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78469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 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 “们 ”表示多数 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 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

2、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动词一般受副词 “不 ”的修饰。 动词后面可以带 “着、了、过 ”,表示动态。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判断词 “是 ”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 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

3、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 “很 ”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 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 以用倍数表示 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

4、特点: 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 第二人称的 敬称 “您 ”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 “您几位 ”“您诸位 ” 第三人称复数代词 “他们 ”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 “她们 ”则专指女性 注意 “我们 ”和 “咱们 ”用法的区别。 “我们 ”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 “咱们 ”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指示代词 “那 ”用于远指, “这 ”用于近指 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

5、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 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 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6、。 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 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 “动 ”“形 ”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

7、 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 2)、词类的辨别: 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 “不 ”和 “很 ”。 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 “很 ”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 “很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 “很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 “很 ”。 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

8、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 +名、名 +代、代 +代、动 +动、形+形、数量 +数量。特点: 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 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 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 +名、数

9、量+名、名 +名、代 +名 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 +动、副 +动、数量 +动、副 +形。 (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 +名、动 +代。特点: 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动宾短语中受 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 “谁 ”、 “什么 ”的问题。 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

10、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 “得 ”。 (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 +动、名(代) +形、名(代) +疑问代词、 特殊的有:名 +名,如今天星期一;名 +数量,如纸三张。特点: 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 “谁 ”或 “什么 ”,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 “怎么样 ”“干什么 ”或 “是什么 ”。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 6)、

11、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 +名词、介词 +代词。语法特点: 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 “的 ”。 ( 7)、 “的 ”字 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 “的 ”构成。基本结构:动词 +的、形容词 +的、动宾短语 +的。特点: “的 ”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的 ”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

12、、定语、状语、补语。 (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 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

13、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 、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 1)、如何区分单、复句: 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 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

14、并列、递 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 ”“而是 ”是并列, “不是 ”“就是 ”是选择, “尚且 ”“何况 ”是递进, “尽管 ”配 “还 ”是转折。 “既然 ”配 “就 ”是因果, “即使 ”配 “也 ”是假设, “无论 ”“除非 ”和 “不管 ”, “只有 ”“只要 ”讲条件。 (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 +复句、复句 +单句、复句 +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 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

15、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 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 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 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

16、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 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

17、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 换应注意的问题: 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 “不 ”,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219 回答者: linghanqi86 修辞手法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18、(又名复喻)、倒喻 (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针(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 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

19、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 ,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

20、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 2)拟物: 把人比作

21、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 了。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 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

22、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

23、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24、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 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 (间接引用 )

25、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 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

26、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27、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 .例如 :太阳出来了 ,地上好像上了火 .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

28、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 “湿 ”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 “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 山,汤汤乎若流水 ”(吕氏春秋 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 “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

29、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 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 (或短语 )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 (或短语 )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

30、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 “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 (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 神思)意为: “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 (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 ( 4) 悍吏之来吾乡,叫 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 “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 “东西南北 ”泛指 “各处

31、”。 (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 “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 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32、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 歌)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 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

33、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 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 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 “独向东 ” ;例 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 “伤心 ”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 “断肠 ”的声;例 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 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 “相思泪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

34、事物 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 “移人情及事物 ” ;后者是 “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 “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 “将物当作人来写 ”。 编辑本段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的修辞手 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

35、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 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 借喻: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

36、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 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 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 坚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 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37、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 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m夸张: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 比喻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 “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

38、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种类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像、似、仿佛、犹如 ”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 “是 ”“成了 ”“变成 ”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 “闭塞眼睛捉麻雀 ”, “瞎子摸鱼 ”

39、,粗枝大叶,夸夸其 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 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 “像 ”“仿佛 ”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 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比拟 比拟的特

40、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 “人化 ”,或人 “物化 ”,或甲物 “乙物化 ”。 比拟的种类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 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借代 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特征

41、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 “三道头 ”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例如: “芦柴棒 ”,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 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

42、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 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对偶 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3、。 串对:又称 “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 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的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

44、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 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排比 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排比的种类 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 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

45、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 “无疑而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 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

46、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借喻的本质是 “喻 ”,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 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 “代 ”,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借喻因为是 “喻 ”,一般可以补进 “本体 ”和 “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 ”代 “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 “像 ”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 “比 ”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 于: 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 “喻 ”,即 “比方 ”,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 “拟 ”,即 “比作、当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