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西北生态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 【摘 要】 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历来是我国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样也广大民众的生活诉求。本文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国策概念入手,通过分析西北生态建设的战略重要性、西北生态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北推行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 西北生态 循环经济 生态修复 绿色发展可持续 当今中国已经全面迈入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经历了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保生态的转变,大众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 ” 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将生态文明纳入
2、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体现了国家从源头扭转生态恶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心。 一、生态建设国策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前,人 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以传统发展模式换取的经济增长和腾飞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而造成的生态恶化却是长期的、乃至不可逆的,是将危及子孙后代生存的不争事实。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必将导致资源支 ?尾蛔 肪橙菽刹幌隆 缁岢惺懿黄稹 ? 济发展不继的恶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国策。
3、 2012 年,党的十八大首提 “ 美丽中国 ” ,生态文明正式纳入国家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 2014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公布,要求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5 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这一重要理念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同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五大发展理念正式提出,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即将全面拉开大幕。
4、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43 处 “ 生态 ” , 15 处 “ 绿色 ” , 12 处“ 生态文明 ” , 8 处 “ 美丽 ” 堪称最生态、最绿色、最美丽的党代会报告,贯穿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二、西北 中国生态建设战略要地 西北地理位置独特、总面积 309.3 万平方公里,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这里是中国 “ 江河源 ” 与 “ 生态源 ” 之所在;这里更是全国水土流失的敏感区、风沙源头的栖息地,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 近年来,随着西北经济发展与人口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已严重威胁到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保护、建设西北生态,不仅是关系到西
5、北社 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更影响着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北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北深居内陆,加之青藏高原的隆起,太平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使其常年处于 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以下,年降水量从东部的 400毫米左右,向西骤减到 200 毫米,乃至 50 毫米以下。稀缺的降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干旱、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物种衰减,原生生态屏障十分脆弱。加之近年来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西北生态的恶化,使西北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 竭的重灾区,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西北荒漠化土地已达 24
6、9.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 95.6%;水土流失面积达 219.26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61.67%;盐碱地面积 600多万公顷,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仅为 18.21%,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西北同时还是失衡的生态敏感地带,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组合失调,系统功能偏低:西北光热充足,降雨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 235mm,仅为全国平均年降雨量的 11.7%,水份条件 与光热组合严重失衡;在水份条件不足的制约下,西北大部地区土壤微生物活动微弱、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外部输入少,系统整体功能偏低。 二是环境容量较小,生态平衡脆弱:西北地
7、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对气候波动反应敏感、环境变化频率高幅度大。水资源贫乏、干旱多风、植被稀少、水蚀风蚀活跃等特点,决定了其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大气、水、土壤的自然净化功能低、污染负载能力差。 三是在生态修复建设上:乡土植被选育滞后,生态技术应用不足,修复西北生态, 要立足当地,秉承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先进可落地的生态技术实现治愈保护西北生态的终极目标。然而,大量的生态研究局限在科研学术层面,大量的技术成果躺在实验室与论文期刊之中,乡土植被选育栽植、生态技术转化应用严重滞后。 四是生态经济发展互限,生态产业无法互动:西北生态屏障脆弱,生产生活造成环境破坏,加剧
8、环境恶化;当这种破坏超过其负载极限时,环境将无法继续发挥承载功能,经济产业发展必将受限。生态与产业无法实现良性循环。 四、西北推行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生态建设战略部署: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胡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西北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建设要紧紧围绕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开展: 1.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说的就是要建设生态循环圈;金山银山,就是要发展经济循环圈,要构筑起 “ 一本一核心,两个循环
9、圈,一条价值链 ” 的生态建设哲学。即 “ 以人为本,以城镇为核心 ” ;打造一个由 水、土、气、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循环圈,和 “ 生态、文旅、资源 ” 构建的经济循环圈。最终实现一体化价值链的全面打通。将无人问津的穷山恶水变成美丽宜居的青山绿水,让美丽宜居的青山绿水变成产业聚集的金山银山,实现宜居宜业,缔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通过生态修复等人为干预手段,持续通过生态修复与生态园林景观打造,改善受损的生态环境,让水源更洁净、增加环境美感、提高土地价值、提升城市魅力土壤更肥沃、空气更新鲜、植被更健康,以生态拉动文旅、地产产业发展,达到无人为干 ?A 下的生态自主循环;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
10、 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美丽的小城镇;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例如宁夏的“ 青铜峡美丽小镇建设及文化旅游项目 ” 打造,已经开启了初步探索 “ 旅游 +城镇化 +文化 +环保 ” 的模式)。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加强城市公园等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宁夏固原市已被列入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 建设沿河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流域矿区及化工污染治理,实施黄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已经开展建设中的项目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 胡杨林周边湿地生态保护 ” “ 纳林河河道湿地修复
11、 ” ;宁夏的 “ 黄河沿岸生态防护林建设 ” 、 “ 自治区生态立区系列建设项目 ” 等。 2.政府要加强对研究院、高校生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的支持,要在政 府投资预算和规划上打通路径和机制,要解决将本地区乡土植被选育栽植、生态技术转化应用严重滞后的问题;要改变大量的生态研究局限在科研学术层面、大量的技术成果躺在实验室与论文期刊之中的局面,改变研究技术与实际应用脱节、学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要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 追求 GDP 增速较快造成过量的矿业开采、工业生产、造纸业、药物生产排污等对环境的破坏是较大的,目前的环保监察和惩罚性力度远
12、远不够。社会稀缺性资源被少数人使用,所造成的污染却比别人大得多,这其实是少数人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提高资源税,对资源税从价计征,对高耗能产品实行惩罚性税收政策,通过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环境税和惩罚税等制度的约束来抑制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追求增长的短期行为,抑制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4.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政府要积极倡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加强对城市公交系统、地铁,轻轨的建设投入,支持城市共享单车的科学发展。加强对高能耗车、生产建筑用车、黄标车的查处和交通管制。 创建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促进绿色发展:通过利益补偿等激励机制,加大政府
13、投入和补贴、补助以及奖励。进行环境保护模范区的评比表彰和奖励; 建立新能源基金,对环保节能的新能源项目的优惠政策支持;通过调整水、电、煤等资源价格促进企业采取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工艺。 提高全民参与 绿色发展的积极性: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大力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如合理发展 PPP 项目),鼓励社会投资流入,尤其是对再生产领域的投入,引导各方不断增强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投入的新机制; 五、结束语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为了抑制经济增长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净化,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不止有效遏制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它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还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所以,西北地区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保护好青山绿水,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使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一个合理增长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 . 产业研究院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报告 . 中国园林网 . 国家数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