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金元时期北方经济 (5) 关键词金代元代北方 提要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虽久经战争的摧残,但很快得到恢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在以往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基础上,通过勤奋劳作和改进生产力,顽强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经济状况良好。粮食、桑麻、纺织、冶铁、煤炭、商业等方面仍呈发展势头,又强化了官营手、畜牧业等优势特色。金元时期的经济并未随经济重心南移而衰落,仍是发展着的经济,和平时期也曾繁荣昌盛,某些方面不亚于甚至超过南方。 史学界普遍认为,南宋或更早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至东南地区。我们在此不表异议。但是,关于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容易引起认识的误区,即认为经济重心南移 即是北方经济的衰落。因而对金元时期的北方
2、经济先入为主,不再重视,对有关史料或视而不见,或有意忽略甚至做歪曲的解释。加以金元都是少数政权,往往产生一种偏见,只看到其破坏之处,看不到其建设之处。因此,笔者在研究过北宋北方经济基础上,不揣冒昧地延伸至金元,对其经济状况予以探讨并向史学界讨教,以利于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各地区经济恢复与发展 1.河北 河北在金代属于 “ 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垦 ” 的发达地区。早在辽末金初,这里的燕京 (今北京 )就非常繁荣 ,“ 户口安堵,人物丰庶 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寺 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蔬、蓏、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
3、多技艺。 ”全面发展的地方经济,达到了北京上空前的高度。金海陵王贞元元年 (1153年 )定都于此,改名中都,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金代初年的河北中部地区,据宋徽宗宣和六年 (1124 年 )出使金国的许亢宗亲眼所见: “ 东自碣石,西彻五台,幽州之地,沃野千里 山之南,地则五谷百果、良材美木,无所不有 ” 。例如涿州 (今河北涿州 )即是 “ 人物富盛,井邑繁庶。 ” 这一广大地区做为燕京经济发展的腹地,显然与燕京的高 度繁荣相适应。金世宗大定九年 (1169 年 ),南宋使者楼钥进入河北境内后,发现“ 自此州县有城壁,市井繁盛,大胜河南 自南京 (今河南商丘 )来,饮食日胜,河北尤佳
4、。可知其民物之盛否。 ” 并特别指出定州新乐县 (今河北新乐东北 )“ 尤繁庶 ” 。安州(今河北安新)原为宋朝的边防顺安军,至金朝变成内地后,发展成为富庶之地。原来作为国防工事的塘泊,得到充分利用,夏季 “ 有菰蒲、菱芡、莲藕、鱼虾之饶 ” ,秋季水退后, “ 土壤衍沃,则得禾麻麰,亩收数种之利。 ” 而且 “ 舟车交辏,水行陆走,无往不通,贸迁有无,可殖厥货。故人物熙熙,生涯易足, 民淳事简,素号易治。 ” 献州 (今河北献县 )州城及周围大部分土地盐碱化严重, “ 几不可以种植 ” ,只有东北一带 “ 有田宜稼,独异其余,乃沃壤也。 ” 但 “ 去城十里外,膏腴月无月无,连阡接陌,桑荫障
5、目。 ” 也即大部分地区生产状况良好。冀西北的昌州、抚州(今河北宣化一带、张北一带)牧区也是 “ 素号富实 ” 。另外一些地方比较落后,如滦州石城 (今河北唐山东北 )等地 “ 地瘠民贫,所种惟黍稗而已 ” 。作物单调,品质不高。 河北在金代的发展,还表现在一些新兴城镇的出现。宝坻县 (今天津宝坻 )就是典型例子。此地原是芦苇丛生的低洼之地,五代后唐设盐场 ,入辽后设新仓镇。至金朝,“ 居人市易,井肆连络,阗阗杂沓 加之河渠运漕,通于海峤,篙师舟子,鼓楫扬帆,懋迁有无,泛历海岱、青兖之间,虽数百千里之远,徼 之便风,亦不浃旬日而可至 其稻粱黍稷、鯯鱼虾鲊,不可胜食也 虽斧斤不入山林,而林木亦不
6、可胜用也。其富商大贾,货置丛繁 其人烟风物富庶与夫衣食之源,其易如此,而势均州郡。 ” 大定十一年 (1171 年 ),金世宗亲临此地,下令 “ 此新仓镇人烟繁庶,可改为县。 ” 此地以盐起家,“ 盐乃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义,命之曰宝坻,列为上县。 ” 一个有着雄厚农业、渔业、手工业 (盐业 )基础、便利而商业昌盛的新县城诞生了。至金章宗承安三年 (1198 年 )甚至曾升格为盈州,可见其发展势头之强劲。永济县(今河北丰润)也是新兴县。原来只是永济务,但 “ 出丝枲、鱼盐,所宜稻梁黍稷 ” ,而且民物丰衍,赋入繁阜,大定年间升为县,并一跃 “ 为蓟郡诸县之最 ” 。总的来看,金代河北许多地方的
