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54774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届)题 目: 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 影响因素研究 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I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将电子阅读器、软件优势、内容优势、个体差异、外部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 6 个外在变量引入 TAM扩展模型,构建了一个预测中小学生对数字化阅读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在温州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和修正。结论表明:提出的 TAM 扩展模型对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的预测是适用的;中小学生对数字化阅读行为接受

2、意愿总体上是积极的,并受到软件优势、内容因素,外部因素、内部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电子阅读器对其没有影响。【关键词】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技术接受模型;II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Abstract:This study,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dd six external variables of the e-reader, the software ad

3、vantages, content advantag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to the model. We could predict and explain the willingness to digital read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used the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e designed a questionn

4、aire survey and did survey from differen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parts of the area of Wenzhou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was validated analyzed and corrected.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at predicted for schoolchildren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 is applicabl

5、e; the willingness of students to accept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 is positive, and Influenced by the software advantages, content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intern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other factors, but e-readers have no effect on it.Keywords:Primary and Middle Sch

6、ool Students;Digital Reading;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III目 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数字化阅读 .11.3 研究现状 .21.4 研究目的与问题 .32 研究模 型与假设 .42.1 技术接 受模型的理论内涵 .42.2 扩展模型 .52.3 研究假设及说明 .73 研究方法 .93.1 研究工具 .93.2 调查对象 .103.3 数据处理方法 .104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4.1 数据 分析 .114.1.1 信度分析 .114.1.2 正态分布分析 .114.1.2 效

7、度 分析 .114.2 问卷基本 信息 .134.3 接受意愿统计 .144.4 整体模型验证 .154.4.1 数据拟合和模型 .154.4.2 模型假设验证 .164.4.3 修 正模型 .175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 议 .185.1 研究结论 .185.2 推广建议 .19研 究不足与展望 .20致谢 .20参考文献 .21附录一:问卷调查 .2211 引言1.1 研究背景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方式,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的发展下,人们的阅读载具、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载具从最初的甲骨到竹简,发展到纸质书籍;又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脑、光

8、盘、手机、手持电子书和平板电脑逐渐成为人们阅读载具的主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从 1999 年起,到 2012 年已经持续开展了 9 次国民阅读调查。调查覆盖了我国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涵盖图书、期刊、音像、网络、手机等载体。基于 9 次国民阅读调查,13 年来我国数字化阅读率迅速增长,2012 年的数字化阅读率较 1999 年的增长 51 个百分比。如图 1 所示。(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历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图 1-1 9 次网络阅读率调查情况由此可见,大众化阅读方式已然发生改变,群众更倾向简单快捷的数字化阅读;且2013 年 7 月发布的第 32 次中国互联

9、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表明中小学网民比例增大,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因此对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的重视及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数字化阅读的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源,发现国内外专家对中小学生接受数字化阅读的意愿研究还是极少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 TAM)是 Davis 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其中探讨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个体使用新信息技术意愿的影响。本课题试图使用 TAM 模型理论来预测和解释中小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接受意愿,探讨影响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使用意向的主要因素,

10、并对数字化阅读的推广应用提出相关建议。21.2 数字化阅读 关于数字化阅读的定义,笔者分别以“数字阅读” , “数字化阅读”和“网络阅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章,发现学者们对数字化阅读有如下定义:杨志刚在开展数字阅读提升图书馆内容服务中指出,数字阅读,就是指以数字化形式获取或传递认知的过程,不论场合、载体、形式,可以是任何数字化终端(如电子阅读器、网络浏览器、电子纸或音视频设备),可以是任何格式(各种文本、图像、声音、多媒体) ,可以通过任何技术手段(联网的、脱机的) ,可以是交互的、跨越时空的社会性阅读,也可以是私密的个人阅读。 1唐晓阳认为, “数字阅读是指利用计算机或电

