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州市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6800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兰州市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兰州市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兰州市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兰州市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兰州市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兰州市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千百年来,作为历史古城的兰州,留下了众多的传统民居遗迹。然而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毁失殆尽,从而使市民感觉城市变得陌生。究其原因是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缺少了文化认同感。面对兰州市仅存不多的传统民居建筑,如何更好地保存、保护与利用,与城市远期发展相结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兰州辖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现状,吸取国外的一些保护经验,提出几点保护建议,旨在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脉络的整合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兰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0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民居建筑是中华大地上分布最广

2、、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它被认为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居住类型,也被认为是文化沉淀最厚重、最亲切的人居场所。兰州传统民居在兼具北方民居特色的同时,又表现出适宜于当地地理、气候、环境特点的地域性,尤其在组织形态、平面布局、空间尺度以及结构关系、材料做法、细部装饰都有独具匠心之处。兰州现存的传统民居已为数不多,并且随时都会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被拆除。在较为偏远的城市近郊及榆中县青城镇,永登县连城镇、红城镇,西固区、阿干镇等地方尚存留着一些 具有兰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这些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大部分还没有真正被列入到政府的工作中。有些传统民居本身因长期无人居住、管理,日益破败。传统民居的周边环境也随着经济发

3、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已面临坍塌、灭失的境地。 1 兰州的区位与历史 1 1 兰州的区位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是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处在东经10230“ -10430“ 、北纬 355“ -38 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 “ 座中四连 ” 的独特位置,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 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兰州,在西北地区处于 “ 座中四联 ” 位置,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

4、心。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 总结大全 1 2 兰州的历史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 86 年,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设金城郡,辖 13 县。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 “ 金城汤池 ” 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 “ 兰州 ” 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值得

5、提及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相继封诸子为藩王,其庶十四子朱楧封为肃王,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 1399 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并兴修城廓,兰州遂成为王城。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 年)甘肃与陕西分治,设立甘肃行省(即甘省布政司),兰州始为甘肃省会。 1941 年设立兰州市。兰州自古在西北就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是我国古代中西贸易 “ 丝绸之路 ” 上的重要商埠和贸易集散地。 2 兰州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现状 2 1 传统民居分布范围 从兰州市现存的民居种类和特点来看,兰州传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四合院和悬楼。据史料记载,明肃王移藩兰州、设陕甘总督以后,兰州四合院逐渐成为以移民居住为主的

6、建筑。其建筑特点是房子后墙及左右山墙用青砖或土坯砌成,前面采用木质材料装修,在建 筑风格上带有北方四合院的布局共性,同时兼具西北地域的生活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但这种传统民居院落保存下来的较少,成片分布的主要有西固区河口老街,榆中县的青城古镇与金崖镇。 思想汇报 西固区河口老街现存的较为完好的古民居有 39 处, 200 多间。这些厚重沧桑的古民居,不仅是河口的一道有形靓丽的文化风景,也是老街风貌的表征。这座始建于 1862 年(同治二年)的河口街,东、西街长 331 米。其中东街长 122 米,西街长 209 米,南街长为 120 米,北街长是 200 米,街宽12 米。昔年的河口城,方圆百里,

7、颇有名气。 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在兰州苑川河一带,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传统民居四合院,有院落近百处,是兰州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多的村子,它展现着兰州苑川河一带独特的文化魅力。 青城传统民居因其历史跨度较大,建筑型制较为完整,装饰风格兼收并蓄,且保存相对较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被称之为 “ 西北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 。现存的 50 多处四合院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其中明代建筑 1 处,清代建筑 33 处,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民国建筑 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 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 院 18 处,残缺的有 14 处,仅存门楼的有 16 处。 2

8、 2 传统民居保护管理不完善 由于大部分传统民居建筑由非文物保护单位使用,这是文物保护面临最大的难题之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文物保护网络的建设直到现在仍然不健全、不完善,甚至有些县区级文化管理部门连一名专职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都没有。而最基层的业余文保员队伍,因为体制和补助经费等问题无法落实到位,使其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致使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不够。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民居使用者却视自己拥有的传统民居为累赘、包袱,进而在所谓的开发建设中将 传统民居建筑当作障碍私自拆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时下在西固区河口乡河口村的传统民居由于建筑不够居民使用,已逐渐被拆除。 生米已做成熟饭,无奈之

9、下,各地方文物部门做出的批复,就没有一点权威所在,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传统民居会一座接着一座倒下去!当前,兰州市的传统民居维修经费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及时进行维护修缮,一些重要传统民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例如西固区河口乡以及金崖镇古城村维护状况较差,屡有毁坏事情发生,但又缺乏专业人士的维修与保护;无经费维修,保护工作很难进行。 开题报告 相对于现 代居住建筑与社区而言,传统民居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的综合产物,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 简历大全 结果。 “ 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 ,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民间的建筑思想,正是这一思想导致了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的多样性,因为它迫使

10、人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讲求实用,不求豪华。因此,传统民居被视为是与 “ 贫穷 ” 联系在一起的住居模式。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 “ 长官本位 ” 意识直接影响了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策略的制定。在城镇,今天容易拆除的砖混结构(更容 易拆除的木结构早已基本绝迹)已经换成坚固的混凝土建筑。面对城市化冲击,如若不能适应并规范其发展,必然会陷入矛盾与混乱的状态中。面对现代生产和施工技术的冲击,传统民居建筑与聚落的营建体系在当地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分崩瓦解,一些地方甚至流行 “ 一村一形象 ” 的口号,建设脱离地域优势,盲目仿造,施工简易,缺乏保温隔热措施,产生了建筑耗能大

