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毕业论文——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docx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54781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法毕业论文——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法毕业论文——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法毕业论文——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法毕业论文——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法毕业论文——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1 页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全文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依次是前言,研究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这一课题的原 因和意义;基本概念概述,具体又包括失地农民、自我认同、失地农民的自我认同、社会适应、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的基本概念;之后就是关于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的具体阐述,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阐述了自我身份认同、自我价值认同、自我生活幸福感认同和自我未来归属感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最后是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关键词 自我认同 失地农民 社会适应 影

2、响 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2 页Effects of self-identity of land lost farmer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effects of self identity of land lost farmer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Followed by the Preface, the reasons

3、 and influences of study this subject of Effects of self-identity of land lost farmer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outlines the basic concept, specifically consists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landless peasants, landless peasants self -identification, self identity, social adaptation, social adaptation of

4、the land lost peasants; after is the concrete elaboration on the effects of self identity of landless farmers social adaptation, mainly including four aspects,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nd self future belonging identity adapt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social self life happines

5、s self identity, identity, self value.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nd comments section.Key Words self-identity land-lost farmers social adaptation effects前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安身立命之本。中国又是一个正在不断加快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要推进现代化和城市化,因此,就必然要征用土地,其结果就是使一些农民失去

6、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关于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正不断成为热点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初步研究,为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一点参考。本文将以研究“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的原因和意义,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探讨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为大致行文顺序。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3 页一、研究“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的原因和意义(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统计局根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13 亿总人口中,农村人口为 7.37 亿,占总

7、人口的 56%。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然是中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要任务。而“三农问题”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土地问题。解决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做好“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与土地存在一种天然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对生活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的农民来说,更是如此。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安身立命之本。农民的生存、发展都与是否拥有土地和拥有土地的数量息息相关,可以说农民的利益离不开土地。(二)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中国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趋势。而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必然要征用土地,使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

8、为失地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失地农民群体日益扩大,据国土资源部测算资料显示,1987 年2001 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3394.6 万亩,按人均耕地不足 0.7 亩计算,每征用一亩土地,就会造成 1.4 个农民失去土地。以此推算全国至少有 4700 万农民因此而失去土地。而且如果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规定,2000 年2030 年的 30 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 5450 万亩以上, “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届时将超过 7800 万人。1一方面由于土地的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另一个方面,由于安置、补偿和后续工作的不到位和不完善,必

9、然会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甚至是更严重的社会性问题的产生。有的地方甚至因为失地农民问题处理不善而引起一系列群体性冲突和事件。因此,处理不好失地农民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解决好当前失地农民问题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4 页(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本质来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强调要“以人为本”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应以牺牲失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只有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才

10、能更好的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问题,也有利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地农民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妥善处理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决不能再走牺牲农民利益的老路,应该是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农民失去土地和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不是扩大这种城乡差距,扩大这种社会不公平。(四)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自我认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多的是从自我认同方面,对失地农民关于自我身份的转变和自我价值认同、自我

11、生活幸福感认同和自我未来归属感认同做出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更好的适应社会和融入新生活,最终实现人的城市化的转变。二、基本概念概述(一)失地农民关于失地农民的概念,本文人认为失地农民主要是指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二)自我认同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5 页对于自我认同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自我”和“认同” 。关于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承担者,而人的自我实质上则是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

12、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机体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2关于认同,英国心理学家汉莱莱密指出, “认同由三个层次展开,即从群体认同经过社会认同到自我认同。 ”社会学家汉斯.莫尔指出,认同可分为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个人层次方面, “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位,个人能够据之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 ;社会层次方面, “认同是一个基本的及普遍拥有的信仰、模范及价值之综合,它能抵抗外在事物对本身环境与成员的威胁及维续自身” 。3安东尼吉登斯认为, “自我

13、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所理解的自我。 ”4本文认为,关于自我认同的概念,一方面是指自我内在的认同,即自我对自身经历及经验的不断反思和认识;另一方面是指自我的外在认同,即自我对社会及他人对我的认同的认识。本文认为自我认同的这两个方面是不断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三)失地农民的自我认同关于失地农民的自我认同,本文将分为失地农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自我价值的认同,自我生活幸福感的认同和自我未来归属感的认同。以及社会对失地农民自我身份的认同,社会对失地农民自我价值的影响,社会对失地农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和社会对失地农民未来归属的影响。在原有

