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研究——浅谈我国商业改革的认识.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9831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研究——浅谈我国商业改革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研究——浅谈我国商业改革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研究——浅谈我国商业改革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研究——浅谈我国商业改革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研究——浅谈我国商业改革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研究 浅谈我国商业改革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商业劳动;生产要素;商品价值;商业价值地位 论文摘要:进入 2l世纪,我国商业生产要素地位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劳动已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之一,也应是商品价值和商业利润的源泉。随着科技革命与商业产业生产力的结合,智能劳动和创新劳动决定商业劳动价值,商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端正对商业和商业劳动的认识,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轨,商业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20世纪 80年代初到 90年代中期,随着产权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国有商业企业比重下降,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

2、发展,出 现了商业企业小型化趋势。 90 年代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商品的丰富,商业的快速发展,商业极度竞争使商业利润降到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下,商业集约经营成为商业改革新的浪潮。商业经营的变化,引起了商业企业诸生产要素对商业生产力贡献的变化和参与分配形式的变化。进人 21 世纪以来,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商业劳动在商业企业诸要素中的贡献比重上升,成为商业利润的源泉。 一、从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认识商业劳动 对于商业劳动的认识,鉴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 :商业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商业 利润是产业利润的让渡。但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

3、步伐的加快,商业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首先,商业产业的发展,使商业从国民经济的末端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部门,商业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马克思之所以把商业劳动划分为非生产性劳动是有理论假设前提和现实时代背景的。从理论假设前提而言,商业劳动虽然是再生产的要素,但是,商业劳动并没有增加产品的任何一个原子。可见,马克思区分的生产劳动是构成商品实体的劳动。从现实时代背景分析,十八世纪正处于工业革命阶段,也是 “ 短缺经济 ” 阶段,生产处于矛 盾的主导方面,商业劳动只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要素,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 :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规模决定流通的规模。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一部分商品 (

4、生产资料 )的流通由产业部门自行完成,另一部分商品 (零售商品 )才由商人或商业企业去完成。自然商品交换中的商品价值概念仅指生产商品、组成产品实体的抽象劳动,也就未包含实现商品价值的商业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体现在商品价值中。 改革开放以来,“ 三多一少 ” 商品流通新体制的出现,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进程,商业早已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重稳步上升。理论界 开始提出了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 :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虽然生产决定流通,但是流通也反作用于生产,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夏兴园 (1984)认为 :“ 流通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生产条件的继续

5、,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的具体劳动转换为抽象劳动,局部劳动实现为社会劳动的重要条件。 ” 李斌(1986)认为 :“ 生产性劳动不能等同于创造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使人们对商业劳动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产品的极大丰富,生产和流 通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商品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比为 1:9,商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刘国光提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社会再生产中的末端行业升为先导行业 ” 。黄国雄先后提出 “ 流通力 ” 及其 “ 流通业是基础产业 ” 等观点 3J。认为

6、21 世纪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出现使商业生产要素的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业资本参与商业利润分配的比重下降,商业劳动参与利润分配的比重上升。商业投资者普遍认为 “ 生意难做 ” ,自己是在 “ 赚工资 ” 。 所谓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认识,首先要突破商业劳 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认识,而承认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商品价值应拓展为生产部门生产产品的劳动和流通部门组织商品流通的商业劳动的统一。 (1)从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视角,生产企业生产出产品以后,必须交给专门化组织商品流通的商业企业去完成。 (2)生产企业的产品卖给商业企业后,实现了产业的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商

7、品的流通成为与产业资本 “ 漠不相关 ” 的事情。 (3)商品生产的日益集中延长了商品流通空间范围,增加了商品流通费用。 (4)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需求的多变,商品挑选性增加,延缓了 商品流通速度,流通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商业资本的利息费用。(5)商品流通价值的重要地位表明,商品流通价值能否实现是商品的生产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可见,商业产业利润不再是生产产业利润的让渡,而是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反映。承认商业劳动在商品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商业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多数学者仍主张通过拓展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来继承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卫兴华认为,

8、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承认物质生产范围内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与当时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任务相关。他认为,当代需要既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又要超越物质生产范围,拓宽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他认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大体分为四类 :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商业和服务劳动。其中,商业店员的劳动是一身二任的,它既生产和实现相当于劳动力价格的价值,又实现转让来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 “ 赚工资 ” 的商业社会,商业职能的变化使商业劳动成为商品价值的源泉。生产时间的缩短和流通时间的延长,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大,商品流通价值成为商品价

