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99728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 摘要 . (1) 1 引言 . (1) 1.1 研究区概况 . (1) 1.2 研究内容 . (1) 1.3 研究意义 . (2) 2.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2) 3.研究区产业集聚特征 . (4) 3.1 主导产业(农业)集聚特征分析 . (4) 3.1.1 问题提出 . (4) 3.1.2 特征分析 . (4) 3.1.3 经验总结 . (5) 3.2 传统加工业(食品加工)集聚特征分析 . (8) 3

2、.2.1 特征分析 . (8) 3.2.2 经验总结 . (8) 3.3 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 (9) 3.3.1 问题提出 . (9) 3.3.2 特征分析 . (9) 3.3.3 经验总结 . (11) 4.结论 . (11) 4.1 存在问题 . (11) 4.2 发展方向 . (12) 参 考 文 献 . (13) Abstract . (13) 第 1 页 (共 14 页 )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 带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摘要 : 集聚是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一类企业在区域上的额外集中分布。产业集聚是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众多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的竞

3、争力。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 的产业集聚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研究其是否存在产业集聚趋势,并进一步研究产业集聚的特征及影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和政策含义。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产业和区域经济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政府适当的公共政策的支 持和引 导,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产业集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持续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单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将不足以使产业持续集聚,地区在吸引产业集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时,要注重培育产业配套能力,鼓励企业创新,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组织,改善产业集中度过低的状态

4、,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通过对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产业 集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并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这对于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原经 济区沿淮经济带; 产业集聚; 1.1 研究区概况 中原经济区 沿淮经济带 地处 中国 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依托淮河水运通道及沿淮路网通道,统筹淮河沿线资源开 发,提升信阳、周口、驻马店、漯河、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的产业集聚与 城市发

5、展水平,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带 。该 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 、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1。 1.2 研究内容 产业集聚是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聚合。 产业集聚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集聚,也包括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第 2 页 (共 14 页 ) 辅助性产品制造商、相关 服务性机构以及基础设施提供者的集聚基地。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对于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

6、带 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中原经济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 拟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 该区三大产业的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 找出中国制造业集聚规律、集聚效应 ,相应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并进一步从政府作用的角度探讨应对之 策 ,以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3 研究意义 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中原经济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 节。良好健康的产业集聚区能够吸纳城乡人口就业,增加税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 中原经

7、济区沿淮经济带的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环境质量差 等 一些 挑战和问题。 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有利于吸纳转移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了当地就业,使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从农业转移到非农 产业,成为加快全省城镇化步伐的重要推动力和劳动力就业的新增长点。其次 ,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有利于企业集中布局,有效解决了过去企业分布散乱、资源浪费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土地资源,解决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对保障耕地稳定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8、最后,发展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实现以工补农,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大力发展和建设产业集聚区 ,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 “ 三化 ” 协调发展的路子,是 当前 建设的核心任务,是 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也 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 2.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 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内部各企业依靠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因素聚集

9、在一起,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支撑着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第 3 页 (共 14 页 ) 交流,彼此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 ,获得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 集聚区是在生产者和服务者高度汇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某个产业上具备优势,区别于 其他地区的区域范围。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用聚集的方式发展,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的趋势 2。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产业集聚首先是由于地理因素的作用,即许多企业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在某一区域集中,推动了产业集聚;其次是非地理因素的作用,集聚区域形成以后,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逐步发展起来,形成

10、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聚。 具体来讲产业集聚应包含这样一些特征:第一,一个经济活动中的任意两种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本、产品和服 务之间存在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和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工业布局;第二,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三,以特定地域内大规模地、自然地形成为特征;第四,通过一个或几个产业与技术创新环境的结合,使一个地区、部门拥有了参与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第五,集聚企业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的效应。 通过产业集聚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区位和自然特征,有效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资源在短期内获得集聚效应,进而改善一个地区的经济现状。

11、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产业集聚提高了对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合理 配置和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化地聚疏通了产业在部门和环节上的流通渠道,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管理费用和管理成本。产业集聚也使许多生产工艺相近、产品密切关联的部门与行业集聚在一起,降低了各类交易费用,最终给该产业的企业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经济利润,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宏观层面来看,通过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产业产生集聚效应,使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合理地流动到生产效率高的行业和部门,然后再通过这些增长极的辐射效应,拉动后进地区或部门加快发展步伐,不仅最大化地促进了各类资源的有效分配,也推动了一国和一个 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地区

12、或国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力。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起来的产业和部门为一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效应,也为其他后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产业集聚将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行业、生产部门的经济特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这种影响更是意义深远的。产业集聚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效应,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第 4 页 (共 14 页 ) 我们既要利用其合理的一面,还要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在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其有力的推动作用,还要积极谋其各种方式尽量克服其不利因 素,最终使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各种效应。 3.研究区产业集聚特征 3.1 主

13、导产业(农业)集聚特征分析 3.1.1 问题提出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 虽然在经济基础、公共设施上与发达沿海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但 作为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其 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较多,农产品量多质优, 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农产品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该区的 经济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等一些 挑战和问题。 因此应 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 建设, 实 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建成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支持

14、沿淮流域 山前平原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产业带建设,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中央补助力度 。 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 地 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 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大力实施 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严格规范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试点工作。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提高投 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 , 支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3。 3.1

15、.2 特征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的强大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 注。然而我国研究者的研究领域目前尚主要集中在 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很少关注农业产业集聚。随着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发展,近年来,本区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愈加显著 ,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但由于 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刚刚 起步,对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农业第 5 页 (共 14 页 ) 竞争 力的机理尚缺乏系统分析。此外由于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