14、的安全框架和生活模式不复存在时,失地农民这一群体首先将要面临的就是自我身份的转变,即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涉及到失地农民本身的自我认同的重新构建,也涉及到城市和社会对失地农民身份转变的接纳,是否对其身份的转变予以承认与尊重,即失地农民群体的融入与被接纳。这就构成了本文将要谈到的失地农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他人和社会对失地农民自我身份的认同部分。关于失地农民自我价值的认同,主要涉及到失地农民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看法,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感到有意义,是否对身份转变后带来的一系列转变有很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6 页好的适应状态,失地农民由农民变成市民后有没有找到新的

15、自我定位,以及社会和他人是否对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予以接纳和肯定,为其价值自我实现提供机遇和机会。关于失地农民的自我生活幸福感的认同,主要涉及到身份转变后,原有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发生相应改变时,原有的价值观念收到新的冲击后,失地农民是否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感到适应,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有幸福感,精神和生理上是否感到满足和幸福。而生活幸福感也是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失地农民感受到生活幸福,才算是进一步实现了人的城市化的转变。而他人和社会对失地农民自我幸福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因为人本身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社会动物,失地农民群体不可能不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往

16、。可以说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此,他人和社会必然对失地农民自我生活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谈到失地农民自我未来归属感认同,这一方面主要涉及到的是失地农民对自己将来的定位在哪,包括工作定位,身份的定位,对未来生活是否有规划目标等。涉及到他人和社会对失地农民未来归属的影响,则主要是关于社会是否给失地农民提供了带有归属感的环境和这个社会是否使失地农民产生了新的归属感,因为失地农民的自我认同是离不开有稳定秩序的社会环节的。(四)社会适应社会学辞典中,对“适应行为”的解释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

17、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生是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5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认为(AAMR)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或程度。 ”6并随后在 2002 年有进一步做出了解释说明:“个体的适应行为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 ”本文认为社会适应指的是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和改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行为过程。(五)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7 页本文上述地方提到关于社会适

18、应的定义,即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和改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行为过程。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主要涉及到了失地农民从自我反思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以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行为过程。其中就包括失地农民原有的农民身份向城市人即市民身份的转变,失地农民是否适应这一转变。当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失地农民不再像原来一样依靠土地生存和发展,他们是否适应新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包括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的转变。而失地农民原有的低成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在向原来一切都来源于土地,自给自足,他们是否能适应行的新的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否能快速接受消费成本的提

19、高,适应新的生活。 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念也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当面对这些价值观念的冲击时,失地农民能否适应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自我认同和自我定位,当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而又得不到很好的调整,那么最终只会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迷失,这也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本文上述提到关于失地农民的自我认同主要是从自我和社会两个层面出发,具体阐述关于失地农民的自我身份的认同,自我价值的认同,自我生活幸福感的认同和自我未来归属感的认同。因此,对于自我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这一可以的研究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一

20、)自我身份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失去了土地,从农民变成失地农民,从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我身份的转变。而自我身份是自我构建的基础,如果自我身份感丧失的话,就会产生自我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个人的角色及其所从事活动的认知依赖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处在稳定秩序中的个体,通过其在秩序中的环节而获得认同感。失地农民原来属于农民这一群体,他们处在这一稳定的群体中,并由这一群体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全的框架。但是当这一稳定的模式被打破,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失地农民,由农民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8 页转变成市民后,他们就是去了

21、原有的稳定的传统情境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和安全框架,他们就会感到迷失和孤立无援。自我身份认同是失地农民能否适应社会的大前提,自我身份感的丧失会导致自我的不确定性。如果失地农民无法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很可能就会导致他们形成一种不自觉的生活状态,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缺乏创造力和激情,甚至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对于社会而言,如果整个社会不能形成对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那么对失地农民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和尊重就无从谈起。社会大环境对失地农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如果社会无法接纳失地农民,那么失地农民就无法最终融入社会。因此,要实现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首先应该实现失地农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其次整个社会也要对失地农民

22、自我身份认同予以肯定,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二)自我价值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在关于失地农民自我价值认同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即关于失地农民现在生活的意义,失地农民是否对自己现在生活状态如何评价,主要是想通过从失地农民自我反思的角度,总结一下失地农民对自我价值定位认同。以及这样的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是否存在影响。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在于创造价值,一方面在于享受价值。当失地农民由原本的拥有土地的农民身份转变成了现在失地农民这一身份,由原来的稳定的生活状态到现在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必然导致失地农民对现有生活状态的不满和不安。对于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并创造生存所需条件的

