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8029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探讨 提要 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 “ 十二连增 ” 的现象,产量突破 6亿吨,但随着产量的增加,农产品的价格出现 “ 天花板效应 ” ,粮食成本受到 “ 地板 ” 挤压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中,在以往的阶段,国家一再强调粮食要自给,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能一味的再追求高的自给率,还必须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解与国际社会相接轨。为了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所面临的挑战和更加适应国际社会粮食安全战略,本文提出要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粮食行业结 构性转型升级;推动培育粮食产业化

2、龙头企业,创建国际化粮食品牌;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创新多种中国传统食品与其他食品融合模式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业;粮食安全;中国 中图分类号: F7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 2017 年 9 月 25 日 一、引言 1974 年世界粮食大会在消灭饥饿与营养不良的世界宣言和世界粮食安全约定两份报告中提出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核心内容包括粮食总量、粮食品质与营养条件、粮食购买力与粮食生产,且在不同发展环境中具有较强时代性与区域性 。作为国家的基础保障产业粮食产业,在 1996 年我国便开始关注中国人自己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指出,我国粮食包括豆类和薯类,自给率不低于 9

3、5%,粮食进出口量不能超过国内需求 5%。在粮食安全约束下,国内粮食企业不仅需要面对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还需转变市场劣势。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保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首先从根本上保证粮食安全,努力使 “ 中国人的饭碗紧紧握在自己手上 ” ,确保 “ 中国碗装的是中国粮 ” ,带动中国农业建立高校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和主要农 产品供给安全。最近几年,中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生着极其复杂的变化, Christopher White 表示,中国在某些食品方面越来越需要国际的供给,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些风险,但不至于增加中国的脆弱性,有效利用全球

4、市场可以降低资源过度消耗和价格波动的风险。受国内市场政策的影响,粮食价格保持高位运行状态,但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高,采取传统种植的方法较多,使得中国与国际粮食差价剧增,给我国粮食产业进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受到冲击。如果不及时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国内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自给率不但 难以满足,还使国际贸易的矛盾加剧。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当下,中国的粮食产业面临着哪些挑战?中国的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如何?怎样增加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向高校开放可持续的道路发展?本文通过对稻米为主的主粮产业,对其使用进出口量对比、竞争

5、力指数分析,揭示中国粮食产业在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新的粮食需求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中国已经是玉米净进口国家。从 2012 年到 2016 年五年进出口情况看,中国玉米进口量年平均达到 3.53 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 2.77%,而这五年的玉米出口量却非常的有限, 2015 年只出口了 1 万吨左右,与进口相比,出口数量确实差距很大,中国已成为净进口国家,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很弱。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中国生产玉米的产量仅次于美国,排全球第二位,意味着国内玉米高库存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而非国内产需缺口。 (二)中国已经是小麦

6、净进口国家。从 2012 年到 2016 年五年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小麦进口量年平均 373 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 2.28%,而近五年的时间里中国小麦出口量年平均 80 万吨,成为了小麦净进口国家,相对于全球其他出口量大的国家,中国的小麦国际竞争力非常小。 (三)中国稻米的进出口情况。稻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 27 世纪的神龙时代就被管子、陆贾新语所记载,在中国粮食产业出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5 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为 30, 215.74 千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26.6%,总产量达到 20, 822.52 万吨, 2014 年中国

7、稻谷产量达 20, 650.74 万吨,从2009 年到 2015 年,稻谷产量一直增加,但相比稻谷出口大国美国、越南、印度、泰国来说,中国稻谷的产量和出口竞争力还较低。 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粮食产量增长受到现有政策、农业机械化的约束。粮食体制对安全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基于产、销地域差异的流通体系,影响市场对粮食安全的调解作用。而粮食主产区超储补贴与主销区存粮不补贴的反差从客观上阻碍粮食在产销区间流动,导致粮食在主产区长期滞留。根据数据结果显示,主销区库存临近售空、主产区库存增加会引起风险,这会引起粮食市场的不稳定现象。当粮食出现不 稳定的局面时,容易造成粮食危机,很可能粮食

8、的供需结构会处于次平衡的状态。所以,粮食体制状态的影响跟国家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粮食的三种主粮玉米、小麦、稻米生产量在全球的排名还是很不 ?e 的,但是出口数量却很少,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的高库存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所导致的,而非受到国内产需缺口的驱动。粮食产量的增长还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随着科技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每公顷粮食单产由 1980 年的 2, 481 公斤增至 2012 年的 5, 299 公斤,其中,科技对单产提高贡献率达 87%。我国粮食主产区北方共 7 个,分布于东三省、河南、 河北、山东、陕西;南方共 6个,分布于安徽、江苏、湖南、四川、湖北等。这 13 个粮食的主产区因为

