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45413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 (一 )沿海集聚形成连片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 1983年,东南沿海 (福、厦、泉、漳、莆五地市 )与闽西北地区 (宁、南、三、龙四地市 )经济总量之比约为 1.53:1,到 2009 年末,沿海经济带和内陆经济带两者经济总量之比为 3.85:l;综合经济实力两者在1983 年之比为 0.9:1,到 2009 年末,两者之比为 1.62:1,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从 2009 年全省市县综合经济实力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属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的市县有 22 个,而闽西北地区只有 12 个 ;其中,属于发达地区市县前者有 9个,而后者只

2、有 2个,相差甚大。显而易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沿海经济带明显高于内陆经济带。 从 2010 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中城市基本情况选取 11 个指标按每个地级市进行综合经济实力分析,可以看出,厦门、福州、泉州、三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相对较快、区位条件优越、开放程度较高、发展活力强,是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漳州、莆田、宁德三市相对于核心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要低,但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开放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大,为沿海经济带的次中心城市 ;内陆经济带三市经济发展水平要低于沿海经济带,区位条件与后者相比要差。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为发达、较发达的县域集 中分布在沿海、沿线、沿江地区,且在闽东南

3、沿海地区呈连片集中分布,并逐步形成沿海经济带和内陆经济带。特别是福州 -莆田 -泉州 -厦门 -漳州等地市的沿海地区逐步形成城市密集区、产业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 (二 )产业集聚加快了工业化空间的拓展 产业集群是指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业务上横向相关或纵向相关的、交易机制上遵循市场法则的多个企业集聚体。随着福州、厦门、泉州核心城市发展壮大,集聚效应突显,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有关联的企业群体,由于集聚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和活力,竞争力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活跃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产业集群发育越好的区域,其经济越活跃。沿海经济带规模较大的有马尾显示器、

4、青口汽车、厦门,泥洲湾石化、晋江鞋业、石狮服装、德化陶瓷等,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福州、泉配套机构缺少,产品层次低,主要依托农林资源,竞争力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从产业演替的历史进程看,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重要动力之一。闽东南沿海地区与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差异,使闽东南沿海地区更进一步产生企业的聚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 )农村工业化速度加快 近三十年来,福建省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农村的工业化。而推动农村工业化的主要力量是源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至 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达 87.6万个,实现总产值 7138亿元,工业产值 498

5、7 亿元,出口交货值 1235 亿元,增加值 1736 亿元,成为福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福建乡镇企业的崛起,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福建的建制镇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2009年底福建的建制镇为 626 个,与 1990 年相比,建制镇的数量增长了 120%;分地 区分析,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 5 个沿海设区市的建制镇由153 个增加到 365 个,增长了 140%,而其它 4 个内地山区设区市的建制镇由130个增加到 261个,增长了 100%,5个沿海设区市镇人口由 129.7万人增加到 414.1 万人,增长 2.2 倍,而内地山区 4 个设

6、区市由 114.2 万人增加到234.0 万人,增长 1.0 倍气从以上数据来看,福建沿海的建制镇的发展和镇人口增长都明显快于内地山区。而在同时期,闽东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也快于内地山区,由此,可以认为乡镇企业发展对福建城市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 展是密切相关的。 (四 )资本、劳动力资源在增多 资本流动性是影响经济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福建开放政策实施的核心地带,外资的流向成为其经济空间集聚和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从而也改变了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结构,产业和人口在这一地域的集聚和扩散。改革前的东南沿海

7、地区由于受全国发展战略和与台湾对抗关系的制约,经济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得益于区位优势和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在福建省 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有关部门测算,外资实际到资每增长 10%,就可以带动 GDP增长 0.1%个百分点。特别是 90年代以来,外资在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沿海六地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占全省 57.11%,对福建特别是沿海地区 GDP 的贡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资的聚集对福建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对近 30年来外资聚集沿海经济带与内陆经济带的比例为 13:l从十一五期间,福