11、子图书阅读器等设备,阅读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的超文本阅读行为,具有交互性和非线性两大特点。 ” 2李鹏认为, “数字化阅读是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行为概念。广泛意义上的数字化阅读包括一切从数字化手段设计和制作的信息上获取可以为人所阅读的信息。在今天科技的发展情况来看,所有的阅读方式都可以称为数字化的阅读。狭义的数字化阅读概念:信息以数字化手段设计和制作可以被人的视觉所捕捉,并且信息的获取是通过计算机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通信设备为信息载体的承载物,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或是参与电子游戏或是进行多方对话(以文字、图片等形式的交流) 。 ” 3盛华认为,数字化阅读指的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以

12、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内容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信息的活动。数字化阅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 、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 PC 电脑、PDA 、MP3、MP4 、笔记本电脑、手机等。 4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阅读”和“数字阅读”是相同概念的不同说法。所谓“数字”是从技术角度而言,即基于比特的数字技术;而数字化阅读包括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所以“虚拟

13、阅读” 、 “电子阅读” 、 “移动阅读” 、 “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都是数字化阅读的表现方式,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阅读载具,内容等)从而有了不同的说法。本文认为数字化阅读是指依靠现代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获取不同类型信息(各种文本、图像、音视频)的过程。数字化阅读的终端主要有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数字化阅读的范畴包括手机阅读,网络阅读,本地电子书阅读。1.3 研究现状1.3.1 数字化阅读应用及研究现状3新媒体指在二十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上出现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技术手段及技术产品主要包括互联网、直播卫星电视、数字电

14、视、户外电视、手机等。 5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阅读方式也慢慢多样化,从传统阅读方式转向数字化阅读。通过文献查找发现文献主要涉及数字化阅读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数字化阅读对图书馆,传统印刷出版社,数字出版社的影响。其次是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比较。其中探讨最多的就是“深阅读”和“浅阅读”的比较。再次数字化阅读的现状与趋势。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关于数字化阅读的影响因素。辛晓磊在首都大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研究中提出内容因素、媒介因素、媒介机构阅读动机和外加动机会影响首都大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研究综合首都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内容、阅读终端、阅读时间和阅读地

15、点偏好分析,提出其数字化阅读多为浅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并不高。 6陈丹在我国儿童数字化阅读接受模式研究以触屏媒体为例,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儿童数字化阅读接受模式展开研究。结论指出儿童对触屏媒体整体呈现高感知度、感知创新特征是影响儿童数字化阅读的最主要因素、媒体的设计特征会增加儿童对阅读媒体有用性的判断、媒体的相对优势会影响到儿童开展数字化阅读的意愿、路径依赖会全面影响儿童对数字化阅读的感知以及儿童数字化阅读的使用行为与媒体印象相互作用。7王雨、李子运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大学生认为传统阅读的优点主要是符合阅读习惯、便于记录、利于深入研究、易于收藏;缺点主要是不能及时

16、搜索、信息不能更新、易产生生理不适。而且大学生认为数字化阅读的优点主要在于其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等实用功能;数字化阅读载体产生的生理不适(尤其是眼睛)和阅读内容、材料形式的不完善以及受设备限制是数字化阅读的主要缺点。 8总之,在国内有关数字化阅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少量涉及儿童,但是极少专门研究中小学生对数字化阅读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1.3.2 技术接受模型分析中小学生对数字化阅读接受意愿的研究现状在我国,技术接受模型和数字化阅读的应用及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从文献上可以看出数量多但是研究范围较狭窄,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它们。在国外,技术接受模型和数字化阅读的应用及研究都比较早,且

17、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成熟。但是用技术接受模型来分析用户对数字化阅读接受意愿的研究很少,主要是探讨手持电子阅读器的应用和研究。其中有一篇是利用技术接受模型,研究哪些因素驱动用户使用手持电子书阅读器阅读。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未有使用技术接受模型来分析中小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意愿的研究。41.4 研究目的与问题为了推动数字化阅读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开展,必须先了解中小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接受意愿及影响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因素,由此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1)从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载具的选用和阅读内容选择等角度提出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2)基于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设计调查问卷,掌握并应用调查研

