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中生物教学中“质疑” 的 运用 和把握 初探 天台育英中学 丁云龙 317200 摘要: 本文从组织教学中的质疑 、 新课学习中质疑 、 课堂结课中质疑三方面阐述了质疑在高中生物 学 教学中的运用,并从难度的适 宜 性 、 密度的合理性 、 跨度的开放性 、 了解学情的必要性 等 方面 阐述 了质疑在 高中生物学教学 运用 中 应把握的 四个 关键 。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质疑 运用 把握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 “ 思 ” 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 疑 ” 是 思维的火花, 有疑才有思 ,才会有发现和创造。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与 创新动机的切入点, 常有疑点,
2、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 同时,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 。 因此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 要善于 利用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 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质疑 , 从而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 质疑在 高中 生物教学中的 运 用,是广大生物 学 教 育 教学 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笔者 也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 下面就“质疑”在 高中生物学 教学过程中 的 运用 及把握关键 ,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质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江泽民 同志说 过 :创新是一个
3、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实践 证明,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过,教师的滔滔不绝,学生学习很被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 “ 学 ” 服务,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予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1、 在组织教学中“质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 导 引的设计,特别是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 要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又 符合教材自身的性质。 比如在“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中, 笔者 采用直接 质疑导课: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 札尼的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 并 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 , 让
4、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这样 课堂的气氛 很快 活跃起来,学生 所提 出的 问题 也五花八门,如 : 肉块为什么会消失? 鸟 胃是否可以进行化学性消化? 鸟 胃是否产生了消化有机物的物质? 鸟 的胃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吗?等等 。 然后通过 教师 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层层深入地分析酶 的 发现和酶 的 概念内涵 的 变化,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及真理的相对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减数 分裂和有性生殖 细胞 的形成的教学中,首先呈现问题 : 有丝分裂前后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如何?有何意义?通过学
5、生 的 讨论 回答, 使 学生的头脑里建立了有丝分裂前后 细胞 内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景 。 接下去引导学生讨论二个问题 : 假设有性生殖 细胞 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完成,生物体下一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如何? 若要保持生物体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阐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 笔者 认为, 应用此方法的质疑 导课 ,既温 习 了原有知识,又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2 涟漪 ,可收到奇效, 不但利于新知识的落实, 又不同于直接质疑导入 的效果 。 2、 在新课学习中“质疑”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出:“教 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
6、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 从教学理论 上 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兴趣规律所制约 ,也 就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 我们知道, 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但难以持久 ; 而间接兴趣理念性强,时间持久,但吸引力差 且 容易疲劳。如在 “ 生 物 的进化 ” 一章关于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教学中 , 学习 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后,还需学习“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时学生的大脑已有些疲劳,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显然,学生的间接兴趣已有所下降。这时,就需 及时 采 取 相应的教学手段 ,把学生的间接兴趣
7、转化为直接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 。 笔者 及时抛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 19 世纪中叶以前, 桦尺 蠖 的体色及数量如何? 20 世纪, 桦尺 蠖的体色及数量如何 ? 19 世纪 中叶到 20 世纪,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桦尺 蠖数量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什么? 此时, 学生 的探究氛围重新 活跃 起来,积极地阅读教材并认真思考后作答。因此, 笔者认为, 在新课学习中“质疑”,运用兴趣规律,促进两者转化,乃是最优教学的最好表现。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这两种兴趣的 互相 转化,就是要努力通过教学刺激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8、,当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喜欢这门学科,对生物学科的未来产生浓厚兴趣时,直接兴趣就会自然地 诱发出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曾指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作为教师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应 鼓励学生“质疑”, 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能 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理念 。比如在 “ 染色体变异 单倍体 ” 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 首先在课件中呈现出一段资料: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 2 个染色
9、体组,共有 32条染色体: 30 XX;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有 16 条染色体: 15 X。按照开始的教学设计思路,由该段资料引入单倍体的教学后即 可 完成。但是当 笔者 分析完单倍体这一部分 后,当时就有二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提出了二个问题 : 雄蜂若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 如何 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蜂王和工蜂既然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并且性染色体相同,为什么有的发育成蜂王,有些发育成工蜂 ? 首先 ,笔者及时 对提出问题的 二 位 同学 进行了表扬,并要求全班 学生 对第一个问题开展讨论,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 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后 指出: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
