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6891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 摘要:农村劳动力富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 “ 三农 ” 问题的钥匙,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特征入手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意义 ;特征 ;途径 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条件。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大发展总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结果,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社会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分配。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 “ 三农 ” 问题的钥匙。本文依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面分析

2、了我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点途径。 一、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1、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效益不仅体现在农业上,体 现在农民收入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规模,为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奠定基础,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这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发生逆转,使农业生产者获得成倍的效益,并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大的

3、作用还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并在它的示范带动下 ,使城市中的先进思想在农村广泛传播,同时市场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在农村扩散,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结大全 3、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 “ 三农 问题的出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巳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能够取得 “ 多赢 ” 的效果,可以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如此,农村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法 律保障建设

4、创造了有利环境。政府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者,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当前,一方面要坚决取缔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政策和做法,如同工不同酬、子女上学不能享受到义务教育、在户籍管理上农民进城仍然受到一定限制等。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个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的法规,使农民打工收入能够得到法律保障,使入住城市的农民真正与城里人一样,得到 “ 国民 ” 待遇,消除待转移劳动力面临的制度障碍。 4、地方政府要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政府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管理和服务存在明显的 “ 缺位 ” 。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一日益扩大的社会群体,大多数地

5、方至今没有专门归口管理的机构,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处于 “ 谁都管 ” 又 “ 谁都不管 ” 的混乱状态。如农民缺少劳务需求信息而形成盲流的问题;工钱被拖欠等侵犯民工权益,受害者往往投诉无门,四处碰壁的问题;民工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定相关部门加强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 开题报告 二、我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1、转移规模比较显著,非农产业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据统计, 2006 年末我市农村从业人员为 91.14 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从业人员 35.17万人,占比为 38.6%;非农产业从业人员 55.97万人,占 61.4%,其

6、中工业 25.60 万人,建筑业 10.59 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2.32万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4.79万人,占比分别为 28.1%、 11.6%、2.5%和 5.3%。 2、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深度与地区经济水平基本对应 研究表明,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地区特征显著:北部、东部经济水平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高,非农业人员占比就高;而 南部、西部经济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就小,非农业人员占比就低。这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基本对应的关系。 3、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表现为周期性递增 从总体上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与地区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基本对应。因此,区域经济

7、增长水平提高必然会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提高。据统计,自 1996 年以来的 10 年中,我市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为 14万人,平均每年转移 1.4万人;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96 年的 43.1提高到了 2006 年的 61.4。 1996 年到 2002 年每年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都不高于 0.86万人,而 2003年之后转移规模明显增长,都超过了 1万人,其中, 2004年和 2006年分别达到 2.9万人和 7.23万人。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表现出周期性递增的性质。 简历大全 4、工业和建筑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行业 从两次普查资料分析,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主

8、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 1996 年至今的十年间我市农村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 15.8%增至 28.1%,提高了 12.3个百分点; 2006年该市建筑业吸纳农村就业人数保持在 10.59万人,占比为 11.6%。 2006年我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合计为 28.54 万人,第二产业为 21.07 万人,占比高达 73.83%。 5、外出人员省内转移为主,省外转移速度偏低 从外出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看,我市外出从业人员以省内转移为主,省外转移速度偏低。从外出从业人员的区域构成看,县内乡镇外转移占23.2%比 1996年的 34.4%低 11.2个百分点;县外地区内转移占 21.

