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 题要:井矿盐始于自然盐泉,由自然盐泉发展到人工浅井,再由人工浅井发展到人工深井,最后发展到现代机井,这已是公认的不争事实。然而,自然盐泉是如何演变、进化到人工井的,却不为人知。笔者对渝东地区 400余口古盐井的长期观察、研究后发现: 400 余口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盐井,基本形态却只有原始井、雏形井、过渡井、人工井四种。其井基本形态的形成,均由当地特定所致,而推动其演变、进化的动力却是洪水。关键词:渝东 ; 古盐泉 ; 人工井 ; 演进引 ; 子井矿盐始于自然盐泉,由自然盐泉发展到人工浅井,再由人工浅井发展到人工深井,最 后发展到现代机井,这已是公认的不争事实。然
2、而,查遍渝东各地文史记载,却看不到自然盐泉与人工井之间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了。从记载看,凡用自然盐泉产盐的地方都不需挖井,记载上从不讲挖井之事,因为卤水从盐泉里自己流出来,其最低,确实没有必要去投入、物力来挖井。而用人工井产盐的地方,都认为他们的是从挖井之时开始的,与盐泉没有关系。这样,前者与人工井无关,而后者又与盐泉无缘,史料将两者彻底分割开来。如巫溪盐厂,一直使用白鹿泉的卤水产盐,据巫溪县志载:“ 盐泉出自县北宁厂宝源山麓,古称大宁盐井或 白鹿盐泉。 ” 又据四川盐业志编写大纲载: “ 大宁自流卤水,发现于周慎靓王五年,即公元前 316年。 ” 四川盐政史又载: “
3、大宁盐井始于汉,卤脉自宝源山麓,地属袁氏。相传猎者见白鹿往来山间,逐之入洞,不见踪迹,饮泉而咸,取以制盐,故名白鹿泉。 ” 此泉一直使用至今,无盐井生产史,与人工井无关。我们再来看一看用人工井产盐的地方又是怎样记载其历史的呢?云阳盐厂是用最完全、最彻底的人工井产盐,据云阳县志载: “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时汉王刘邦由将军樊哙陪同,从东乡(今宣汉县)入朐忍境募兵招贤。传说樊哙在今云安射 猎,见一白兔,跟踪发现卤水,汉王即令当地隐士扶嘉掘井煮盐。嘉使民在渗出地表的自然盐泉周围以土石围筑井口,向下挖掘,直至卤水涌出,建成云安第一口盐井即白兔井(今大井)。嘉又对其卤脉进行初步探测,并嘱其
4、女: 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 女依其嘱,掘井至 9 口(上温井、下温井、东井、南井、西井、北井、石渠井、浣纱井、土窝井)。 ” 依此记载,云阳盐厂一开始就由人工掘井,掘出盐井后才开始起步制盐,无盐泉生产史,与盐泉无缘,其它地方亦如此,与云阳相似。如忠县志载: “ 旧有盐井溪,相传东汉关西夫子杨公伯超,见白兔饮泉,因 而掘井,俗称 、涂两井。 ” 开县温汤井位于温泉镇,当地民间传说 “ 古时一猎者见白羊在河岸边舔食盐泉,尝而味咸,遂刨沙为坑,取其盐卤。 ” 从以上记载的传说中,不难看出这样两个问题,其一,自然盐泉到人工井本是两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但史料记载却看不到两者的有机联系和发展过程
5、,反映不出历史的全貌,即有泉者,不向井发展;有井者则起步于井。从而历史被割断,出现一个很大的历史断层,没有文字以前的历史被遗忘。其二,各地传说十分雷同,几乎是千篇一律,初听某一地传说,似觉可信,但将各地传说汇集到一起时,便发觉全是一个样,难免有牵强 附会之嫌,其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渝东各地除传说雷同外,还有一些雷同的说法,也很有趣,如渝东生产规模最大的盐场在云阳,因此,各地都喜欢把自己与云阳联系在一起,且都说云阳的盐卤资源发自于本地,于是万县出现了打开八角井,饿死云阳人的说法。忠县也有打开万家井,饿死云阳人的说法。开县更有打开温汤井,饿死云阳人和打开花盐井,饿死云阳人的说法。意思是说,云阳盐
6、场的卤水是从我这里流过去的,只要我这里把盐井打开,取卤制盐,云阳的卤水资源就被截断,没有卤源,云阳人就得饿死。事实上各地该打开的盐井都打开了,云阳人不但没饿死,反 而越活越健壮,卤水资源不但没枯竭,生产规模却越来越大,因为各地卤水虽来自同一个含盐层位,但并不在同一构造之内。云阳和忠县虽同在一个地质构造,但却分别位居构造的两端,相距 100余公里,并有几个次级构造相分割。况且渝东卤水浓度很低,属地表卤,卤水源头很短,又被众多河流切断、露头,远距离之间不可能直接连通,更不可能都流向云阳。因此,打开某某井,饿死某地人之说,实无根据。但就这样一句毫无根据的话,竞也流传得如此雷同,由此,传说的可信度之低
