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5759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组织和纯市场组织之间的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其内在动力 竞争优势,还有其外在条件,如资源因素、历史和文化因素、体制与政策因素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性质特点和优势,从生态学的视角,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运用归纳和典型案例的方法将产业集群总结为四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学理论集群模式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是以生命物种为核心对象,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角度去研究的学科,对解 决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有重要帮助。 经济的转型为中国经

2、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计划和规划,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凸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开始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讨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区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社会基本制度相同的条件下,各个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式不尽相同,再加上各个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出现了多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局面。而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所表现出来的若干现象对产业集群具有很大借鉴作用,如:生物间的共生 关系、种内互助、群聚等等。 简历大全 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等,它在发展产业集群、设计规划工业园及工业网络中

3、具有综合指导作用,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态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加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建立的产业集群、工业园、工业网络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简单模仿,而是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高效生态系统。 生态学原理是打开生物群落自然规律的钥匙,并且,随着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朝多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的深入,生态学 原理作为具有逻辑性、哲理性、辨证性的系统思想,同样可以用来考察与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因此,生态学理论对产业的发展、壮大、生存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借用生态学理论对产业进行生态化管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路径。 一、生态

4、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比 集群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特征,自然界很多生物种群的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同时与其他种类的很多个体联系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才能生存。 生态集群与产业集群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积极意义。在一定环境、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条件下,生态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结构与功能都处于协调的动态发展之中。基于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的相似性和许多共同特征,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是个分层次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类似性。可以说,产业集群就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生态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异同在于:产业集群中人为因素多

5、,人在产业集群中是主角。政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一个产业快速发展,也可以让一个产业灭亡。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大小是其发 展和灭亡的关键因素。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决定产业集群的调节能力,政府可以决定集群中一类企业消失或迁出,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其他同类企业进入;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产业集群的环境来调节产业集群的平衡,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破坏的产业集群平衡。而在生态集群中人为因素少,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决定集群中生物个体是否存在的是优胜劣汰规律。生态集群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保持相对平稳。生态平衡是生物在长期的发展进化中形成的。生态集群中各个生物只能被动适应生存环境,而不能主动改变。

6、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一个生态集群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集群重新回到与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 生态集群有利于提高个体的捕食效率、共同防御敌害等优势,产业集群则具有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优点。集群内的种群个体,除了互相协作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当种群密度过高,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共 同资源而发生竞争,加之排泄物产生的毒害和生理反应,都会对群体产生

7、不利影响,产生 “ 拥挤效应 ” 。因此,集群中存在一个“ 最适密度 ” ,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对种群增长产生限制作用。 思想汇报 二、生态学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启示 如同自然万物,企业也是有生命特征的实体。企业要生存,必须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产业集群正是企业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实中,区域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大多形成了集群态势。产业集群具有的促进分工、合作、技术扩散和创新等优势,都是集群效应的体现,并表现出与 自然界生物集群效应的高度相似性,正因为如此,生态学理论对产业集群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产业集群形成基础 由于产业集群在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方

8、面的显著成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并且各地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工业同区作为产业集群的平台。但是相当多园区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企业只是空间位置上集中,并无集群的态势,即没有形成相互支持、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主要表现在:企业之间业务关联度弱;关键技术和主要部件不能由区域内自给;大中小企业间协作化程度低等。 从自然界生物集群看,永久性集群只发生在种群内部个体问建立了分工协作关系的社会性动物中。因迁徙、繁殖、取食、柄息等需要而建立的集群只是临时性集群,每个个体都是因自身需要来到同一个地方,确切地说这种临时性集群只能算是偶然的集会,没有真正的社会意义。在永久性集群中,个体之

9、间具有相互吸引力,彼此互相需要,分工协作,共同维持这一群体组织,从而使集群能够长期存在。因此,发达的分工协作是产业集群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对区域建设者来说,重要的是建立产业集群机制,根据产业分工原则与产业关联效应,有目的 地选择企业进入区域,变 “ 引资 ” 为 “ 选资 ” ,形成 “ 永久性集群 ” 。如果不能形成开放活跃、相互依存的协作网络,无论区域吸引了多少企业,也无论这样的区域目前有多么卓越的经济表现,最终都不免走向衰落。 (二 )产业集群的 “ 最适密度问题 ” 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受制于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如果企业太少,尤其是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不到产业链生成要求的链核门槛