9、5%,比1996 年的 17.4%高 4.1 个百分点;地区外省内转移占 28.5%,比 1996 年的17.5%高 11 个百分点;省外转移占 26.8%,比 1996 年的 30.7%低 3.9 个百分点。在转移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县外省内的最多,占 50%,增长 64.8%。 6、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人提升的主要路径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我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看,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劳动者报酬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

10、2年依次为 22.6%、 70.8、 54.2、 79.2和 60.9%; 2003-2006年分别为 88.5%、65.7%、 32.6%和 75.3%。因此,基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劳动者报酬收入已成为我市农民增 收的主要渠道。 三、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外乎农业部门本身、农村内部非农产业和城市集镇等三大渠道。此外,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及转移的相关机构制度也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 1、加快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力军的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 济,加速形成县级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平

11、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的就地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效途经。要努力加快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特别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发挥农产品集中产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成本较低的农村就地转移。农村民营企业应树立市场主体观念,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在经营中体现农民、农业的特色和利益,依靠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取得发展的源动力 ;产品要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质量要高档次、高水平,销售服务要追求正规化、制度化,就能最终赢得市场,取得发展。 2、搞好城市和

12、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改革造成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给进城进镇农民以市民待遇。包括在就业、上学、医疗、养老等方面,不能再出台人为的歧视性政策。逐步根除造成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度根源。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并举的路子,促进小城镇建设,着力发展和提高大中城市的就业容量。近两年,我市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很大, 已基本形成了民营企业集中经营办厂的基础,为在小城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空间和载体,也提供了加快转移的机遇。 简历大全 3、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通过

13、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利用畜牧业生产水平低、潜力大的优势,扩大畜牧养殖规模,在县域和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组建农业销售龙头公司和各类专业服务公司,降低养殖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业的 边际收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化,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为彻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和行业转移赢得时间和空间。 4、加强知识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层次较低,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较稳定的高层次、高报酬行业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加强农村成年劳动力就职培训的同时,

14、要更加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使农村的年轻一代掌握从事二、三产业的基本技能,并使其具备城市文明的基本素质,为转移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为自身创造有利就业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高中和中专应把招生重点放在农村,制定较低的收费标准,按照经济发展就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为将来从事非农产业的毕业生施行实用性劳动技术培训,并纳入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推荐就业。农村教育工作应在做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改善教育结构,让年轻人都能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术,为今后的就业生存提供保障。 5、应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实行城乡统筹的劳

15、动力就业管理体制,科学、规范地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到达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外来和 本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培训、代理等服务。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自发松散的劳务输出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转移,促进劳动力有序高效转移。建立地区间劳务协作和交流,开展各种劳务交流活动,要重点定期对地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动信息进行交流。应积极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建设,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劳动力转移管理模式,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的同时,提高输出的效益和质量。 6、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服务保障体系。各镇设立劳动力转移服务办公室,成立领导组织,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为劳动力转移搭

16、建平台。使劳 动力转移从信息收集、劳务合同的签订到人员的招收、培训及跟踪服务等各个环节有人管有人抓,切实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劳动用工纠纷问题,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农村有转移要求的剩余劳动力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随时掌握全镇劳动力资源状况;积极与外部劳务市场取得广泛联系,收集、传递各类用人信息,为用人单位推荐劳动者,使劳动力转移与劳务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逐步使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有规模、成建制地流动方向发展。 作文 7、培植壮大农村经 纪人队伍,为劳动力转移架起 “ 鹊桥 ” 。政府应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经纪人建档立

17、卡,打印通讯录,保持经常联系,每年应利用节日探亲期间举办联谊活动,并奖励对本市劳动力转移有突出贡献的经纪人。同时,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培植壮大经纪人队伍,以此来加快本市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另外还应积极主动挖掘身居外地有影响的三站籍人才资源,政府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定期召集同乡恳谈会,献言献策会,做到感情经常联络,情况经常沟通,信息及时反馈。为本市劳动力转移另开一条更加广阔的绿色通道。 8、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涉及的范围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必须建立一整套政策体系作保证,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性措施,保证他们 “ 出得去、回得来 ” 。同时,对到集镇经商务工人员,给予优先提供场所,政府出面协调工商税务部门,简化相关手续;对外出打工的农民,要在户口登记、子女入学、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优惠,并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免除他们的义务工。 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要向广大农民进行解放思想,转变以土地为生的观念教育,充分调动 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