7、,便可见一斑。笔者为搞清渝东古盐泉到底是如何向人工井演变、进化的,以揭开蒙在历 史上的这层神密面纱,而到处搜集有关史料,但所有史料都不谈及此事,没办法,只好借助天上通过观察群星来揭开星球演变过程的方法,历时数月,对全区各地的古盐井进行了全面考证。经过综合分析,全面研究,终于发现了这里从古盐泉发展到人工井的一些内在动力和客观规律。据不完全,渝东各盐场共有不同类型、不同口径、不同深度、不同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古盐井 400 余口。其中云阳县 195 口,忠县 96 口,开县 20口,奉节县 5 口,彭水县 13 口,万县明时有井 72 口(现能叫出井名的有 16口,另有井址 7 处),巫溪 1 口,城
8、口 16 口。通过对这 400 余口 盐井的综合考证,发现其有同有异,有同即卤水性质相同,有异则指井况各异。经仔细研究后得知,卤水性质相同是由这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所致,而井况各异则与当地的具体环境有关,尤其与洪水的影响程度有关。不同程度的洪水影响,决定着各地不同的进化程度和盐井的不同形态。因此,研究这些盐井的具体差异和形成这些差异的具体原因,就找到了解开这一难题的金钥匙。下面将从卤水性质的相同和井况的各异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地质与地貌先从卤水的性质相同说起,性质相同是因盐井位置都临近河畔,其卤水浓度都很接近,所含化学成分亦相同。可以说,渝 东所有盐井,全部临近长江各支流的河畔,如云阳县云
9、安诸井位于汤溪河畔,云阳县龙角、外郎及万县长滩诸井位于磨刀溪畔,忠县诸井位于涂井溪、 井溪、盐井沟、龙池沟、小井溪、臭水溪畔,开县诸井位于清江即东河畔,彭水县的郁山诸井位于郁江支流中井河畔和后灶河畔,巫溪县的白鹿泉即龙井位于后溪河畔,城口县的斑鸠井位于后河畔,只有奉节县的白盐碛位于长江边的碛石滩上。总之,没有一个不在河水的旁边,认识这一点,对于分析渝东盐泉的成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井分布在渝东的 10 多个县内,区域广大,散布面宽,但卤水浓度却很接近,都只有 2 5Be ,且都随季节的变化而呈周期性波动,即雨季浓度下降,旱季浓度升高。卤水中的化学成分,除氯化纳以外,主要杂质为钙,其次是镁和
10、钾,其它元素极微,说明卤水的性质相同,进而说明卤水的成因亦相同。卤水化学成分的具体含量请参看云阳、巫溪卤水化学成分表。表中数据来自四川省盐务局 1973年至 1974年对全省卤水普查时的分析报告,表中虽只列出两地的三口井,但却代表了全区卤水的基本情况。云阳、巫溪两地相距 100多公里,地貌特征差异很大,但卤水浓度都很淡,化学成分也基本相同,这是因为两地地貌特征虽有差异,但含盐层位和卤水 的成因都相同:卤水来自雨水对岩盐层的溶蚀,因岩层浅,卤源流程短,属石膏型地表卤,故卤水浓度低,化学成分简单。雨季渗入淡水多,卤水浓度降低,旱季淡水渗入量少,卤水浓度升高。两地情况相同,这不难理解,要回答 10
11、几个县的广大区域为什么也如此相近,就得从渝东地区的盐体构造和特殊的地貌特征说起。渝东最大的盐体构造是万县盐体,该盐体属海相泻湖蒸发沉积矿床,遍布于整个万县复向斜之中,大致呈南西 北东向,沿长江两岸展布,南西端起于忠县永丰场附近,北东端至云阳城西,长约 100 公里,宽约 37 公里,面积约 3700 平方公里。岩盐 赋存于三叠系中部的嘉陵江组和巴东组,共六个含盐层位,最大矿层厚度达 127.58 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成分为石盐,共生矿主要有硬石膏,次为少量白云石、菱镁矿、天青石及泥质物等,与各井的卤水成分相吻合,属海相硬石膏 盐岩矿床。其它几个地质构造与万县构造既平行,又相似,如邻近北面,横
12、跨云阳、开县等地的渠马构造和邻近南面的赶场构造,就与万县构造相平行。更为奇巧的是渝东地区的地貌特征与地质构造的巧妙结合,说它巧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地质构造的走向与长江在渝东段的流向相一致。重庆至巫山,长江基本上是由西南流向 东北,而忠县至云阳的万县构造正好处于该江段的中央部位,万县构造的向斜轴线正好与长江流向一致,而长江两岸的高山山脉如北岸之铁峰山、南岸之方斗山、七跃山正好与万县构造的背斜轴线相一致,其它构造又与此相平行,十分巧合;其次是地质出露层位与地貌特征的巧合,渝东除盆周山区,即大巴山脉(城口、巫溪境内),地势高,地质、地形复杂,出露地层老而外,其余广大地区的地表层位是侏罗系和
