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 1 - 页 共 21 页 - 1 - 参考答案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 4: DBBD 二、填空题 1、学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师、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桑代克 4、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情境 5、学生,教学媒体 6、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生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7、学习过程 8、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 9、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学习过程 10、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1、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2、弗洛伊德,程序教
2、学,布鲁纳 13、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14、廖世承 三、问答题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 5: CBDCC 6 10: DBBCC 11 15: CDBBB 16 20: ACDBB 21 23: ABA 二、填空题 第 - 2 - 页 共 21 页 - 2 - 1、前运算、形式运算 2、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 3、形式运算 4、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5、具体运算
3、阶段 6、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 7、少年期,青年初期 8、关键期,不平衡性 9、心理发展,适应性 10、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11、个别差异性 12、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 13、 2,4,4 5 14、儿童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15、个性,内隐行为,稳定区别 16、自我同一性 17、学习准备 18、关键期 19、自我同一性 20、家庭教养模式,同辈群体 2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体验 22、 3,少年期。青春期。 23、认知 方式(认知风格) 24、场独立方式,场依存方式 25、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26、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27、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2
4、8、流畅性 29、推孟,比纳和西蒙 30、冲动型 第 - 3 - 页 共 21 页 - 3 - 31、 IQ智力年龄( MA) / 实际年龄( CA) *100, 120 32、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个体间,个体内。 33、言语回答和动手操作 34、 140, 1 35、布卢姆,斯金纳 36、性格 37、发散思维,性格 38、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39、理智特征,情绪特征 40、稳固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1、童年,青年,半成熟,半幼稚 42、少年期 43、前运算 44、心理自我 45、生命,心理变化 三、问答题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
5、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答:少年期:是 11、 12 岁到 14、 1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
6、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4、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答:青年初期:指 14、 15 岁至 17、 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第 - 4 - 页 共 21 页 - 4 -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 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5、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答:(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 1)
7、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7、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答:(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 5: BACAC 6 10: CBBCB 11 15: CCBBB 16 20: DAACC 二、填空题 1、经验,行为潜能,持久 2、让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刺激 R,反应 S,强化 4、效果律 5、信号,刺激反应 6、(心智,动作)、行为规范 7、认知策略 8、正强化,负强化 9、消退 10、刺激泛化 11、刺激分
8、化 12、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顿悟,在主体内构造完形 13、相似性的,差异的 14、负强化 15、惩罚 16、加涅,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期望事项,(认知策略) 17、非 人为的,实质性的 第 - 5 - 页 共 21 页 - 5 - 18、先行组织者 19、认知结构,基本结构,转化、评价 20、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1、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2、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23、学习任务,引导性材料 三、问答题 1、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9、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答:(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
10、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 :(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 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 识得到改善
11、,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5、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答:(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第 - 6 - 页 共 21 页 - 6 - 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6、简述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答: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P42 图表。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 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
12、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第四章 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 1 5: CAACC 6 10: CCCAD 11 15: B( CDA) DBBB 16 20: CBCAC 20: B 二、填空题 1、维持,朝向某一目标 2、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自我提高 4、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
13、能 5、班杜拉,个体自我行为的成败经验 6、认知 7、内驱力,诱因 8、附属 9、中等 10、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1、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12、倒“ U” 13、认知的、自我提高的、附属的 14、直接,间接 15、适中 16、马斯洛,自我实现 17、替代性强化 第 - 7 - 页 共 21 页 - 7 - 18、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9、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20、(内在性)内部归 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1、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2、自我强化 23、附
14、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24、内部归因,外部归因 25、学习需要 26、学习期待 27、诱因 28、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29、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0、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3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2、学习行为 33、耶克斯多德森,较高,较低 34、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 三、问答题 1、简述 动机及其功能。 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15、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 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答:(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途径第 - 8 - 页 共 21 页 - 8 - 培养学习动机。 4、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
16、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 律(简称倒 U曲线)。 5、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6、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
17、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 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7、试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 1 5: BDCAC 6 10: CA
18、CAC 二、填空题 1、学习准备 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 3、心向与定势 4、 先行组织者 5、最近发展区 6、心向 7、负迁移 8、垂直迁移 第 - 9 - 页 共 21 页 - 9 - 9、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 10、顺应性迁移 11、同化性迁移 12、重组性迁移 13、同化性迁移 14、共同要素说 15、经验类化理论 16、关系转换理论,关系 17、心理官能,共同要素,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 18、认知结构,清晰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 19、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0、定势 三、问答题 1、简述促进迁移的教学。 答:( 1)精选教材
19、;(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 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简述迁移的作用。 答:(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答:(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 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
20、的产生。 4、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 1 5: ABCBC 6 10: ACACA 11 15: BBBBB 16 19: CBAD 二、填空题 第 - 10 - 页 共 21 页 - 10 - 1、特征与联系,主观表征 2、感知和表象 3、概念和命题 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6、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7、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概念学习 9、符号学习中的事实性知识学习 10、命题学习 11、符号学习 12、命题学习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4、相关类属学习 15、 上位,派生类属 16、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学习 17、上位学习 18、并列结合学习 19、 相关类属 学习 20、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 21、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2、模象直观 23、感性,理性 24、变式 25、陈述性知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26、非本质,本质 27、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28、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9、瞬时记忆,特别注意, 5 9,复述 30、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