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55135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摘要:关键词:命运;困境;个体存在绪论1、研究意义村上春树的作品首次出现在中国内地是 1989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由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 ,20 多年来,随着村上小说的不断出版和译介至国内,村上小说迅速向都市“小资”群体和大学生读者渗透,形成“村上热” 。村上春树的小说在最初被视为都市青春小说,体现出“都市的感受性” ,但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挖掘作品内部的深层意蕴。村上小说所表现出的忧郁、孤独、虚无、荒诞、宿命等情绪糅合作一团,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日本文学教授杰鲁宾(Jay Rubin)在 村上春树与语言的韵律(哈维尔出版社,2002)的序言里

2、说:“(村上的小说)充满了自杀、横死、绝望,以及人生世事毫无意义、现实不过是个人记忆片断的总和这类信念。 ”这些元素构成了村上小说的整体印象,然而这些意义上消沉的感受并未使读者一味的沉浸在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中,在作品的最后反而起到了提升作用。村上小说里的各种人物有着同样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使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人与社会的疏离造成了人物的心灵创伤,犹如困兽在大大的自我世界里横冲直撞,逃不出心灵困境(忧郁、灰暗、颓废、虚无) 。而这种孤独感大都来自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人际关系的崩溃带来的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作者在作品里揭示出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生存困境,人在物化的同时渐渐失去主体性。而海边的卡夫卡作

3、为村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中现实与非现实的两条线索也交融在一块,人物在出走,寻找最后回归的过程中都无不指向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因此,笔者企图通过分析文本来取得以下意义:(1)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的研究者将海边的卡夫卡简单的看作是叫做乌鸦的这个少年的成长之路,而主人公在出走到回归的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成长,它背后还有更深刻的东西,例如少年的回归是决定要面对这个现实世界还是继续逃避?少年的最后回归真的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吗?(2 ) 给现代人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在当今这个精神始终处于追赶物质的状态的世界里,现代人在消费中受困,渐渐失去主体性,精神上的迷茫和内心的空虚使人封闭在一个现实与非现实世界的缝隙里,这个漫

4、长的青春期就如同少年卡夫卡的出走,村上在小说里借卡夫卡这一形象为读者展现出每一个试图摆脱人生荒谬感的人“自身内部的迷宫” 。而就在卡夫卡寻找对自己来说宝贵的东西的过程中,村上为他的生存赋予了某种光明,少年因此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拯救。因此,笔者企图从文本中为现代人找出心灵困境的出口。(3 ) 更加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发展历程。林少华先生指出,村上近年开始远离“远”和“淡”而关注“责任” 。从 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到 2002年的海边的卡夫卡 ,村上的小说从一贯图解着虚无、孤独, 发展为超越虚无, 化孤独这负面的东西为激发人积极行动的动因。从斯普特尼克恋人永恒的孤独、 挪威的森林无以解脱的虚无、 国

5、境以南, 太阳以西记忆的失落到海边的卡夫卡 ,是存在危机中的当代人的自我超越, 显示了存在主义崇尚“行动” 、 “自由选择” 、 “自主存在”观的全部深度和积极意义。2、研究现状概况就国内的研究情况看,自海边的卡夫卡在中国内地译介以来,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 CNKI搜索到的研究条目共有 372条,研究的方向大抵有四条:(1)主题1、暴力与救赎。在作品中无所不在的“暴力”元素使文本呈现出一种荒谬感,方阿离在试论村上春树中的暴力和救赎里提到除了隐喻战争的杀猫事件,此世界的少年卡夫卡和彼世界的中田都是暴力的受害者和施加者。可以说,这种异化是在变形的暴力土地上的一种同化。而被损毁的人们如何获得救赎?通

6、过寻找自我责任感。这一点直接回归到村上春树的关注点。2、战争观。例如卜瑞晓在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里提及,两名身穿旧帝国陆军野战军服的战时逃兵给少年口传身教作为个体的日本人之于国家暴力体制的无可奈何,以及中田和杀猫事件都隐射着战争主题, “在片刻间唤起读者记忆之后,随即将其作为无可奈何之举予以宽许,甚至最终将记忆本身消解一空” 。刘红更是在作品倾向研究直接指出村上有“模糊战争责任”的倾向。这种文本策略引起所谓的“疗愈”效应,通过消解战争记忆表现自己救赎文学的疗愈功能。因此,可以说海边的卡夫卡的采取的这一种文本策略遭受着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3、善恶观。与上一主题相对应的,是作品放弃了绝对的善恶观念,