13、三叠系,即构造的背斜轴线所对应的较高山脉如铁峰山、方斗山、七跃山的出露层位是三叠系,地势较低的其它地区的出露层位是侏罗系,这样就把三叠系中部的含盐 层上升到山上,雨水浸入盐层,溶蚀岩盐后又从山下的河流附近流出,途中又与地表淡水混合,形成浓度较低的盐泉,且遍布全区各地,成为我国独有的特殊地理景象。彭水郁山盐泉、城口明通盐泉虽来自寒武纪和奥陶纪,与万县构造有很大差异,但出露层位与地貌特征的巧合上,却与万县是一样的。这些巧合为这里的先民能够最早发现和利用盐泉资源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也是这里成为我国井矿盐发源地的必备条件。 与盐井再说井况各异。从表象上看,渝东盐井可谓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差异极大。正
14、是对这些差异进行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研究,才有了两个发现。第一是 对全区盐井进行归类排列后发现,不论盐井的形状如何,也不论形状的差异有多大,但其基本形态只有四种。按其难易程度和发展顺序可分为:第一种自然盐泉(简称原始井);第二种是具有萌芽状态的小围子井(简称雏形井);第三种是在盐泉四周用泥石砌筑成的烟囱井(简称过渡井);第四种是人工向地下挖出来的井(简称人工井)。即原始井、雏形井、过渡井、人工井。四种盐井排列出来后,接着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此地的井是这种状态而彼地的井却是那种状态?各地盐井不同状态的形成,似乎是被当地的某种力量所支配。为找出这种支配力量,不得不对各地 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研究,
15、以找出当地环境与当地盐井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确实有一种力量在支配当地盐井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力量就是洪水,这便是第二个发现。因为洪水的影响程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洪水影响的程度决定着盐井向前发展、进化的深度,两者成正比,即洪水影响越大,盐井的进化也越大,反之则越小,无影响则不进化。概括地讲,盐泉在洪水位以上者,仍保留其盐泉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且又接近洪水位者,呈雏形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枯水位以上,且洪水涨幅不大者,呈过渡井状态;盐泉在枯水位附近,且洪水涨幅较大 ,危害严重者,呈人工井状态。这就是盐泉向盐井进化的基本规律:即洪水影响制盐生产是促进盐泉转化的动因,而盐井的出
16、现则是先民们长期与洪水抗争,排除洪水干挠的必然产物。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渝东盐井也一样,既有多样性的一面,又有统一性的一面。多样性是遵循 “ 那里有危害,那里就有抗争;危害越大,抗争越强。 ” 这个统一法则的具体体现和必然产物,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普遍之中必有特殊,奉节县的白盐碛就具有其特殊性。白盐碛位于长江岸边的碛石滩上,冬季露出水面,夏季淹没于滔滔长江之中,在当时的条件下,和 技术都无法阻挡或隔开长江洪流,即使是现在,技术问题虽不在话下,但上的投入大、产出小,也是极不合算的,所以,这里只能被动地维持季节性的生产,一旦受到的冲击,便自生自灭,在洪水面前,显得有些无
17、可奈何。这是渝东古盐井中唯一的特殊情况,虽然没有代表性,但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洪水影响对渝东盐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巨大威胁。对于这种威胁要么战胜它,要么屈服它,当人们战胜了它,就开创出一个崭新的生产局面,并将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期。下面将从几个地区的不同环境,对形成四种井的关系,分别进行论述。原始井的地理环境在众多盐井中保留 其盐泉状态的,只有巫溪县的宁厂和彭水县的郁山两处,其中,郁山盐厂长期使用的有鸡鸣井、老郁井、黄泥泉井。巫溪盐厂的白鹿泉,因人们用石料雕成龙头,安放在盐泉的出口,卤水从龙嘴流出,故又称龙井。龙井位于巫溪县城北 30 华里的宁厂镇,这里开发很早,黄帝时期,这里称巫咸国,在山海经