10、,那么这类企业就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 (如研发、物流、金融、商贸等部门 )进驻。 但集群内企业过多,会使土地、市场、人才、技 术、信息、供应链等有限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这时,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始迁出集群所在地,集群竞争力下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减弱。 简历大全 如果把某个集群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那么描述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相互关系的 “ 阿利规律 ” ,同样适用于产业集群,即在一定条件下,当集群内企业密度 (数量 )处于适度大小时,集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集群生长起抑制作用。 (三 )集群区域管理者决策 区域管理者根

11、据本地区的资源、能源、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准确 定位地区产业,确定地区的主导产业和副产业,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多种副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主导产业使用和传输物质最多,能量流动规模最为庞大,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居于中心地位。政府对主导产业应给予政策的优惠和资金的支持,使其快速成长,以带动相关副产业的发展。 地区产业定位就是突出地区产业特色,构筑产业价值链,因此政府不仅要分析地区资源状况,更要分析区域企业的特点和分布状况。依据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和产业集群内的各企业在类别、规模、方位上是否相匹配,在各企业部门之间构筑产业链,横向进行产品供应、副 产品交换,纵向连接第二、三产业,实现物质、能量

12、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 某产业在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中有其自身的生态位,如人员、资金、技术等。为避免同地区产业间的竞争,区域产业应实行错位经营,通过经营规模上、档次上、时空上的错位等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有足够的生态位宽度,以挣得先机,抢占多个市场。 思想汇报 产业要发展壮大都有扩张的倾向,扩张需要空间和资源,但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必然引起有同样需求的企业间的竞争。产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也是有一 定限度的,因此企业在追求规模效应时,也应注意自身规模扩大的限度,不要盲目扩大,以免破坏产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应实行区域产业间的竞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

13、业的竞争优势。 总之,生态学理论对产业积聚的启示可简单概述为:指导产业定位,确定主导产业,实行产业的多样化。 三、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 基于生态学原理,我们总结产业集群模式有如下四种: “ 食物链 (网 )”式产业集群、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 (一 )“ 食物链 (网 )” 式产业集群模 式 1、 “ 食物链 (网 )” 式产业集群模式结构 食物链揭示生物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指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转化到另一种生物时,后者 (高位营养级 )的生物量约为前者 (低位营养级 )生物量的 1/10。这样,组成食物链的各

14、级生物,按照这一定量关系,由大到小排列成数字金字塔。基于食物链理论,我们确定了 “ 食物链 (网 )”式的产业集群。产业内一个或多个 “ 关键种 ” 企业,居于产业链的顶端,他们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产业的发展,企业间通过价值链相互联系。 产业内的企业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非竞 争关系。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其他企业的生死存亡,甚至关系整个产业的生死存亡。产业集群内的下级企业产品是上级企业的原材料,尤如食物链。该模式常见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产业集群。该类产业集群普遍存在于汽车、生态产业等行业。 产业集群内企业以产品为依托建立价值链并实现物质循环。通过企业间面对面的接触、战略

15、信息的相互交流、原材料和产品的交易活动,使得企业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增强企业间信息交流的便利,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和经营战略的灵活性,从而建立产业信息链。即建立信息平台,实 现产业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搜索、交换成本。并且区域内各企业的类别、规模、定位都相匹配,具有灵活的弹性。因此,具有产品交易意向的企业集聚在一起。 2、产业集群内企业共生关系及作用 该模式内的企业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企业通过合作、信息共享等共同提高产业的生存和获利能力,实现资源、成本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共生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共生过程将产生共生能量,这种共生能量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共生能量体现共

16、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产业集群中共生能量的产生更多地体现在新企业的 衍生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思想汇报 在生物群落中,共生导致的生物进化即共生导致的物种创新是生物界发展的基本源泉之一。在 “ 食物链 (网 )” 式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中,共生对该产业集群的最大作用在于能促进企业间的学习。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共生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的学习效率。学习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企业间的学习效率取决于所处领域内知识的类型、企业间的相似程度和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一般来说,相似程度越高,学习效率也越高,也能够使知识扩散的深度得到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个体之间在 地理上的邻近使它们与集群外的

17、企业相比,企业之间有着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长的学习时间。同时,同一集群中的企业个体之间有着共同的基因 (如社会文化背景和相似的技术水平 ),因而集群内企业的学习效率远远高于集群外的企业。在产业集群内,信息沟通的快捷性,如现场参观的便利和频繁的面对面联系,使学习变得更为容易,先进经验、技术的外溢速度不断加快。 共生能产生学习的示范效应。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包括制度创新 )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时,证明进步是可能的。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其他企业会纷纷效仿,从而对周边企业产生良 好的示范效应。一般说来,企业空间距离越近,人员来往越密切、沟通越便利,示范效应就越强,扩散的成本便越低、学习效果越好。