8、建各设区市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金额 587.53,其中 85.7%集中在闽东南沿海地区 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而在西部山区的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仅有 7.3%;再从厦门经济特区和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与外商投资对比研究,表明外资企业与外商投资对于中心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关系成正态分布规律 ;现在,再来考察一下外资按行业分布的情况。依据福建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来测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房地产、公用事业。其中投向工业领域占了约七成。这对推进福建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以上数据可以表明:沿海经济带和内陆经济带差距不断扩大,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便会源源不

9、 断地向沿海地区聚集,使该地区形成了一种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聚集经济,从而为中、小城市数量的扩张和内涵的扩大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地域上福建的外资主要聚集在闽东南沿海地区,行业上向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等方面集中,向沿海中心城市集中,这样就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吸纳了大量的本省和外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加速了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因此这里认为资本、劳动力资源的集聚及资源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是福建沿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前提。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镇规模偏小 城市化的发展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与非农业化相比滞后性更为明显。当前,福建的

10、城市化水平虽然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但与世界同时期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果与钱纳里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中的标准相比较,福建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差距将更明显。 例如:工业化率为 37.9 时,城市化率应为 65.8%.福建在 2004 年工业化率为 37.5%时,城市化水平才 41.57%,而 2006年当工业化率达到 40.60%时,城市化率仅达到 44.60%.因 此目前福建的城市化水平仍低于钱纳里模式约 20个百分点。 2006年福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占 85.80%,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为55.25%,分别比全省城市化水平高 41.1和 11.19个百分点。

11、以上数据表明,福建城市化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福建省 23 个城市中,仅有一个特大城市 (福州 ),一个大城市 (厦门 ),占 8.7%.而邻近的江苏省有 10 个、山东省 10 个、广东省 5 个,安徽省 5 个,分别占其城市总数的24.4%,20.8%,9.6%和 22.7%.在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方面,福州在全国 26 个省会城市 (不包括 4个直辖市和 拉萨 )中居第 20位:厦门市在 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末位。城市规模小,限制了城市功能性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也使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除了沿海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和泵州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外,一些地级中心城市的

12、经济辐射力较弱,甚至还不如一些县级市实力强,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充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存在小城镇过多、规模偏小等问题。全省 44个县城的人口都在 11万以下,平均规模为 5.72万人,除了城关镇,其它建制镇的人口平均规模不足 9千人。分地区看,沿海地区的镇规模会大一些,泉州市 平均 1.2 万人,福州市平均 0.9 万人,莆田市平均 0.8 万人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违背城市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利用行政命令手段强行推进城市化,而不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来推进城市化,这样,新建起来的镇就会因为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而无法产生经济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 (二 )制度性问

13、题 根据刘易斯的人口迁移理论,城市部门的工业化进步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终使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的经济结构演进。这也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自然过程。但是,在福建,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 依然存在,工业化的进步并不必然产生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结果,这可以从福建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体现出来。因此,当供给各种制度来激励工业化加速时,还必须伴有相应的激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安排,以保障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力的充分发挥。 当前,影响福建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促进福建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制度的配套协调功能不足。为了促进福建的城市化进程,

14、制订了一些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体系,如供给各种激励工业化发展的制度、供给各种招商引资的优 惠政策以及促进城市发展壮大的制度安排。但是,对制约福建城市化进程最根本的制度安排至今仍未得到彻底地变革,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农村土地及经营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就业制度等等。由于这些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相符的制度仍现实地存在着,因此,任何其它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安排,真正实行起来,都将会面临着效用衰减的难题。这就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劳动力非农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不协调。 (三 )弱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 33年来,福建工业化取得了

15、长足的进步,从原 来落后农业省份发展到工业较为发达,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 11 位的初步发达的省份。但是,应该说,福建省离完全实现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从整体的情况来看,福建省的工业化仍然是属于弱质的工业化,还没有达到工业强省的程度。当前,福建工业化存在突出的问题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规模不经济、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矛盾。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质量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闽东南沿海地区在外资的推动下加工制造业高速发展,而内地和山区工业发展乏力,经济增长缓慢。工 业化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始终制约着福建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化

