动“四大工业板块”提质发展 .57三、加快区域差异化创新发展 .58第四章 提升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水平 .58一、推进跨区域科技开放合作 .58二、构建中西部创新发展高地 .59三、打造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 .59第五篇 构建自主高效区域创新体系 .60第一章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落 .60一、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 .60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61三、完善科技型创业企业服务体系 .62第二章 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62一、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 .63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63三、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自由流动 .64第三章 创新科

8、技金融发展 .64一、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 .64二、加快发展科技信贷 .65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65四、健全科技金融组织体系 .66五、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66第四章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66- 3 -一、推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7二、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 .67三、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67四、强化知识产权服务 .68第六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68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68第二章 完善政策法规 .69第三章 健全科技管理 .69第四章 强化监督考核 .704前 言成都市“十三五 ”科技 创新规划依据国家、省有关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9、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2025 规划编制,明确我市“ 十三五” 时期科技 创新的总体思路、 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我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行动指南。第一篇 迈向建设西部科技中心新阶段第一章 把握发展新态势一、“十二五 ”科技发展回顾1、优势基础科技创新资源持续集聚。成都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 56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108 家,拥有高分子材料工程、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

10、台67 个。我市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 12 大类学科,一级学科超过 100 个,国家重点学科超过 60 个,交通运输工程、生物材料等学科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我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拥有专业技术人才 151 万,其中两院院士 36 人,国家“ 千人 计划” 专家 169 人,国家有突出 贡献中青年专家512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814 人,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5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七千亿,达到 7858.41 亿元,是 2010 年的 3.80 倍;实现利税 577.58 亿元,是 2010 年的 1.99 倍。成都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11、1753 家,其中,2015 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214 家,超百亿的企业 3 家。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产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成都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城市,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中西部唯一一个校地企业三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落地城市。2015 年,全市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到 193 家,孵化面积超过1506 万平米,创新孵化与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以科技金融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活动日益活跃,2015 年全市技术合同

12、交易项数达 17129 项,技术交易总额 406.69 亿元。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增加。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其中西南交大研制的“高铁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技术体系”是荣获国家科技 进步特等奖“ 京沪高铁工程”的核心关 键 技术,是我国高铁 技术领先世界的代表性技术;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研制的“ 激光雷达系统” 是实现神舟飞船与天宫宇宙空间站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达到国6际领先水平;四川大学“原创性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 和“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研制成果, 标志着我国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体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从无到有跨入国际先进水平;电子科大研制的“非制冷式 红外感光芯片” ,使我国

13、在 红外夜视感光领域一举跻身世界领先国家行列。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领先中西部城市,2015 年,专利申请量达到77538 件,是 2010 年(31261 件)的 2.5 倍,年均增速 19.9%;专利授权量为 44852 件。仅 2015 年,全市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技术奖励 314 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16 项(通用项目,不含国防),居于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项,占奖项总数的 73.88%。2、存在的问题“十二五” 期 间,成都市科技 发展取得了 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偏低,企业研发投入较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

14、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科技优势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牵引力不够,科技创新有效供给有待提升;三是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够,成果转化率不高,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不充分,科技优势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优势作用有待提高;四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二、“十三五 ”科技发展形势分析当前,世界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7深、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成为新时期经济建设的主旋律。随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成都市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即将迎来深化创新驱动发展

15、、打造西部首位城市的重要历史机遇期。1、国际形势当前来看,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融合发展的态势。科技创新前沿领域酝酿革命性突破,孕育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等为核心的前沿科技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重大科技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更加频繁,科学交叉不断催生新的学科和技术领域。技术革新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支撑引领未来国际产业格局变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提出了“ 再工业 化” 、“工业4.0”战略, 纷纷加大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力度,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汽车

16、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突破方向和增长引擎,不断提升新经济发展质量。2、国内态势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全局和未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在科技创新方面8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之中,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随着“互联网 +”以及“ 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蓬勃兴起,新产业、新生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领域诸多积极变化正逐步显现,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全国科技三会” 进一步明确了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3、成都发展成都当前发展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