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45808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 【英文标题】New;Views;on;Productive;Forces ;Tentative;Opinions;on;Great;Production;Outlook 【内容提要】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八种生产力定义各有其特点和不足。定义生产力范畴必须坚持两上基本原则:对生产力范畴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必须依据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基于此,生产力的新定义是: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系统,而生产力系统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生产力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自然生产

2、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生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其基础和条件,精 神生产力是其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其主体和主导。而且生产力系统是一个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这种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对于深入阐述马克思 “自然向人生成 “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 ;要 ;题】生产力学 【英文摘要】After;systematically;analy

3、zing;the;features;,defects;and;developing;trends;of;theeight;definitions;of;productive;force;representative;of;the;Chinese;theoretical;world,the;essayputs;forward;two;principles;as;to;how;to;define;productive;forces:oneis;that;we;must;systematically;go;deep;into;the;Marxist;notion;of;productive;forc

4、es,the;other;is;that;we;must;redefine;productive;forces;on;the;basis;of;productive;forces;the;modern;conditions;and;characteristfinition;of;the;productive;force:it;is;the;ability;formed;and;shown;in;peoples;productive;activiti es;when;people;understand,change;and;build;the;world,It;points;out;that;t

5、he;productive;force;system;is;an;organic;whole;composed;of;natural;productive;force;and;social;productive;fo;inner;relations,it;points;out;that;in;the;productive;force;system,the;natural;productive;force;is;its;essential;prerequisite;and;forndation,while;the;social;productive;force;is;its;main;body;

6、and;core;part;in;social;productive;force,material;productive;force;is;its;foundation;and;condition,mind;productive;force;is;its;key;part;and;forerunner,man-talent;productive;force;is;its;main;body;and;dominates;in;natural;productive;force,natural;force;is;its;foundation;and;important;part,living;bei

7、ngsproductive;force;is;its;key;part;and;forerunganic;whole;which;moves,changes;and;develops;by;objective;law;the;ecological;law;of;organic;connections,law;of;focus;transferring;and;law;of;depending;on;each;other;for;existence;and;development;are;its;inner;laws;and;general;rules;of;the;productive;for

8、ce;sys;the;new;definition;of;the;productive;force,pointing;out;that;it;deepen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utlook,the;relations;between;man;and;nature,and;thethought;that;science;and;technology;is;the;primary;productive;force,meanwhile;it;is;also;full;of;positive;significance;to;deeply;expound;Marx

9、s;tho ught;gbout;man;and;nature;and;to;enrich;and;develop;the;Marxist;theory;of;productive;forces;and;historical;material 关 ;键 ;词】生产力 /新论 /自然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 productive;foree/new;views/natural;productive;force/social;productive;force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1-0013-15 ;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

10、视生产力的发展,把它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把生产力标准提得很高、很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生产力, “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 “(P29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环、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P1079)邓小平同志也反复指出: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P116)“讲,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11、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P314)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理解生产力的含义,科学界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一、已有生产力定义的特点和缺陷 ; 综观理论界已有生产力之定义,主要有以下八种观点: 1.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说,简称 “征服说 “。认为生 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以获得物质资料的客观物质力量。例如,1979 年版辞海中生产力条目写道: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是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 1990 年版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生产力是 “人们征服自然、

12、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李秀林等人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原理( 1990 年第三版)把生产力解释为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复旦大学等四所大学合编的马克思主义教程认为,生产力是 “人们征服自然和 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控制、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说,简称 “控制说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例如,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 1992 年版)认为,生产力是 “指体现于生产过程中的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3.改造自然的能力说,简称 “改造说 “。认为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

13、度和能力。例如,陈先达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示范性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年版)认为, “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4.影响、改造 自然的力量说,简称 “影响说 “。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例如,李士坤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词典把生产力解释为 “物质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 “5.适应、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说,简称 “适应说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例如,由叶敦平同志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示范性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

14、9 年版)对生产力的解释是: “生产力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6.物质能力与精神能力总和说,简称 “两种能力统一说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能力和精神能力的总和。例如,由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 1992 年版)认为,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是 “指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7.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相统一的大生产力说,简称“三种生产力统一说 “。认为广义的生产力是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在内的大生产力。例如,张道民同志在论大生产力一文中认为: “大生产力

