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2、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些多,主要包括(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课程的内部因素等。3、隐形课程具有什么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4、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
2、程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6、简述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按照迁移性质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按照迁移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按照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7、简述影响人
3、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8、简述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2)情感倾向趋于定性(3)情绪的强烈性(4)情绪的易激动性(5)情绪的两极性明显(6)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7)情感的开放性与纹饰性相交织。9、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行为塑造法(4)认知疗法(5)来访者中心疗法(6)理性情绪疗法。10、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
4、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11、品德的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等四种心理成分,简称为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12、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学生的内部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品德心理矛盾,是个体的品德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产生的新需要与原有品德结构的矛盾”,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思想矛盾想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因此,学生内部矛盾斗争过程,也是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
5、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2)德育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德育的任务,不是也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只能根据受教育者内部矛盾的转化规律,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13、贯彻德育的方向性原则有哪些要求?方向性原则,及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原则,是我国中学德育性质的最突出的表现。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
6、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3)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4、列举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集体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15、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哪些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真题:1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留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17、教师备课的
7、基本要求有哪些?首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专研教材,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专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要全面,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其次,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第一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第二是课题或单元计划,第三是单元计划,即教案。18、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压力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压力源:(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
8、等也会导致压力。(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生理压力源:(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社会压力源:(1)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2) 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3) 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19 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其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的教
9、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品质。(3)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例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已形成无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担当讲到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以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 要根据注意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2
10、0、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防止单一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转化的内在机制。21、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3)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4)要吸取原有血脂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22、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
11、得较快。(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得就越多。(3)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是有限度的,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4)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23、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评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他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对外
12、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24、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基础性。(3)注意务实性。(4)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5)要表达确切。(6)强化联系性。25、简述贯彻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校长、班主任、各科老师和全体职工,要形成教育的合力。(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
13、成一定的制度,及时和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现状,指定相互配合的方案,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要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26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27、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
14、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28、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29、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产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30、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激发水平。(3)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
15、程,适当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31、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包括: (1)基础能力素养:A、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B、语言表达能力素养: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2)专业能力素养:A、教学设计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研究能力 (3)心理素养 (4)身体素养。32、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
16、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33、在学校的
17、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34、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为了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合理。复习方法合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18、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 150%时,效果最佳。35、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
19、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36、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 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37、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参观、报告、讨论等。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
20、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3)说服教育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并能做到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4)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
21、,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辞。38、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39、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 8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相应发展危机,其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有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1 分)。 1
22、 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3 勤奋感对自卑感; 4 主动感对内疚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40、简述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1)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2)情绪和情感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41、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2、简述必修课及其特征。根据课堂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的不同,可任意将课程分
23、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还可分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规定的必修课和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等,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4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
24、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4.建立良好的教学
25、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
26、行为效果比较显著。模拟题:(一)44、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45、如何解释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与不同位置的材料受其他材料的干扰程度有关。开头部分的材料只受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即只受倒摄仰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面学习材料干扰,即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都会受到。46、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