11、,舒适度低,缺乏地域特色等新问题, 3 文物保护经验的借鉴 面对兰州市的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应该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保护机制。笔者有针对性的对几个国家的保护机制进行了了解与分析。 法国在遗产保护政策上比较有特点。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从 1913 年立法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 总结大全 印度在文物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上相当成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即 “ 对传统民居残迹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修旧如新,而是保护残迹 ” ,要尽一切努力

12、保护原物。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是国家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最高也是唯 一领导和管理机关,它有四大职能:对文物的保护、研究、传播和培养专业人员。因此,除下属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它还直接管理全国 172处已经开放的文物考古区、 110 家博物馆、 1 家出版社、 2 所文物保护专业学校。它向全国 32 个州级行政单位派驻代表,领导和管理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依法统一领导、管理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有职有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意大利保存着世界上 70的文物古迹,这就使意大利人不仅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而且也有很强的责任感,因为这些文物不

13、仅属于意大利,而且属于全人类,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此,意大利国民的整体文物保护意识都比较高,这样给文物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总结以上国家的保护经验,总结如下: 开题报告 1)政策支持 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写入宪法。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历史文物遗产和景点将得到有效保护。完善各级的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要求执法要严格。 2)经费来源。 每年都会有大笔财政预算保证文物保护的经费开支。比如意大利自 1996年以来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将彩票收 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并且还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事业的政策,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专门人才的培养。 像以上

14、所提到的国家在此方面都做得比较出色:如已有 6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文物保护中心是培养各种文物保护人才的基地。该中心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开设有绘画、雕刻、纺织品等修复专业,学员不仅要学习有关的历史和技术知识,还要学习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化工、物理、生物常识。该中心本身就担负着一些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对于学生来讲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通过动手可以理论联系实践 。该中心还负责对全国文物进行全程跟踪与观察。 4)广大民众的参与。 “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 ” 。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印度政府决定每年的 11 月 19 至 25 日为 “ 世界遗产周 ” ,每到此时,印度文物考古界

15、就大力进行文保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除了少量经允许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之外,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再如墨西哥,保护文物的观念在墨西哥公众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厚的基础。墨西哥有很多公众自发成立的保护文物古迹的组织和文物保护志愿者。 同以上众多国家的保护经验相比,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国家所强调的每一项重点都是我们所欠缺的,保护的效果也就可以预见了。 4 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针对兰州市传统民居的现实保护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1)转变保护的观念。 在国内的理论界一直有一种很强烈的声音:保护和旅游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现在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多是作为旅游景点与公众

16、教育基地,面向民众开放的,因此出现了一些相互影响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样一对矛盾只是一个度的问题,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缓解:比如控制文物景点的开放时间,控制 人的流量,控制一些对传统民居有不良影响的设施的使用。我们的目的是保护,应该让旅游为保护所利用,而不是让保护围绕着旅游而满足其所提出的一切要求。 2)应该完善保护网络。 面对兰州市的文保人员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由文保部门牵头积极与地方高等院校进行相关环节的合作。比如传统民居的资料收集与测绘等事宜,由于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很多的文物保护单位无力进行。高等院校本身就是从事相关史实研究的专业机构,并且还开设一些专业学科可以承担部分文物保护资料的收

17、集与整理工作。部门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致使高等院校 的资源浪费。如兰州理工大学建筑系每年都要组织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两周的古建测绘实习,首先可以锻炼学生,其次还能够为本市的文物保护做一些贡献,然后可以为有关部门节省一部分资金,以缓解保护经费匮乏的问题。 多方参与筹措经费 首先,应该利用政策的倾斜,健全文物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的政策导向,对文物保护事业添砖加瓦;其次,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资金不应该仅仅凭借国家与当地政府的专用款项的划拨,应该在民众当中建立相关基金组织,通过基金组织对特定或普遍的项目提供资金或捐赠。再者,鼓励当地的企业与个人 积极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最后,寻求国际合作。自

18、 1977 年以来,印度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积极支持者,并与一些国际机构紧密合作。 4)积极做好前期认定工作 俗话说, “ 创业难,守业更难 ” 。先辈们给我 开题报告 们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传统民居认识不够,保护不利,致使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民居损失殆尽,使兰州市给公众逐渐留下了一个文化贫瘠的印象。从这里,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民居的认定情况,不要等到建筑毁坏了再去保护,应该把认 定的工作及早做好,以免留下遗憾。 5 结语 笔者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时间尚短,在此零散地提出几点看法,很不系统,实属无奈,想借此机会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对兰州市所

19、剩无几的传统民居进行有效的认定及保护。 参考文献: 百度:民居 EB/OL, / 五政协委员联名提案:集中复原兰州古民居群落 EB/OL, /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兰州市自然地理志编纂委员会 .兰州市志 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 1998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兰州市自然地理志编纂委员 会 .兰州市志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 1998 徐兵,隆滟 浅析兰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 J.黑河学刊,2011,(169)8:40-41 孟祥武,叶明晖 西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青城古镇民居研究 J,武汉:华中建筑, 2009,12:106-109 张钦楠,张祖刚 .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张俊新乡村建设的基本间题 J.时代建筑, 2007,(4): 6-9 王竹 ,范理杨 ,陈宗炎 新乡村生态人居模式研 究 以中国江南地区乡村为例 J,建筑学报, 2011,(4): 22-26 简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