18、中已有记载,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巫咸国的国名上就能感受到盐的滋味,说明这里已经有了盐的生产。至虞、夏之际,这里已是臷民之国,即巫臷国,其时,这里的盐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因盐的外销,将此耕地极少的山区变成了百谷所聚的地方,成为 “ 不绩不经服 也,不稼不穑食也 ” 、 “ 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 的极乐世界。历史上,这里最高盐产量达到 10798吨,产品除满足当地及邻近地区食用外,还销往湖北的秭归、兴山、巴东、长阳、竹山、竹溪和陕西的镇平、平利、安康、白河、岚皋、紫阳、洵阳等地,其卤水全部产自白鹿泉这一口井。白鹿泉位于宝源山麓,后溪河的左岸(北岸),宝源山
19、即三海经中所称之登宝山。早先,卤水从半山腰流出,顺着山势,弯弯曲曲,奔泻而下,犹如长蛇出洞,悬空飞舞,故山海经中有 “ 手持玄蛇 ”的描述,后因地震,盐泉改道从现在的位置流出。后溪 河又名茶登河,是长江北岸支流大宁河的一条小支流,发源于县境内文峰区正溪乡挖断垭东侧,自西向东流至正溪东南部南转,经建楼乡两江沱,纳香盘溪水,转东流入宁厂镇,至溪口汇于大宁河,全长 58.2 公里,主河道长 42.25 公里,流域面积只有 499.8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流量才 14立方米 /秒,故洪水涨幅不大,一般只有 3米左右。而白鹿泉的井口却高出河面 7米,正常年景的洪水淹不到盐泉,对盐泉的连续生产没有任何影响。众
20、所周知,自流卤水的是最低的,汲取也最容易,卤水能够自己流出,就没有必要去挖人工井了。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后期在 集卤、分卤、输卤上有很多进步,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但其基本形态仍然是自然盐泉,保留了原始盐泉的基本特征,所以称它为原始井。这种原始井,能够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主要原因就是它不受洪水的干挠,没有洪水的影响。雏形井的地理环境雏形井可以在忠县境内找到。忠县对卤水资源的开发也很早,文字记载忠县盐业始于汉,但据最近在 井溪中坝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证实,早在公元前3500 1300 年,这里的先民就在利用卤水晒制成盐,公元前 1300 204 年进入到用火煮盐的时代了。忠县的盐井位置大多临近长江
21、,靠近黄金水道,地势也较巫溪开阔 ,从地理环境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看,忠县盐业的起步时间和古时的繁荣程度都不会亚于巫咸国和巫臷国。另外,若将山海经中有关巫咸国和巫臷国的文史资料与忠县考古实物资料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再与传统史料相对照,便可发现渝东盐史有 2 3 千年的断层。本文就是想为找回这个断层,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探索,特再次呼吁有关专家学者们都来关注这件事情。忠县境内的盐井据民间传说有 96口,其中 井 72口、涂井 17 口、小井片 5 口、苦井 1 口、吊钟坝 1 口。现有据可查的 41 口分布在 井溪、涂井溪、小井溪、臭水溪、盐井沟、龙池沟、盐井坝等溪沟河畔,格 局较分散,井的状况呈多样
22、性,但大多数井都集中在 、涂二溪,占到盐井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从地势看,北有精华山、南有方斗山,两大山脉把忠县与邻县隔开,河流除长江贯通全境外,无跨区域干流,多发源于境内或境外的边境附近,且河流分散,每条河的流域面积都较小。洪水的涨幅不大,加上某些河段因落差大而流速快,形成跌水或冲沟,出现河床无沙石沉积的河段,洪水在这些河段的涨幅就更小。一些井位正好在这些河段的岸边,洪水对盐井的影响甚微,因此,盐井的形态很简单,有的就在盐泉的出口处刨一个小坑便可取卤,其实它就是自然盐泉,但又不同于巫溪 的白鹿泉。这里洪水的影响虽然甚微,但毕竟时有洪水光临,当洪水来临时,人们必需在泉眼周围用泥石筑成小围子,以隔开
