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1 功能性外斜面( functional outer aspect, FOA) 支持尖外斜面在 ICP 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牙接触,另有约 1mm 范围,在下颌侧方运动或咀嚼运动时才与相对应的引导尖内斜面接触,这一部分称之,有保护颊舌软组织的作用。 支持尖(功能尖,捣碎尖) 为下颌后牙颊尖,上颌后牙舌尖。支持颌间距离,捣碎食物。 引导尖(非功能尖,剪割尖) 为下颌后牙舌尖,上颌后牙颊尖。下颌侧向运动或咀嚼运动时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 ICO,并有剪割食物的作用。 前止接触( anterostopper,AS)或闭合终止点( cl
2、osure stopper) 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后止接触( posterostopper,PS)或平衡点( equalize) 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颌位 下颌骨对上颌骨乃至颅部的位置关系,决定牙合的接触状态。 牙尖交错位 ICP(牙位、最大牙间交错位、正中牙合位) 上下颌牙齿处于尖窝交错接触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牙位 ( tooth position) /最大牙尖交错位( maximal intercuspation,MI) 牙尖交错位可随 着牙间交错牙合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牙间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又称之牙位。
3、 正中牙合位( centric occlusal position,COP) 因多数人 ICP 位于正中, ICP 又称正中牙合位。 肌接触位( 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 MCP) /肌位( muscular position, MP) 下颌从开口至闭口过程中,下颌随升颌肌群作用的方向运动,其运动轨迹被称为肌力闭合道。肌力闭合道的终点为肌接触位,也称肌位。 下颌后退接触位 RCP(韧带位、后退边缘位、铰链位、终末铰链位、正中关系 位) 下颌骨位于正中,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韧带位( ligamentous position) 由于髁突从 I
4、CP 后退的程度受到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韧带被拉紧的位置即 RCP, 故 RCP 又称韧带位。 后退边缘位( retruded marginal position) RCP 为下颌后退运动的边缘位,故称。 铰链位或终末铰链位( terminal hinge position) 即 RCP。以 RCP 为起点做开口运动,髁突可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至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分离 1825mm 的距离 ,故 RCP 又称 为铰链位 /终末铰链位 。髁突铰链运动所产生的 1825mm 开口范围称之铰链开口度。 正中关系( centric relation, CR) 在铰链开口度的范围内,髁突凭借盘
5、 -髁复合体与关节结节后斜面在前上方向上保持紧密接触,此时,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统称正中关系,是一个集合。 正中关系位( centric relation position, CRP) 在自然牙列, RCP 是正中关系的最上位,具有唯一性,因此 RCP 又称为正中关系位。 正中关系牙合( centric contact coolusion,CRO) 为后退接触牙合的旧称。 一位与二位 一位即 RCP 与 ICP 是同一位置( 10%);二位即 RCP 与 ICP 是两个不同位置。 长正中( long centric) 下颌由 RCP 向 ICP 移动过程中,下颌无左右偏斜的前后向位置关系 (位