9、面积大,是集中生产粮食的优质地方,所以采用了规模化、机械化的战略,但是对于土地来说,长期使用农田作业机械化,大量的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会对不同层次土壤造成影响,影响二次耕作。 (二)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粮食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越来越注重于个性化与营养诉求。而中国的粮食结构却未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社会需求粮食要求能够更多的多元化、安 全化、绿色化、有机化,但是由于农业技术的有限,很多食品都未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导致了我国的粮食结构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增长,人民有关于粮食的诉求越来越多。 (三)中 ?为保障自给造成环境

10、、耕地、水资源等负面效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城镇、工业用地不断增加,农业耕地面积被大量挤占,同时受土地污染、生态建设用地等影响,耕地面积缩减现象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的环境和耕地、水资源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农业灌溉同样是农业生产、产量保障的重要资源,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相对减少,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差距大,中西部干旱地区在用水旺季优先保证工业、城市及部分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极度紧张,而相应非农用水补偿或上游地区用水对下游地区用水补偿等是我国目前补偿机制中的空白,对粮食生产有直接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中国的玉米、小麦已经成为净进口国家,稻米出口量虽

11、然很小,但还是能够看到中国在世界粮食的活跃度,稻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国际市场占有率小,有待提高。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有必要对粮食安全战略做好准备。 ( 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首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问题;其次,坚持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树立 “ 大粮食 ” 、“ 大产业 ” 、 “ 大市场 ” 、 “ 大流通 ”

12、 理念,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的引擎作用,推动仓储、物流、加工等粮食流通各环节有机链接,以相关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推动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国际化粮食品牌,实现 “ 一带一路 ” 走出去战略。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认定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通过粮食产量的提升、自主创新自己的作物品牌、培育良种的技术创新、获得权威机构的特色品牌的认定等方式,建立粮食产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提高品牌产品质量水平,大力发展 “ 三品一标 ” 粮食产品,培育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获得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同

13、行认证,加大粮食产品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维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 为。为进入世界民族之林、推广我国粮食产品、实现 “ 一带一路 ” 倡议做出努力。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深入实施 “ 科技兴粮工程 ” ,建立粮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粮食科技成果,促进粮食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等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粮食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成果推广示范作用,加大粮食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力度,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四)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 形式的合

14、作与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等。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制定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鼓励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五)加快推动粮食科技创新突破。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粮食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通过共同设立 研发基金、实验室、成果推广工作站等方式,聚焦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加大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粮减损、加工转

15、化、现代物流、 “ 智慧粮食 ” 等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急需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进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加强国内外粮食质量检验技术标准比对及不合格粮食处理技术等研究,开展进出口粮食检验检疫技术性贸易措施及相关研究。 (六)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粮食企业要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 “ 产购储加销 ” 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 产销对接和协作,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良种培育、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设加工原料基地,探索开展绿色优质特色粮油种植、收购、储存、专用化加工试点;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

16、,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食供应链。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加大供需信息发布力度,引导粮食产销平衡。 (七)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 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实施 “ 中国好粮油 ”行动计划,开展标准引领、质量测评、品牌培育、健康消费宣传、营销渠道和平台建设及试点示范。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内外销产品 “ 同线同标同质 ” 工程,实现内销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调优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

17、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推广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适应养殖业发展新趋势,发展安全环保 饲料产品。 (八)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支持主产区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带动主产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着力开发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加快补齐短板,减少进口依赖。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在保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处置霉变、重金属超标、超期储存

18、粮食等,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探索开展淀粉类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试点示范,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支持地方出台有利于粮食精深 加工转化的政策,促进玉米深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约束,促进粮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倒逼落后加工产能退出。 主要参考文献: 任爱胜,程长林 .粮食连年增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 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6.40. 屈宝香,张华,李刚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32.1. 吴思 .调整中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综述 J.中国经济

19、报告, 2014.1. 黄季 ?j,杨军,仇焕广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 J.农业经济问题, 2012.3. 姜长云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 J.经济研究参考, 2012.40. 李国祥 .2020 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 2014.5. 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 J.中国农村观察, 2015.1. OECD-g/home/en/2013.6.27. Gandhi V P.Zhou Z.Food demand and the food securitychallenge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merging economicsof India and Chi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