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摘 要 西藏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GDP 年平均增长率加快,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本文拟从经济的资源要素出发,通过人口、资金、资源的现状分析,试图诠释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西藏经济 经济总量 产业结构 农牧民收入 一、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关于资源 :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西藏的草地、森林、水能、矿产、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已发现的矿产达 10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居全国前五位的就有十几种,但受交通、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西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
2、。西藏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 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 30%,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有 5600 千瓦,占全国总量的 20%,但现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还不足可开发利用的 0.5%。光能资源:西藏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 强烈,总辐射值接近世界最大值,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撒拉沙漠地区,其丰富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此之外,西藏土地资源的面积之大居全国之首,热能储藏量居全国之冠,其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但这些有利条件目前尚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电影、戏剧、音乐、宗教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
3、。西藏有遍布各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人文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世界文化遗产 ” 布达拉宫、大昭寺,举世闻名 的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及浓郁的藏族风情,是西藏文化产业的资源依托。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产业才刚开始萌芽。 区位资源。西藏的区位资源具体体现在它位居祖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西藏边境线约 4000 公里,与南亚五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接壤,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独特的地缘优势。据史料记载,早在 1000 多年前,西藏就有边境贸易,边境线上边民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众多贸易场所。现在西藏对
4、外通道交通便利,贸易基础相当牢固。如亚东口岸,距不 丹首府适布约 300公里,距锡金首府甘托克约 100公里,到印度沿海城市加尔格达也只有几百公里,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120公里,离西藏首府拉萨 460公里,且都有公路相通。但由于诸多因素,西藏区位资源的优势并未在西藏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其边境贸易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对外贸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政策资源。中央政府历来将西藏作为全国的特殊贫困地区而加以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灵活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西藏享受着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 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
5、政策。此外,西藏还拥有强大的政策弹性空间,有条件制定和实施一些特殊政策,这些为西藏各族人民发展生产起到很好的调动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大陆的31 个省市(区)中,能享受以上这些优惠政策待遇的惟有西藏。 2.关于人口 :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匮乏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缺乏更为突出,已经构成了现阶段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西藏和平解决 50 年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适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不到 2%提高到现在的 85%以上,但全区文盲、半 文盲仍高达 36%,在全国最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人口的 5.97%,大学文化程度占 0.56%(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文化人口,
6、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文化人口 ),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 3.7 年。绝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还未达到小学 4年级水平 .每 1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最低。产业部门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系统职工 ,平均受教育时间仅 4.3 年,绝大部分职工文化程度不足小学 5 年级水平。全区从业人员中不识字的比例高达67.4%(全国为 11%), 1998年全区国有企业职工人数 为 73650人 ,其中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 2.1%, 8.4%和 31%,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工程技术人员 196 人 (全国为 626 人 )。由此可见
7、 ,西藏总体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3.关于资金国家的大力援助并未形成西藏经济的 “ 造血 ” 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52 年到 2000 年,中央财政补助逐年增加,在近 50年中,累计补助达 500亿元左右,加上近几年的共计 600亿元以上。中央政府不仅通过财政补贴而且号召内地省(市区)对口援助西藏。 1984 年第二次西藏工作 座谈会由部分省区(市)援建 43 项工程,总投资 4.8 亿元; 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援助西藏建设 62 项工程 ,投资总额 23.8 亿元;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家直接投资 117个援藏项目,总投资 312亿元;
8、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 70个,总投资 10.6亿元。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央财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能享受优惠待遇并保持较大增长的民族地区只有西藏。但从实施的结果看,中央的巨额财政拨款和全国的援助,并没有形成西藏强有力的 “ 造血 ” 机制,反而滋生了向国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西藏经济对中央和其 他省区(市)强烈的依附性。 二、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西藏至 2005 年人均 GDP 已突破 1000 美元,全区国民生产总值 5 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农牧民收
9、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1)西藏与内地农村的收入差距拉大。 1980 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仅差 3.2%,由于多种原因,近 20 年来,西藏与全国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1985 年,西藏农村人口年平均 “ 纯 收入 ” 为 353 元,同年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 “ 纯收入 ” 为 398 元,相差 45 元。 1990 年西藏农村人均 “ 纯收入 ”447 元,全国农村人均 “ 纯收入 ” 为 630元,相差 183元。 2001年西藏农村人均 “ 纯收入 ”1404 元,全国农村人均 “ 纯收入 ” 为 2366 元,相差962 元,其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相差 40.9%,差距进一步拉