23、淡水,这样,就具有了人工井的萌芽。对于洪水经常浸袭的井位就需要构筑永久性的小围子,这种永久性的小围子井就是人工井的雏形状态,所以,称它为雏形井。雏形井的代表当数涂井溪的高井,高井位于忠县涂井乡红赤村境内的汝溪河畔,汝溪河系长江北岸支流,发源于万县黄泥乡杨家沟,经梁平入忠县白庙乡,自北西流向南东,经汝溪、涂井到平山乡汇入长江,河道长60 公里(至涂井约 54 公里),流域面积 720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11.9立方米 /秒,流域面积略大于巫溪县的后溪河,但流量却小于后溪河,因河流横穿背斜切面深,而形成多处跌水和峡谷,高井所在河段的地理条件为浅形冲沟,顺河床下行 100米有一陡坡,形成落差较
24、大的瀑布,河床无泥沙堆积,涂井溪的盐井就集中在河床无泥沙堆积的急流 段边。高井正好位于缓流与急流的转折处,洪流到此,被及时排走,形不成大的洪峰。盐泉处在右岸(西岸)枯水线以上不到 1 米的位置,一般洪水涨幅只有 1米左右,这样,高井就经常处于被洪水淹没几十厘米的状态,为排除这种洪水经常但又轻微的干挠,就必须设置永久式性的设施 来隔开洪水,于是人们就用石料打制成一个直径约 60 厘米,高约 70 厘米,厚约 10厘米的圆圈,安放在盐泉出口的周围,若遇特大洪水,可临时关闭井口。雏形井就在这样的中出现了,雏形井的出现,标志着古盐泉向人工井迈出了第一步。请参阅下面忠县涂井溪高井水位示意图。过渡井的地理
25、环境过渡井主要集中在开县的温泉镇。开县共有盐井 20口,其中有 19口集中在温泉镇,统称温汤井,其产盐规模仅次于巫溪县的宁厂,年产盐接近 4000 吨,产品销往川东、川北、川陕的部分地区,是渝东产盐重镇之一。温汤井位于长江北岸支流澎溪河的上游,澎溪河明代以前 称清江,又名小江、横江、玉林河,发源于开县白泉乡钟鼓村天生桥,一路汇集桃溪河、东河、南河、浦里河水,由开渠镇入云阳县境,在双江镇侧注入长江,河流全长 177.5公里,流域面积 5172.5 平方公里。温泉镇则位于大巴山麓清江河段的温汤峡谷中,这里所说的清江是指澎溪河上游的发源段,古称巴渠、叠江,因清代划清江流域为开县东里,故近代又称东河,
26、民间仍称清江,河道长 106公里。温汤峡距源头约 70 公里,流域面积大于巫溪的后溪河和忠县的汝溪河。温汤井座落在不到两公里的峡谷之间,江水由北至南,江面狭窄,两岸相距不过 50 60米 ,盐井分布在东西两岸河边,河西 10井,河东 9井。这里因河面狭窄,加之地处上游山区,具有易涨易落山溪水的特征,流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洪水的涨幅远大于忠县的汝溪河,正常年份可上涨 6米,最高时达 8 米。这里的盐井其实也是盐泉。早先,河床比现在低 2 3 米,盐泉从枯水位以上 1米左右的位置流出,为隔离洪水,人们就在盐泉出口的四周用石料和三合土砌筑成 5米左右高的井筒,刚好能避开洪水。为抗御洪水对井筒的冲击,井
27、壁筑得很厚,并在临水面往下逐渐放大坡度,远处看去,犹如斜坡上的烟囱。这种在盐泉四周砌筑成的井,既是盐泉,又是盐井,所以 ,称它为过渡井。它在盐井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作更详细的交待。为此,我们特在现场选择了保存较完整的河东码头井(简称码头井)作为代表,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成 “ 开县温泉镇河东码头井水位示意图 ” ,好让读者有个直观的了解。码头井位于温汤峡南端左岸(东岸),此井产量较低,但保存较好,对岸的玉泉井产量最高,但已遭部分破坏,无奈,只好舍大取小。码头井为方形井,略呈长方形,井口内径南北长 1.5 米,东西宽 1.3 米,壁厚:南北各 0.6 米,东西各 1.1 米,其中
28、临水面即西面往下逐渐放大边坡,并形成三个台阶,至井底壁厚 达 4.7米,显然这是为了加固底部抗御洪水冲击的能力,井深 4.5 米,碛石堆积埋没井壁1.5 米,水面低于碛石堆积面 1 米,高于井底 0.5 米,即井底负于河面 0.5米,洪水上涨 6米,没过井口 2米,最高可涨至 8米。据当地八旬老人刘世光先生介绍,早先河床没有升高时,井口正好可以避开洪水。后期洪水虽能淹没井口,但时间很短,每年也就 4次左右,每次少则半天,多则 1天多时间洪水就退落了,所以并没有随河床的升高而加高井筒,每次洪水来临时,将井口封闭,水退又打开,每年停采卤水的时间只有几天,只要事先做好卤水的储备和调节工作,制盐部分