7、经济状况不亚于或超过了北宋。 历代京城都需要外地为其提供粮食等物资。金朝京城依赖的主要地区就是河北。金迁都中都后,规定各路沿河州县均设仓存贮当地及周边州县的税粮,具体提到的州县有如下几地:恩州之临清、历亭、景州之将陵 (今山东临清 南、武城西、德州 )、东光、清州之兴济、会川、献州、深州之武强 (今河北东光、沧州北、青县、献县、武强西 )。凡地在今山东者,都是在永济渠即今南运河东岸,也即现山东与河北交界之地。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 (1181 年 )即诏 “ 沿河恩、献等六州粟百万余石运至通州,辇入京师。 ” 其产粮之丰盛,可以想见。地方和民间收入也呈富庶。如金宣宗时“ 河北州府钱多,其散失民间颇
8、广。 ” 金元交替之际,战争摧垮了河北经济基础。但进入和平时期后,渐渐得到恢复,重新发展。元世祖时马可波罗在大都等地看到的,就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大都 (今北京 ): “ 外国 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 ” ,其周围 “ 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称也。乃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都市。其中仅回回商人中统四年就多达 2953 户, “ 多系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 ” 由北京南下至涿州路上, “ 沿途皆见有美丽旅舍,美丽葡萄园,美丽园囿,美丽田亩及美丽水泉 ” ,涿州则是 “ 一大而美丽之城 ” 。自涿州
9、向西至太原途中, “ 沿途皆见有环以城垣之城村及不少繁盛之聚落,与夫美丽田亩,暨美丽葡萄园,居民安乐。 ” 在马可波罗的眼里,中国的 一切都是新奇的,所以其叙述不免会有夸张,但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即他在北方所见所闻,已看不到任何战争后的创伤。又如真定府在元世祖时, “ 时和岁丰 镇之士民轻裘绥带,鸣丝跕足丽,嬉游宴衎 内则连甍楼栋,井肆夥繁,河朔兵余,独称万家之盛。外则阡陌纵横,耕桑弥望,熙熙然为乐郊之民。 ” 一派欢乐繁荣景象。其他地方也多称富庶。如渤海之滨的昌黎 (今河北昌黎 ), “ 山辉川媚,物夥民繁,利足鱼盐,土饶沃壤。 ” 新城 (今河北新城东南 )也是 “ 古称土壤肥饶
10、,溉以西山紫泉之水,故凡植物丰畅茂遂。 ” 顺州(今北京顺义) “ 地沃而民淳 ,自国家罢兵百年,涵濡抚育,生殖日敏(繁?),蔚为饶郡。 ” 龙庆州(今北京延庆)“ 地沃衍宜粟,粒甚大,岁供内膳 ” , “ 沃壤岁常丰 ” ;宣德府(今河北宣化) “ 原地沃衍,多农民,植宜蓝靛草,颇有业染者,亦善地也。 ” 奉圣州(今河北涿鹿)也是 “ 川流交贯,树艺茂盛。 ” 都是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好地方。元代中期,邢台、南和(今河北邢台、南和)等县利用澧河浇灌稻田, “ 近水农民久蒙利益。 ” 蒙元统治者对京师所在的河北经济恢复与发展非常重视,采取了诸多措施。如早在成吉思汗末年的 1227 年,已入
11、蒙古的保州 (今河北保定 )长官张柔,面 对兵火之余荒废 15 年的保州城,大力开展恢复工作: “ 为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水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 ” 通过城市规划、基本建设和市政建设,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恢复了城市功能,取得显著成效并走向殷实富裕。战乱之后的河北荒地多、驻军多,为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和发展生产,元政府大兴屯田。如至元时,在新城、定兴 (今河北定兴 )屯田,三年间 “ 垦田若千万顷,而 仓庾委积,如坻如京矣。 ” 元顺帝至正时,在京畿再次大兴屯田,西至西山、东至迁民镇 (今河北山海关一带 ),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州、顺州(今 北京密云、顺义 ),方圆数
12、百里内 “ 皆引,立法佃种,岁乃大稔。 ” 获得大面积丰收。至正中的永平路 (今河北卢龙 )“ 储粟十万,刍藁山积,居民殷富。 ” 为当时一方乐土。在治理河流、发展水利和农田水利方面也颇下功夫。如通惠河、壩河、金水河、隆福宫前河、海子岸、双塔河、卢沟河、白浮甕山河、浑河、白河、御河、滦河、河间河、冶河、滹沱河、会通河等等,都进行过治理及发展其在农田水利、交通水利方面的作用,对当地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 2.山东及部分淮北地区 山东地区与河北一样,在金世宗时也是 “ 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垦 ” 的狭乡,恢复 发展的较快,以致于金人认为 “ 山东富庶甲天下 ” 。如济南 “ 风土甚好 ” ;
