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1 - 共 12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 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7 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 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9 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10 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 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12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
2、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半方法的科学,体现了人、科学技术、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1 它以自然
3、界为研究内容,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2 它以科学技术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认识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3 它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价值论角度着重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意义: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研究生入学以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让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辩证法的必要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 ,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
4、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同时,当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辨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过使我们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 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希望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得到以下方面的收获:首先,通过学习自然 辩证法, 让我对科技、宗教、人 类、社会以及宏观宇宙的演变,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随着科技的 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
5、在了解社会演变过 程的基础上,我 们才能更好的与时俱 进。其次,使我能够全面 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 ,真正把握科学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作为研究生的我,更要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思 维方式,提高理 论思 维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样才能承担起科研的能力,完成一个研究生 该有的使命。再次,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过程形成的核心,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希望能 够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科研事 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希望通过自然 辩证法的学习,能 让 我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辩证地看待、评 价和解决问题, 这种能力将在以后的生活路
6、中起到更大的作用。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2 - 共 12答: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1.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人化
7、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 、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 、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 、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 “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 。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 200 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
8、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 46 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 3.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 ,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
9、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 “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3)
10、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 、 “反物质”等方面探索。4.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 “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
11、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蒸汽动力的产业化, 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和信息社会自然。1.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中: 所 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无人的世界即天然自然; 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即人化自然;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即狭义的人工自然;被产业所生产出的自然即人工自然。 所谓的辨证运动是指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运动;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运动。2.在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即三个转换中形成的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认识:科学:将天然
12、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技 术: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 :将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手段。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3 - 共 12是 马克思主 义关于自然界的本 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是 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还 包括对 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质(2)运动不灭(3)物质决定思维和意识(4)时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物质固有属性(5)自然事物存在对立统
13、一性(6)自然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中(7)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基于自然发展之上(8)人类实践产生“人化自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摒弃唯心主义,又克服了机械唯物主 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的有机 结合。(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与自然界不是 绝对对立的,人 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 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中最能体 现人的本质
14、力量对象化(人的本 质力量:理性、 对自然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地方,正在于人化自然。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4)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 对自然既有能 动性的发挥,又受到自然 规律的制约 ,受控于自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既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 观由于缺乏科学知 识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又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自然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从而深刻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自然是客观的、是普遍联系
15、的)、科学方法 论(系统整体看 问题)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通过科学技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 论、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方法是辨证的。即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
16、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的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4 - 共
17、12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答: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自然界作为系统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意义: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18、观,学习系统自然观可以使我们更系统,全面的认识自然,学习系统自然观有着深刻的意义,表现为: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例如老三论 SCI- (已打印)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如新三论 DSC。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
19、部属性;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通过学习系统自然观能让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唯物辩证思维模式,深刻理解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容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解辩证认识的实质,为我们将来形成良好的辩证思维打下基础。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P73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
