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349126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贵阳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贵阳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贵阳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贵阳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贵阳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 专项 规划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中央基于对文化发展自身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着眼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贵州省文化产业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积极打造“三足鼎筑”贵阳文化升级版,人文贵阳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全市文化产业进入大发展的春天 。未来五年,贵阳市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体要求,增强文

2、化自觉自信,加大文化创新发展力度,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建成”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内涵,聚焦数字内容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文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科学引导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人文贵阳发展升级版,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贵州省“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贵阳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 2016 2020 年。本规划范围为:贵阳市所辖 10 个区(

3、市、县),即南明区、云岩区、观山湖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规划所称“贵阳市”,包括上述六区一市三县行政区域。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作为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十二五”时期,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坚持规模化、融合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文 化产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一、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 2015 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100.88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为 3.49%;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 25.5%,高于 GDP 年均增速。国有文化单位发展能级不

4、断提升,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产业活力全面激发,2015 年全市文化企业数量达到 4220 家,从业人员超过 5 万人,文化产业主要指标在“十二五”时期实现了稳步增长。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文化产业 发展三级梯队初步形成。第一梯队由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用品生产组成,各行业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均超过 20%,行业增速快、带动效用显著;第二梯队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组成,各行业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5% 10%,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第三梯队由文化艺术服务、广播电

5、视电影服务、工艺美术品及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组成,各行业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不足 5%,行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呈现加速融合趋势,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加速推进,贵阳国家数 字内容产业园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以贵阳高新区为主体申报的“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三、特色文化优势不断凸显 “十二五”时期,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贵阳特色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景观多元性、形态原生性、内涵厚重性、气度包容性等文化特质得到不断放大,全面渗透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文化消费中。文化与科技、旅游等领域融合程度深化。文化

6、科技融合驱动战略加快实施,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贵阳日报高端印务基地、苗疆故事数字化博物馆、世纪恒通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科技类项目和企业加快发展。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甲秀楼、时光贵州旅游文化小镇等文化地标的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四、品牌化建设有序推进 “十二五”时期,贵阳市积极打造阳明文化品牌,举办了四届阳明文化节,出版了千古龙冈漫有名王阳明阳明先生法书集等 20 多种书籍、画册,创建中国阳明文化产业园。会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被写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

7、规划,“亚洲青 年动漫大赛”在贵阳成功举办八届,成为亚洲最高级别的年度动漫赛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绝对贵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成功举办,黔艺宝、贵州苗疆故事等一批具有贵州、贵阳独特文化元素的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熟知。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以贵州京剧院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团体多次赴欧美国家参加演出,贵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十二五”时期,贵阳市重视规划引导作用,编制了爽爽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规划,科学指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 贵阳市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高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

8、施意见等政策,在产业导向、政策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领域的合作向纵深发展。搭建多元化公共服务平台,贵阳市文改文产办联合市文广新局推进文化产业新增项目库建设,实现了对新建、拟建文化项目的整理和动态管理;引导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等成立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会,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化机制。 “十二五”时期,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尽管“十二五” 以来全市文化产业投入得到较大提升,但欠账仍然较大,文化投入占公共财政的比例仍然偏低,基础仍然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仍显不足。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9、,转企改制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部分改制企业合格市场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整体来看,全市城市和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及服务消费增长较为缓慢。在产业集聚方面,一方面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文化产业整体布局有待完善。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印刷、传媒等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兴文化产业在基数比较小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总体规模还很小,稳定增长的基础还较为薄弱。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水平和盈利能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更加聚焦具有强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 第二章 发展机遇 “十三

10、五”时期是贵阳市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大格局积极构建,贵阳市作为节点城市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随着实体性开放平台日趋成熟和众多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持续举办,贵阳市经济文化对外 开放水平将加速提升,为贵阳市开展国际文化贸易,加快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大平台,贵阳市数字媒体、文化旅游、会议展览等行业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省际高铁、城际铁路大交通网络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贵阳市作为西部交通枢纽的地位,交通利好将为贵阳市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会议展览等行业发展带来先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

11、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贵阳市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打造世界旅游名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战略举措,将加快城市功能的完善 、产业的提升、品牌的增值,纵深推进贵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一轮的政策机遇期。 贵州省委在总结当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要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体要求,推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全省文化自觉自信进一步增强。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

12、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 产业发展定位、融合重点、融合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举措,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推动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地区文化强市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牵头出台了贵阳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施方案( 2014 2020 年),提出了到 2020 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提前布局“十三五”发展重点。“十三五”时期,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大需求态势,认真把握贵阳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 后走向文明的历史

13、机遇,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热潮,立足当前贵阳市文化产业初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打造人文贵阳升级版为核心,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关键支撑,构建“大数据 +文化”全产业链,乘势而上,开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及文化部等部委出台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贵州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重大部署,以及贵阳市委九届五次全会“一个中心、三个建成”的发