13、“ 济南属县有七,水陆俱通,四方游贩岁集而月至者,莫如济阳(今山东济阳)。济阳有桑蚕之饶,户口殷庶。 ” 沂州(今山东临沂)、邳州(今江苏邳州南)广开水渠,改变种植结构,取得丰硕成果: “ 比年邳、沂近河布种豆、麦,无水则凿井灌之 ” ,开发土地 600 余顷, “ 比之陆田,所收数倍 ”, 豆类本身有肥田功能,豆麦轮作,又有水浇灌,产量因而大增 ;临近的砀山(今安徽砀山)等县,则利用陂湖自然水源,实行稻麦连作: “ 水至则畦为稻田,水退种麦,所收倍于陆地。 ” 这一带的高产农 田证明了的发达。 元代山东的经济形势,可从马可波罗在元初沿运河南下的记载中窥见一斑。 自德州至东平路上: 沿途在在皆
14、见有不少环墙之城村,外颇美观,内甚繁盛 执商,适于生活之百物悉皆丰饶。 (东平府)是一极大城市 此城为此地一带最大之城,有商人无数,经营大规模之商业。产丝之饶竟至不可思议。此外有果园,美丽堪娱心目,满园大果。应知此中定府(即东平府)所辖巨富城市十有一所,商业茂盛,产丝过度而获利甚巨。 自东平至济宁路上: 沿途见有环墙之城村甚众,皆富丽,业颇盛。有种种猎物,百物悉皆丰饶。 (济宁)颇富丽,工 商茂盛 此城船舶之众,未闻见者,绝不信其有之。此种船舶运载货物往契丹、蛮子之地,运载之多,竟至不可思议,及其归也,载货而来,由是此二河流来往货物之众可以惊人。 自济宁至徐州路上: 沿途所经诸地,在在皆见有环
15、墙之城村甚众,皆大而富丽,工商茂盛。 (徐州)为一富贵城,居民是善战之士,颇务工商,有带羽毛之猎物甚饶,凡适于生活之物,悉皆丰富。其城位置于上述之河上,河中有船舶甚众,船身大于前章所著录者,所载贵重货物甚多。 自徐州至邳州路上: 沿途皆见有环墙之城村,并富丽 有世界最良之鸟兽以供猎捕,凡适于人生之百物 皆饶。 (邳州)城大而富贵,工商业颇茂盛,产丝甚饶 在此城见有商人甚众,其货物往蛮子境内,及其他数个城市聚落。此城为大汗征收赋税,其额甚巨。 自邳州至宿迁路上: 经行美丽丰饶之地,其中颇有带羽毛之猎物。 (宿迁)城大而华富,营工商业 此地一带有极广之田亩,与美丽之平原,产小麦及其他谷类颇丰饶。
16、一路三四百公里下来,到处都是优美的自然,动植物茂盛,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业繁荣,人烟稠密。途中没有提到的东昌路(今山东聊城),也是 “ 习俗和睦 ” , “ 人多读书 ” , “ 地平土沃 ” 。窝阔台汗末年,自武城(今山东武城)至新泰 (今山东新泰), “ 行于野则知其为乐岁,出于途则知其善俗 ” , “ 东州既为乐土 ” ,四方之民纷纷移居而来。青州(今山东青州)是传统的经济发达之地,至元年间仍然保持着良好状况: “ 路冲当水驿,市早集商船。鹅鸭皆成队,鱼虾不费钱。 ” 至少反映了商业和养殖业的发达。而位于胶东半岛的登州、莱州(今山东蓬莱、莱州)的经济状况,则比较差些。登州虽 “ 擅利鱼盐
17、 ” ,但 “ 土田狭窄,瘠卤半之 ” ,农业落后;莱州 “ 男通鱼盐之利,女习缉纺之业 ” ,但 “ 其地瘠薄,负海舄卤,蚕谷少而人民寡 ” 。同样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农业落后,稀少。 3.河南 金代河南主 要在黄河以南地区,不包括现在的豫北地区。河南南部自北宋时就是地旷人稀,经宋金战乱且又为宋金边防地区,至金代长期仍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在金代盛时的金世宗朝,还是 “ 人稀地广,蒿莱满野 ” 。尤其是陈州、蔡州、汝州、颍州(今河南淮阳、汝南、临汝、安徽阜阳)等地 “ 士旷人稀 ” ,所以采取 “ 徙百姓以实其处,复数年之赋以安辑之 ” 的政策,以发展当地经济。个别地方如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18、)则是 “ 地腴俗厚,而民富庶,侔于他邑。 ” 金朝后期,河南经济有了重大发展。主要原因是迁都后人口大量南迁。如金宣宗初年仅河北军户迁河南者就将近百万 口。而金政府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更使河南地位陡然上升。河南经济随之发展起来。金宣宗兴定五年( 1221 年)省臣奏: “ 今河南郡县多古所开水田之地,收获多于陆地数倍。 ”其中以南阳(今河南南阳)最为典型。兴定四年参知政事李复亨言南阳有稻田 500余顷, “ 亩可收五石 ” 。次年五月南阳县令李国瑞又开水田 400余顷。十一月,朝廷下令 “ 募民兴南阳水田。 ” 唐州泌阳县(今河南唐河)户繁土腴,有玉池、沲坡等水利设施用于种稻,曾 “ 岁获千
19、万钟 ” 。发展起来的河南经济,遂成为朝廷主要的财赋来源: “ 当今军国所需,一切责之河南 ” ; “ 国家调发, 河南为重,所征税租,率常三倍于旧。 ” 河南北部的经济状况始终比南部优越。开封两次为金朝首都,城市建设尤其是宫殿建设一度恢复到北宋盛况,重新成为人口最多、商业兴盛的大都市。怀州、卫州(今河南沁阳、卫辉)金朝分属河东路和河北路, “ 风气清淑,物产奇丽 ” ,如卫州 “ 土温且沃 稻塍莲汤,香气濛濛,连亘数十里。又有幽兰瑞香,其他珍木奇卉,举目皆崇山峻岭 真所谓行山阴道中。 ” 秀丽的风光反映着良好的经济环境。怀州大雄山南有泉水通于沁河, “ 上下数十里,灌溉田园,植竹种稻,获利益