16、。首先,福建工业企业由于长期处在不平等竞争的内外环境条件下,使得企业间差距有继续不断扩大的趋势。两极分化格局己经出现,三资企业蓬勃发展,一支独秀,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尤其是纯国有及其他类型的企业则如牛负重,苟延残喘。其次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的工业小企业,发展态势不够理想,生产经营状况长年低落。这些工业小企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存在着极大的忧患。工业化水准不够高,从而无法 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更替。目前,福建城镇在产业培育上,除了沿海少数城市外,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低,与城市所担负的经济中心功能不相协调,难以在经济发展中发

17、挥应有的作用。从九地市的产业结构来看,仅有福州、泉州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分别为 11.8%.6.02%;第二产业比重不足 40%的城市有三明、南平、宁德。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较低,除了福州市辖区、超过 50%、漳州接近 50%以外,其他都低于 50%,从以上的实证分析来看,福建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弱质阶段,各个地区发展相当不平衡。而产业结构除了福州市辖区、泉州市辖区、 漳州市辖区三、二、一结构较合理外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地优化和升级。弱质的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演进对福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构想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8、增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基本推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造传统产业,并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电子、石化、机械等产业上,使福建工业适度重型化,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跟上国际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要建立 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迈进,以使福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2.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带的后续推动力。 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城市化内涵扩大的基础,又因为其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成为现代城市化的有力的后续推动力。论文格式但是,福建省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当的滞后 (前面已有论述

19、)。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快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要有制度创新,变革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传统体 制和机制,完善市场体系、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资金、人才、技术、土地、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及其向城市聚集 ;(2)围绕小城镇建设,加速乡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做好农村集镇建设规划,依托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加工地,因势利导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三产业转移 ;(3)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加快以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为基础、计算机应用服务为内容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省外、国外投资者在福建发展信息咨询服务、

20、劳动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市场中介服务业。 (4)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法制建设。要制定有利于第三产业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规范收费价格,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 )构筑中心城市群 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大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了主导力量的作用。一般地,规模较大的城市要素聚集程度较高,因为规模较大的城市可以获得比规模较小的城市中更多的聚集和经济利益。经济区的核心是中心城市,它是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又是向外经济技术交流的重要枢纽。根据编制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 展纲要,其核心课题即是构筑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21、这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发展战略所在。然而出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福建省的这三个主要城市,规模都比较小,缺乏强势的主导产业,作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薄弱,难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而包括闽台在内的环海峡经济区, 2008 年 GDP 总值为 3000 亿美元,超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群,然而福建经济总量仅占环海峡经济区的 1/5 而己。如果以 13 年前的数据计算,则连 1/10 都不到。足见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实力差距甚大。 因此,下决心将福州、厦门、泉州建成高 效率的现代化都市,尤其是厦门市,应摆脱经济总量低、市场腹地小的瓶颈状态,才能作为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只有大幅提升

22、西岸经济区在整个环海峡经济区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才能对东岸经济区产生强大吸引力,也才能使东西两岸经济区有效发挥互补作用。 (三 )改善投资环境 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板块日益壮大的背景下,福建经济要改变两头受挤局面,必须把提高要素聚集能力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必须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外资在本省的有效聚集。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公 用设施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以完善产业链配套、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投资软环境为突破口,增强吸引外资、利用外资的后劲,并按照福建发展新兴工业化的战略要求,积极引导外资合理投向,增强城市化的基本推动力。 (四 )激活民间资本 在福

23、建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中,国家投资比重很低,而外资近年来也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激活民间资本市场,石动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福建民间投资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和拓展,但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因此,要适时地深化投资、融 资体制改革,实行城市建设多元筹资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为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安全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的方式上,可以采用特许经营和投标等方式吸引民间大量闲散资金参与,也可以大力推广 BOT,TOT,BLT等方式,使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此外,还有必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传统计划下由政

24、府包办一切的市场筹资机制把民间的闲散资金、社会各种金融机构的存款转化为基础设施的长期建设资金。 (五 )改善人口素质结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来自农村的劳 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低成为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农民进人城市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快我省的城市化进程,必须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供给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事业,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使进城的农民工在身份转变的同时,能