29、是可以不停产的,即使要停产,也可安排设备检修,全年生产仍可连续进行。这样以不变应其变,使它的原貌能够保留下来,过渡井的形态亦能延续至今,较之汝溪河畔的雏形井,温泉镇的过渡井又将盐泉向盐井的进化程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人工井的地理环境人工井主要集中在云阳县的云安镇和忠县的 井溪,云安镇即云阳盐厂的所在地,古时称云安场,位于云阳县城北 16 公里,地处长江北岸支流汤溪河的下游。云阳县因县城在云安的南面,南面称阳,即云安之阳,所以叫云阳县。境内共有盐井 195口,其中 185口分布在云安镇汤溪河两岸,大多数盐井又集中在汤溪 河南岸。这里的制盐有 2千多年和 7千年之说,究竟起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0、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产盐规模居渝东之首,系四川省四大盐业重镇之一,列为二等场,历史最高年产量达 24700吨。产品除满足本地所需外,还销往四川省的奉节、开县、梁山(梁平)、新宁(开江)、万县、巫山、达县(达川)、东乡(万原)、石柱等 10 余县,以及湖北省的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利川、长乐、巴东、秭归、长阳、兴山等 10 几个县,其卤水全部取自人工井。从现实状况看,人工井的井位均在洪水位以上,而井深又均在枯水位以下,卤源埋在地下较 深部位,似乎其发现和采汲都很困难,因此很容易作出起步较晚的判断。其实,这只是它的表象,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它们也是起步于自然盐泉,也经历过各个发展阶段,
31、进行过各种尝试,只是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它进化得更快,更彻底而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它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之处吧。其一,有人工井的地方,洪水的涨幅必大,洪水的破坏力很强。如云阳县的云安诸井,位于汤溪河下游河畔,汤溪河原名东瀼河,发源于巫溪县龙台乡钟南村,由上坝乡邓家院子进入云阳境内,由北东流向南西,至江口镇转向东南,经南溪至云安,于云阳镇东注入长江,河道全长 126公里,流域面积 181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44.4立方米 /秒,是巫溪县后溪河的 3.17倍,是忠县汝溪河的 3.73倍。因此,洪水的涨幅高达 14.1 米,洪流形成的冲击力很强,对河岸边人工物的破坏力极大。又如忠县的官井,
32、官井位于 井河下游左岸, 井河系长江北岸支流,由西、中、东三条支流汇成,西支源于梁平县铁门乡八角殿,流经忠县的金鸡、黄龙、高洞三个乡;中支源于梁平县同心场石桠子,流经忠县的双丰、泰来、智华、三汇四个乡,在白石孙家堡与西支汇为黄金河;东支源于梁平县柏家乡骑龙屋基,流经忠县的黄石、官坝、兴峰等 乡,在黄金乡三角滩与黄金河汇合,再流经 井至城东 井河口汇入长江。在忠县境内,河道长 71.2 公里,流域面积 916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14.3 立方米 /秒,流量与巫溪的后溪河相当,洪水涨幅亦接近,但因该井地处 井河下游,临近长江入口处,除遭 井河的洪水袭击外,更受长江洪水的倒灌,正常年份,倒灌洪
33、水高达 11米,特大洪水可达 20米左右。倒灌洪水俗称浪水,浪水虽然平静,更无激流,但持续的时间较长,一旦浪进来就很难回落到原来的位置,恰好与开县温汤峡易涨易落的情况相反,因此,它对盐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一点都不次于云阳县的云 安场。在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里,雏形井和过渡井都无济于事,这就给当地的先民们出了一道难题,即要么象奉节的白盐碛那样任其自然,要么彻底战胜它、改变它。彻底战胜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洪水线以上截断卤源,要截断卤源就必须在洪水线以上,从盐泉的流经处往下挖,直到卤水从坑底涌出,这就是所有人工井都在洪水线以上的原因。先民们经过漫长岁月的抗争与拼搏,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丰富,人工井终