20、多。 ” 都是北方少见的江南气象。属大名府路开州的 清丰县(今河南清丰), “ 魏地之大邑也,桑麻四野,鸡犬之声相闻。 ” 而金世宗时的相州 “ 土地平旷膏沃,桑枣相望 ” 。经济状况良好。 元朝河南在金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蒙古军攻克开封时要屠城,耶律楚材劝阻道: “ 奇巧之士,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 ” ,遂保住了城中 147万人民。开封城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因而很快走向发展道路。马可波罗游历至此,看到的即是一派繁荣: “ 有丝甚饶,以织极美金锦及种种绸绢,是为一富足之州,由是一切谷粮皆贱 有富裕之大商贾包办其所买卖商货之税额,君主获有收入甚巨。 ” 可见其农业、手工业 、
21、商业都很发达。此后我们还能看到,汴梁路农业不断有新的进展,以水稻种植为突出证例。元初,属县长葛县尹赵志,即在县南低洼之地引潩水开创稻田 300 余顷。临颍(今河南临颍)邓艾口也有民间稻田 300 顷。元武宗时,任命中宪大夫、峡州路总管韩冲为 “ 汴梁稻田总管 ” ,以路总管的级别专管汴梁路官营稻田事务,可知这里的水稻种植面积相当广大。元顺帝至正十二年( 1352 年),又添设都水庸田使司于汴梁, “ 掌种植稻田事 ” 。朝廷专门机构特设于此,表明开封水稻生产达到新规模,地位日益重要。在古代开封上,类似情况是仅见的。 豫北卫辉路、怀孟 路(今河南卫辉、沁阳)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持继发展。卫辉路 “
22、 地当冲要,泉城水温 ” , “ 民情颇事商贾,地饶俗淳,勤于播种 ” ;怀孟路 “ 土壤腴润,其民纯实 虽地有肥硗之殊,而颇宜五谷,风俗尚俭。 ” 元世祖中统二年( 1261 年),怀孟路修建广济渠,长 677 里,经济源、河内、河 阳、温、武陟 5县, “ 民田三千余顷咸受其赐 ” , “ 甚益于民 ” ,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卫辉路朝歌县(今河南淇县)是一片沃土,蒙哥汗五年( 1255年)升格为淇州, “ 连甍表植左右闾,日中市集百货俱。荒榛一旦为亨衢 夫耕妻织园有蔬,桑无附枝麦两塗。 芃芃翠浪西山隅,昔焉糊口今嬴余 ” 。不但全面恢复,而且有了很大发展。新乡县更是 “ 桑土衍沃,浸以清泉
23、之润,民俗敷阜。 ” 肥沃的土地加以丰富的水源,造就了一方富庶;汲县(今河南卫辉) “ 居天中,实通都剧邑,百物夥繁,合散于此。 ”; 是商业繁荣之地。至元十三年前后,汲县新增垦田 700顷,标志着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南部地区也是一片繁荣景象。如南阳府(今河南南阳) “ 淳朴尚农,俗以殷富,至今犹然 舟车辏泊,人物浩穰,庶政孔殷,地称陆海! ” 汝宁府(今河南汝南)有着良好的农田设施, “ 汝南旧有鸿郄大陂,西平有二十四陂,郡亦为饶。 ” 商业也较发达,史称 “ 汝、汴二郡多富商 ” ,即说明汝宁府商业可与汴梁相比美。 包括今河南大部的河南江北行省在元代的整体发展,时人有着深刻的感受。元成宗大
24、德九年( 1305 年)即有人言: “ 河南先民疏士旷,田价至弱 逮今民日生集,丛蓁灌莽,尽化膏沃,价倍十百。 ” 此时距元朝建立仅 30 余年,土地价格以数十倍上百倍的幅度增长,显然是因为猛增,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并能生产出越来越多的财富。故而,元朝末年汴梁人对和平时期的河南追忆道: “ 河南提封三千余里,郡县星罗棋布,岁输钱谷数百万计 ” 。元政府每年在此征收税粮2591269 石,仅 次于江浙省而名列第二,占全国总数 12114708 石的 21.3。至少可以说是北方诸省中贡献粮食最多的省份。此外还承担着数额巨大的竹木岁课,以元文宗天历元年为例,即有竹 269695 竿,板木 58600 条
25、,额外竹木 1748 锭 30 两。此外还有矾课 2414 锭 33 两,也是全国最多,并占总数 2449 锭的 99。 4.山西 地处太行山区的山西,宋金时为河东路。在北宋时,就因自然较差而为北方最贫穷的地区。入金以后,再经开发,虽然达到 “ 人稠地窄,寸土悉垦 ” 的地步,毕竟可垦之地有限而且土壤大多贫瘠,正常年景粮食尚难自足。 “ 河东多 山险,平时地利不遗,夏秋荐熟,犹常藉陕西、河南通贩物斛。 ” 金世宗也指出: “ 此间地一岁所获,不能支半岁。 ” 不过经多方辛勤努力,也常获得大丰收。如大定二十一年,“ 比闻今岁山西丰稔,所获可支三年 ” 。 金代山西经济状况不能一概论,汾河两岸的平