15、作为广义的 生产力,是指物质 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的总和。 “8.认识、改造世界促进人类进步的能力说,简称 “包含认识能力的改造说 “。认为生产力概念应该把人的认识能力纳入其中,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以此基础改造世界促进人类进步的能力。例如,吉彦波同志在其论文应该重新定义生产力 -把认识能力纳入生产力内涵中指出: “生产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而得到的,认识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用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能力。 “ 上述八种定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产力本质的特定方面,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和缺陷。概括地讲,它们 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不足: 1.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

16、对立,无视或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上述八种定义都不同程度地把生产力范畴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基础上。其中,“征服说 “最具代表性,持此观点的学者亦最多。事实上,生产力表现人对自然的关系,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马克思讲,自然界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P95)恩格斯也讲: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P159)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既是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连结点,也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价值与自然规律、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

17、。就是说, “社会给予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的独立性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人就生活在这个统一体之中。人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在促成着、确证着和实现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断地续写着作为自然史的人类史。因为说到底,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P66)因此,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仅仅只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统一的一面,这是片 面的和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实质在于,它把两种尺度对立起来,把生产活动理解为人类向自然无限索取的单向活动,把自然界理解为与人对立的异己物和一种 “纯粹的有用性 “(P125),完全无视自然的 “自为的力量 “(P393)。对立

18、的观念支配对立的行为,异己的活动导致异己的结果。当代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 2.过分强调了社会生产力,无视或忽视自然生产力。上述定义由于不同程度地将生产力概念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基础上,因而都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把生产力理解为社会生产力,而把自然生产力完全 从生产力范畴中排除出去,这是全部生产力定义的一个共同特点。很多定义开宗明义,首先指出 “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 “。笔者认为,既然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也就不能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当然也就不能把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事实上,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就相

19、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支持并推动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也依赖并推动自然生产力。二者始终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动发展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过一些论述。马克思指出: “人在生产中 要经常依靠自然 力的帮助。“(P56-57)因为, “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P394)因此, “在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P864)“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P922)因此, “自然界和

20、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P15)可见,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讲生产力必 然要涉及到客观存在的生产力的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割裂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无视或忽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在理论上肢解完整的生产力系统,在实践上无视和破坏自然生产力,这是最普遍、最严重的理论错误和实践偏差,是生产力理论最大的失误所在。 3.过分强调了物质生产力,无视或忽视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绝大多者都将生产力理解为物质生产力,尽管也有人提出了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等重要见解,但毕竟人数不多,影响不大,不占主流。上述八种定义中

21、,前五种观点都将其片面规定为物质生 产力,只承认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而把人类认识世界、创造理论、科学和技术等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能力排斥在生产力范畴之外,这些活动和能力被纳入到上层范畴之中。前六种观点都生产力片面规定为物质生产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总和,而把 “生命的生产 “即人的生产、活动及其能力也从生产力范畴中排除出去,也纳入到上层建筑范畴之中。这不仅在理论上肢解了完整的生产力系统,也在实践中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协调发展。认识世界、生产知识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生产下一代、培养接班人的人才生产和教育活动,它们本来处于全部生产活动的 基础地位和核心位置,但却被纳入上层建筑范畴,并排在

22、上层建筑的末位,这种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实践上的偏差:精神生产和人才生产失去了应有的生产投入和社会地位,科学知识不受重视,人才教育常被忽视。这是极大的失误。前苏联的解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生产力内部发展不协调,精神生产、人才生产和教育发展长期失误所造成的。 纵观上述种种定义,可以发现,对生产力的理解存在两大根本缺陷和一个明显趋势。两大根本缺陷是:其一,没有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对立,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分离,作为社会生产力之前提与 基础的自然生产力一直在人们的认识视野之外,未能纳入系统的生产力体系之中。其二,没有系统全面解生产力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层次结构。生产力作为人与客观世界

23、交互作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过程,它是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以及人才生产的有机统一,具有诸多方面和众多层次。而且,生产力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展开过程和丰富上升的运动过程。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也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深化上升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就是:第一,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思想逐渐削弱,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从 “征服说 控制说 改造说 影响说 适应说 “的变化过程中不难看到这一点。从 “征服 “到 “适应 “的变化明显是对征服观念的扬弃,是对人与自然伙伴关系、统一关系的逐渐肯定。第二,对生产力理解的片面化倾向逐渐得