6、移距离约 0.5mm) 。 正中自由域( freedom in centric) 正常人下颌前移时左右偏倚的范围,通常不超过 0.5mm。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2 姿势位( postoural position, PP or mandibular postoural position, MPP) 头直立,眼平视前方,口腔 无功能活动,下颌骨所处的位置。 息止牙合间隙( freeway space) MPP 时,上颌牙与下颌牙牙合面间自前向后存在一楔形间隙,称之,约 24mm。 前伸牙合颌位 下颌位于 ICP 前方时相对于上颌的位置。 对刃颌位 下颌
7、向前运动到上、下颌前牙切缘相对时下颌的位置,是前牙切咬食物时下颌的功能性位置。 最大前伸颌位 下颌前伸至最大前伸位并保持咬合接触时的位置,此时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 侧牙合颌位 下颌保持一侧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移动,运动过程中所有下颌的位置均为侧牙合颌位。移向侧为工作侧,对侧为非工作侧。 尖对尖位 下颌侧方运动中,尖对尖位为后牙发挥咀嚼功能的起始咬合接触位。 最大侧向颌位 从尖对尖位开始,下颌还可继续向外侧移动至最大侧向运动的位置,称为最大侧向颌位。 T-Scan 咬合检测仪 为一种咬合电子检查设备,可记录牙合接触发生的位置、牙合接触点面积、牙合接触的力度和分布,尤其能判断牙合接触发生的时间
8、顺序。 渗透性 液体流过多孔固体基质时的摩擦阻力。渗透性越低,物体在承受载荷时液体流动的阻力越大。 黏弹性蠕变效应 瞬时对软骨试件施加固定载荷并维持到实验结束,在施加载荷的初期,试件的压缩变形较大,随着时 间延长变形逐渐减少并至平衡状态,称之关节软骨的黏弹性蠕变效应。 弹性 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的一种性质。 应力松弛 黏弹性材料在总应变不变的条件下,由于试样内部的黏性应变分量随时间不断增长,使回弹应变分量随时间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变形恢复力(回弹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现象。 蠕变 材料长期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之。 混合型纤维 ( hybrid fibers) 单
9、根肌纤维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 MyHC 异构体者。此种纤维收缩特性介于其所表达两种 MyHC 异构体之间,具有产生极细微级别的张力和 速度的能力。咀嚼肌可借之在连续范围内精细调整其收缩力量和速度,以满足其在行使不同任务的功能需求。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MU)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之。 运动单位募集( motor unit recruitment, MUR)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之。 Henneman“ 大小原则 ” ( size principle) 不同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从最小、慢缩抗疲劳型向最大、快缩易疲劳型的
10、顺序募集。在低张力水平,慢缩、抗疲劳的运动单位首先募集,随着 力量的增大,其后才有更大、更快、易疲劳的运动单位的加入。 其生理意义为,更完善、精确地控制肌收缩的参数,保证肌从弱到强收缩时产生的肌张力按梯度平滑增加。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3 等长收缩( isome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仅张力增加而长度不 变的收缩形式,也称静力性收缩,此种收缩形式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肌张力小于最大张力而不为零的情况下,肌收缩时既产生张力,又出现缩短,且每一次收缩开始,肌张力便不再增加,