7、以达到文学的“疗愈”功能。吴思佳在论的主题指出,无论是少年卡夫卡还是中田,都没有因为杀人而受到任何意义上的谴责和惩罚,作者“使其杀人行径顺理成章地得到读者们的谅解与祝福” ,触犯了人伦禁忌的卡夫卡身上没有任何道义上的罪恶感,反而得到了命运的自我拯救。这反而“纵容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欺骗” 。综上,可见海边的卡夫卡这部作品存在着极大的道德悖论,在一定意义上给研究者更多的研究空间。4、宿命(命运观)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张青在试析的命运意识里命运是被动与偶然的、非理性的,文本表现了作者的命运观: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与东方式的顺从,而是人与人互助、人与自然共存的现代

8、命运意识。5、孤独。范家盛认为少年卡夫卡身上具有浓浓的孤独意识,被诅咒的成长和缺失的父爱母爱,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卡夫卡承受着孤独与迷茫。他要出走,为了逃避同时为了寻找。逃避是为了淡去缺失温情造成的伤害,寻找为的是获得一个宁静的心灵归宿。(范家盛把玩孤独,把玩无奈试析中主人公的孤独意识 )(2)人物形象1、主要人物形象。如梁玉婷,于智颖,曹志明的信念缺失的青年一代论中的星野 ;艾亚南自我的分裂与弥合从看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的被现实撕裂自我而变成“空壳”的中田、自我封闭而分裂的佐伯、徘徊在分裂与弥合之间的田村卡夫卡;这些人物都存在着人格的自我分裂,现代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凶顽与个人生命

9、存在的脆弱构成了世界的荒诞,造成了现代人的“心灵死亡”与“魂体分裂” 。2、女性形象。 海边的卡夫卡里将女性形象独立出来做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李汶静在的女性形象分析通过分析樱花、大岛、佐伯三位女性指出村上隐藏的男权思想下的女性观,认为作品里的女性的存在意义都是依附在男性卡夫卡的身上,并简要分析了村上春树这种女性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渊源。3、动物(猫)形象。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猫大致分为两类:原形动物的猫和生成动物的“猫” (纳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研究 )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猫就是作为具有动物特征的由人衍生出的一个角色而非具有现实意义的动物。丁杰在从看村上春树的猫情结中提到该小说中的猫形象隐喻着

10、社会集团中的弱势群体,并且是与暴力形影不离的。而纳莎更是直接将猫这一形象作为暴力的受害者。 “这种处在人与动物之间的物相,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异变、互溶与杂交,成了村上猫形象的独特组成部分,蕴含着这位后现代作家对现实问题的不断思考,也成为作者在正视暴力的同时,对暴力解决途径之思索未果时,产生出的从变形的暴力土地上脱逃出的一次想象。 ”(3)艺术特色与文学流派1、隐喻。 “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是作品中的原话,而在海边的卡夫卡里隐喻比比皆是。张璐璟在“命运类似局部沙尘暴”中的隐喻解读里通过分析文本的各处隐喻说明少年卡夫卡逃脱不掉的宿命,认为这反映了村上春树对于哲学史上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争的看法。2

11、、魔幻现实主义。如张春林在论海边的卡夫卡的魔幻现实主义里从艺术层面上分析村上小说独特的魔幻主义手法以及魔幻背后的现实内涵。以小说的现实性为切入点,分析了主人公在现实世界的各种遭遇和其中隐喻的隐喻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后现代主义。如在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里,王向远结合日本的社会背景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消费性。村上小说中有一些出现频率很高的中心词,这些东西构成了主人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消费品。如啤酒、咖啡、威士忌;外国游戏机、唱片、电影、电视、外国小说,还有女人。 “村上笔下的主人公全部以消费者的姿态,近乎本能地消费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一切:物质的、肉体的、文化的。 ”正如美国学者

12、W.墨非所指出的:性是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中心,“被保留用作探索有效知识的特点的术语是色情和肉欲,而不是稳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王岳川、尚水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存在主义。如杨书评在之存在主义阐释为村上春树作品中体现出的孤独、虚无、荒诞作了解释。通过存在是孤独的个体,个体对他体存在对立冲突以及存在即有为等哲学思索为文本里的各种冲突作了详尽的解析阐释,认为海边的卡夫卡作为“后虚无年代”的作品却恰恰超越了虚无, 化孤独为激发人积极行动的动因。(4)比较分析1、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少年卡夫卡和俄狄浦斯都受到“杀父娶母”的相似的诅咒,研究者多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如姜思惠在与伦理禁