26、阳道(今山西临汾)就是非常富庶之地: “ 平阳一路,地狭人稠 ” ;元人郝经甚至言: “ 金源氏(指金朝)亦以平阳一道甲天下。 ” 竟是金朝境内最发达之地。当地不仅利用汾水灌溉,更在田间地头打井汲水,“ 平阳掘井种田,俱可灌溉 ” 。使农业生产更有保证。明昌年间,潞州涉县在西山开发一 “ 美泉 ” ,修渠引 水,使 “ 近郭数千家坐获膏润之利。 ”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缺水的瓶颈问题。 在古代山西史中,以金朝时最为昌盛。如元好问言: “ 晋北号称多士,太平文物繁盛时,发策决科者常十分天下之二,可谓富矣。 ” 而晋中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洪洞)据说是 “ 家置书楼,人畜文库。 ” 比北宋时的落后面貌大为
27、改观。由此可以折射出当地经济的发展。 入元之后,山西仍呈发展势头。如马可波罗载:太原府 “ 颇盛,盖君主军队必要之武装,多在此城制造也。其地种植不少最美之葡萄园,酿葡萄酒甚饶。契丹全境,只有此地出产葡萄酒。亦种桑养蚕,产丝甚多。 ”由太原向西骑行,七 天的路程中, “ 沿途风景甚丽 其中商业及数种颇见繁盛,有大商数人自此发走前往印度等地经商谋利, ” 明清时著名的晋商,此时已崭露头角,而且在元朝大一统的背景下,做的是;平阳府 “ 城大而甚重要,其中持工商业为活之商人不少,亦产丝甚饶。 ” 山西沿黄河与陕西接壤处的一些城镇 “ 其中商贾甚夥,河上商业繁盛;缘其地出产生薑及丝不少,禽鸟众至不可思议
28、 ” ;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 商业茂盛,织造种种金锦不少。 ” 如果我们对马可波罗记述元初山西经济全面发展感到惊异的话,那么,元人余阙对元前期山西经济的概括正好做了印证和补充: 晋地土厚而 气深,田凡一岁三艺而三熟。少施以粪力,恒可以不竭;引汾水而溉,岁可以无旱。其地之上者,亩可以食一人。民又勤生力业,当耕之时,虚里无闲人。野树禾,墙下树桑,庭有隙地,即以树菜茹、麻枲,无尺寸废者。故其民皆足于衣食,无甚贫乏家,皆安于田里,无外慕之好。 当地人民勤奋务农,充分利用土地和水利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使土地一年三收,良田亩产量最高者,可供应一人的口粮即 6石左右。所以基本上能使大多数人家丰衣
29、足食,而不必流浪或到外地谋生。有关史料进一步具体证实了余阙的记载。如王恽言,至元中绛州(今山西新绛)引浍河水入 汾水,开发出水利田 2000 多亩,产量 “ 亩收一钟。 ” 一钟为六斛四斗,虽未必尽是如此,但无疑是高产田;绛州曲沃县(今山西曲沃) “ 土腴物阜,为绛诸县甲。 ” 另据王桢言,山西人 “ 居常积谷 ” ,荒歉之年可避免 “ 流离之患 ” 。正所谓有备无患。众所周知,山西自古即有勤劳节俭习俗,史称 “ 勤于耕耘 ” , “ 能俭勤农 ” , “ 惟勤农作 ” , “ 无游惰之人 ” 。 “ 晋人勤俭风土然,山顶开耕自山趾 ” , “ 畦田虽狭水所腴,风俗勤俭仍岁熟。 ” 正是靠着这
30、种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以加大劳动投入的手段,创造出丰硕经济成果。元代山西经济是持续发展的经济 ,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5.陕西等西北地区 金代陕西与河南一样,恢复的较慢。海陵王天德二年( 1150 年),陕西转运使毛硕报告说: “ 陕右边荒,种艺不过麻、粟、荞麦,赋入甚薄。市井交易惟川绢、干薑,商贾不通,酒税之入耗减 ” 。农业相当落后,商业萧条,赋入很少。至大定年间,仍与河南一样,还是 “ 人稀地广,藁菜满野 ” 。如与西夏交界的保安州(今陕西志丹) “ 无所产,而且税少。 ” 再经四五十年的恢复,情况有了改观。如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 “ 山水明秀,土地肥腴 ” ,泰和年间
31、引南山之水,建渠 50 余里通到县城,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缺水问题 : “ 公室赖之,刍粟无忧 汲引灌溉,塗墍洗濯,无复嚮时之艰虞。 ” 不久, “ 绿槐夹路,细柳交岸。龙鬚蘸碧,给万宇之焚膏;鹦粒翻红,被千门之饛簋。鬰薁益渭南之珍味,桑麻增陕右之上腴。碾硙区计,仅有数千;园田畦计,不啻几万。有粟者,易为之粒;有麦者,易为之屑;有食者,易为之蔬。其利益不足缕白 ” 。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当地一跃而成为富饶之地。金朝后期,陕西农业经济已有较强的实力,史料中显示的主要是向东部地区输送粮食。如金宣宗贞祐四年( 1216 年),河东官员胥鼎言陕西常向河东 “ 通购物斛 ” 。兴定四年( 1220 年),陕西
32、行省把 胡鲁言: “ 陕西岁运粮以助关东 ” ;李复亨同时也指出: “ 河南驻骅,兵不可阙,粮不厌多。比年少有匮乏,即仰给陕西。陕西地腴岁丰,十万石之助不难,但以车运之费先去其半。 ” 因建议漕运, “ 自夏抵秋,可漕三千(十?)余万斛。 ” 既有民间贩运,更有官方赋税调拨,一时间成了京师军粮的主要外援之地。这显然依赖于 “ 地腴岁丰 ” ,是恢复开发的结果。有史料言金末的镇戎州(今宁夏固原) “ 土壤肥沃,又且平衍 ” ,可谓一例。不过,从整体上看,金代陕西经济始终未能恢复到北宋时的水平。 蒙元统治陕西以后,即着手整治战火之后残破的陕西经济。窝阔台汗五 年( 1233 年)陕西长官田雄披荆棘