10、大。 (2)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幅度也在不断扩大。 1994 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3596 元,农牧民人均 “ 纯收入 ”1183 元,城乡差距为 2413 元。1997年西藏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高达 5214元。 2001年西藏城乡纯收入差距竟高达 6465 元。 2005 年西藏城乡收入高达 6336 元。 从以上数据看,西藏农牧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 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 6907 元,而同期西藏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高达 7912 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14%, 说明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显著且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并且这
11、一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2.经济总量低 西藏国民生产总值其总量长期以来是全国最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处于后几位。以 1998 年为例, 国民生产总值仅为 91.18 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 0.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 3716 元 ,位列全国倒数第三 ,仅高于位于全国倒数第一和第二的贵州省和甘肃省。产业结构中,西藏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所占比重最高 ,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全国各省区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超过 50%。如 2002 年,西藏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 24.6:20.4:55,农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 10 个百分点 ,而工业比重却比全国低 5.2 个百分点
12、,第三产业超过 50%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农牧民从第二 ,三产业得到的 生产性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7%。 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西藏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质的飞跃, GDP从 1951 年的 1.29 亿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250.4 亿元,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逐
13、渐占有绝对的 份额。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 : 1951 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 1.29 亿,第一产业 1.26 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97.7%;第二产业 0.001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07%;第三产业 0.03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3%。 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 3.27亿,第一产业 2.32亿,占国内生产总值 70.9%,第二产业 0.22 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6.8%,第三产业 0.73 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2.3%。 1988 年国内生产总值 20.25 亿,第一产业 9.65 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7.7%,第二产业 2.41 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4、 11.9%,第三产业 8.19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0.4%。 2003 年 GDP(国内生产总值) 184.59 亿,第一产业 40.97 亿,占 GDP 的 22.2%,第二产业 48.11 亿,占 GDP 的 26.1%,第三产业 95.51 亿,占 GDP 的 51.7%。 2005年 GDP250.4 亿,第一产业 48.1 亿,占 GDP 的 19%,第二产业 59.8 亿,占GDP 的 23%,第三产业 142.5 亿,占 GDP 的 57%。 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 趋势。 2002 年突破 50%后,2003
15、年达到 51%, 2005 年达到 57%。从全国的情况看, 2002 年第三产业超过 50%的只有北京、上海和西藏。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占GDP 中的比重超过 50%,一般认为是进入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社会的标志,是所谓的 “ 后工业社会 ” 的特征,显然这和西藏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符。 (2)第二产业在西藏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出现过高速增长。按三次产业发展的规律,首先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亦即工业化的过程,然后在第一、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是第三产业 的发展。西藏的情况是 1979 年第二产业达到最高点,占 27.7%, 1988 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降
16、到 1959 年以来的最低点 11.9%。西藏经济没有形成过 “ 二、三、一 ” 或 “ 二、一、三 “ 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从来没当过第一。 (3)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按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随着人均 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984 年后西藏第一产业基本稳定降到 50%以下, 1997年以后降到 40%以下, 2001年后降到 30%以下, 200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排到第三位。从三次产业调整的比重看,农 牧业的结构性调整已取得相应的成就。 现在西藏三次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 “ 三二一 ” 结构,但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并不协调。有资料表明,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17、60%左右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不仅如此,西藏第三产业还带有明显的消费型、粗放型特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本身的份额不高,近几年,又以建筑为主,建筑业的比重均占 60%以上,这既是中央对西藏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反映,更是西藏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的表现。第一产业的相对份额虽稳定下降,但农牧业本身的落后能否使占西藏人口80%的农牧 民从农牧业中获得发展?西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现在,产业结构未能直接反映出西藏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应以此为依托,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支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方面应大有所为,但事实并
18、非如此,说明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的历程还十分漫长。 参考文献 : 肖传江 刘建祥 :二十一世纪西藏反贫困的战略 .调查与研究, 2001 年 2月 西藏自治区 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杨利锋 :论西藏开发的战略举措及对策建议 .西部开发资料通讯 ,2005年 5月 王太福 王代远 王清先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第 338页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徐明阳 :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前言 ,第 3 页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2 月 胡春华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调查与研究,2004 年 1 月 根据西藏经济统计资料整理 王绍泉 :西藏第三产业比重偏高的原因、影响及趋势 .西部统计通讯 ,1995 年第 3 期 朱亚冬 :加快西藏产业 化建设,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 .西藏经济发展论坛 ,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