23、农民来说,一下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在新的城市化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如就业困难,劳动技能低,失去了创造价值的能力,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落差,感觉自己一事无成,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能正视自我价值,无法正确定位自我价值等问题。无法正确的看待自我价值,就不可能产生自我价值认同,就会觉得人生无意义,无法建立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心和勇气。当失地农民无法创造自我价值,这个社会也就不会承认其价值,失地农民也就无法享受自我价值并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会造成很消极的影响。(三)自我幸福感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9 页当失

24、地农民的身份发生转变后,他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很大改变。生活方式又涉及到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生活节奏和消费方式等。这都会最终影响到自我幸福感。当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其安身立命之本。农民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失去了一笔家庭财富,失去了“工作岗位” 。由于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年龄偏大,除了种田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失地农民在城市化生活中根本无法与城市居民竞争,他们在未经过任何培训的条件下进入城市,而许多城市和政府也为做好接受这些未经过培训的失地农民的准备,失地农民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当农民失去土地之后,他就是去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料,

25、在城市中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又随时随地担心失业的风险。没有收入来源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生存需要,更不要说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了。连最低的生存保障都无法满足又和他谈生活幸福,有生活幸福感。失地农民在失去基本的生活资料时,他们所面临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失去以前那种低成本的消费方式。以前一切都来源于土地,自给自足。而城市生活的成本则非常高,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是需要消费的。更不用说现在的房价如此之高,也是失地农民无法承受的。这种较之以前高成本的消费对于失去基本收入来源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失地农民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挣得少花的多,甚至没有收入来源却

26、处处要消费的生活状况又怎么会让失地农民感到生活幸福呢。除了物质方面发生的转变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失地农民所要面临的心理压力。在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从以前的小农经济、小农思想向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转化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状态也是会发生转变的。从原来农村生活的稳定状态和传统价值观念到不得不面临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和不可避免的腐朽文化的冲击,使失地农民群体面临着选择的困惑和无法排解的焦虑,心理压力。而这一压力又无法通过以前的交往方式得到排解,城市生活中邻里不相识的这种状态只会进一步加深这种焦虑。关注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也是关注失地农民问题无法忽视的一

27、个方面。如果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而导致精神空虚,精神上的流浪和心理上的压力焦虑的话,个体也是无法获得生活幸福感的。从社会层面来讲,失地农民是否会感到生活幸福,很大程度上都是收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的。只有社会更得失地农民提供其赖以生存的发展的条件时,失地农民才有获得自我生活幸福感的可能。长 春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纸共 12 页 第 10 页本文提到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主要涉及到失地农民从自我反思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以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行为过程。从这个角度讲,之所以提到自我生活幸福感就是因为生活幸福感,生活幸福指数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变相的讲,要看失地农民是

28、否真正的适应社会,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就要看他们是否拥有自我生活幸福感。要让失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感受到生活幸福感,只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才会有积极性和热情去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反之,只有真正的融入真正的新生活,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越是融入进去和融入的好,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从这个角度来讲,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和自我生活幸福认同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自我未来归属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市化的转变,就不得不谈到关于失地农民的自我未来归属感认同问题。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他们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属于哪里,我的未来归属在哪?” “我到底是农村

29、人还是城市人,我到底是留在城市发展还是如何?” “我的未来会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疑问。个人的归属感是从相对稳定的群体中获得的。而失地农民原本的归属已经发生了改变,旧有的群体不存在,新的群体并未马上形成或是失地农民并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群体,那么就会是失地农民就会感到自我未来归属感的缺失。他们看不到未来在哪里,对未来不抱有期望,对未来没有规划和目标,对究竟何去何从而没有想法,随波逐流,在城市生活中失去自我存在的精神根基,行尸走肉。而社会对失地农民自我未来归属感也是有影响的,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个体都是在大环境的前提下生存发展的。如果社会无法给个体提供他所需要的归属感,就会造成个体缺乏安全感,造成个体归属感的丧失,这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说到底,自我未来归属感的认同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就是从未来归属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和城市生活,找到其归属感。提供其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