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64252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 摘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 三农 ” 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下载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极;劳务品牌 中图分类号 F30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08)10-0134-03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in China Based on Growth Pole Theory Sh

2、u Yan, Li Dongshe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Rural labor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we have to deal with in Chinas industrializated 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farmer in Chal labor transf

3、er,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ring route based on the growth pole the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cultivation of labor brand and ensure the ways of rural labor translabor brand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在进行工 业化进程,农村

4、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过程中必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有 13 亿人口,将近 8 亿人生活在农村。我国的劳动力总数达 7.68 亿,其中农村劳动力比例超过 60%。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 目前关于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托达罗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斯塔克的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等。这些理论都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侧重分析经济因素在人口迁移中的作用。在国内,高国力、朱农等从经济角度,蔡 ?P 等从制度角度研究 了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障碍。笔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质是产业的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

5、。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建国以后,农村劳动力陆续转移到城镇。改革开放 30 年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目前,我国建筑业的 50%、煤矿采掘业的 80%、纺织服装业的 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 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据农业部抽样调查显示, 1997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 4461 万人, 1998 年为 5483 万人, 1999 年为 6683 万人, 2001 年达到 8961 万人, 2002 年升为 9400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改革开放 30 年中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系

6、列的问题。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1999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占农村劳动力的21.55%,其总数达 10107 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比重为 34.8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 18.26%和 14.98%。直辖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高达 50%,东部沿海地区为 30%。在 1999 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有 20.93%是跨省转移,其中又有 81.5%流向了东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一半以上都流入了广东省。根据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然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发达

7、地区的转移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仍然是从农业转移到工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质是产业的转移。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第三产业是富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但是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农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工业为主(如表 -1 所示)。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兼业性,缺乏稳定性 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表现为 “ 离土不离乡 ” 、 “ 离乡不离土 ” ,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趋向于农忙务农、农闲从事其他各种非农职业,继续承包土地的多,放弃承包或流转土地的少,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由于农作物生产的特殊性,季节性的劳动力转移较为突出。根据

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 2000 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8000 万左右, 2005 年已超过 1 亿人。但是在城镇长期居住的农民工却为数甚少。 2002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 39.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少、层次低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以乡镇企业为主。转移方式主要以亲友介绍为主,通过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其它中介组织的劳务输出较少。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与城市产业多样化和高级化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苦、脏、累、险,而且收入较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

9、转移首先是一个产业概念,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 然后才是一个地域概念,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其中乡镇企业实现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小城镇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但是这两种途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其经营方式是 “ 高资本投入与高劳动投入并存 ” ,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在 1992 年我国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 “ 粗放型 ” 转变为 “ 集约型 ” ,乡镇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劳动投 入日渐减少,

10、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根据农业部的调查, 1995 年以来,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纳的农村劳动力仅增加 90 多万人。一方面,我国的乡镇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底子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减弱了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无法发挥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根据统计资料, 2000年我国有 89%的乡镇企业分布在行政村(包括自然村), 9%分布在建制镇,只有 2%分布在县城或县城以上的城市。 (二)小城镇忽视产业发展规划,集聚效应弱 乡镇企业不仅 直接吸收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由于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地发展,形成了非农产业区, 从而促进了农村小城镇

11、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又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 1984 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后,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我国的小城镇发展速度加快。 2000 年,全国共有建制镇 19692 个,总人数达84594358 人,数量不断增多,但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小城镇的规划不完善。不少地方盲目攀比,乡乡建镇,遍地开花,以致出现了一批基础设施不配套、缺少产业支撑的 “ 空壳镇 ” 。第二,小城镇缺乏产业集聚效应。不少小城镇忽视产业发展规划,产

12、业聚集水平低,缺少主导产业。 三、运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 (Franc 于 20 世纪 50年代在法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中提出的。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j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 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佩鲁等经济学家认为,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

13、不同的最终影响。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而且对其他经济 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要形成增长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具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该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

14、国有企业下岗工人不断增多,高等院校扩招导致许多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大,这些都给城市自身增添了就业压力,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这势必使得城市的就业 形势更为严峻。因此,建设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小城镇的 “ 增长极 ” 、发展乡镇企业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城镇本身的集聚效应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设小城镇的 “ 增长极 ” ,通过其集聚效应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加强小城镇的地域选择。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成为 “ 增长极 ” ,必须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广阔的经济辐射区、较高的市场发

15、育程度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而我国现有的小城镇数量不少,普遍存 在 “ 遍地开花 ” 的现象,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由于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因此,政府在选择建设小城镇时,一定要尽力选择具有区位优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县城作为建设重点,加强质量建设。 2加强小城镇的主导产业选择。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提出,要形成增长极,该地区必须具有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具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这些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此外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其实质是要求具有主导产业,发挥其乘数效 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我国许

16、多小城镇忽视产业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大,产业聚集水平低,缺少主导产业。有的省份在镇区集中的乡镇企业仅占 20%左右,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基础设施不配套、缺少产业支撑的 “ 空壳镇 ” 。因此,政府应积极发展小城镇的主导产业,以点带面,催化出新兴的城市型工业、交通运输、旅游、商业、餐饮甚至金融等服务性行业,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3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形成关键要有大量的企业集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主要还是由乡镇企业所吸收,在总体上并 未突破农村的区域空间。而乡镇企业已陆续进入技术进步和内涵发展的阶段,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且我国的乡镇

17、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只有极少数分布在县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乡镇企业不能集聚也不能引起小城镇的发展。因此,政府要鼓励乡镇企业连片集中发展,建立大批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一旦小城镇成为集聚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将对调整乡镇企业布局,促进农村工业化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起来后,就会发挥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培育劳务品牌 为促进农民工顺畅进城务工,我们不断探索新途径,如培育劳务品牌。劳务品牌是指一个地区从事某一行业,人员集中形成相当规模,具有专业技能和特色优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外

18、出务工群体。其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有绝对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不仅是数量的竞争,更是质量的竞争。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技能等因素,各地开始纷纷努力打造自己的劳务品牌,以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比例。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进入品牌阶段。如陕西省已先后培育出 “ 宝鸡 技工 ” 、 “ 咸阳足疗 ” 、 “ 汉中茶艺 ” 、“ 圣地保安 ” 等九大全国知名劳务品牌,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 通行名片 ” 。湖北省倾力打造 “ 荆楚印刷工 ” 、 “ 湖北海员 ” 等十大劳务品牌。劳务品牌成为各地有意识打造的人力资源市场名牌,不仅能够提高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能够提高

19、就业的稳定性。这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质就是要解决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多而资源短缺的矛盾。因此,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在于探索转移的有效途径。而现阶段乡镇企 业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其关键在于尚未形成小城镇的 “ 增长极 ” ,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尚未结合起来建设。因此,政府要积极打造小城镇的 “ 增长极 ” ,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同时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制度配套建设,将流动的农民作为主要人口管理;加强对农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程名望 ,史清华 ,徐剑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 J.经济研究 ,2006,(4):68-78. 蔡 ?P.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J.管理世界 ,2004,(4):22-29. 刘甲朋 ,尹兴宽 ,杨兵杰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 J.人口与经济 ,2004,(1):6-11. 罗雪梅 . 欠发达地区打造劳务品牌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J.商场现代化 ,2006,(10):107-108.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汤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