33、,招流民, “ 教民力田,京兆大治。 ” 尤注重水利工程的修复。三白渠 “ 自元代金以来,渠堰缺坏,土地荒芜,陕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赋税不足,军兴乏用。 ” 窝 阔台汗十二年( 1240 年),朝廷设宣差规措三白渠使和副使,调拨大批劳力与物资予以修缮。蒙哥汗二年( 1253 年)大封同姓,因忽必烈为同母弟中最年长且贤者,特意让他在南京路(今河南开封)和关中任选一地。由于南京路 “ 河徙无常,土薄水浅,舄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 ” ,遂选关中为封地。 “ 天府陆海 ” 自是古时名声, 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看来关中已有所恢复,胜过当时的河南。又经忽必烈治理, “ 关陇大治。
34、 ” 至元初,又在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以西募民垦荒屯田数千顷,经三年努力, “ 屯成,果获其利。 ” 西边的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也很快恢复发展。至元中,在地方官的倡导下,修建了一条 50 里长渠,引汧水灌溉农田 3000 亩,并带动起水渠沿线一串菜圃园。 “ 岐人惠之 ” ,以知府高良弼的姓氏命名为高渠。 这样,到马可波罗游历陕西时,所见到的已是日臻繁荣的状况了。从山西进入关中至今西安的路途中, “ 沿途所见城村皆有墙垣。发达,树木园林既美且众,田野桑树 遍布 土产种种禽鸟不少,可供猎捕畜养之用 ” ;京兆府 “ 城甚壮丽 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民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城中且制一切武装。凡人生必
35、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 ;城外有忽必烈之子的秦王宫, “ 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 5里。 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 ” ;从京兆府南下至今汉中途中 “ 皆见有不少环墙之乡村,及美丽平原,居民以工商为业,有丝甚饶。 ” 所经之地郁郁葱葱,生态和谐,农桑旺盛,城市繁荣。另外一些地方如邠州(今陕西彬县), “ 纯俭素约,野无惰农,岁有高禀。 ” 可谓勤俭致富的一 个例子。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于至元中开挖 50里的长渠,灌溉农田 3000亩, “ 民之圃蔬园药者,又井井乎其滨 ” 。尤为突出的是,其时的小麦空前发达,并领先全国,王恽言关中小麦 “ 今盛于天
36、下 ” 即可证明。 元朝中期陕西达到兴盛期,正如苏天爵的那样:“ 关、陇、陕、洛之郊,号称沃土,国家承平百载,年谷丰衍,民庶乐康 ” ;盛极而衰的转折是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1328 年), “ 然自致和之秋,军旅数起,饥馑荐臻,民之流亡,十室而九。 ” 战乱又一次打断了经济发展势头。但随即采取措施发展生产。次年即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 年),便兴修洪口渠 ,引泾水入白渠,灌溉泾阳、临潼(今陕西泾阳、临潼)等 5 县农田 7 万余顷。元顺帝至正二十年( 1360 年)又一次修建泾渠,灌溉面积达到 45000余顷。照此数字,已经超过北宋,即使数字夸大,也表明元代陕西经济又一次有所恢复并顽强发展
37、。 西夏等西北地区,金元时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发展。两宋之际,西夏乘宋金战争之机,用武力等手段扩大了领土,实力更增强。其地 “ 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土坚腴,水清洌,风气广莫 自汉唐以积谷食边兵,兴州有汉唐二渠,甘、凉亦各有灌溉,土境虽小,能以富强,地势然也。 ” 在农牧业皆宜的优良中,经近 200年的苦心经营,西夏地区获得很大发展,以富强著称于当时,屹立于西北。 西夏中心地区主要依靠汉唐时建造的古渠,一名汉延渠,一名唐来渠,受益面积 9万余顷,但在战争期间废坏淤浅。元世祖至元元年( 1264 年),西夏中兴等路行省予以修复, “ 溉田十数万顷,人蒙其利 ” ,灌溉