18、因而,产业集群作为一个企业共生体,企业之间的共生促进了企业间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从而有利于协作创新。 创新一般由更接近生产活动、过程开发和销售市场的人员来完成,这使创新与生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都充分重视与其他企业在创新上的互利关系,认识到只有通过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客户的共同参与,进行交流与沟通,共享信息和知识,才能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单个企业难以满足这种快 速的、频繁的创新方式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创新合作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共生为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渐进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因此,共生至少和竞争一样,是促进

19、经济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动力。 3、应用 “ 食物链 (网 )” 理论应该遵循的原则 营养层次的多少与能量消耗密切相关。食物链越长,营养层次越多,沿食物链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决不是链条越长越好。因此,在产业集群设计上, 切忌盲目,要注意使产业链的低营养级的物质和能量得到 最充分的利用,尽早从生态系统中取出产品。 尽量扩大食物链的 “ 源头 ” 即第一性生产 (植物 )的生物量,如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产业集群结构,只有有了丰富的 “ 源 ” ,才能有充足的“ 流 ” 。 集群内的企业数量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使之保持相互动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佳经济效益。 (二 )“ 丛林 ”

20、式产业集群模式 1、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模式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居森林的上层,再往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树层。乔木层处于核心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依靠乔木层而生存,乔木层消失,其他各层植物也将逐步消失。依据这种自然现象,我们总结出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模式,该模式是在 “ 食物链 (网 )” 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中型 “ 核心企业 ” 的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产业集群。在这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中,集群中少数大企业处于产业集群的 “

21、 中心地位 ” ,而处于周边从属地位的大量中小企业,为中心大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零部件生产或委托销售等。核心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层层下包,以此形成大型企业为核心、多层中小企业承包商构成的产业集群。如温州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2000 年底有企业 1300 家,其中有 “ 正泰 ” 、 “ 德力西 ” 等 10余个企业集团, 2000年全镇工业产值达 67亿元,产品成为市场畅销产品。 简历大全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通过大型企业将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集结起来,不仅动员了中小企业的资源和创造力,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也实现了技术、管理知识的迅速扩散及辐射,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小

22、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这样,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巨大的营销能 力和设计能力,使中小企业能稳定地专业于零部件的生产和技术改进,双方互惠关系使协作关系更趋于长期稳定。 2、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企业群分类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分为:乔木层企业群,灌木层企业群,草木层企业群和藤树类企业群。 乔木层企业群,企业规模大,竞争优势明显,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灌木层企业群,企业规模中等,具有特定的竞争力,产品可满足某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草木层企业群,企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明显,其产品满足市场上某一特定消费者的需求。该企业群往往由于资源不足,只能开发一种专业化产品而占领市场的很小一部分。藤

23、树类企业群,企业规模最小,无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乔木层企业群,产品为乔木层企业群的赠送品,形如藤缠树。 乔木层企业群在产业中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大,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居于中心地位,起标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思想汇报 草本层企业群主要是中介服务机构、学校、银行等,为乔木层企业群、灌木层企业群提供服务和人才。区域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人才。产业内人才匮乏,人才的流动性大,各企业群应想方设法充分利用人才资 源,如人才租赁,即各企业群共同使用区域内的人才。 企业群内的企业为同类或异类企业。同类企业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信息平台的建立、降低搜索成本等。在生态学

24、上,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等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种内斗争。种内斗争对于个体是有害的,但对于整体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业通过生存斗争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本身独特的核心产品。用市场机制淘汰没落企业。这样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通过竞争提高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使生存下来的企业得到比较充分的生存条件或使产业具 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实现人才、品牌等的积聚和技术的垄断。 3、 “ 丛林 ” 式产业集群模式分类 按照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或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内容或方式的不同,将这种产业集群分为三种模式,如表 1 所示。 (三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模式

25、 1、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模式结构 在自然界里,蚂蚁随处可见,有时一窝蚂蚁多达几万只,但每一个蚁窝由一只蚁后 (有时会多于一只 )、若干工蚁、雄蚁及兵蚁共同组成,它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细。但单独个体不具备生存能力,必须依靠群体生存。如蚁后的 任务是产卵、繁殖,同时受到工蚁的服侍;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而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护家园,大家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而 “ 蚂蚁搬家及运食 ” 的故事,经常被人们用于诠释齐心协力、团队合作的意义,因此它们这种群策群力和高效率的团队协作方法,是值得人类的反思与借鉴的。根据蚂蚁的这种结构,我们定义了