25、够尽快地适应现代产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六 )完善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城市化发动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政府已不是城市化的单一投资主体,银行、企业、社区集体组织,个人和外来资本日益成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动者和参与者。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在制约着城市化的自然进程,特别是有些地方过多地应用行政命令来推进城市化,这最终将会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针对福建城市化中市场力量不足的问题,当前关键是要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分工,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让政府的间接调控趋于完善。其着重点在于要尊重市场的微观主体,使他们能在城市化进程 中对资源的配置方

26、式起主导的作用 ;完善政府对城市化的间接调控,积极制定并落实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七 )加强制度创新 从福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运行状态来看,城市化制度的约束机制较为明显。这在上面已有论述。因此,在供给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一些政策、制度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制约福建城市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制度安排。加强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变迁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重点工作包括: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保障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八 )推进闽台合作,拓展城市空间 1.强化对台通商口岸地位,建成两岸区域物流通道福建

27、的地理位置与港口条件均十分有利于其成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集散地及大陆东南地区对台贸易的主要出海口。福建应及时抓住目前两岸形势造成的难得时机,全力推动对台贸易,进一步强化对台通商口岸的地位,改变过去闽台经贸合作中重投资、轻贸易的倾向。 (1)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利用现有金马直航等渠道,一方面扩大与金马乃至台湾本岛的人员往来,使之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便捷通道 ;另一方面开展 对金马的货运直航,争取大陆货物直接进入岛内市场,同时争取台货从金马中转运往福建,以解决在闽台资企业急需的模具、样品、零配件等供应问题,进而通过建立大型仓储和配送中心,把福建与金马之间建成两岸区域物流重要通道。 (2)放宽台商设立商贸

28、企业的条件,吸引台湾贸易商、经销商、代理商及仓储企业进人福建。 (3)根据台湾岛内市场供求状况,有规划地建立对台出口生产基地,同时大力鼓励与扶持台资企业产品返销岛内,保证对台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后劲。第四,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台交会与投洽会 ,想方设法将其办得更有特色、 更有成效。 2.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建设对台航运基地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达 3324公里,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的深水港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而且港口货运量及其建设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港口建设高潮,其港口泊位、船型都呈现大型化趋势,港口竞争己经开始。同时,闽台贸易能

29、否顺利发展扩大,物流能否通畅,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闽台交通状况。而目前两岸这种局部直航实现而全面直航尚需时日的情况,确实为福建发展成对台航运基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此 ,福建除了积极扩大揽货渠道,增加闽台通航的货源外,要加快福州、厦门港口软硬设施的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加快陆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形成海、陆、空相配套的便捷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努力使福建的经济腹地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江西等内陆地区拓展,使福建成为两岸经贸交往、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的集散地。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台资的力量发展福建港口经济,大力吸引台资从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台资发展港口企业。 3.积极拓展

30、闽台产业合作,建立特色区域产业 (1)促进高层次的闽台农业合作。 农业合作不仅是闽台经贸关系中较具优势与特色的项目,而且已有良好基础。今后要抓住入世后台湾农业将加快外移的机遇,把重点放在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技术上,以加快提高福建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及出口的扩大。同时,加强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福建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进程。 (2)尽快启动闽台海洋产业合作。闽台两地共同拥有资源丰富的台湾海峡,一起开发台湾海峡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及海水资源等,对两地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在台资加快流向大陆的过程中,福建应积极农业合作、制造业合作、服务业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海洋开发合作,鼓励引导台商共同勘探海底资源,共同海上捕捞以及发展民间传统贸易,加快福建海洋产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特色闽台旅游业。福建拥有独特的对台旅游资源,如能加以充分开发与利用,将很有希望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现阶段金马直航实施后,金厦两地的旅游经商己有限度地开放,台湾当局进一步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经商也势在必行。这些均为福建开发对台旅游资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福建应抓紧推动相关工作:加强对台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台湾客源市场。把握政策先机,引导台商投资高层次旅游业,吸引台商投资或合 资开发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如金厦海峡旅游观光线等。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开发台字特色旅游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