24、以纠正。从最后几种定义可以看出,由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统一的两种生产力,再到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相统一的 “大生产力 “,这无疑是认识不断丰富、日趋深化的发展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理论自身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它其实是生产力实践 不断发展、日趋复杂的客观表现和时代反映,是生产活动发展规律的现实展开与理论再现。 二、重新界定生产力的原则和内容 我们认为,考察和研究生产力,必须紧紧围绕而不是脱离开现实的生产过程来进行,应当如实地、全面地和客观地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历史进程。为此,笔者提出生产力定义的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

25、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导师们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关于这一原则,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之所以提出这条原则,是因为理论界在对生产 力的理解上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对生产力概念的误解、曲解和片面化倾向。为了正本清源,恢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本来面目,系统准确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就有必要提出这一原则。 其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一个极其丰富而科学的体系,需要我们深入钻研、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范畴既是一个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概念,又是一个极其丰富和非常具体的概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生产力是一个整体性、抽象性的上位概念,自然力、力、社会生产力等则是一个中

26、位概念,在它们的下面还有很多具体的生产力要素和方面,它们属于生产力的下位概念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提到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直接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主观生产力、客观生产力、科学生产力,等等,这些都是生产力的下位概念。马克思认为,作为生产力的具体内容或不同方面,它们彼此之间既有整体性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 一方面,生产力是多种要素、多个方面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P53)在谈到自然生产与

27、社会生产的关系时,马克思强调指出,生产力是人的劳动力、社会的集体力和自然的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离不开自然生产,人 “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 “,特别是通过 “机器体系形式上 “的劳动才占有 “这些无偿的生产力: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以及随着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劳动的全部社会力。 “(P190)这些未开发的自然力,经开发变为生产力,通过生产力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谈到社会生产力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 “生命的生产 “的有 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生产力三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指

28、出: “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把它们看作是三个 要素 。 “(P33)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它们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它们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例如,关于自然力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 “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 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爆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初期,第

29、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P560)关于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在肯定它们的统一性的同时,又具体分析了其中各个要素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在社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但是,它决不是全部生产的唯一内容,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 “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 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 “(P494)就是说,与物质生产同时发展的还有精神生产和生产者自身的生产。而且作为始终起作用的后二者其作用和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马克思指出: “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

30、性质,而且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 “随着生产的发展, “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 “,并且它在质的方面虽然还是不可缺少的,但 “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 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 “也就是说,社会财富的创造将 “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 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P211-212、 217)从这里不难看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命题已经呼之欲出了。至于人的生产和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部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 第二,必须依据现代生

31、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关于这一原则,也需要说明两点: (1)之所以提出这条原则是因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任何生产力理论作为观念形态的生 产力都是对客观生产力的理论反映。在这里,现实是第一性的,性观念是第二性的,观念只能向现实趋近而不是相反。然而,现实是不断变化并发展的,理论要如实地、全面地反映现实就必须时刻关注和跟踪现实的变化和发展。列宁指出: “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的反映活生生的生活。 “(P277)生产力的理论要反映 “活生生的生活 “,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现实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现实的生产力不仅仅规定生产

32、力理论的对象、内容和性质,而且还是衡量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和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正 确与否及其程度说到底要以现实的生产力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相反。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身也需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生产力的当代发展具有一系列全新的特点:其一,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命题,正是对当代世界本质特征的科学和概括。作为精神生产的先导和核心,科学技术是我们时代精神生产的特殊形式、高级形式和典型形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表明,在当代,在生产力的体系之中,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已经跃居主导地位 ,

33、发挥着头等重要的关键作用。这表明,生产力体系的重点已经由原来的物质生产力转变为精神生产力,这正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中心法则)在当代的具体表现。这种变化在客观上要求反映并它的生产力理论也应该实现重点转移和中心变易。其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时代选择和历史主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协调一致、互动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视为同一个发展过程,把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当代的发展与后代发展视为一个整体, 发展的观念一方面由现代延伸到后代,另一方面由人和社会深入到了环境和自然界,这样就把人的发展