9、值的主体。商业部门的竞争使商品流通价值用商业劳动时间来衡量。商业劳动时间成为社会总劳动时间的独立部分。晏志杰把商品价值区分为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三个层次,生产价值反映的是生产商品的 “ 自然价值 ” ,交换价值反映的则是加人了商业劳动价值后的价值,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价值。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不同的地方在于 :商业的职能是为卖而买。买是手段,卖是目的。商业企业的 “ 买 ” ,同时也是工业企业的 “ 卖 ” ,在这里,商品流通成为与 “ 产业资本家漠不相关的事情 ” 。在货币转化为商品阶段,依赖于商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在消费需求多变的商业社 会,商业企业力求组织适销对路

10、的商品。在卖的阶段,商业企业需要组织商品流通,并相应地发生商品运输、装卸、保管等与保存商品价值相关的劳动,这些劳动是被马克思早已证明了的生产性劳动。商业社会的特点是商品交易的难度加大,时间延长,商业贷款环境宽松,资金利息成为商业经营的主要成本。商品交易劳动更多体现商业领域的创新劳动。在买和卖两个阶段,不能实现商品 “ 惊险的跳跃 ” ,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经营者。因此,商业遵循的是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商业劳动成为社会再生产总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符合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根据马克思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层含义,如果商品交易职能不交由商业部门完成,那么这种劳动必然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成

11、为个别劳动,从而有一部分劳动成为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所以,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当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将产品交由商业部门经营比自己经营要合算,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厂家积极培育大批批发商便是这个道理。根据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可以解释当前商业总量过度、企业小型化、极度竞争而使商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下。我国进人 9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 过剩经济 ” 的到来,以及商业企业数量上的超量扩张,大量商品 被沉淀在商业库存中。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认为 :“ 当前中国的流通业境遇尴尬。首先,由于忽视流通创新,忽视流通的天然职能,在时间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造成了最大的

12、停顿,最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致使数万亿元的流动资本竟然被吞蚀掉了 ” 。 二、从商业产业生产要素对商业的贡献认识商业劳动 蔡继明 (2004)认为 :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决定中所做的贡献,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参与社会价值的创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实现按劳分配 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我国商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社会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生产要素地位的变化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方式的变化。从商业资本和商业劳动在商业生产要素结合的地位分析, “ 短缺经济 ” 时期,商业利润空间大,商业资本处于商业生产要素的主导地位,资本参与价值分配是个体、私

13、营经济完成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商业社会,商业劳动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商业劳动成为商业的宝贵资源,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说明了这一事实。 (一 )改革开放之初,商品信息参与分配是要素贡献的主要特点 在改革开放之初,刚刚启动的深圳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改 革开放的窗口。由于我国长期闭关锁国,内地对于外国的商品信息不灵,进出口商品信息成为商业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各类 “ 信息公司 ” 便运营而生,尤其以深圳经济特区的 “ 皮包公司 ”为之最,商品信息资源作为商业生产要素,自然成了商业利润分配的主要形式。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商品信息的不断沟通,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各类 “ 信息公司 ”

14、 和 “ 皮包公司 ” 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二 )短缺经济使商业资本的贡献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他们从零起步,到 了 90 年代中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80-1984 年。个体经济发展之初最为活跃的是资金很少的饮食、修理摊点,这些行业成了个体经济生存的空间,难怪人们发现 “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2)1984 -1988 年。日用百货发展起来了,个体经济以 100-1000元不等的资金开起了服装店及从事小额批发业务,由于个体经济有了资本注人,较劳动密集型

15、为主的饮食修理业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他们的收人比雇请帮工的收人高出十余倍,原因是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 ;(3)1988-1995 年。个体商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腰缠万贯的个体户成为私营企业,全国规模以上的私营商业企业发展到 2000 余户,如郑州亚细亚商场资本总额达 1亿元。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商业日渐成熟,竞争加剧,卖方市场开始转向买方市场。由于私营经济资本相对雄厚,商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的贡献。资本大促使企业规模大,规模大也促使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可见个体、私营经济短期内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要素参与分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 )商业社会是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社会,商业企业规模

16、的扩大使商业劳动成为要素分配的主要形 式 进人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商业的竞争表现为比规模、比效益的竞争,商业经营效益的主要矛盾压缩为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竞争。例如 :80 年代初期,个体户是手提肩扛远跨省份进货,他们几天打一个来回,风餐露宿、赶汽车、爬火车饱含生活的艰辛,到 90 年代初中期是整车、合车、并车到附近批发市场进货。 90 年代中期以后是批发企业送货上门。这个变化反映了节约商品运输费用的趋势。商业利润空间的缩小被经营者誉为 “ 刀上削铁 ” ,人们感叹 “ 生意难做 ” 。大企业具有节约单位商品流通费用的功能,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以后,商

