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学名著阅读与欣赏课程教学大纲前言绪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创造活动、社会现象,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具有认知功能、教化功能、美育功能。那么,文学名著阅读与欣赏就是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一个融阅读、思考、践行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握中外文化背景的概貌,无疑是重要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浩如烟海。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 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中外文学名著是环绕在缪司女神
2、颈项上的一串璀璨夺目、光照古今的思想与艺术的明珠,它们曾经照亮过本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星空与艺术苑圃,又延续和扩大其魅力于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们培育过一代又一代、一个民族又一个民族的广大人民的真善美的心灵,启开了他们审美的天地和创造的灵性。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名著则是汲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因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十分必要。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文学名著阅读与欣赏是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阅读、欣赏、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培养学
3、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给那些有文学兴趣的学生提供创作方面的帮助。课程目的:文学名著阅读与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础目标。培养学生文学阅读的想象力与再认识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人。2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根据培养目标和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
4、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能够使用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些常用技巧(即主题思想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刻画分析和形象语言分析)进行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依据大纲所列教学要点进行教学。2、将教材作为中介,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感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有信心和兴趣阅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3、注意结合作品讲解写作的社会背景、作家人品风格及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提出有助于提高人文品质、审美体验与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课后布置多种形式的长短书面练习。适当利用课堂答题和讨论活动,锻炼学生大胆而流利顺畅地进行口头表
5、达的能力。努力引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鼓励他们养成经常动笔的良好习惯。4、不求文学史上的全面性,而立足审美性,关注可读性,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提升思想境界。三、教学原则和方法:(一)教学原则:主要讲授古今中外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使学生能够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篇目,获得更多的不同视角的文学评论和作品分析,从而提高学生思考、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教师扼要讲授文艺运动、文艺思想论争的过程和特点,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并自己去思考、讨论,形成对文学作品独特的评析,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
6、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二)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自学与课堂讨论为辅。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中国文学部分教学内容共课七时,外国文学部分教学内容共八课时。课程安排:中国文学名著阅读欣赏部分 7 课时第一章 先秦、唐宋文学欣赏 3 课时第一节: 先秦文学 1 课时 一、先秦文学概述。3二、名篇赏析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二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1 课时1、李白将进酒赏析2、杜甫春望赏析3、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第三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 课时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7、、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3、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第二章:中国经典小说欣赏 4 课时第一节:明清四大章回小说欣赏 1 课时1、三国志通俗演义悲凉的战争画卷2、水浒传英雄神话传奇3、西游记神魔小说中的奇葩4、红楼梦世情的无尽挽歌第二节: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1 课时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故事新编开始于文明之初的话语叙述第三节:中国现代小说四大家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 1 课时1、家宏大历史叙事语境中的“家”2、骆驼祥子一个城与人的故事3、边城牧歌和挽歌的交响4、传奇苍凉的乱世人生第四节:汉唐宋散文名篇欣赏 1 课时1、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唐宋八大家散文原
8、道、小石潭记、前赤壁赋、醉翁亭记外国文学名著欣赏部分 8 课时4第一节:西方文学的特点和概况 1 课时1.古希腊神话2.荷马史诗3.但丁与神曲第二节: “骑士小说”欣赏 1 课时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2.了解“骑士”小说的特点第三节:莎士比亚戏剧欣赏 1 课时1.巨人时代的巨人莎士比亚的生平与思想2.莎士比亚的创作3.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4.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第四节:勃朗特姐妹 1 课时1.勃朗特姐妹生平2.简爱呼啸山庄第五节: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1 课时 1.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2.安娜卡列尼娜第六节:雨果之巴黎圣母院 1 课时1.“19 世纪西方文学” 2、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
9、特色 第七节:卡夫卡与变形记 1 课时1.卡夫卡与现代社会2.现代主义文学与表现主义3.变形记第八节: “东方文学”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1 课时 1. 阿拉伯民间故事 2. 古代东方文学的一座壮丽辉煌的丰碑 中国文学名著阅读欣赏部分5第一章 先秦、唐宋文学欣赏一、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前 221)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
10、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11、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左传与春秋有经传关系,用史实解释经文,解经的文字就是传,故称为史传散文。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国语被认为是左丘明的另一部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与春秋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于全书的主要史实与春秋、左传相合,所以又被称为春秋外传。其中极少数篇章的记事起于西周穆王时期,比左传早二百多年,绝大多数篇章与左传相表里。国语长于记言,朴实平易,含义深永。或幽默生动,情景毕现;或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或纯朴自然,富于哲理;