10、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 方式 的减数分裂。 而对第二个问题, 笔者重新呈现 了 一段材料:受精卵孵化成的幼虫若用蜂皇浆饲喂 2 3 天,然后饲以花粉,需经 21 天才发育成工蜂;而受精卵 孵化成的幼虫若用蜂皇浆饲喂 5 天以上,它只需 16 天即可发育成雌蜂,即蜂皇。然后提出问题:以上说明蜜蜂的性别不仅受染色体倍数的控制,还受什么影响?这说明了什么?马上就有学生指出 :还受环境的影响,这说明了 生物体的 表现 型 是基因型与环境 条件 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 我们 可以看出,当一系列 的 问题被学 生提出后,虽然有可能打破了教师原有 的 教学 设计 思路,3 但 也应该看到, 学生能够批判地看待知
11、识,才 会 产生 许多 新的疑问,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才能 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3、 在课堂结课中“质疑” 我们知道, 一个引人入胜的新课导人 , 对于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 提高求知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对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知识重点 ,意义更为重要。 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 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现代的教师 , 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 此 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在光合作
12、用一节结束时提出: 秋天飘下的叶片,落到地面时,叶面朝上多还是叶背朝上多?原因何在 ?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课后思考,以此加深对光合作用场所 、 产物及叶片结构的认识 和理解 ,同时还应用 了 生物学原理解释了生活实际中的生物现象。当然, 在 课堂教学 中 , 通过 质疑 结课 , 也可以 帮助学生将所学 的 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人类遗 传病与优生一节结束时, 笔者 让学生充当医生的角色为两位咨询者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不但 可以促进知识 的 迁移, 同时 使授课 的 主题得到升华 。 病例 1:一对夫妇,男方患抗微生素 D 佝偻病,
13、女方正常 , 女方已怀孕,他们担心未来的宝宝 是 一个佝偻病患者,特来咨询,请你帮他们拿个主意;病例 2:一对夫妇,曾生过一个先天性愚儿,他们想再要一个小孩,特意咨询了医生甲,而医生甲建议他们不要再生小孩,你会提出一些什么建议呢? 二、生物教学中“质疑”运用应把握 四 个 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班杜拉 在 对 “ 自我效能信念培养 ” 的研究表明 :个体的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影响很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因此,对个体不断成功的训练,能使其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信念。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置适度的创造目标 , 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内部紧张状态
14、,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探索,解决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未知问题 。学生 往往 会在成功 的喜悦和自豪中,产生更强烈 、 更高层次的创造需要,形成较稳定的创新意识 。 因此, 笔者认为,“质疑”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 的运用应把握 以下 四 个关键 。 1、难度的适宜性 教师设置的质疑应 具有一定的难度 , 同时 要注意 “可接受性 ”和 “因材施教 ”,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即 不但 需要学生深思熟虑, 而且 又 是 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 究 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怕学生不懂,所提 的 大多 是一些记忆型问题。如:叶绿体的色素分为哪几种
15、?分别是什么颜色?主要吸收什么光等等?其实这样的问题因难度比较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 而过难的问题,学生 往往会 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 就 会挫伤学生思绪的积极性 , 到最后 只能由 教师自圆其说, 这样更加 不利 于学生 对 知识的掌握。 2、 密度的合理性 教师设置的 质疑 应疏密有间,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 以利于学生的 大脑皮层有效储存。 而部分 教师 ,特别是有些新教师 由于对现代教学理念理解的偏差,为了体现师生互动, 决心摒弃传统的 “ 满堂灌 ” 的教学模式,却由此产生了 “ 满堂问 ”的现象。它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 课堂的
16、 教学 过程 中 ,但 在本质上 同 “ 满堂灌 ” 是一4 致的,都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 真正 主 人 ,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 会 出现 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 的现象 。 3、 跨度的开放性 教师设置的 质疑 应 根据教学内 容的重点和难点 , 同时 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 相 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 畅 如流。因此,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 为 跨度开放性 的问题能使教学更为新鲜, 更能激发 学生 的学习 兴趣。如 学习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时 ,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
17、是教师讲得满头大汗,但 学生 在具体 的 应用中 却 难以深刻理解, 成为知识点 进一步 落实的一个盲点。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 可 以 在黑板上 先 画几个混杂 的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图 (如果有多媒体演示更好) , 然后 让学生识别 、 分组 讨论 ,最后各组 派 代表回答 ; 同时,在学生回答 的时候 ,教师要巧设陷阱,挑起矛盾,然后澄清是非,总结出正确的识别技巧,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4、了解学情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认为:“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贵在相机诱导 ” 。 我们的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主动、创造性地发展,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创造社
18、会打好基础。课堂教学 虽然 是集体进行的, 但因为一个教学班级是一个层次复杂 、个体差异极大的群体 , 因此 只有 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才能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为准确了解学情 ,教师要经常询问所教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 见 ,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等 ; 还需倾听同行对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 等 。只有广纳意见,对学情的了解才会真实、准确,这样便于 在 课堂教学中 充分 体现“一切为了学生 、 为了一切学生 、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 从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去伪存真,否则
19、 也 会降低教学成效。 真像 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曾经说过 一样 : “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 。 北京 大学 著名物理学家 赵凯华 教授认为:“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 总之,质疑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 与 个性的发展 ; 同时,质疑教学又 是 当前新课标新理念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教学 上 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 因此, 教师 在课堂 教学 过程中 ,应
20、 尽可能地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从而为 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及 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当然, “ 质疑 ” 在 高中 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虽然具有可靠的 优 点,但 容 易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 我们 每一位生物教师任重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朱文清 2006 高中生物学加强“有效教学”的策略 生物学教学, 31( 1): 18 19 徐杰芝 2005 把握课堂设疑的适宜原则 生物学教学, 30( 9): 27 28 吴燕瑛 2005 谈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生物学教学, 30( 10) :18-19 佚 名 (网上资料)谈问题设置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