17、业集团、商业连锁以及超市、便利店等多种商业业态成为商业改革新的浪潮。江苏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19%年 7 月由江苏省果品食杂公司组建, 9 年多来,苏果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即使在连锁超市竞争激烈的近几年,也连续保持了年增长 40%以上的增幅。大连商贸集团公司 19%年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和股份制改造,将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商业企业组建为集团公司, 2002 年注册资本总额达 10 亿元。上海华联超市在全国十多个省份上百个城市开设连锁店,天津物资集团的发展 在我国不断打造出商业企业的 “ 航空母舰 ” 。近日商务部提出,力争在 50 8 年内培育出 15 20 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

18、、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将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作用并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竞争 rs;。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培育是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大型商贸企业的成功在于规模经济效益,规模企业有利计算机管理和商业现代化。在大型商业企业中,管理劳动、科技劳动和创新劳动逐步成为商业劳动的主要形态。季正松 (2005)认为 :“ 价 值决定由劳动时间转向能动性和创新程度 ” 。体力劳动向复杂劳动、创新劳动的转化比例由 “ 算术级数 ” 向 “ 几何级数 ” 转化,使商业劳

19、动“ 创新程度越高,价值量越大 ” 。 三、尊重商业劳动,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我国加人 WTO后,迎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国外商业巨头纷纷在中国抢滩。要振兴中国的民族商业,除了不断打造出商业企业的 “ 航空母舰 ” 外,加速商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关键。当前商业社会的出现,科技革命与商业产业生产力的结合,商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端正商业和商业劳动的认识,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一 )商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商业劳 动者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的竞争,企业需要造就各种商业人才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前一个带倾向的错误观点是步人 “ 个人英雄 ” 的认识误区。在当时的一些理论文章中片面强调个人在企业中的作

20、用,认为只要有一个高素质的总经理,这个企业就能救活。在这个认识误区下,我国 1984 年开始在国有商业企业实行经理目标承包责任制,到 1987 年又实行招标承包责任制,渲染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步步升级。实践证明 :这样不但没有救活国有企业,而且把部分国有企业推到崩溃的边缘。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除了承包指标的不科学而导致 “ 包赢不包亏 ” 的体制因素外,忽视企业职工的主人公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诱导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这个认识误区实质上是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反映。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个大型商业企业或集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 “ 团队 ” 精神。随着计算机在商业企业的

21、广泛运用,商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发展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团队精神,这个群体才具有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试想在一个商业职工普遍不懂计算机操作的大型商业企业中,单靠一个高素质的总经理行吗 ?俗话说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所以一定要摆正企业人才关 系的认识,在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既要重视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层人才在企业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也要重视提高商业劳动者的素质,宏扬企业团队精神。企业要大胆启用人才、招聘人才,切实贯彻 “ 按劳分配 ” 原则,根据各种人才在企业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二 )商业劳动价值定位由商业企业创新劳动的实现所决定 魏建斌、扬思远(

22、2005)在探讨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形式中认为 :产品创新、脑力劳动地位的凸显、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全球化、电子货币的产生等等,是传统劳动价值论时代所没有而又与劳动价 值论密切相关的历史条件,从传统劳动价值论中科学的一般原理出发,并将它与现时代的条件加以结合,以实现劳动价值论从传统到现代的新发展。商业劳动由体力型为主转向智力型为主,是当代商业社会劳动的典型特征,根据智能劳动和创新劳动衡量劳动价值正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当前商业劳动可以分为三类 :(1)经营管理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 商场如战场 ” ,商业企业的竞争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竞争。需要企业

23、经营者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水平,而且需要超前的经营理念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力 ;(2)商业科技劳动。大型商业企业的发展趋势需要商 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在当前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对于市场调研、会计核算、库存管理等各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的运用在商业劳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需要大批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商业经营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3)复杂脑力劳动。当今社会中,超市取代了传统的百货业态,商品的花色品种日益丰富,需要商业职工具备丰富的商品知识,通过商业店员向消费者传播商品知识,商品知识的宣传成为商业店员劳动的主要内容。商业店员的劳动由过去的 “ 一手钱、一手货 ” 的简单劳动转变为以促销为主要内容的复杂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