14、展目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首善标准,坚持创新驱动,统筹文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统筹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协同发展, 以“构建特色文化产业格局、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推动文化走出去”为主线,走出一条特色文化产业强势引领、新兴文化产业 率先突破、传统文化产业稳步提升的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二、基本思路 改革创新先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创新意识,搭建创新平台,改善创新环境,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

15、的深度融合。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健全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有效整合资源,搭建开放平台,创新交流方式,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 社会参与水平,推动一批具有贵阳地域特色的优势企业和高端品牌走向全国。 以大项目为抓手。 强化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注重重大项目建设与核心功能提升相结合,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中国阳明文化园、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等一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为抓手,培育产业核心

16、功能,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突出自身特色。 立足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自身特色,持续强化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市场开发模式,探索一套具有示范意义的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经验。 实现集群发展。 稳步提升现有园区、基地的产业承载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统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遵循集约发展、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周边产业,周边产业与集群产业发展互补局面。 三、发展定位 我国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新高地。 以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优势,以创新文

17、化资源商业开发模式为切入点,为我国特色文化资源品牌化培育、产业化发展作出表率。 新兴文化业态驱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西部强市。 以文化大数据、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三大融 合类业态为发展突破,以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发展依托,探索出一条新兴产业支撑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贵州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核心枢纽。 发力文化供给端,挖潜文化消费市场,深化文化制度改革创新,掌握文化产业链核心环节,强化贵阳市在全省文化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贵阳市在全省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四、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到“十三五

18、”末,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 240 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达到 6%,年均增 速超过 19%,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文化企业数量超过 5000 家,年收入达到 500 亿元,打造一至两家产值过百亿的文化企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贵阳市文化产业 三级梯队层次持续改善。 新闻出版发行、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在第一梯队的优势地位持续保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第二梯队的行业地位稳步提升,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12%,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5%,行业地位上升至第二梯队。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一核两区多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

19、形成,对贵州省、西部地区的辐射 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贵阳市十个区(市、县)分别建成一个具有贵阳特色、吸引力强、知名度高、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景区或文化产业集聚区,引导和带动文化产业集约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 文化资源的市场开发模式更加丰富,培育出一批以阳明文化传媒作品、生态文化艺术作品、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代表的、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大对京剧、木偶剧、电视剧、报告文学、民族民间舞蹈等文艺精品创作引导,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人民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消费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多层次文化要素市场更加健全。 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

20、极作用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资本市场、知识产权、文化信息等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合理流动,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求关系均衡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文化和科技融合程度加深,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重点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水平提升,文化载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创意生成、文化传承和生产创作过程中。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着力发展特色 文化产业,构建文化新格局 (一)塑造阳明文化产业品牌 以重点园区为载体,加快企业集聚。 稳步推进贵阳孔学堂礼乐风景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阳明

21、文化园等重点阳明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以园区政策和服务为抓手,集聚一批传媒、演艺、印刷、出版、娱乐、动漫、广告、培训等知名文化企业,鼓励其开发以阳明文化为内容的产品。 以文化精品为核心,带动阳明文化产业化。 打造新编历史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加强省际合作打造话剧王阳明。拍摄以“王阳明”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大型广播连续剧王阳明龙岗悟道。编辑出版阳明全书黔中王门学案 龙冈阳明文库王阳明法书集王阳明连环画王阳明名篇名句赏析等图书。打造系列“阳明文化”动漫精品。打造阳明遗迹旅游精品线路,研发一套旅游纪念品。对阳明文化精品项目给予产业政策优先支持。 以品牌活动为引领,打造国家级交流合作平台。 举办“阳明春韵

22、”书法篆刻大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阳明文化分论坛、阳明文化(贵阳)国际论坛等,加强阳明文化的高端交流传播。加强与台湾、香港及东亚国家和地区阳明学研究机构、学者的联系,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形成阳明文化合作共赢新模式。 (二)推动生态文化精品化发展 促进生态文化 与文化产业相关业态的有机耦合。 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民俗产品设计研发、民族民俗演艺、特色旅游景点开发、特色餐饮品牌化等作为推动生态文化导入的重点,形成具有鲜明贵阳特色的系列生态文化产品。 推动生态文化精品打造。 培养、扶持一批生态文化优秀企业,通过“时尚民乐音乐会”“流行爵士乐音乐会”“追

23、逐中国梦 筑梦贵阳 贵阳市微电影大赛”“戏聚星期五”“孔学堂 我们的节日”等品牌 文化活动的举办,推出一批以宣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歌曲、影视、戏剧、动漫、广播剧、图书等艺术精品。以弘扬 生态文化为主题,支持文艺创作团体策划、创作市场化的生态音乐会、生态艺术作品展等生态文化精品节目。 积极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合作。 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为主要平台,积极推动贵阳生态文化建设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扩大影响力。 专栏 1 生态文化产业提升工程 生态文化旅游。 以“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为重点,持续深入举办具有贵阳特色的“避暑季”“温泉季”等生态文化活动,挖掘贵阳山水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