16、赖性、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及生产主体的分散性等特点,农业产业集聚对提升竞争 力的影响也必然有别于其他产业集聚。 因而要通过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提升竞争力的作用,把握影响 农业产业集聚的因素及作用机理。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增长,政府应更加重视农产品生产布局的优化,以期农业生产能够向最适宜的生产区域集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产业集聚的空间角度,研究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区域经济增 长的内在机制,促进本区域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另外,产业集聚虽然通过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资本投入等要素实现集聚,但并不要求所有的因素都要满足,只要具备其中的几个要件就可以实现集聚,我们完全

17、可以结合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这一地区的 特征来实现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渔业、养殖业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为加快全省城镇化步伐的重要推动力和劳动力就业的新增长点。 农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能否获得盈利,是区域农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而农业产业集聚的特色产业选择是农业产业集聚的生命线, 关系到农业产业集聚的成与败。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规模上:产业集聚的程度越高,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程度越高,扩大市场份额的可能性越大。对深加工的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是有弹性的,因此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附加值上,即农产品的特色和功能上。产业集聚的程度越高,相关产业的地理集中

18、性越强。农产品易变质、不易长途运输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涉及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等加工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其附加值,获得超额利润,提高盈利水平,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农业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创新是不断的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角色从原先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现在生产者与经营者兼顾的双重身份,应重视农业技术创新,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着手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效率。 3.1.3 经验总

19、结 (1)产业集聚可以使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大大提高农业产业对资第 6 页 (共 14 页 ) 源的利用效率,丰富农产品的种类。产业的集聚能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 综合利用效率,使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和可控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使其保持适度的调整和扩张能力,具备应对市场需求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竞争能力。此外农业相关产业涉及上游产业的有种子培育、化肥、饲料、农膜、燃料、役畜、农业机械等,涉及下游产业的有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的集聚可以连接农业生产的上游及下游环节。产业链的延伸既可以提高产业的盈利能力,企业间相互的合作和竞争机制又能提高企业把握市场

20、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农业区域分工基础上,围绕该地区具有竞争优势或资源优势的农 产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生产区,可大大提高区域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和农业技术创新 , 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 农业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角色从原先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现在生产者与经营者兼顾的双重身份,应重视农业技术创新,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着手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效率,不断的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代替落后的

21、农业 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实施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规划,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布局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重点支持优质油料、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油料和果蔬花卉生产基地。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 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 适度规模经营 。 (3)健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 区域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 农业在我国是一个非常弱质 的产业,不仅面临市场风险,还要面临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农业产业特有的风险

22、,虽然具有不可抗力,但对风险的防御能力和灾后的恢复能力却是产业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产业集聚的作用之一是将相关企业在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联合体;产业集聚还可以形成规模性和集中性的需求与供给。相对于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集群应对市场风险是更具竞争力。要 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关键第 7 页 (共 14 页 ) 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快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 ,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

23、素质和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 提升秋粮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强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4)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 加大 中央财政 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 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向粮食主产县倾斜。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 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 , 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为农业产业集聚提供资金支持,重点 探索多种投人形式的综合运用。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 上,朝着农业投资渠道多元化、农业资金供给多样化

24、的方向发展,以农业产业集聚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多层次、 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 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 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业和加工工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应 5。 总之,基于研究结论,在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 农业生产时,应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专业带,充分发 挥农业产业集聚的集聚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推动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进程,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 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农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的市场化运作。我们首先要

25、着眼于农业用地问题,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引进先进农业生产工艺来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其次,为了解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形式使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延伸农林牧副渔的生产链产生新的产业集聚逐步缓解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再次,各级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积极扶 持农村产业发展,在减免各项农业税费的基础上,从资金上给当地农业以大力的扶持,帮助其获得产业集聚的启动和发展资金。总之要 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

26、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 全国农业现第 8 页 (共 14 页 ) 代化先行区。 3.2 传统加工业(食品加工)集聚特征分析 3.2.1 特征分析 鉴于其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在此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研究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 产业集 聚的形成机制及特征分析。 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作为 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其工业 以 传统的食品加工制造产业为主, 由于高劳动密集型与上游产品或者服务的不可交易性,使得供应商的投资具有地理特殊性,降低了

27、生产 成本与消费者搜寻成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协作、更快捷地获取资源,激发 了技术变 革与创新行为,这使市场力量在产业集聚中运行良好 7。 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驱动力整合了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四类影响因素 人力、技术、资本和市场流。但是由于该区部分地方存在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对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产生了阻碍作用。 政府应该在专门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设备上进行大规模投资,更关键的是把产业的需求核心与当地资源匹配起来,营造舒适的环境吸 引竞争性原料专门供应商的进入。最重要的产业集聚政策应该是降低交易成本,以确保企业有意愿运用 现代技术,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培养经理和工人的龙头企业,吸引生产同

28、类或者相 关产品的企业进驻产业区,设立便利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交易的场所来支持产业集聚的形成。政府需要通过培训技术、管理或者市场营销改善方面的项目支撑产业集聚区的创新活动 。 本文主要从经济视角来讨论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主要基于产业集聚的经济价值进行判断在食品加工业产业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低碳效应、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社会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8。 3.2.2 经验总结 ( 1) 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针对中原经济区沿淮经济带的农业优势, 扩大面制品、肉制品、乳品果蔬饮料产业,提升主食工业化水平, 促进食品工业大发展。 并且 加快培育一批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等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 绿色建筑材料 。提升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支持发展品牌服装产业。 ( 2) 积极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一批科技重大项目, 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