26、“ 蚁窝 ” 式的产业集群模式。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就像蚁后、雄蚁、工蚁、兵蚁等。分工不同,任务不同,集群结构程度高,群内企业相互依赖性强,混合性低 ,各企业紧密联系、分工协作,共同促进集群的发展、壮大和升级。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区域内只有一个产业群,实行区域专业化,数百家企业集中在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生产同一种产品,单个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该种产品的一个零部件,做专做精,实行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该类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差,靠单打独斗根本无法和国内外的大中型企业抗衡。因此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一区域,由以前的竞争转化为战略联盟,各企业分工明确,

27、配合紧密,发挥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优势作用,共同维持产业的发展、壮大。 如:浙江的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集群,形成 “ 小企业大协作 ” 、 “ 小资本大集群 ” 的效应。在同一产业集群中,生产者之间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集群越滚越大。如:诸暨市大唐镇有 8000 多家家庭企业,却形成了袜子生产的全流程: 1000 家袜子原料厂、300 家缝头厂、 100 家定型厂、 300 家包装厂、 200 家配件厂、 600 家营销商、100 家物流商 一环扣一环,既竞争又合作,将全镇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袜子工厂:年产袜子 48亿双,产值 90亿元。生产企业专门生产产

28、品,至于运输、销售、售后服 务,法律纠纷等则有相应的企业来做,产业协会在中间起监督和协调的作用,既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小商品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问题,又有利于形成 “ 市场 产业 经济 ” 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2、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模式形成机理 大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的集聚成群,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弹性的劳动力; 市场内的企业家具有相同或近似的社会文化背景: 市场内存在前向、后向、水平的产业联系,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换成 为可能,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之间是动 态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与当地的教育、培训和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

29、府等公共的机构组织形成一种网络,共同支撑企业群体的发展。 3、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这种聚集于有限空间内的众多同行业小企业的 “ 规模经营 ” ,可以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原本分散的同行业小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优势,从而以区域行业规模经济优势弥补了单个小企业规模偏小的不足,取得了许多只有大企业才可能获得的效益,即以 “ 小企业的企业组织和大集中的企业布局 ” 模式,生 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户万家,形成微观小规模生产、宏观大规模经营的格局,取得专业化分工和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首先,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有限区域内有序地聚集了大量同类中小企业,为改善区域性经济环境

30、创造了条件。从生产角度考虑,由于企业集中,基础设施共享,不必一个厂一条路、一座桥;水、电、气等管线可共同铺设、合理利用,从而避免了重复建设、单线独用。这种统一规划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既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建设质量,保证了供应,取得了在基础配套设施上外部规模的效益。从产品销售角度上分析,大量同类中小企业的集中,往 往会伴随着出现相应规模的市场。 思想汇报 其次,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按经济原则有序聚集大量同类中小企业。各企业之间的相关技术、设备、工艺、管理和劳动力使用诸方面,能在利益驱动下取长补短、有效竞争、快捷转移、集约服务。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许多微电子和生物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集中在硅谷及

31、波斯顿 128号公路附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按照市场原则和比较优势。以区域规模为支撑,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优胜劣汰、又相对稳定的企业系列,促进了企业的分工与专业化。 在产业集群内是 由市场联结的独立生产者,各企业为总公司的各分部门,不同企业占据不同的 “ 生态位 ” ,各部门间协调发展、水平沟通、紧密合作。对外则联合起来发挥着一个特大型企业的功能,整个产业像一个大公司,尤如一窝蚂蚁,公司实行产品类型专业化、产品种类多样化,从整体上发挥 “ 蚂蚁搬山 ” 的功效。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克服了通常所说的 “ 大企业病 ” ,又取得了专业化协作与规模经济的效益,从而实现了小企业与大

32、市场的对接。 (四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模式 区域内分布若干窝蚂蚁,窝与窝间的联系或多或少。鉴于蚂蚁窝的分布状况, 我们总结了不关联性和关联性的 “ 窝群 ” 式产业集模式。 1、不关联性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模式结构 思想汇报 在区域内分布若干产业集群,各产业集群间的关联度较低,只是在区域内的简单集群。如:在温州的领带之乡、打火机之乡、皮鞋之乡等,表现出 “ 一地一品 ” 的特色经济结构。 在不关联性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中,集群与集群间的直接联系少。产业集群只是共享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公共政策等。但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加快第三产业的发