20、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自然中的一员)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21、。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
22、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现代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在
23、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5 - 共 12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这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24、“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 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现代科学的特征:(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
25、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
26、、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科学活动如何进行(一般环节):(参考复印部分)1、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它的逻辑起点在哪里?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应明确的方法论问题,也是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感兴趣并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学始于观察”和“科学始于问题
27、”的论争。2)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规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方向、途径、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科学研究总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一段落。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科学事实的获取。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获取科学事实。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观察和实验。首先,科学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形成。其次,探索性的观察有助于科学假说的建立。它可以为科学假说的提出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28、第三,观察可以为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提供事实根据。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有了科学事实的获取,需要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这就涉及到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问题。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过程。科学抽象的构成:a. 科学概念 b. 科学符号 c. 思想模型与理想实验。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4、科学假说的形成。 (1)建立科学假说的意义(2)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4)科学假说的检验。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A、通过类比和模型形成科学假说。B、通过溯因推理(猜想、试错)
29、形成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检验的分类: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 。5、科学理论的创立。 (1)科学理论的结构(2)建立科学理论的原则(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及原则。学习科学方法的意义: 1、科学意义:我们知道,精密仪器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比起人的大脑来,我们说,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还是或始终是人的大脑。而适用的、好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机敏、冷静而又有素养的、有创造性的大脑,可以提高科研效率。应该承认,不专门学习方法,也会在科研中形成方法;天赋能力极高的人常常从自己的学习中自组织地获得最佳效益。此外,由于科学研究具有独创性,所以方法不会有固定的模式,相反,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会阻塞认识的道路。但是
30、,学与不学,有一个自觉性问题。未来的研究者绝大多数也不是天才。给绝大多数研究者以苦干科研方法的指导,较之听任其凭借个人经验地探索,要有效率得多。前者可以事半功倍。不同学科自然有不同方法,但有些方法上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技巧,是绝大多数类型的科学研究所共有的,通用的。掌握这些方法论的精髓,再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将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搞起研究就会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6 - 共 12得心应手。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少不了选题,资料搜集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如何把握,如何达到较高水平,既要探索也有规律可循。如果我们注意了,方法就会找到你,就会起作用。2、哲学意义推动哲学进步
31、和发展。科学方法可以提炼、上升为方法论。而方法论是科学与哲学的一座桥梁。(1)自觉学习方法,自觉领悟其中蕴涵的逻辑和意义,有助于科研工作者从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哲学思想。第一它可使科学研究更深刻地研究其认识基础。例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普朗克、玻尔、海森伯、薛丁谔等人不仅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且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爱因斯坦把哲学、一般认识论问题和概念等同于物理内容之“脚”上的“鞋子”,说物理学家不应该把这些问题完全交给哲学家去处理,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最晓得、也最确切地感觉到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夫脚的”。道理就在这里。第二,通过创造性方法的运用、提升、丰富,可以推动哲学方法论的新陈代谢。例如,
32、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受理论影响”命题的提出,就是受科学方法中的某些思想的影响;操作主义哲学、实证主义的建立,是部分地受了爱因斯坦要求概念可操作的影响。再例如,当代自组织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思想,因而丰富了哲学,推动了哲学。哲学的变革,不是一句空话。方法论研究是推动哲学发展演化的道路之一。1、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 习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2.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 3.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四)学习方法要注意的问题:1、要作学习方法的有心人。学习方法,既同于学习知识,又不同于学习知识。学习方法主要是一种能力培养:如看问题的角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3、的能力;方法的学习,取无意注意不行。必须作有心人。即平时在学习中,在与人接触过程中,都要有意注意,并善于注意。吸取别人是如何看问题的,如何思考的。方法的形成,与自己有无课题研究有密切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有问题要研究,就提供了一个有意注意的角度,一个选择的角度。例如读书,有问题研究,在读书时,你就会注意与该问题相关的正、反观点。即此时客观上容易作有心人。若再勤快些,平时善于搜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作卡片,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形成你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或方法。2、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注意努力培养此种能力,才能有创造性的方法。爱因斯坦十分推崇这种能力,他认为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这种能力。它
34、不仅对科研,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选择科学问题(科研选题)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或价值 原则:科研选题必须要满足社会需求和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选题要有价值, 这既是科学发展自身的要求,也是科学对社会的 责任。 B、创新性原 则:创新性原 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未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出创造性的科学成果。 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 应用上的创新。 C、科学性原则:科研 选题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把 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 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D、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 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
35、要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的界定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 实践活动中根据 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 总和,它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 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体现出以下整体性的内容:(1)技术涉及目的;(2)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能动实践;(3)技术涉及物质装置;(4)技术涉及技艺;(5)技术涉及知识;(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技术是人 类社会需要和
36、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 产物。社会需要决定了技 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属性;技术创造必须符合自然物 质运动规律, 则体现其自然属性。2、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技术首先需要主体要素( 经验、技能、知识)的能动发挥 ;同时,技 术还是精神化物质的过程,包含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任何 现实 的技术及技术进步都是软件(规则、程序、方法)和硬件(工具、机器)的统一,也就是精神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7 - 共 12性和物质性的统一。3、潜在形态与现实形 态的统一技术 有一个从潜在形态(技术思想、 发明、构思、方案 设计)到现实形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的生 产技术、工程技 术)转 化的
