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0697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异化;生产;劳动 【摘要】马克思的 “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 观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提法,生产劳动对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地位及其领域作出了规定,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既可以是结

2、合当前的劳动发展的现实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也可以是检讨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前大多数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论述都是从第一个角度出发,重新解释什么劳动属于生产劳动,到底是活劳动还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这是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笔者以为,从哲学即唯物史观的视角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或许是最根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思想汇报 唯物史观的 核心内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劳动概念就是对人类历史原初性的社会存在的概括和描述。而活劳动则是对人

3、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经济学表述。从马克思的 “ 市民社会 ” 到异化劳动理论,再到生产劳动,直至找到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创立,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是从 1842 年莱茵报时期开始的。当时马克思受黑格尔唯心史观的影响,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实现,把国家看成是理性的代表,视理性 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然而在现实中,马克思却碰到了许多具体的国家问题和物质利益问题,如普鲁士专制制度的书报检查令问题、林木盗窃问题、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问题、地产分析问题、关税问题等。普鲁士国家每解决一个

4、实际问题,考虑的只是富人的利益,而不是什么 “ 国家的理性和国家伦理 ” ,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和矛盾。马克思对自己原来信奉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发生了怀疑,促使了他开始新的探索。 1842 年 l0 月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论文,评述第六届莱茵省会议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是马克思第一 次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这件事成了他转向唯物主义的最初动因。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开始突破黑格尔的国家观念,提出了决定国家本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本性问题,反对用当事人即掌权者的意志来解释一切,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物质的各种关系上。 1843 年 5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

5、城镇克罗茨纳赫,着重研究了西欧北美一些国家的社会历史,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 (以下简称批判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这个时期得出这样一种见解: “ 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 格尔描绘成 大厦之顶 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 市民社会 中去寻找。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 “ 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即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 l8 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 市民社会 ,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

6、寻找。 ”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批判一书的中心。马克思认为,在考察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时,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这个事实就是:单个人以其各种原因和 方式组成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又组成国家。因此,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就是国家的公民,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是 “ 国家存在的方式 ” ,是政治国家的 “ 天然基础 ” 和 “ 人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政治国家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总的看法是: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这个思路开始把我们的眼睛从天国引向人间。 1844 年 4 8 月,马克思为了解剖市民社

7、会,在巴黎系统地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下了 1844 年经济学 哲学 手稿一书 (以下简称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资本、工资以及利润、地租的形式和本质特点,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把劳动规定为人的本质。马克思很重视黑格尔的劳动观,认为黑格尔的 “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 就表现在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 “ 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人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 。马克思严正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说他 “ 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马克思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劳

8、动观的神 秘外壳,使人、人的活动、人类历史恢复了作为客观存在和现实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在资本主义社会,人通过异化劳动不仅产生出作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生产出他同他人的关系。马克思通过有异化劳动的分析,从人与物的关系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并指出: “ 经济的异化则是现实生活的异化 ” ,而 “ 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 。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论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揭露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阶级 对抗关系。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9、,指出: “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来,从而加深了对市民社会本质的认识。认为生产决定社会的一切方面,决定国家和各种意识形态。 “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 马克思指出: “ 我的普遍认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而在今天,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并且作为这样的抽象与现实 生活相敌对的。因此,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本身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 ” 还说: “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

10、。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 ”这就是说,人们的类意识即把人作为类的观念,无非是实际生活中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反映。 马克思这时的异化劳动理论关于 “ 人性复归 ” 、“ 人类解放 ” 的思想还尚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异化劳动理论还带着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是不成熟的社会历史观理论。异化劳动理论以承认有一个理想化的不变的共同的 “ 人的本质 ” 为前提,并把这种 “ 人的本质 ” 作为衡量社 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但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却不象黑格尔那样,讲的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也不象费尔巴哈那样讲的是宗教意义上的自我异化,而是基于对 “ 经济事实 ” 的分析,沿用了费尔巴

11、哈关于 “ 人是类的存在物 ” 的提法,赋予了它完全崭新的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是类的存在物,不是在于他们自然属性的共同性,而是在于他们能从事生产劳动。他说: “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既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 。 马克思抓住了人的本质在于生产劳动这个根本观点, 把观察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从混沌的 “ 市民社会 ” 转到了 “ 物质生产 ” 领域 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包含有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但我们不能说马克思到此就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这时还尚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异化劳动理论还带着浓厚的费尔巴哈

12、人本主义的色彩,是不成熟的社会历史观理论。异化劳动理论以承认有一个理想化的不变的共同的 “ 人的本质 ”为前提,并把这种 “ 人的本质 ” 作为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因此,它所揭露的矛盾并不是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而是 “ 人的本质 ” 与不符合“ 人的本质 ” 之间的矛盾;它所揭露的资本主义制度 的对抗性矛盾,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而是 “ 人的本质 ” 同不符合 “ 人的本质 ” ,使 “ 人的本质 ” 畸形化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矛盾。在手稿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与其说是用经济学的论据论证,还不如说是用 “ 人的本质 ” 与不符合 “ 人的本质 ” 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13、论证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当时还只是初步研究政治经济学,因而还没有完全以 “ 经济事实 ”本身来说明经济范畴。随着马克思科学的唯物史观认识方法的确立,马克思的科学的经济学观点逐步形成。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全面形成唯物史观 的阶段。这个时期,由于把实践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因而找到了建立唯物史观体系的基础 生产劳动。 1845 年 3 月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就拟定了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纲领性意见。在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指出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在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阐明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

14、作用,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宗教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认识,从而和费尔巴哈划清了界限,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社会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灵魂。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了 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 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和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指出: “ 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是实践的。 ” 强调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基础,离开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就无所谓社会和社会生活。因此,社会生产中的一切现象,只有从社会实践中去把握,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正是实践观点的提出,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立足于人类社会,从现实和历史发展的社会化了的人类出发,全面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以及 历史发展的规律, “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 。这一规律的立脚点就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