13、忌比较里,将二者做了异同对比,从预言的践行方式、伦理禁忌的主题等分析出二者的区别,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在伦理和道德上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救赎的悲剧,而本被视为人类社会最无法饶恕的“杀父娶母”的禁忌反而成为卡夫卡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帮助他确立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实现自我拯救,最后落在“疗愈”效应的文本策略上。2、与其他文学作品作对比。有对作品中青少年生存困境和寻找存在意义对比的,如刘媛媛的人在旅途与中男主人公形象的比较分析;有对作品中恋母情结、成长方式、隐喻对比的,如姚丽丽试析与的相同点;有对作品中暴力主题对比的,如洪海萍和的暴力主题比较研究 ;有对作品中命运观对比的,如李帅旗

14、东西方的命运书写与的比较 ;等等。综上,笔者发现大多研究者都把关注点放在对文本中的主题、艺术特色、文学流派、人物形象、比较分析上,通过这些研究切入,找寻合理的渠道去阐释文本,也有透过文本去探究作者本人的情感状态、内在意识。但较少完全将研究放在文本与现实放在一起进行阐析,并且笔者对于“疗愈”效应也留存疑惑,故有了以下的思索。3、拟解决问题、创新点及其研究方法少年卡夫卡在出走到回归的这个过程中情感上的转变,以及最后的回归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现代人的迷失、自我分裂以及生存困境;“疗愈”效应背后的现实问题;以及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找寻解决措施。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关注点放在对

15、文本中的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比较分析上,通过这些研究切入,找寻合理的渠道去阐释文本,但较少完全将研究放在文本与现实放在一起进行阐析。村上春树文学的走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的某种需要。针对村上春树作品研究角度上的不足,笔者构建全文,拟从文本和现实的角度切入,展现现代社会生存环境下现代人的心灵困境以及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启迪。研究方法:比较法。第 1章 质的改变从“出走”到“回归”本章旨在从文本线索中提取出少年卡夫卡的心理发展历程,通过这一过程解释少年卡夫卡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作出的抉择的前后转变,从这层转变中挖掘现代人的孤独性,以及在卡夫卡在面临迷宫般的宿命的顽

16、抗和走出迷宫的寓意,阐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一)出走:孤独与顽强的个体存在出走仅是少年卡夫卡命运的一个开始,从少年卡夫卡走进这“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沙尘暴(命运)开始,就被推着往前走,无法抗拒的被推进命运的漩涡里。出走是为了逃离,逃离父亲,逃离家的“扭曲” 。从小缺失亲情的卡夫卡在外部世界和自己之间竖起高墙,在自己的场所里自成一体,而父亲的预言是打破墙体的一道利器,他成功穿破少年薄弱的防御层。卡夫卡在这漩涡里拼尽力气挣扎,最后在浪潮的作用下被推到了岸边,这不完全是他想要完成的事情,这是命运让他作出的选择陷进漩涡深处或者借助浪潮回归。“我觉得十五岁生日是最适合离家出走的时间” ,少年卡夫卡想要做

17、“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他背起行囊,朝着命运指引的方向越走越近,走向世界边缘,就越来越接近真实。这是一个顽强个体对世界反抗的一次出走,这是不屈服不妥协的一次消极的反抗。卡夫卡是孤独的,尽管在出走的途中他遇见了樱花,遇见了甲村图书馆里的大岛和佐伯,但他们都仅是命运的一个向导,指引着卡夫卡走进漩涡,走进迷宫,最后也推动着卡夫卡走出迷宫。卡夫卡的孤独来自自幼不健全的家庭,也来自父亲的“玷污和损毁” ,在不应该接受这些沉重的年纪他把所有重量都背负在自己的身上,负重前行。关于孤独,卡夫卡自己有一种理解, “尽管不是孤身一人,但就是孤独得很无非是因为明白自己不能变得更为幸福” 。他的出走就是对这所有的不适合的一种消极反抗,一种逃避。为了这场出走也为了自己能够生存,卡夫卡严格要求自己进行有规律的体能训练。他将这些简单、单调的体能训练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运动” ,每每都能集中精神将训练进行到底,运动到位。他称“做的最热心的是关进单人牢房里的囚犯” ,将自己比喻成“囚犯”不仅仅意味着卡夫卡的顽强属性,也暗示了他的孤独处境,而且他是安于这种孤独的,在小森林里,跟随晨起晨落,看书度日,在这个小小天地里,卡夫卡有着自己的一个生存体系,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