38、面积有所扩大。随即又在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凉、甘、肃、瓜、沙(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安西南、敦煌西)等地兴修农田水利,开发水田,吸引来归业人民四五万户。当地经济再次走向发展道路。如西凉即 “ 出产小麦甚饶。 ” 元世祖至元末年 , “ 宁夏户口繁多,而土田半艺红花 ” ,朝廷恐怕粮食不能自给,令改种谷麦。红花既是染料,又是,果实还可榨油,是一种有很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宁夏人民因地制宜,广泛种植,显然是因为能获取更多的收入。 “ 土田半艺红花 ” 或许有夸张,但已成为一个专业化很强的经济作物区则是无疑的。至于口粮问题,元政府片面重农观念大概是多虑的,农民不会饿着肚子经营经济作物。要么是另一半土
39、地可提供足够的口粮,要么是可向附近地区购买。总之, “ 半艺红花 ”是当地经济发展到新高度的体现。 地域辽阔的西北高寒地区,自然条件大部分不佳,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甘肃 行省农业而论,既有前文提到的盛产小麦的凉州,也有 “ 气寒地瘠,少稔岁 ” 的甘州。至元二十二年,甘州每顷地仅征收税粮三石,亩均三升而已,产量之低可想而知。但至元二十六年曾 “ 移八八部曲饥者就食甘州 ” ,证明此地已有较多的余粮。地方官又通过赈贷以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元仁宗延祐年间, “ 兵馕既足,民食亦给 ” ,甘肃也 “ 诸仓俱充溢 ” 。贫困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 在现今的新疆,元朝史料表明一些地区境况良好。如耶律楚材在
40、今霍城县克干山南麓的阿里马城看到: “ 附郭皆林檎园囿 附庸城邑八九。多蒲桃、梨果。播种五谷,一如中原。 ” 今喀什一 带, “ 居民为工匠、商贾。有甚美之园林,有葡萄园,有大产业,出产棉花甚饶。有不少商人由此地出发,经行世界贸易商货。居民甚吝啬窘苦,饮食甚劣。 ” 果品业、棉花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只是这些成果都被剥削,劳动人民生活仍贫困不堪;现莎车一带“ 居民百物丰饶 ” ;现和田同样 “ 百物丰饶,产棉甚富,居民植有葡萄园及林园。 ” 可以说新疆和内地同步发展,有的地方农业不亚于内地,有的方面如棉花生产领先于内地。 6.东北及内蒙 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发祥于东北的黑龙江省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地区因
41、而进入一个新的重要的开发时期。 阿骨打定都于上京会宁府 (今黑龙江阿城南),辖南至吉林长白山、北至黑龙江海伦广大地区。此地率先得到开发: “ 土多材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土产名马、生金、大珠、人参及蜜蜡、细布。 ” 其北部的率、胡刺温之地(今黑龙江哈尔滨以北至海伦一带) “ 地广而腴 ” ,金世宗大定年间迁徙三猛安至此予以开发。会宁府东南、东北及北部广大地区,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年)已有猛安谋克户 176000余,每年提供赋税 205000余石,因当地官方 “ 收多支少 ” ,储存量多达 2476000余石。如此大量的储备粮,即使在中原地区也是罕见的。 咸平府(今辽宁开原北
42、 )及相邻的临潢府路(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是又一重要经济区。 “ 其地肥沃 ” , “ 彼地肥美,异于他处 ” ,大定年间将奚人六猛安移居于此后, “ 精勤农务,各安其居。 ” 临潢府路中的泰州(今吉林白城南),早在金太祖时,就因土地肥沃而迁徙万余户屯田于此。临潢府所属的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已位于草原,也开垦出大面积耕地,仅两个部族争夺的一片土地就有 6万顷之多。临潢府路的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北)在辽代即建有行宫, “ 宝货多聚藏于此 ” ,至金时仍 “ 比他州为富庶 ” 。咸州即咸平府以北地区,金初已是“ 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 黍。 ” 农业生产颇具规模。 辽宁南部地
43、区稠密,垦殖率高,并不断扩大农业区。如复州(今辽宁大连一带)合厮罕关周围 700 余里地域内,原为官方围猎区,大定年间因“ 其地肥衍,令赋民开种 田收甚利。 ” 元朝时,这里仍是 “ 地甚肥沃,有耕稼之利。 ” 金章宗明昌三年( 1192 年),尚书省奏: “ 辽东、北京路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 ” 。辽东、北京路主要即今辽宁省南部地区,由于农业的发展,产粮丰富,已有外运的实力,开创了东北粮食南下的。 元代相关史料欠缺,我们所看到的主要是在这一地区和籴与粮食外运情况。在元史卷 96食货志 ?;市 籴中,所记载几乎全是元世祖时的事例,凡22 年次,明确所在地者 29 地次,在本区者 13 地次