11、这种收缩形式称之,也称动力性收缩或时相性收缩。 前负 荷 在肌收缩之前就加上的负荷,使肌在收缩前即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并在一定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这种负荷称之。 后负荷 在肌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不能增加肌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收缩时的缩短程度,此种负荷称之。 神经反射( nervous 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做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逆转牵张反射( inverse stretch reflex) 牵张反射引发的肌肉收缩至长度停止变化时,若持续收缩则肌张力升高,此变化可兴奋腱器官,通过传入纤维兴奋中间神经元,后者对其支配的腱 器官所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产生抑
12、制作用,使强烈收缩的肌肉舒张,避免肌肉受损,这一反射过程称之。 个体下颌运动型 ( individual pattern of mandibular movement) 支持组织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应力刺激,传导神经中枢,经过信息整合作用,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相关肌活动,形成对个体消耗能量少、避免疼痛与不适、能发挥最大效能的个体下颌运动型。 切道斜度( incisal path inclination) 在前伸咬合运动过程中,下颌切牙运行的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之, 45 60左右。 髁道斜度 ( condylar path inclination) 下颌在前伸咬合运动过程中,髁突在关节窝内的运动
13、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之,有一定的生理可变范围。 Bennett 运动 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整体地向工作侧方向滑行的现象。 Bennett 角 下颌侧向咬合运动中,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滑行,其运动轨迹与矢状面 所 成夹角,称之。 牙合干扰( occlusal interference) 下颌在保持咬合接触情况下作各向运动时,由于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下颌进行各种平滑协调的功能运动,迫使下颌产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性 接触,称之。 早接触( premature contact) 下颌由 MPP 闭合至 MCP,只有少数甚至个别牙接触,而非牙间交错广泛紧密的接触,称之。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oro
14、mandibular disorder, TMD) 一类病因不明、有共同发病因素和临床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一般包括:颞下颌关节区及相应的软组织、肌肉痛下颌运动异常伴功能障碍关节弹响、破碎音及杂音等,可单独或同时累及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多为功能紊乱性质,也有关节结构紊乱甚至器质性破坏,一般有自限性。 绞锁 ( lock) 开闭口 过程中遇到阻碍,如关节盘脱出、破裂等,而不能继续开口或闭口的现象称为绞锁,由关节盘移位或病变引起。 支持尖与引导尖的解剖特点 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 60%; 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且锐
15、。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4 ICO 的接触特点 ( 1) 上下颌牙列中线齐 ,除上 8 和下 1 外,呈上下牙一对二对应接触关系 ; ( 2) 前牙接触特征: 上下颌牙齿间存在覆牙合、覆盖关系;下颌切牙切缘及唇侧与上颌切牙的舌面和切嵴轻接触。 ( 3)后牙接触特征: 颊舌向: 存在覆牙 合、覆盖关系; 牙弓颊侧宽于舌侧; 上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颌颊尖颊斜面接触,上颌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颌舌尖的颊斜面接触( ABC 点接触) 近远中向: 上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与下颌远中邻牙牙尖的近中斜面相接触,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与下颌同名牙尖的远中斜面相接触;
