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高职 培养模式 职业 论文摘要: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以为主导;在教学设计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在课程模式上,采用结合;在师资建设上,努力建设 “ 双师型 ” 队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现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它回答了高职教育 “ 培养什么样人才 ” 和 “ 怎样培养人才 ”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
2、方法等构成要素,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特定的由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与 素质结构、教学装备、评估与反馈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方程,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 号)指出:高职教育 “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 。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 “ 重应用、重
3、技术、重技能、重现场 ” 的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而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 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风格或特征必然有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培养目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适应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有关方面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教师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入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高
4、职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 (一 )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 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区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方向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要方面,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陕西省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采用 “ 交叉复合、分合有序 ” 的方法,实行多
5、专业方向,大类化、市场化、个性化教学,以扩大毕业生就业适应面。 制造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将逐渐成为陕西 “ 十一五 ” 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根据此趋势,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一是新增现代服务业的空中乘务专业;二是把一些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如在原与策划专业中增设机电产品营销、营销方向;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增加物流连锁、市场营销 连锁方向;在电算化专业中开设方向和税务方向;在管理专业中增设导游方向和酒店营销方向。并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每年调整一次专业设置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 通
6、过以上专业设置的改革,建设起来的专业将具有几个特色:第一,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适应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第二,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充分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第三,节约教学。专业设置范围不离 “ 群 ” ,在教学条件、师资、实训等方面可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 (二)在教学设计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 高 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做法,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这个模式是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出发点安排课程,达到培养学生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能力的目的。本文以与策划
7、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分解岗位能力。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这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依据一线营销人员的岗位(策划人员、销售人员、市场分析人员、客户 人员)能力要求,对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并具体分解,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确定本专业人才定位。 第二,确立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确定岗位核心技能,形成销售能力、营销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 4 个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构建能力课程模块。依据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构建职业与身心素质、
8、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 5个能力课程模块,并由此建立专业的支撑能力课程群。各能力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结合课程 ,并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相应能力。 第四,依据企业活动流程,安排各能力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序,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同时完成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精品课建设等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形成以职业活动流程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导、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第五,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安排教学进度。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对每学期的教学进度进行灵活安排。在企业经营销售的旺季,及时把学生送到企业工作岗位上,用真实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用人
9、需求旺季过后,学生再回到学校课 堂,实践经验,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用灵活的教学节奏,建立灵活的半工半读、顶岗的培养模式,同时达到服务社会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这种专业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学进程进行简单的计划和安排,而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一线营销人员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充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以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教学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最大限度地缩小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 (三 )在课程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 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
10、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课堂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一是建立讲、学、练相结合,教师学生互动的情境授课模式。在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来自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讲解、虚拟环境演练等综合性模拟训练,通 过角色扮演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理论教学更加鲜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突出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实现,为今后的职业活
11、动打下基础。 二是学习场地的多元化。根据教学的需要改变原有单纯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分别在教室、实训基地、企业和工作现场实施教学,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讲解、讨论、练习的内容,可以在教室展开;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有效利用陕西、现有资源,实施现场教学, 把实际工作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与工作岗位的零接触中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知度,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如西安高职院校在上文化课中讲到饮食文化时,可在西安饭庄上课;讲到文化时,可在钟楼、鼓楼上课;讲到宗教文化时,可带学生去大小雁塔、法门寺体会等。 三是推广应用任务教学法。将
12、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成课程任务,通过带领学生对任务的一项一项完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品学、消费者行为、商务谈判技巧、软件应用、 ERP 沙盘模拟等课程可逐步采用任务教学法。 四是利用项目承接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首先充分在校内挖掘可供专业教学和能力培养利用的活动项目,由学生来承接一些校内的项目。例如校庆、运动会、校园节等活动的策划,毕业生回访、学生状况等的调查报告的完成可以交给学生来做,并将完成项目的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实际项目的承接中完成。在此基础上,由学校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一些其他途径,承接校外的策划、调研等项目,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利用学校资源服务。广告理论
13、与实务、卖场、营销策划实务等课程可实施项目教学法。 五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切地负责特定的工作 岗位,训练学生的调研、人际沟通、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并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能力的方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在师资上建设 “ 双师型 ” 队伍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加强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中拟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聘请技能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聘请相关专业的行家里手担当专业课和技能实训课教师。这种做法所具有的好处是:一是弥补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二是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14、四是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 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进行教师资格认定。逐步在专任教师中(不含课教师)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 “ 双师经历 ” 、 “ 双师资格 ” 、 “ 双师等级 ”教师的资格认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通过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学合作,打造 “ 以 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 ” 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 号) 2.李建求 .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 2001 3.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陕西省政府网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