33、展。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也会 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信誉度、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而吸引其他产业集群进入该区域。有利于形成 “ 产业集群 区域发展 产业集群 ” 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2、关联性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模式结构 在关联性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中。区域内分布若干产业集群,各产业集群通过价值链相互联系。其中,一产业集群的产品是另一产业集群的原材料,产业集群间的生态位接近程度较小,影响力小,竞争不激烈,各产业集群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数个产业集群集中在某个区域,整个产业集群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单个产业集群则集中精力做好 该种产品的一个零部件,做专做精,实行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如在浙

34、江,纺织服装产业群集群现象尤为显著,主要有:化纤、织造与印染产业群、嵊州领带产业群、大唐袜业群、上虞伞业群、枫桥衬衫产业群、上虞染料产业群、新昌纺织机械产业群等。各产业群间依靠产业链进行物质的传输,每个产业集群就是上文提到的 “ 蚁窝 ” 式产业集群。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依靠各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 思想汇报 关联性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以不关联性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为基础,是不关联性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的高级形式,也是我们所研究的产业集群的高级形 式。 3、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是市场创造模式,即区域经济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的市场,为产

35、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群的典型地区是浙江。浙江省有无数个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据浙江省统计局估计,每一万个浙江人就有一个有形市场,每个市场成交额都在 1 亿元以上。在全省 4278 个市场中,成交额超 10亿元的市场有 78个,超百亿元的有 6个。专业市场的蓬 勃发展使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 “ 市场大省 ” 。这种聚集于有限空间内的众多产业集群,可以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原本分散的产业联结起来,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优势,从而以区域行业规模经济优势弥补了单个产

36、业规模偏小的不足。 4、 “ 窝群 ” 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第一,产业通过地理集中和集结成网,通过群体协同在相近的产业领域里获得显著的效率、成本、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益处,从而在与集群外的竞争对手竞争中表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第二,产业的集群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源 共享,二是专业分工。各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产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共享到政府或者私营部门联合提供的公共产品所带来的便利。集群的成员由于专业分工而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一个成员的良好表现会增加另一个成员成功的机率。同时,集

37、群具有获取和组合资源上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三,在一定的条件下,产业在地理上同处一个集群之中,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其原因在于,集群内部不仅包括大量的竞争与合作交织 的企业,还拥有大量活跃的中介组织,它们不仅为集群内的企业活跃相互关系,还加强了企业与外部环境尤其是市场的联系,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渗透,以及企业的市场地位。同时,产业集群共同品牌的创建和使用,也将促成企业经营连续性和持久性目标的达成。品牌是产业集群的无形资产,对集群企业的市场竞争和产品销售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集群,其形象会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企业品牌会在公众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可以引导消费者多次选择。

38、 第四,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业集群带来了竞争,加剧了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竞 争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通过竞争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此外,政府是产业集群内重要的行为主体,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定位:主导作用,还是指导或引导作用。政府作用的发挥应该与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在集群的培育和形成阶段,政府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在集群发展成熟以后,政府则更应该趋向发挥引导作用。政府 在基

39、于生态学原理的产业集群模式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引导相关企业与产业在地理空间上合理集群;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培育主导产业并相应发展配套产业,促进产业不断升级;培育区域创新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健全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机构;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形成与升级,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等。 作文 四、结论 从生态学概念、原理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以及对产业集群理论所关注的一些问题的解释,可以发现自然界与产业界的很多相通之处,对这些相通之处的对比,并非仅仅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产业集群中 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和见解,而是促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生态产业系统是物质、能

40、量和信息等的特定分布,有赖于由生物圈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生态产业系统的各种成员都能对应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此,依据生态学理论使产业体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罗宏等编著:生态工业园区 理论和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邵桂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新疆农业大学 2005 年。 宁钟:国外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 2001 年第3 期。 王悦:生态学集群理论对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 2005 年第 5 期。 劳爱乐编著: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年版。 孙伟等:产业群的类型与生态学特征, 2002 年 7 月。 李振基: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刘世锦:产业集群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产业经济研究 2003年第 3 期。 陈建煊等: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集群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张艳辉: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经济理论新阐释,学术研究2005 年第 10 期。 王灵梅等: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2003 年第 7 期。 谢王丹、杨建梅:生态学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