44、,列述如下: 中统二年,始以钞一 千二百锭,于上都(今内蒙多伦西北)、北京(今内蒙赤峰西)、西京等处籴三万石。 中统五年,谕北京等路市籴军粮。 至元二十年,以钞五千锭市于北京,六万锭市于上都,二千锭市于应昌(今内蒙锡林浩特东南)。 二十一年,以钞四千锭,于应昌市籴;发盐引七万道,钞三万锭,于上都和籴。 二十二年,以钞五万锭和籴于上都。 二十三年,发钞五千锭市籴于净州(今内蒙四王子旗西北)、沙、隆兴路。 延祐三年 ,中籴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粮二十三万石。五年、六年,又各和中二十万石。 和林在我国现境外暂且不论,仅在内蒙者就有 10 次地,证明当地及附近地区能够提供大量的余粮。元文宗至顺二年(
45、 1331 年)曾在辽阳路懿州(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锦州(今辽宁锦州)以钞 30 万锭和籴粟豆 10 万石,运往大都。在金代发展基础上的东北,继续着北粮南下的贡献。至正十二年( 1352 年)又在辽阳和籴粟豆 50 万石,(卷 42)表明生产继续增长。 ; 二、各发展状况 1.畜牧业 北方地区有着辽阔的草原即天然 牧场,历来是畜牧业的主要基地。金元时期,大批游牧拥入中原并成为统治阶级,畜牧业的专业地域扩大,呈现出新形势。 金初沿袭辽代旧制,在水草丰美且无蚊蚋之地设置 5 群牧所,金世宗时扩展为 7所,所牧牲畜有马、牛、羊、骆驼。马作军用, “ 牛或以借民耕 ” 。大定二十八年( 118
46、8 年)官营牧场拥有马 47 万匹,牛 13 万头,羊 87 万只,骆驼 4 千峰。此后仍有发展。虽无总数传世,但金末仅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就有监马近百万匹,可知其时马匹超过百万是没有疑问的。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 年)又将骟过的马分散于中都路、西京路、河 北东、西路民间牧养,仍属官营牧马业的一部分。当时在内地也设置了牧场,明昌三年的数字表明,南京路有牧地 63520余顷,陕西路有牧地 35680余顷。两地合计 99200余顷,仅此就已超过了北宋时官营牧地 98900余顷。陕西地处边防,原本即有牧地,但南京路地处中原腹地,原为密集的农区,此时牧地多出陕西 3万余顷,就而言是倒退,就牧
47、业而言则是发展。金世宗时唯有河南、陕西两地 “ 人稀地广,藁菜满野 ” ,与大面积的牧地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由此也可知,两地的 “ 藁菜满野 ” 并非全是荒地,只是利用方式、产品结构改变了。 民间畜牧 业也有相当规模。如养马业:相州(今河南安阳) “ 家家有马 ” 。海陵王正隆年间,为南侵攻宋,大括民间马匹: “ 凡调马五十六万余匹,仍令户自养饲以俟。 ” 民间总数大约也超过百万匹。养牛业:金章宗承安二年( 1197 年),曾派官到东京、西京、北京、中都、河北等路买牛 5 万头。民间实有牛数远多于此。金朝末期,蔡州新蔡(今河南新蔡)征收赋税以牛数多少为差,说明牛是主要产业。养羊业:大定年间,诏以
48、羊 10 万只拨付乌古里石垒部畜牧, “ 其滋息以予贫民 ” 。养猪业史料很少,但从地处东北的会宁府金朝前期曾每年贡猪 2 万头来看,民间养饲是极为普遍 的。 以游牧民族而建国的蒙元, “ 以兵得天下,不藉粮餽,惟资羊马 ” ,将其擅长的畜牧业推行大一统的全国,一度将境内都变成牧场: “ 周迴万里,无非牧地 ” ;养马业尤为兴盛: “ 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有之,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 ” 由于元代畜牧业太广泛太兴盛,以至于没有具体数字传世。可以肯定的是会超越以往,达到鼎盛期。而畜牧业尤其是养马业、养羊业的重心无疑在北方地区。畜牧
49、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2.桑蚕棉麻业 发祥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虽仅产麻, “ 土产无桑蚕 ” ,但那是当地自然条件造成的,并不影响其建国南下后对桑蚕业的高度重视。在大力发展各地原有桑蚕业的同时,尤其注意培养督促猛安谋克户从事桑蚕生产。金朝规定: “ 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少者必植其地十之三,猛安谋克户少者必课种其地十之一,除枯补新,使之不缺。 ” 金章宗明昌初,针时猛安谋克户再次下令: “ 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轻重罪科之。 ” 照此,金朝的桑树种植面积,大约占垦田数的十分之一二。 金代桑蚕业以河南、河北、山东最为发达。金朝末年,宋军北上, 从洛阳向钧州、许州、蔡州、息州(今河南洛阳、禹州、许昌、汝南、息县)行军途中,因粮饷不继,有两天全靠采食桑叶活命。足见这一带到处都有桑林。唐州泌阳县(今河南唐河)金末新种桑树 30 万株, “ 县以之致富 ” ,经济效益明显。又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