16、 (终止点、平衡点) 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可与下颌同名后牙的远中边缘嵴相接触,远中斜面可与远中邻牙的近中边缘嵴相接触;下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可与上颌同名后牙的近中边缘嵴相接触,下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可与上颌近中邻牙的远中边缘嵴相接触。 牙合面 : 分为面接触、尖 -窝 /接触 、尖 -沟接触、尖 -嵴接触。 上下后牙中央窝相连形成中央窝线,上颌舌牙合交界线与下颌中央窝线接触,下颌颊牙合交界线与上颌中央窝线接触; 三点接触 近远中向:终止点(前止接触),平衡点(后止接触); 意义:对闭口咬合分别起着限制过度向前、过度向后的作用,被视为前后想的稳定接触关系。 颊舌向: ABC 接触点 A 点:下
17、颌后牙颊尖颊斜面与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的接触区; B 点: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与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的接触区; C 点:下颌后牙舌尖颊斜面与上颌后牙舌尖舌斜面的接触区。 意义:牙 合面最稳定的接触,被视为颊舌向的稳定点, B 点接触尤为重要 、 动态牙合的接触特点 ( 1)前伸牙合 切牙引导; 上颌切牙舌面形态决定引导方向; 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 2)后退牙合 后牙(主要为最后磨牙)引导; 上颌后牙牙尖近中斜面与下颌后牙牙尖远中斜面的接触; 双侧后牙引导作用同时、对称、均匀。 ( 3)侧向牙合 工作侧尖牙引导; 下颌尖牙牙尖(远中)唇斜面与上颌尖牙牙尖(近中)舌斜面的接触; 非工作侧后牙无接触
18、 ( 4)组牙功能牙合 工作侧多个后牙引导;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5 下颌后牙颊尖颊斜面与上颌后牙颊 尖舌斜面接触; 引导方向趋于斜嵴方向(远中颊尖近中舌尖); 非工作侧后牙无接触。 ( 5)咀嚼运动咬合期 牙合的生物力学 ( 1)牙合面承载特点 粉碎 /捣碎食物,以垂直载荷为主;碾磨食物,以侧向载荷为主; 咀嚼早期载荷大,随着食物碾碎、磨细,载荷减小,食团形成时,载荷终止; 下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与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下颌颊尖的舌斜面与上颌舌尖的颊斜面承担最大咬合负荷。 ( 2)侧向载荷特点 下颌位置不稳定,存在以侧向移动为主的滑动; 牙合面
19、承载力的 大小、方向及咬合接触部位可动态变化; 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和舌尖颊斜面是下颌滑动运动的引导斜面,也是上颌主要承载部位; 下颌后牙颊尖顶及其颊舌斜面为下颌的主要承载部位。 ( 3)承载辅助结构 牙列弓形结构; 各牙间弧面邻接关系; 牙周韧带的弹性缓冲; 牙槽骨的夹层结构。 ( 4)降低牙合面承载负荷的解剖结构及机制 牙合面特殊形态结构可分散垂直载荷,避免根尖应力集中; 承载辅助结构通过神经 -肌负反馈调节作用减弱肌收缩力。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6 牙合 面形态变化对承载特点的影响 ( 1)后牙静态牙合接触形式改变 表现 : 牙尖斜 面对垂直载
20、荷的分散作用改变; 机制 : 牙合面重度磨耗或牙尖斜面过平牙尖斜面对垂直载荷分解能力丧失 根尖主要应力方向由远中舌侧方向变为近中颊侧方向,应力值增加。 ( 2)后牙动态牙合接触形式改变 表现: 引导下颌运动的动态咬合接触部位改变对侧向载荷方向的影响; 机制: 后牙异常咬合关系牙合面对侧向咬合的引导方向改变侧向咬合运动轨迹异常,方向紊乱后牙侧向承载功能障碍。 ( 3)牙合面接触密合度下降 表现: 咬合面对应力分散和咬合运动的稳定性方面的影响,以及对 TMJ 各结构间接触关系的影响; 机制: 牙合面高点接触,引 导非主流方向的咬合运动下颌运动轨迹异常; 影响 TMJ 髁突、关节盘、关节窝的紧密接触