18、究法展开研究,探讨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2 研究模型与假设2.1 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内涵1989 年,Davis 以 Fishbein 和 Ajzen 提出的社会心理理论 TRA 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认知及情感因素与科技使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理论。 9技术接受模型主要探讨个体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分析影响个体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因素,其模型如图 2-1。TAM 根据观察外部变量对使用者的信念(Belief), 态度(Attitude) 、意图(Intention)及实际行动(Behavior)的影

19、响, 从而研究对技术使用情况的影响程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直接使用传统的 TAM 模型来预测和解释个体用户接受程度是存在一定不足的。因此需要运用不同的外部变量,对 TAM模型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其中外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个性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为技术接受模型中存在的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12图 2-1 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两个关键因素就是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 )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

20、e of use , PEOU) ,其主要内容有:(1)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决定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而行为意图由个体对新技术的态度即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使用态度愈是趋向正向,那么行为意图愈强烈,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2)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使用态度。其中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体用户主外在变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 行为意图 实际使用5观感觉使用一种新技术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体用户所认识到使用一项新技术的容易程度。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态度是正向相关。(3)感知有用性受感

21、知易用性的直接影响,个体对新技术的感知易用性越强,那么对其感知有用性的认知也越强。(4)外部变量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发现,各专家学者主要添加新的外部变量,增加新的信念因素或者增添相关理论依据,对原始模型进行修正扩展。由于 TAM 模型被应用到众多领域范畴并得到证实,目前已被公认为是一个用于预测与解释人们对信息技术产品接受的有效理论模型。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采用 TAM 模型对数字化阅读接受意愿进行研究是合理的。2.2 扩展模型针对本研究我们提出的 TAM 扩展模型的外部变量有六项,分别是电子阅读器、软件优势、内容因素、个体差异、外部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这六

22、个方面现有的变量可能会有显著的影响。结合 Davis 的 TAM 模型组合成的扩展模型如图 2-2 所示。图 2-2 TAM 扩展模型2.3 研究假设及说明TAM 扩展模型包括电子阅读器、软件优势、内容因素、个体差异、外部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图等十个构面组成。下面将详细描述各构面变量的含义与各变量之间关系相关的假设。(1)电子阅读器(ER)之所以有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主要是不同的电子阅读器渐渐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感知易用性PEOU感知有用性PU使用态度AT行为意图BI电子阅读器 ER软件优势 SA内容因素 CF个体差异 ID外部因素 EF 内部心理因素沉

23、浸体验FLOW6例如手持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等。笔者主要考察电子阅读器本身因素,例如网络连接能力、电池续航能力、屏幕大小、便携性和健康性,是否影响中小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由此,如模型所示,本文作出如下假设:假设 H1:电子阅读器正向影响使用态度;假设 H2:电子阅读器正向影响行为意图;(2)软件优势(SA)本研究中,软件优势是指电子阅读器中的阅读终端相较于纸质阅读所具有的功能优势。阅读终端软件作为数字化阅读的最终载体,要想得到中小学生的接受,那么终端软件就要具有一定得优势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软件优势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其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本文主要从阅读软件的界面友好性、功能易用性、交

24、互性和实时性、超链接性和推送功能几个重要维度进行调查。因此,由模型所示,本文做出如下假设:假设 H3:软件优势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假设 H4:软件优势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3)内容因素(CF)本研究的内容因素是数字化阅读资源的呈现方式、质量等方面,传播信息本身的因素会影响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内容越能满足阅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者就会对数字化阅读的价值感受越大,也会影响其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感知。因此得出假设 5 和假设 6.假设 H5:内容因素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假设 H6:内容因素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4)个体差异(ID)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在身心特征

25、上显示出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在本文中,个体差异主要是指学生信息素养和爱好的差异。Doyle(1992)认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10在本文中定义信息素养为:中小学生利用电子阅读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经验。中小学生是否接受数字化阅读取决其爱好和信息素养能力,故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 H7:个体差异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假设 H8:个体差异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假设 H9: 个体差异正向影响使用态度;(5)外部因素(E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