34、第一次真正建立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自然生产力严重破坏,致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正常进行,这既是生态危机的实质和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形成的根源和主因。因此,生产力发展的当代特点告诉人们,仅仅只承认和重视社会生产力而无视或否认自然生产力,这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和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 践两方面都要把保护、开发和发展自然生产力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相应地,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也应该由原来单纯的社会领域拓宽并深入到自然领域,特别是

35、要紧紧围绕时代主题,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其三,生产力的当代特点对人才培养和主体素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在当代,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相比较,人才生产相对处于量高质低的落后和滞后水平。当代经济、环境、资源、人 口和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给控制数量提出了崭新要求,而且对提高人口质量提出了崭新 要求。有史以来一直被当作天经地义的人口生产的 “听天由命“的自然阶段应该结束了,一直被认为是自然、当然的人口生产应该向应然、必然的人才生产全面转变。就是说,人的自然生产与生产及其再生产都应进入有计划的自觉生产阶段。这就给社会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医疗、教学以及科学教育、人文

36、教育、终身教育等社会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内容和目标。总之,人才生产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当代已经开始突显出来了。因此,生产力的研究应该关注人才的生产,应该研究人才生产的特点、条件、机制和规律。 综上所述,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当代特点, 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生产力的定义应科学表述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相对已有定义,新生产力定义具有两个根本特点:第一,全面性。新定义摒弃了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改造的传统观念,而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根本性的统一:一是自然、社会与人的内在统一;二是认识、改造与建设的内

37、在统一。笔者认为,这两种根本性的统一既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客观要求,也是大生产观和大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生产力系统看,上述两个统一实质上是 生产力对象与主体的统一,是生产力活动与过程的统一,也是生产力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因为生产过程不仅生产物质也生产观念,不仅生产客体也生产主体,不仅生产社会也生产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和人造自然)。因此,生产过程和生产力本身是多种生产、多种生产力的统一,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有机统一。新定义规定并揭示了这种内在的多种统一。第二,过程性。新定义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对世界的能力,这就内在地包

38、含着这样一个思想,即生产力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其中,不 同的要素和结构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时期其历史作用和地位并不总是相同的。生产力系统内部必然有力量的分化、中心的交易和重点的转移。例如,在当代,精神生产力处于第一位置,而在古代却处于从属地位;自然生产力在当代处于中心位置,而在近代以前却处于边缘位置。近代以前,自然生产力作为机器占有和攫取的 “无偿的生产力 “,它仅仅是生产力的自然条件和必备前提。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生产力不再是无偿的生产力,不再是只产出不投入的生产力要素了。这已被现代大生产的特点和本质所证实。在现代,自然生产力应 该而且已经成为生产力

39、系统的重要内容和因素,已经跃居中心位置,成为决定生产力系统持续旺盛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之一。生产力定义不仅要反映现代大生产的特点和本质,而且要把生产力实践的历史和生产力层次结构本身的发展反映出来。新生产力定义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和努力。 三、现代生产力的层次、结构及内在关系 1.生产力系统的层次结构。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结合现代科学的理论成果,笔者将生产力系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即自然生产力系统和社会生产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又可 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子系统和众多的要素。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指,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

40、直接间接地影响并参与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自然生产力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即生态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质力量和要素。它是自然生产力的基础和要素。第二层次是自然界的生产力,即生态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生产能力。它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自然界的自然力又可以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力和生产资料的自然力两个小层次。前者是自然力中的生命基础和要素,如空气、阳光、土地、水 源等;后者是自然力中的主要内容和条件,如火力、煤炭、石油、矿产等。自然界的生产力又可分为绿色植物的生产力和动物的生产力两个小层次。它们又被称为 “第一性生产力 “或 “初始生产力 “和第二性生产力 (P246)。

41、在自然界的生产力中,植物生产力是基础和关键,动物生产力是主体和动力。 所谓社会生产力是指,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制约和决定生产活动的各种生产能力的总和。社会生产力按其性质又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中把自然物质改造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一般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构成,同时也内含科学技术、分工、智力等非实体性要素。物质生产力往往集中表现在社会的、能源等多种产业和技术活动及其成果中。精神生产力是指精神生产者产出社会的、科学、思想和理论等精神产品的能力。它是知识形态和观