21、下颌运动轨迹异常; 承载力不能被牙尖斜面有效分担牙合面局部受力不均,根尖应力集中 。 牙合的分类 形态学分类:正常牙合,错牙合; 功能分类:生理牙合,病理牙合; 临床分类:适应牙合,不适应牙合。 肌位与牙位的判断 肌位 MP: 下颌由 MPP 闭合至上颌牙最初接触时的位置,即 轻咬时 下颌位置 ; 牙位 ICP:重咬时 下颌位置 。 肌位即下颌从开口到闭口的运动轨迹(肌力闭合道)终点,正常情况下,该终点即 ICP,即 ICP 与 MP 应相同, 此时 ICP与升颌肌功能协调。 牙尖交错位 ICP ( 1)形成机制: 上下颌牙齿间的牙合接触 ( 2)特点: 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解
22、除关系; 髁突多位于下颌窝中央位置,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间紧密接触; 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 ICP 随 ICO 存在而存在,变化而变化; ICP 由上下颌牙牙合面尖窝解剖关系决定,是可重复下颌位置; ICP 是下颌肌 力闭合道的终点。 ( 3)影响因素: 牙间交错牙合异常 :多数牙缺失、牙合面重度磨损、错牙合等; 肌功能异常:一侧咬肌痉挛等; TMJ 异常:髁突发育异常、髁突重度骨质吸收、下颌骨骨折移位等。 ( 4)意义: ICP 是下颌主要功能位,具有可重复性; ICP 正常有利于口颌系统健康; ICP 在人的一生中相对恒定,并随着口腔环境逐渐变化。
23、 下颌后退接触位 ( 1)形成机制: TMJ 的结构:髁突后方下颌窝内有 软组织,具有一定可让性与缓冲空间,髁突可后移; 关节韧带的可让性:限制髁突过度后移;肌肉收缩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7 ( 2) 意义: 为下颌在 ICP 时承受咬合力提供缓冲; 是口颌系统疾病诊断及咬合重建的记录位; 检查 ICP 的牙合障碍是以 RCP 为基础, ICP-RCP 咬合干扰对 TMD 和磨牙症有重要病因学意义。 姿势位 ( 1)形成机制: 升颌肌与下颌骨重力平衡 牙周组织的本体感受器反馈调节 TMJ 感受器反馈调节 软组织的黏滞性 ( 2)特点: 位于 ICP
24、 后下方 24mm 处; 无咬合接触,存在息止牙合间隙,大小受体位影响(前倾,后仰); 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稍前下方; 靠肌张力和下颌骨重力间的平衡来维持,受体位、下颌骨重量、肌紧张度及异常咬合关系影响,随咬合因素变化而变化; 但在一定时间内可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可重复性。 ( 3)意义: 息止牙合间隙的维持有益于 TMJ、肌肉、牙周等口颌系统健康; 可作为恢复 ICP 的参考颌位。 牙合的检查 ( 1)项目:牙合型、咬合对称性、缺牙及修复情况、牙磨耗程度、咬合接触部位、 RCP 与 ICP 关系、牙合干扰、牙周即牙松动情况。 ( 2)方法: 临床检查:问、视、触、叩、听,咬合纸法,咬合蜡片法,硅
25、橡胶法,咬合线法,研究模。 仪器检查:牙合架检查、 T-Scan 咬合检测仪、光咬合分析、计算机咬合印记图像分析、咬合音图、下颌运动描记仪、肌电图仪。 全身检查:三叉神经传导通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检查,血液分析,相关学科检查、心理测试。 TMJ 的独特性 双侧 联动关节 盘 -突复合体具有高度灵活性(通过转动 +滑动完成复杂髁突运动功能) 被覆纤维软骨 (与关节盘构成 TMJ 承载和缓冲力的结构基础) 髁突运动受关节面形状、咀嚼肌收缩和牙列的影响 通过改建来适应载荷 TMJ 的功能解剖特点 可转动、滑动,是滑动关节与铰链关节的符合关节,同时还是负重关节; 为左右联动关节; 有多个运动轴心,能完
26、成多种形式的下颌运动或髁突运动; TMJ 功能需要多个器官协同完成,包括牙、牙合、肌肉、关节,牙合是 TMJ 的延伸, TMJ 是第三磨牙的延伸。 关节盘的生物力学效应 关节 盘由纤维软骨组成,较透明软骨具有抗压碎力、抗剪切力; 关节盘大于髁突,小于关节窝,消除了过大关节窝对髁突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使关节结构之间的接触相协调,关节运动灵活稳定;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8 关节盘呈对凹形,凹面对关节结节后斜面及髁突前斜面,协调两关节面,增大接触面积,分散负荷, 缓冲咬合冲击力; 关节盘各部厚度不同,为不均质体,可调节髁突运动时关节间隙的变化,起稳定作用;