34、于在洪水危害最大的地方出现了。从而实现了由盐泉到盐井质的飞跃,标志着先民们彻底战胜了洪水对古代盐业生产的冲击,使整个井矿盐的历史进入到一 个新的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二,云阳云安和忠县 井两处的人工井都始于盐泉,早先盐泉能够流出地面。从现实情况看,提出这样的问题似觉有些荒唐,如云安的白兔井,井口海拔标高 163.4 米,井深 43.33 米,井底海拔标高 120.07 米,河面最低水位 138.3米,井底负于河面 18.23米,卤水怎么能流出地面呢?又如忠县的官井,井口标高 136 米,井深 20 余米,井底标高 116 米,河面最低水位129 米,井底负于水面 13 米,也不能流出地面,
35、但经反复考证,早先盐泉确实可以流出地面,因两地的盐井位置正好处在河床易堆积、易升高的 特殊河段,河床的升高就意味着盐泉的下移,河床经过几千年的沉积上升,致使盐泉渐渐沉入地下。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云安的地理环境说起,汤溪河流经云安镇时,形成三个特点不同的河段,汤溪河水流入云安,首先来到滴翠寺,此处河床平缓,水流平静、缓慢。往下,河床突然下落,并转变方向,先转向南西,再向东转,形成一个半圆弧形,河床一路下降,至石咀,形成 1300 米长的急流滩,洪水冲来的碛石在此段沉积,洪水退后成为石板滩。石咀至东井沟,长约 800米,河床变缓,洪水期这里成为回水沱,成了沉积带。河水急流到石咀时,直冲南岸,因河
36、床变 缓,流速减慢,使河水在北岸回流,因此,泥沙全部在北岸堆积形成沙滩,石夹沙在南岸沉积,下端北岸东井沟冲出的石头在与汤溪河的汇合处堆积成一个小三角州,河水再次受阻,这样既加剧了中段的堆积,又增大了下游的落差,所以,河水至东井沟以下又是一个急滩,转向东南,流入长江。建国后,下游的硐村筑坝修电站,又进一步加剧了云安地区的河床堆积,云阳盐厂的盐井区和生产区正好与堆积段相对应,这里河床堆积的速度和厚度都是十分惊人的,四川省建筑勘测设计院, 1982 年 9 月 22 日,在云阳盐厂(热电站,制盐车间)详勘阶段工程勘测报告书中写 道: “ 汤溪河围绕场地边缘 50 米流过,由于下游修筑水坝,再加上盐厂
37、碳渣、建筑垃圾不断向河里倾倒,四周山上植被覆盖少,水土流失严重,汤溪河在云安镇弯曲度大,故使汤溪河河床抬高很快。据测查和钻探资料获得,现在河床比过去 100多年前抬高了 10 米左右。因而每年洪水季节,山洪暴发引起汤溪河水猛涨,对河岸冲刷严重,汤溪河历年最高洪水达到海拔标高 152.32 米。 ” 汤溪河河床 100 年就升高了 10 米,数千年的堆积情况便可见一斑。下面是该报告书中绘制的云阳盐厂建筑工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厂区位置在汤溪河右岸即南岸,与图中所示方位相反 ,图上左边第一条纵线是白兔井的位置,是为作对比而加进的,其余纵线是钻孔位置。其中,第 25 号钻孔的深度达 25.3米,地质层位
38、从上往下依次为( 1)人工填土, A 杂填土, B 素填土,( 2)亚粘土,( 3)亚粘土混碎石,( 4)轻亚粘土,( 5)淤泥质轻亚粘土,( 6)卵石。 从图上看,汤溪河洪水位海拔标高 152.32 米,白兔井井口海拔标高 163.4米,高于洪水 11.08米,最低水位海拔标高 138.3米,井底标高 120.07米,井底负于水面 18.23 米,但从河床堆积升高的情况看。 25 号孔已钻至 25.3米才刚好接近卵石 层,卵石堆积究竟有多厚,还不知道,但若将 25 号孔向下垂直延伸至岸基线的交会点,其海拔标高已降至 110米稍多一点的位置,这里距河床中心,还有 100余米,若再顺岸基线的走向
39、向前延伸至河床中心,则河槽的海拔标高当在 100 米以下,最低水位必在白兔井井底标高 120.07米以下。这样,盐泉流出地面就很自然了,至于忠县官井的情况则不需详细叙述,只要看一看中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便一目了然。前面曾提到过,官井位于 井河下游,临近与长江的汇合处,河床平缓,长江的洪水可以倒灌致水位上涨 10 20 米,说明这里的沉积条件比云安还好。再从 已出土的实物看,自新石器时期至近代,各朝各代、各个时期的遗存物都有,犹如一部最完整的历史画册。由此可知,河床在这里升高 10 几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三,卤水涌出最多,洪水威胁最大,矛盾最尖锐,愿望最强烈是出现人工井的巨大动力。从云安的情况