24、茶文化中的生态内涵。 生态文化会展。 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平台,加快生态文化会展产业发展,推动贵阳生 态文化建设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促进具有贵阳特色的生态文化在“请进来”与“走出去”中实现新发展。 生态文化演艺。 积极举办生态音乐会、生态歌舞演出等生态文化演艺节目,不断拓宽生态理念传播载体。推出一批反映生态文化、助推生态文明的文化演艺精品。 (三)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传播中心 打造“黔节”品牌。 支持相关区(市、县)办好苗族“四月八”、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组织开展青岩舞狮、耍龙、跳花灯,马头寨杀鱼节、跳花会等活动,增强文化的体验性和游客的参与度,打造“黔

25、节”品牌。 增强特色节 庆活动的科技创意元素。 加大对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鼓励具浓郁民族特色、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做大做强。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特色节庆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借助灯光、烟雾、音响等科技创意,完成对特色节庆活动的再提升。 赋予传统节庆活动新的时代内涵 。挖掘与传统节庆活动相对应的现代文化产品,积极创办开展创意设计周、民族服饰展等活动,在信息时代赋予传统节庆活动新的时代内涵和独特底蕴。 推动建立特色手工艺品生产的现代组织结构。 引入政府、企业、民间民众、行业协会等诸多力量共同构建多元互动系统,着力构建“文创企 业 +非遗传承人”“设计师 +工艺大师”等产业体系,拓

26、展苗绣等工艺品的销售范围和市场。 促进苗绣、苗族银饰等特色工艺与现代消费时尚相结合。 强化创意设计,通过与知名设计公司和品牌公司合作,适应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快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 突破特色手工艺品过度依赖旅游业而形成的单一销售方式,搭建电子商务营销网络;拍摄以宣传、推广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综合类影视节目,通过媒体植入创新宣传营销新模式。 重视品牌效应。 通过注册“花溪苗绣”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等方式,对花溪苗绣的品质特性、质量等级做出详细规 定,并同步打造相关的独立商业品牌。 推动交易模式向参与式、体验式转变。 依托贵阳市旅游景点资源,构建特色手工艺活态文化空间,设

27、计多样化的游客参与环节,加强参与互动性。 专栏 2 民间艺术博物馆产业化工程 提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实施民间艺术博物馆产业化工程,打造集继承、保护、弘扬传统工艺为一体的研发、生产、展示基地和汇集贵阳全部艺术门类的博物馆。 开展大规模少数民族文艺搜集工作。 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档案,建立文化资源数字博物馆,对进入各级名录的 非遗项目进行分类收藏。 开展“寻访民间艺术大师”“评选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活动。 将工艺大师、文化传承人汇聚到黔艺坊,开展边制作边展示边销售活动。 开展品牌认定活动。 支持特色民族民俗工艺保护,挖掘下堡村

28、苗族舞蹈、龙场平地青苗服饰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建设物态化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动建立“黔艺”品牌认证体系。 二、优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引领融合新态势 (一)以大数据提升文化产品供给动能 抢抓国家建设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充分发挥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平台优势,促进文化资源与 新兴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 加快推进“出版广电大数据中心”“广电融合网”“广电融合智能终端平台”“广电金卡”四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交互式网络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电视创新型业务应用。推进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数据融媒”项目的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建设传输快捷

29、、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存储系统,强化大数据对文化产业的技术支撑。 积极挖掘文化大数据发展潜力。 以国家“版权云”建设为契机,积极申建区域性文化大数据资源中心,推进出版、新媒体、影视等文化产业大数据聚合。构建 2 3 个区域性或行业性 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中国首个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设包含方志资源采集存储、数据比对、史实核查、文史知识服务等功能的地方志云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文化企业运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促进文化产品创新,形成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输及数字化消费为内容的新型产业链。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大数据孵化器建设。 依托贵阳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加快培

30、育和引进文化创客、文化极客、文化大数据分析师与文化大数据运营商,保证文化产业大数据技术及大数据业务的人才供给,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专栏 3 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培育工程 鼓励文化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全方位应用。支持乐视文化创意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可量化的精确市场定位技术,建立多个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完善协同创新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在线交易和消费评价平台,发挥平台资源集聚、交易配对、企业孵化、产业培育、跨业融合、集成创新、国际交流和贸易等多项功能,多维度加速资源集聚、整合和流动,实现用户的广泛分布、信息的海量选择、随机消费和可度量、可调控的服务对接,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的商业技术和商业层次。 (二)增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能力 把握“互联网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强化文化企业的互联网思维,重点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