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点.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1518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点 ;摘要 在主义的的条件下,要推动科技创新,必须重视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必须承认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以下特点:科技劳动具有阶段性;科技劳动是创新劳动;科技劳动带动、推动其他行业和部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劳动既创造有形劳动产品,也创造无形劳动产品;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二重性具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科技劳动 ;创造 价值 ;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今后 2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 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在这个新的时期,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技进

2、步和创新,真正落实邓小平提出的,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各种措施和制定各种完善的政策,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新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重视科学 技术的创新,必须重视研究科技劳动者劳动的特点。在当今社会,新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这已经成为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但是,科技劳

3、动是否是生产性的劳动,以及科技劳动具有哪些特点,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解决这些理论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为,研究我国科技劳动的特点,并按照科技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制定科学的分配政策,以此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 , 形成重视科技,尊重科技劳动的 良好社会风气。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科技劳动者的劳动除了具有一般劳动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科技劳动够迅速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这符合马克

4、思关于对生产劳动一般最基本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一般性的生产劳动都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的指出; “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 。 在现代科技 企业,任何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运用和掌握高科技的劳动者,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者有机的结合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能够生产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 “ 大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

5、不断的发展,劳动三要素的内涵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地发展而改变自身的形态。马克思指出: “ 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 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 ”; 在远古的时期,劳动资料是石斧、弓箭等等。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劳动资料是复杂的机器设备体系,它包括工作机、传动系统和动力设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使劳动对象的变革,而且还会促使劳动资料发生变革。马克思明确地指出: “ 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随着地位的改变,这些规定也就改变。 ”; 科学发展历

6、史的进程,证明了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这 必然会引起工艺、技术性质和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资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动化机器广泛的使用,出现了无人工厂,操作机器的劳动主要是计算机通过信息分析、处理,直接控制直接的生产过程。这种无法代替、转移的信息处理劳动是科技劳动,他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是比直接的生产过程更重要的部门。由于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人们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2、科技劳动是创新劳动。科技劳动包括科技产品的创新、科技成果和科技体制的创新。创新是一个 民族的

7、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体现在科技创新,创新,市场创新,体制创新之中。所有的这些创新劳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劳动。科技创新劳动是极为艰苦的劳动,它决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劳动,而必须首先研究前人的科技成果,找出科技研究新的突破口。科技的发明劳动还需要有丰富的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每一项科技成果的新发展和新突破,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三次产业革命,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第一次产业革命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其表现是水力纺织机的发明到蒸汽动力普遍应用,

8、主要标志是动力机器生产的普及化。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 19世纪 60年代,其主要的标志是生产的机械化和半自动化。这次产业革命到 19 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实现了技术广泛的运用。电力技术提供了比蒸汽技术更强大、更为方便和廉价的动力。电力技术带动了冶金、电力,汽车制造等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产生。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于 20世纪 50年代,以高新科技投入实际应用而导致新兴知识密集产业的确立为代表,以生产自动化的出现为主要标志。人类社 会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高新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波。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群迅速发展。 3、科技劳动带动

9、、推动其他行业和部门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科技创新劳动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创造力,并产生强烈的示范效益,这就使社会生产的劳动范围不断扩大,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既 “ 总体劳动 ” 范围的不断扩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 随着发明的增多和对新发明的机器的需求的增加,一方面机器制造业日益分为多种多样的独立部门,另一方面制造机器的工场手工业内的分工也日益发展。 ”; 马克思紧接着还指出: “ 一个工业部门生产的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是指那些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至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总过程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

10、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 ”; 在我国科技创新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决定性的因素。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升级,这也必然会带动与此相关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导致大批新兴产业的涌现 ,而且引起传统产业的巨大发展变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4、科技劳动既创造有形劳动产品,也创造无形劳动产品。有些科技劳动者生产的科技劳动产品,如知识、生产技术、信息、工程改造设想等,都是无形产品。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获得了收集、加

11、工、传输、储存信息的现代化手段,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一般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有形的劳动产品,这种劳动产品是实实在在的,是看的见,摸着的,因此这种劳 动的生产性容易得到人们的承认。但有些高科技劳动是无形的劳动,如思考问题,抽象思维等等。还有些发明创造的思维劳动,用不着特定的场所,这就很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有形的东西才有价值,无形的东西没有价值,知识是无形的,思考问题和抽象思维的科技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劳动,这种劳动无法创造价值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技劳动者的有形劳动和无形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的劳动。 5、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二重性不同于一般劳动

12、者的劳动。根据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理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科技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是指科学技术的研究、技术发明,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等等,以及科技劳动者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创造新的劳动产品。科技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这种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不仅转移机器设备生产资料的价值,而且也转移与生产劳动有关的仪器和各种高科技设备价值的转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假定由于某种发明,纺纱工人 6 小时纺的棉花同过去 36 小时纺的棉花一样多。作为有目的的有用的生产活动,他的劳动的能力增加为 6倍。他的劳动产品也增加为 6 倍,从 6 磅棉纱增加到 36 磅棉

13、纱。 ”; 这 里马克思明确地认为,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发明创造,新的机器设备在生产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使机器设备在生产中转移到商品中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量是降低的。但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高科技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量低于社会价值,这样商品生产者就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在高科技企业,科技劳动者的抽象劳动,也创造新的,较高的价值量,并将智力劳动和复杂劳动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 注: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政治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版。 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1972年版 ;人民出版社,第 202、 424、 204、 207、 419、 421、 2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