40、看,浣泉井的卤水含盐量为35.0598千克 /立方米。吨盐理论耗卤 28.5227立方米,卤用率按 90%计,吨盐实际耗卤 31.6919 立方米,历史最高年产盐 24700 吨,年需卤 782790 立方米,年生产日按 300 天算,日需卤 2609 立方米,这就是说,云安地区每天有 2610 立方 米以上的卤水流出,每天有这样多的卤水流出,自然获利就多,受益的人也多,但云安洪水的涨幅达 14 米多,这样,一方面是因产量高而获利多,另一方面是危害大而损失巨大,主观要求与客观灾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就尖锐起来,客观对主观的作用力越大,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力也越大,这里的作用力主
41、要是灾害使获利最多的人和受益人最多的地区遭受到最大的损失,反作用力则表现为人们要求彻底根治洪水灾害的强烈愿望,强烈愿望必然化成巨大动力,促使云安和井的先民们积极寻求彻底根治洪水危害的办法,不可能象奉节的白盐碛那样听天由 命,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懈努力,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可以说,人工井是人与自然长期斗争的必然产物,是探索彻底根治洪水灾害的必然结果。结 ; 语全区井形单一、集中的地方有:巫溪县的宁厂镇,只有一口大流量的盐泉 原始井;开县的温泉镇,全部是烟囱式的过度井;云阳县的云安镇,全部是挖掘的人工井。其余各地因井位高低不同而呈多样性,且因卤水的流量小而产量低,兴废易而变异大,数量多而规模小,看似无关
42、轻重,但正是这些多样性和变异性将盐井的进化过程全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研究自然盐泉向人工井的演变、进化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的探索就凭 借了这些依据。现对考查、论证的结果作如下小结:第一,渝东地区因构造与地貌特征的巧合致使三叠系中部的含盐层位上升到山上,形成盐泉从各地山麓流出地面的特殊,为我们的先民提供了能最先发现和利用盐泉资源的客观条件,也是渝东成为井矿盐发源地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也就没有渝东的盐业史。第二,从考证的结果看,渝东各类盐井都始于自然盐泉,按四种井分类,原始井、雏形井、过渡井本质上都是盐泉,只有最后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井。研究表明,这类井也是由自然盐泉演变而来,只是它变得
43、最彻底而矣。可以说渝东地区的全部盐井都是由自然 盐泉演变而来的,但演变的程度却有很大差异。第三,盐泉从各地山麓流出地面,是渝东地区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古人在最初认识、发现、利用盐泉的地理环境和客观条件是一样的,洪水只影响后期的演变进程,并不影响人们最初对盐泉的发现和认识。从客观条件上讲,各地均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的具体时间虽有早晚,但悬殊不会太大,忠县中坝遗址出土实物的年代,和文史记载的盐业起始时间,所出现的断层性差异就证明了这一点。第四,促使自然盐泉向人工井演变、进化的动力来自洪水对盐泉的影响。洪水的影响程度,决定着盐井的形态。具体讲,盐泉在洪水 线以上,不受洪水影响者,呈原始井状态;
44、盐泉在洪水线以下,且接近洪水线,受洪水影响轻微者,呈雏形井状态;盐泉在洪水线与枯水位之间,受洪水影响不严重者,呈过渡井状态;盐泉在洪水线以下,接近枯水位,受洪水影响严重者,呈人工井状态。第五,渝东所有人工井的井位都在洪水线以上,这就说明人们已彻底解除了洪水对盐业生产的危害,取得了战胜洪水灾害的决定性胜利,开创出了盐业生产的新局面。所以,人工井的出现标志渝东盐井已进入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如果把挖井的时间误认为本地盐业的起始年代,就必然割断当地先民们与洪水 长期搏斗的历史。由此,便出现了渝东盐业史的历史断层。找回这个断层,是盐史界面临的一大新课题,本文的探索就是想抛砖引玉,以引来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本文结束之时,还需一提的是,在写文的考证过程中,得到了开县温泉镇人民政府、万州长滩镇人民政府、万州盐业公司、黔江盐业公司、忠县盐业分公司、忠县文物所、开县盐业分公司、城口盐业分公司、巫溪盐厂、云阳盐厂、万州盐业分公司等单位和个人的支持,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