37、过程;4、中立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首先,技 术是一种中立的工具和手段;其次,任何技术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产生和服务的,目的性就包含着价值内涵。技 术 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取决于技术自身属性(技术是科学原理的客观应用);社会价值取决于社会对技术的应用。5、累积性与跃迁性的 统一在人类的不同 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如蒸汽、电力、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体系),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 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逐渐提升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6、国际性与民族性的 统一首先,技 术 的目的是为全人类而
38、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 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技术发展是一种全人类的需求; 其次,技术发展又受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又体 现出其民族性。7、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 产力性 质和水平的标志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 诸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中,提高着生产效率和生 产力水平。技术发展的动力1.内在主义(技术自主论):强调技术的“自主性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推进与扩展,而外部社会条件对技术发展不起主要作用乃至不起作用;2.外在主义(社会决定论):认为技术活动决定于技术以外的社会因素。 、3.辨证的认识:技术发展既有自身内在的机制
39、和规律,又受到外部社会 环境的影响。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1)社会需求(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和首要动力(2)技术目的(技术功能的社会实现)和技术手段(实现目的的技术结构支撑条件)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科学日益走到技术的前边)(4)文化是技术发展的张力(如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三大发明对文艺复兴 和启蒙运动提供的强大推动力;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技术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答案: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技术观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40、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的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也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创造出来,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
41、、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 (2)中立性与价值性;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其次,技术是一种影响社会价值的实质性的力量。 (3)自主性和建构性;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有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技术的后果与影响是内在于技术的,他们被设计在技术之中,而不管设计者是否完全意识到它。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 (4 )
42、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同时,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包含了各种客体要素,如工具、机器设备等。 (5)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 ,因此技术具有跃迁性。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8 - 共 12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类相互融合的特征。 (6) 国际性与民族性 ;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
43、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服务的特性。技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受其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 (如技术转移)技术的发展动力: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科学发展是技术
44、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 19 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4)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工程的本质与特征:内涵:工程是为了创建人工自然,在科技及 经验集成的基础 上,在特定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情境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活 动 。特征: 1)、系统性与集成性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所以工程活 动中包含众多的要素,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工程活动中必须强调系统协
45、调,除了内部的系 统协调, 还要求与其 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由于工程系统性的创造产生了集成性。工程问题集成的第一个层次是技术要素 层次的集成。工程是多种技 术的有效集成。工程问题集成性的第二层次是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集成工程活动中包括了物质要素、技术要素、 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等多种要素的集成。2)、场域性与情境性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所以工程活 动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 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 显的场域性与情境性。工程人工物是在工程行动中逐步建造出来的 对象,工程人工物往往 处在特定自然与社会 环境里,不可能象一般产品一样可随意移动,也别于一般生 产物品批量、
46、定型的特点,具有 “不重复性”的特点。3)、不确定性与风险 性包括工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由于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 来风险; 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 4)、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 评价的多维性由于工程活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着人 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程结果表现出双刃性。同时对工程活动的价值评估必然是多维的、多 层次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
47、、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 不仅要从工程活动的外部进行价值评价,而且要把价值评价转化为工程活动内部的行 为机制, 这已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活动重要的内在特征。(工程的定义: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在综合集成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理论性知识及情境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核算的约束下,调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探索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建构行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社会实践过程及其成果。 )工程的实践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它体现出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目的性;科学、技术
48、、社会、人文、情境等多种知识经验在工程活动中的综合集成与创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场域性、情境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实践的空间性、时间性、鲜活性、探索性与创造性;整个工程活动的有计划、有阶段、有组织性,深刻地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组织性与社会性;工程活动的成果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建造,则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作为特定的物质生产,工程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9 - 共 12工程活动的特征也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工程决策的
49、综合性与创新性;工程决策的过程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进行的合作、搏弈、协商、竞争的过程。 (2)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除了工程活动内部的系统协调,还必须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以系统协调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工程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成功。 (3)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与优化性;工程知识仅集成“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三大类知识还不够,还必须集成相关的已有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集成在当下具体工程现实发生中,依赖特殊场域、情境而产生的境域性知识与经验。集成并不是上述四类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与当下工程现实境域相符合的,可行、可操作的知识、方法、程序、规则、规范、指南。 (4)工程活动的场域性与情境性;工程行动欲建造的人工物系统总是嵌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的,工程活动必然具有明显的空间场域性。由于情境事件的不可避免的随机发生,因此工程活动具有情境性。 (5)工程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工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