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读书学习的小古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说:_省: _信:_2.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3.分别写出文中论述求知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每方面写一句即可)。求知态度:_学习方法:_(二)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
2、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答道: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
3、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凡得学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吾徒相教 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孤者易伤,贫者易感。译文: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答: (三)读书之法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
4、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纷错:纷繁错杂。遽:仓促。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大率:大多。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参考译文: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
5、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朱熹读书法: 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6、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 ;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 ;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 。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苏轼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 “勿生余念” ,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然后可以有得尔
7、(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 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翻译: 4.选文先提出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和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
8、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 ,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 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 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太平御览学部)【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
9、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释】豕(sh):猪。蒲:水杨树。鬻(y):卖。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断两处。代 育 还 羊 豕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置 胆 于 坐 坐 卧 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 胆 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B “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
10、同。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 都可翻译为“使痛苦”。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女忘会 稽之耻邪?4.【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 ”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5.【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11、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选自论语述而篇 。叶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地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子:指孔子。 女:同“汝” ,你。奚:何,疑问代词。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语气词,相当“而已”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如何) ,子路没有回答。孔子( 对于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 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 而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 甚至)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子路不对 女奚不曰2下列加点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苛政猛于虎 B行者休于树 C告之于帝 D生于忧患3用
12、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5.为了学习和工作可以发愤而忘食,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平时用( )成语来表达“发愤忘食”的意思,而( )与它的意思相反。(六)孟母裂织翻译: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见他回来)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
13、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道理分析: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 【孟母断织教子原文翻译及道理】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
14、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七)薛谭学讴薛谭学讴( u)于秦青(2) ,未穷(3)青之技(5) ,自谓(4)尽之,遂(6)辞(7 )归(8) 。 秦青弗(9)止(10) ,饯(11)于郊(12)衢(13) ,抚(14)节(15)悲(16)歌,声振(17)林木,响遏(18)行云。薛谭乃谢(19)求反(20) ,终身不敢言归(21) 。 (本文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 ) ,战国列御寇(别名列子)编撰。 ) 注释:(1)讴 唱歌。 歌曲。 (2)秦青:秦国著名歌唱家。 (3)穷:用尽,用完。 (4)谓:以为、认为。 (5)技:本领。 (
15、6)遂:于是。 (7)辞:告辞。 (8)归:回去。 (9)弗:没有。 (10)止:阻止。 (11)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 (12)郊:在城外大道旁。 (13)衢: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14)抚:轻轻的拍。 (15)节:节拍。 (16)悲:悲壮的。 (17)振:振动。 (18)遏():阻止。(19)谢:道歉。 (20)反:通假字,通“返” ,返回。 (21)归:回家。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
16、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 , (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启示: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1. 解释下列斜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秦青弗止。_ 响遏行云_2. 对下列各句中斜体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薛谭学讴于秦青饯于郊衢未穷秦之技自谓尽之A与相同, 与不同。B 与 不同, 与相同。 C 与 相同, 与相同。D与不同, 与不同。3.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
17、什么? 答:_ (八)一字之师时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陶岳(宋) 五代史补译文: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 .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 ,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 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晚唐诗人郑谷, ( )诗写得好,( )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 “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 某年
18、冬天,齐已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 ”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为短文加个小
19、标题写在横线上。2. 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3.用 “”画出郑谷改字的理由。4.把 “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呢?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_5.你认为郑谷和齐已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呢? 郑谷:_ 齐已:_ 6.在修改作文中你有没有因一两个字而伤脑筋呢?你认为有这样的必要吗?答:_(九)教学相长(小古文 100 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注释: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2.弗:不 3.旨:味美,好吃。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
20、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6. 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9.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11.善:好处。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
21、相互促进的。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弗食不知其旨( ) 教学相长( )虽有至道(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句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3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4 (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 ) ”作比继而引入“( )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 ”这个结论。5.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有所得的。你在帮助别人或帮同学解决难题的同时,自己是否也得到了知识?说说自己的经历。(十)宋濂,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人过。 (帝)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
2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
23、初文学家。讦(ji):攻击。帝:指明太祖朱元璋。恶:同“勿” 。诮(qi o):讥讽。1用斜 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于 是 帝 廷 誉 之 曰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间召问群臣臧否( ) (2)或指其书曰( )(3)既而帝览其书( )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译文 :宋濂,字景濂。性情诚恳谨慎, 长期在宫中为官 , 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 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 并说:“ 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 我了解他们, 而对那些不善之人, 我不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
24、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 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 这是不敬, 是诽谤,是违法。 ”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 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 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 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 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 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 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 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 ”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 其次是贤人, 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 从未说过一句假话, 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 始终如一, 他岂只是君子, 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
25、索要诗文者, 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 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 太史公”, 而不称其姓氏。4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 分)5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 分)相同点:不同点:【链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26、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宋濂通过叙述自己求学时的种种艰辛,勉励后辈学习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在你心里还有哪些古人好学的典故,请举两例。7. 联系生活实际,请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至少两点)(十一)董遇论三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于无日
27、。 ”遇言:“当以三余 。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陈寿(晋) 读书三国志魏书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 ”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
28、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采稆负贩 人有从学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或问“三余”之意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3翻译句子。苦渴无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5. 这段文字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6. 文中所说的“三余”, 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 ?你有哪些事件是可以利用的吗?(十二)朱詹好学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
29、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颜之推(南北朝) 颜氏家训勉学篇【翻译】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奋好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经常吞食废纸充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也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悲哀的叫声惊动四邻。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
30、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 ,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小故事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学习时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你能写几条关于勤学苦练的名言或格言吗?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说明一个道理: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
31、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注解 1.夫:句首发语词。2. 学者:学习的人。3. 求益:求得长进。4.凌忽:凌,欺侮;忽,轻视。5.轻慢:轻视。慢,傲慢。6. 同列:同辈。7. 疾之:怨恨他。8.恶(w):厌恶(w) 。9.鸱枭(ch xi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10.如此:像这样。 (代指:才读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 )11.所以:是为了。12.疾:痛恨。13.也:罢了。14.损:损害。译文: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 (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
32、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道理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骄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如果凭借学到的知识自高自大,还不如不学习。人,千万不可以己之长,便恃才傲人、傲物。1.解释加点的字词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 人疾之如仇敌( ) 如此以学自损( ) 轻慢( ) 2.翻译下列句子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答: 3.文章的观点是 4.根据文章内容, 结合学习生活谈谈, 我们应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答: 5、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答: 6、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答: 一参考答案:1.说:通“悦” ,愉快。省
33、:反省。信:真诚,诚实。2.(1) 温习旧的知识并且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你就可以做老师了。(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意对即可)3.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二答案:1.能够 得到 白白地 只是 2.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三参考答案:1.(1)这样(2 )特别,尤其(3)屈服(4 )再,又。2. B 3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4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四参考答案: 1.代育还羊豕/ 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