27、 使关节面间存在间隙,利于滑液扩散及储存,减少关节运动摩擦力; 调节不平行的髁突水平轴为平行轴,完成下颌铰链运动; 翼外肌上头及关节盘双板区上层弹力 纤维是维持关节盘和髁突正常关系的平衡装置,在关节运动中和咀嚼运动中均起着重要生物机械作用。 关节盘与关节软骨的组成及结构 关节软骨 关节盘 组成 软骨基质 胶原(型、型) 胶原(型) 蛋白多糖 蛋白多糖 结构糖蛋白 弹性纤维 水 水 脂肪 无机盐 软骨细胞 关节盘细胞 超微结构 胶原:呈片状、束状交织成网状结构,与糖蛋白交织成编篮状结构 前带胶原:前后向,波浪状 中间带胶原:前后向 +内外向,致密板层状 蛋白多糖:呈瓶刷样结构 后带胶原: 三维网
28、状 上下面胶原:致密网状 边缘胶原:胶原环 关节盘生物力学特性 与关节软骨比较: 关节软骨 关节盘 渗透性 较高 低 蠕变效应 量依从性 没有量依从性 压缩刚度、抗压强度 较低 高 其他 具有一定的拉伸应力松弛效应 1、弹性 ( 1)测试指标 拉伸模量 压缩模量 ( 2)影响因素 拉伸模量:胶原纤维的走行(中间带 前后向 走行;前后带 内外向 走行) 压缩模量:蛋白多糖的含量 ( 3)特点 中间带拉伸模量:前后向 内外向 前后带拉伸模量:内外向 前后向 2、黏弹性 ( 1)特点: 具有应力松弛现象、蠕变现象 by music 学霸 Create On: 2013.7.15 9 ( 2)意义:
29、应力松弛: 防止过多的能量聚集而损伤关节,发挥吸收应力和分散 牙合 力的作用。 蠕变:使应力在关节盘内被分散,通过改变关节盘的形状来减小应力强度,防止损伤的发生。 关节软骨生物力学特性 1、压缩特性 ( 1)测试指标 渗透性 黏弹性 蠕变效应 ( 2)影响因素 固体基质性质 间隙液流动 固体基质与间隙液相互作用 ( 3)特点 黏弹性蠕变效应:量依从性 抗压缩应变 2、拉伸特性 ( 1)测试指标 拉伸刚度 拉伸强度 ( 2)影响因素 基质内胶原含量及其排列方向 ( 3)特点 各向异性(表层 深层) 前后向 内外向 抗拉伸应变 3、剪切特性 ( 1)影响因素 载荷的频率和方向 剪切应变和压缩应变的
30、大小 ( 2)特点 各向异性 前后向 内外向 抗剪切应变 4、关节软骨内部应 力缓冲体系 表层 中层 深层 特点 蛋白多糖少,胶原多; 胶原纤维粗大 蛋白多糖增加,胶原减少 胶原排列:平行关节表面 胶原排列:随机 胶原纤维粗大 胶原排列:垂直关节表面 作用 抗拉伸应变 承载、分散、缓冲应力 缓冲关节表面载荷 关节润滑 骨骼肌纤维类型 及特点 根据 代谢方式 氧化纤维(型纤维) 糖酵解纤维( B 型纤维) 氧化糖酵解纤维( A 型纤维) 红纤维;有氧代谢 白纤维;无氧糖酵解 中间型纤维;有氧代谢 +无氧糖酵解 根据 生理特性 慢缩纤维 ; 快缩抗疲劳纤维 ; 快缩易疲劳纤维 by music 学
31、霸 Create On: 2013.7.15 10 慢缩纤维 快缩抗疲劳纤维 快缩易疲劳纤维 (型纤维) ( A 型纤维) ( B 型纤维) 收缩速度 慢 快 快 兴奋阈 低,容易发动 疲劳 最不易疲劳 不易疲劳 容易疲劳 产生张力 较低 高 功能 参与耐力运动,维持 肢体姿势 参与持久的快速运动 参与爆发性的短时、 高张力快速运动 根据 肌纤维收缩蛋白构形 MyHC-(慢缩型)、 MyHC- a(快缩 a 型)、 MyHC- b(快缩 b 型)、 MyHC c(快缩 c 型)、 MyHC- x(快缩 x 型); MyHC-cardiac( -心肌型)、 MyHC-eo(眼外型); MyHC-
32、neo(新生型)、 MyHC-emb(胚胎型); MyHC- m(咀嚼型); MyHC-ton(慢紧张型)。 收缩速度: MyHC-eo MyHC- m MyHC- b MyHC- x MyHC- a MyHC-cardiac MyHC- 抗疲劳性:与之相反 骨骼肌 运动单位 1、 相关概念 运动单位大小: 单个运动神经元轴突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可通过 神经支配率 反映。 (神经支配率,神经对肌的调控精细度,产生收缩力) 运动单位空间 结构: 一个运动单位中肌纤维在肌腹内的分布情况,代表运动单位的范围。 2、类型与特征 慢缩抗疲劳型( S 型) 快缩易疲劳型( FF 型) 快缩抗疲劳型( FR 型) 大小 小型运动神经元 大型运动神经元 介于两者间 纤维类型 b a 传导速度 慢(不应期长) 快 快 收缩张力 小 大 大 收缩时间 50ms 25ms 疲劳 不易疲劳 极易疲劳 不易疲劳 咀嚼肌纤维类型及特点 ( 1)纤维类型: 主要是 MyHC-、 a、 x、 b;成熟纤维还有 MyHC-cardiac、 eo、 neo、 emb。 ( 2)纤维分布特征: 咀嚼肌含有大量混合纤维; 闭颌肌:型纤维 多 , a 型纤维 少 适于缓慢张力性运动; 开颌肌:型纤维 少 , a 型纤维 多 适于快速的时相运动。 ( 3)纤维形态特征(与肢体肌、躯干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