42、念形态的生产力,是人类从 “理论上征服自然 “、社会和人本身的精神力量 (P570)。它由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资料(包括实验室、印刷厂、广电系统、网络、符号系统等)和精神生产对象等实体性要素(硬件)和非实 体性要素(软件)组成。精神生产力往往集中体现在人类的、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观念和意识形态中,体现在人类的科学生产、信息生产、知识生产等多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及其成果中。人才生产力是指人才生产者运用人才生产资料以人为生产对象产出人才产品的能力。它是以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第三种生产力,主要由人才生产者(父母、教师是主体,医护、宣传、教育、管理工作者等是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生产

43、资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手段、设施及图书资料、网络系统等)和人才生产对象(主要是子女和受教育者)三种要素构成。人才生产力 往往集中体现在家庭的生育抚养、医院的医疗保健、学校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影响熏陶、单位的管理培训等多种环节及其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中。 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主体和主导。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 2.生产力系统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在庞大的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这是因为: (1)社会生产力依赖自然生

44、产力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永恒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一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要素,是人类生产资料须臾不可缺少的材料,既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又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P92)另一方面,自然生产和自然生产力构成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在农业、采矿业、捕鱼业、伐木业等产业部门,人们所直接面对的不仅是 “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 “,土地、风、水、矿藏、森林、鱼类都是如此,而且 “在农业中(采 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

45、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P864)“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而且,只有后者的条件才能阐明前者的条件 (P399)。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深刻地指出: “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 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P149)再一方面,自然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的要素和基础,而且是精神生产的对象和内容,是客体主体化的重要方面和客观源泉。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须臾也离不开自然生 产力,它们是精神生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认识对象和内容,是人才生产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一极和源头。离开自然界,精神生产和人才生产将 “无米可炊 “、 “无

46、米可食 “。 (2)生产力又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人虽然离不开自然界并生活于自然界之中,社会生产力处处都不能脱离自然生产力,但是,仅仅依靠自然存在物的直接的形态,仅仅依靠现成的自然生产力,并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然事物丰富的潜在属性并不因为对人有用就自动展示或暴露出来,自然生产力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也不因为构成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基础和物质条件就自发地再 现或生长。事实上,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社会生产力始终是其主导的方面和面向的中心以及全部生产力生长和发展的发起者、调节者和推动者。人类产生以来,地球地貌乃至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不仅渗透着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和力量,

47、而且凝结着社会生产力的创造和价值。正如著名学者西蒙所指出的: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 “(P3)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未来发展和基本走向越来越直接地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3)我们时代所面临的若干全球性问题客观地印证了自然生产力与社 会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急功近利地发展生产力,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界倾弃各种废物,完全不顾自然生产的再生能力和承受极限,导致自然生产破坏,自然生产力锐减,结果,人类社会生产的要素、和能源需求与自然生产的物能供给之间出现供不应求和尖锐矛盾,自然生产力的破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和破坏了社

48、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这就是生态危机的物质内容和实质。很明显,生态危机是片面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视自然生产力的恶果,是 “人类主义 “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与自然的共同危机,实质是人类的危机、文明的危机 。这一客观事实表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割裂二者并把它们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第二,自然生产力内部诸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产力内部看,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自然界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一方面,太阳能、空气、阳光、土地、矿产、水源等自然力不仅是植物发生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而且是植物发展的自然条件、生命源泉和要素。因此,它不仅是全部生命物

49、质产生的物质基础和要素,也是全部生命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条件,因而也是全部自然生产能力的基础和要素。另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并不是自然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质的超越,是从非生命到生命的质变,是从自然界的自然力到自然界的生产力的飞跃。要是没有生命的诞生和进化,就没有自然界的生产力。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有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也就谈不上任何生产力。而自然界的生产力一旦登上舞台,全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就变得不可遏制。在自然界的生产力中,绿色植物的生产力是其基础和关键,动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动力。这是因为: (1)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唯一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生物。全部庞大的动物界 (包括人类)都直接间接地依赖消费绿色植物而生存。其中,森林是绿色植物的主体,它们是植物生产力最旺盛、最集中的地方。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供氧、保护鸟类、休养等功能,而且还具有调节气候、降低噪音、防风防沙等环保作用。现代生态学者主张,评价质量的最优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