12、更有不少长篇宏论说古道今,具备论说文的基本格局。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书,成书于西汉晚期。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书,反映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夸饰渲染,富6于雄辩的气概。描写人物注重外貌肖像和行动细节的刻画,采用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人物刻画成为作者的主观写作动机。战国时代人才辈出,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诸子。诸子为谋求解决社会矛盾,提出种种治国方略,游说辩论,著书立说,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九流十家,依次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师承嬗传,各成流派,故又称九流。小说家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不成流派而充为十家,
13、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使诸子散文蓬勃兴盛,主要有战国初期的论语和墨子,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等。就学术派别而言,论语、孟子、荀子属于儒家,墨子属于墨家,庄子属于道家,韩非子属于法家。就文章体例而言,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孟子和庄子属于论辩文,但孟子尚未脱尽语录体,庄子已接近专题论文。墨子、荀子和韩非子都是以题概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时代的文学成就首推楚辞,楚辞是战国晚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有别于诗经的新诗体。诗经之后约 300 年左右的时间,散文勃兴而诗坛消沉。屈原和楚辞的出现打破诗坛的消沉,
14、突破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将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屈原既是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又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雄伟的诗篇,两千多年来一直放射着无穷的光辉,“沾溉后人,非一代也”。(2)、诗经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
15、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7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
16、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现存 305 篇(此外有目无诗的 6 篇,共 311 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在中外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至深且巨的,主要可从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两方面来看: 在思想内容方面 诗经在思想内容方面,尤其是国风中民歌部份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历代的民歌,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的歌谣都深刻地体现了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唐初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来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
17、,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白居易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二、繁花似锦唐代诗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 5 万首,作者 2200 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8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
18、、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19、)。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
20、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 年)。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唐代诗歌李杜为代表(也可以由初唐四杰开始说,大李杜,晚唐小李杜) 散文柳宗元韩愈(唐宋八大家的) 小说文学 传奇类 宋代词赋婉约派、豪放派 散文 三苏等(唐宋八大家除了唐代剩下
21、的几个) 小说文学话本。三、宋词经典9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国亦有一国之文化气象。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宋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五代词既为宋词的发展铺垫了基础、提供了借鉴,又为宋词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又为词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
22、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精彩纷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士大夫文人有更多的闲情逸致来作词。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
23、)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声色,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此外,宋词的快速发展也与以下条件有关: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更加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个人化的思想情感 。宋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首先表现在创作成果的丰硕、作家队伍的规模上。宋代还涌现出大量的词人别集。唐五代词人有别集传世者仅冯延巳阳春集、李璟和李煜父子南唐二主词,其他见诸记录而失传的词集也不过温庭筠金荃集等数种;而宋词别集传世的多达 313 种(其中有 5
24、2 家别集原本已佚而为近人辑佚而成)。宋代多数词人别集有刻本,著名者如柳永乐章集、苏轼东坡乐府、秦观淮海词、周邦彦清真集、辛弃疾稼轩词、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吴文10英梦窗词等,皆广为流传。宋代词人各自的创作成果也远超前代,唐五代词人存词数量超过百首的只有冯延巳一人,而在宋代词人中,存词数量在百首以上者有 51 人,其中著名词人的作品数量大多在数百首以上,譬如辛弃疾 629 首,苏轼 362 首、欧阳修 242 首、柳永 213 首、黄庭坚 192 首、周邦彦 186 首、陆游 145 首、晏殊 140 首等,而且宋代有不少文人如柳永、秦观、贺铸、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还是致力于词创作的专
25、业词人。宋代词人中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大致在 300 家左右,名列前茅的则有几十家之众。这批词人分布于两宋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词坛的名家辈出又造就了众多的艺术流派,“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朱希真体”、“稼轩体”、“白石体”、“梦窗体”等名目标志着诸多词人自成一格,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宋词的创作队伍兼具精英性和普遍性,在整个词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创作成果最为丰硕、艺术生命最为强劲、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支队伍,正是他们共同推动宋词走上了繁盛的巅峰。宋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次表现在词体的建设与完善上。词调始于唐,而大备于宋。全宋词中,宋代词人共用词调 881 个;
26、若计入同调异名者,则共用 1407 调;若再加上一调多体的情况, 则宋词所用词调大致有近2000 种体式。而且形式繁多,有引、有序、有慢、有近、有犯、有歌头、有摊破、有转踏、有转调、有增减字、有偷声,创调极其丰富、体制极其变化。宋代所用词调的总数比唐五代词翻了约 6 倍多,为后人依调填词提供了规范完备的词谱格律。唐五代词的用调主要以小令居多,形式较为单一,而宋词用调多是短调小令与长调慢曲兼备,各擅胜场。就个体词人的用调情况来看,唐五代词人用调最多的是冯延巳,也不过 36调,而宋代词人的用调则大幅度增加,如柳永用调 133 个、张先用调 100 个、周邦彦用调 112 个、辛弃疾用调 104 个、吴文英用调 146 个。最为突出的例子是以“自度曲”而著称的姜夔,其词作总数虽只有 87 首,用调却多达 56 个。词调的繁兴与完备、形体的成熟与新变、规范的建立与完善使得词体的格式基本定型。宋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最后还表现在题材内容、词境词风上第二章:中国经典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