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0358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 Shiftshare 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 Shift-share 分析法对比研究了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两地的产业结构与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20022011 年间,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要比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好;另一方面,重庆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负变为正,表明重庆的竞争力渐渐有了优势,而成都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正变为负,表明成都的竞争力正逐渐变弱。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 一、引言 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是以重庆和成 都为支撑点,以其附近一些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为节点而建设的经济

2、区,总面积约 20.6 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 9840.7 万, 2011 年其 GDP 总量为 2.8 万亿元。成渝经济区经济优势明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整个中西部地区城市群而言,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还是西部地区唯一可以突破省市区划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因此,探究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有利于加快成渝合作,加速建设成渝经济区,打造我国 “ 第四增长极 ” ,带动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外对产业结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他曾揭示过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现象;随后科林 ?克拉克基于配第

3、的观点、理论,总结了 “ 配第 克拉克定律 ” ,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库兹尼茨则在克拉克的研究基础上,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进行了深化。在成渝经济区形成前后,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较多研究。吴江、毕正操等对成渝经济区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王骏等对成渝经济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阻碍成渝经济区发展 的难点、误区进行了分析;王能洲、沈玉芳等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差异进行了测评,并对其可能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林凌、廖元和等曾对成渝经济区地域范围进行了界定, 20

4、07 年四川省与重庆市签署的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合作协议认定为,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四川省 14个地市和重庆市 23个区县。以此定义为据,本文从四川统计年鉴与重庆统计年鉴统计得到 1997年以来成渝经济区三次产业 GDP 数据(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成渝经 济区第一产业 GDP 结构比重由 1997 年的 24.6%降至 2011年的 11.9%,降幅达 10.5个百分点, 1997年开始,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低于第二、三产业,且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产业 GDP 结构比重稳中有升,由 1997 年的 40.3%升至 2011 年的 53.4%,

5、升幅达 13 个百分点,且 1997 年后就一直保持在 40%左右;第三产业 GDP 结构比重由 1997年的 35%降至 2011年的 34.7%,期间 2003年相比 1997年升幅近 6个百分点,最后却略有下降。 三、偏离份额法实证分析 shift-share 分析法即偏离份额分析法、变异系数及相似系数法,其均可以用来度量产业结构差异,本文采用 shift-share 分析法来进行研究。 1、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成渝经济区作为标准区域来对照研究成都与重庆两地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假定成渝经济区在经历了时间 0, t之后,经济结构及总量均发生了变化,设 bj, 0 为成都(或重庆)基期 j 产业

6、经济总规模( j=1, 2, 3),Bj, 0 为成渝经济区 j产业经济总规模( j=1, 2, 3),同理, bj, t与 Bj,t( j=1, 2, 3)则为对应区域末期的经济总规模 量。 2、数据说明 本文以成渝两地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为实例,把它们与整个成渝经济区对照来比较研究它们的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从而讨论其结构效应及竞争力情况,主要考察成都和重庆两地近十年来的产业结构变化。数据共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是以 2002 年为基期, 2006 年为末期;而第二阶段则是以 2007 年为基期, 2011 年为末期。 3、成渝偏离份额各分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相应的经济数据,用 s

7、hift-share 分析模型分别计算重庆市、成都市以及成渝经济区的地区份额分量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及对应的增长率(见表 3)。 由表 3可以看出,在 20022011 年,相对于成渝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而言,成都和重庆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都呈现正值,说明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重庆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负变为正,表明其竞争力渐渐有了优势;而成都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正变为负,说明其竞争力有减弱的趋势。重庆的经济增长主要以结构效应拉动为主,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从 65.1%下降到 54.3%;而成都的经济增长也主要以结构效应拉动为主,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

8、明显上升,从 49.7%上升到 67.3%。 20072011 年间,成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 65.1%)比重庆市( 54.3%)略高,而它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贡献( -7.7%)比重庆市( 6.2%)低 11 个百分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四川省极力推行 “ 工业强省 ” 的战略指导,因而使得成都相比于整个成渝经济区而言,产业结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但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且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有变弱的趋势;然而重庆市第二产业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发展也表现出 良好的势头,竞争力有变强的趋势。 4、成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9、 根据 shift-share 分析法模型,将前面所得结果带入计算得出成都与重庆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数,其中包括:结构效果指数 W、竞争力效果指数U 和相对增长率 L(见表 4)。 由表 4可知,相对于成渝经济区, 20022006 年间,成都和重庆的 W(产业结构效果指数)均大于 1,即成渝两地产业结构均优于成渝经济区;成都的 L(相对增长率指数)略小于 1,表明其经济增长速度要比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慢,而重庆的 L 略大于 1, 则表明其经济增长速度要比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快。在 20062011 年间,成都和重庆的 W依旧略大于 1,说明产业结构依旧要优于经济区平均水平;成都的 U(竞争

10、力效果指数)要略小于1,说明竞争力要弱于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而重庆的 U 略大于 1,即其竞争力要强于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成都的 L依旧小于 1,即其增长速度仍然比经济区的平均水平慢,而重庆的 L依旧大于 1,说明其增长速度仍然高于成渝经济区的平均水平,重庆相对增长速度( 1.07)大于成都的相对增长速度( 0.93)。 四、结论 结果表明,相对于成渝经 济区来说, 20022011 年间,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产业结构要比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好,经济增长依旧主要由结构效应拉动,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重庆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负变为正,表明重庆竞争力渐

11、渐有了优势,而成都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正变为负,表明成都竞争力逐渐变弱。20022011 年间,成都和重庆两地的结构效果指数都略大于 1,明显高于经济区的平均水平,而重庆经济增长率要快于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成都的经济增长率却慢于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由此证明,成都仍需调整产业结 构,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增强产业竞争力,从而发挥带动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重庆虽然竞争力有加强的趋势,但也需努力调整其产业结构,以便促进成渝经济区更快、更好的发展。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 基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研究 ” ( 10XGL0005)。) 【参考文献】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

12、省统计年鉴 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 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SAPIR A.Economic growth and factor substitution: What happened to the Yugoslav miracle? 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林毅夫、蔡舫、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 J.经济研究,1998( 6) . 吴江、毕正操、祝云: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J.社会科学研究, 2007( 4) . 王俊、邹海红:川渝经济区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构建思路 J.探索,2008( 6) . 王能洲、沈玉芳、张婧、马仁锋: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J.经济论坛, 2009( 24) . 林凌、廖元和、刘世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 2005) 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2005) 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张琼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