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 三农 ” 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难以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 “ 三农 ” 问题更加突出。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可以将河南作为范例来研究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与政策,探索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 下载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统筹城乡发展;需求与供给 doi: 10.3969/j.i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
2、73-0194( 2015) 04-0225-05 1 农村公共产品概述 1.1 农村公共产品的含义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表 1 可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差异。 “ 公共产品是指社会产品中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 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消费主体并不受到特定限制。也就是说,公共产品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而提供的,凡是应当享有该种产品的主体都可以无差别地享用 。非竞争性是指无论消费主体如何变化,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成本是不变的,即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为农村发展所提供的同时具有
3、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如农村的家庭用电等。 1.2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 按照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 纯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纯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如公交汽车等。而准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满足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高速公路、电影院、公 共汽车等,这类产品只有在消费主体付给一定费用的情况下才能够消费。 从供给主体来看,农村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支持的各种公益性产品或服务,如公路、学校、供水设施等。私人对公共产
4、品的提供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但要兼顾公众利益。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指由社会上的公共组织通过募捐、慈善等途径吸纳社会资金并将其投入到公共产品供给中来的一类产品。 从消费目的来看,农村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生活性公共产品和再生产 性公共产品。生活性公共产品是指对该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如医疗卫生、教育、农村公共通讯、农村电网等。而再生产性公共产品指对该产品的消费是为了生产其他产品,以取得更高的效益,如发展农田水利设施,扩建农村公路,发展农业科技等。 “ 从对公共产品消费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上可以将其分为正外部性公共产品和负外部性公共产品。 ” 正外部性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者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除
5、了能给自己带来福利外,还可以无偿地给他人带来良好的效益。负外部性是指对该产品的消费或处理会给社会上的其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对这 种不利影响的消除需要付出更多的社会成本。如工厂将污水排入附近的河流,导致下游居民无法正常饮用。 1.3 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意义 自 2003年开始取消农业税以来,河南省不断增加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财政支农的额度也不断增加(见表 2)。在财政支农中,大部分资金用于提供 “ 三农 ” 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 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河南省 “ 三农 ” 事业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巩固农业的基
6、础地位。政府通过修建各种 蓄水设施为农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通过对中小型发电站的整合以及电网的改造为农村发展提供重要的能量支撑。对公共道路的建设,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便捷。 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的民主制度不断得到新的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通过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历练,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对农村 文化的弘扬及信息网络的发展,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也得到了提升。 推动农村
7、各项基础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基本上解决了全省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农村的道路网、信息网已经基本形成,农民的基本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农村的社会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效解决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问题,为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及部门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 三 农 ” 问题是现阶段制约河南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好了这一问题,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顺利发展才有可靠的支持。 2 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2.1 农村公共交通
8、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 要想富,先修路 ” 是 20世纪广大农村普遍流行的口号,道路的通畅程度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出行情况,而且也制约着农村及农业的发展进程。 在过去几年里,河南省农村基本交通运输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根据国家道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农村公路建设制度,为农村道路发展创 造良好的条件。省运输厅和运输管理所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全省公共交通系统的程序化运行。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先进技术提高道路、桥梁和涵洞的安全程度,同时加强对运输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素质。 近几年,河南省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顺利进行,不断加大对全省交通道路网的维护和扩建,
9、以缓解紧张的交通压力。建设时,除考虑修建和维护成本外,还要尽量顾及沿线农村发展,以方便广大村民生活和发展需求。 但是在农村道路交通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例如道路修建和维护的费用昂贵、一些道路的安 全系数低等。由于河南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和资金上的困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不断克服来自自然的原因,多总结交通建设上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2.2 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从贯彻农村义务教育 “ 三免一补 ” 政策至今,全省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年政府支出中都有用于基础教育的投资,通过财政资金可以改善农村学校的校舍,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
10、时通过对高等院校师范生的政策性支持来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才渠道。 在看到基础教育普及的同时也应看 到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农村教育发展滞后于城市,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一些优秀的教师由于农村落后的设施而会自动流失,导致教育发展的师资力量缺乏。 2.3 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及服务不断完善 医疗卫生条件关系到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发展,一切人类活动只有在人具有强健身体时才能够进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河南省通过不断加大用于发展公共健身设施及医疗卫生设施和技术的研究,全省人均寿命预期逐年延长(见图 1)。同时,医疗保险制度也在农村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农民
11、遇到大病时可以通过政府的报销来减少治疗费用,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现阶段,农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治疗疾病费用的降低和治疗技术的发展。由于收入来源单一,仅仅靠自己辛勤劳动所赚得的钱是不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再一方面,纵然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医疗费用,农村的小医院由于设备落后,并不能进行很好的治疗。 2.4 农业科技推广成效突出 从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可利用土地基数固定,这意味着农业用地的不断减少,农业产量增加不再靠扩大耕地面积来保 障。如何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粮食产量成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近几
12、年的可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少。为了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新型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通过研究庄稼生长周期内的各种影响条件来探索增加产量的方法,借助农业推广站将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以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农民,这样不仅提高了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而且也促进了整个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2.5 农民工利益保障机制得到切实完善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田面积 占较大比例。但是在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却是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度增加。为满足日常家庭开支,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打工。但由于教育水平的有限,农民工并没有固定的技能,所从事的往往是
13、那些工资低、生活条件艰苦的劳动。 为了给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及制度保障,河南省不断完善和执行有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法律法规。通过司法机关对那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恶性行为给予严厉处罚,从法律上切实维护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时,开展各种培训班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技能水 平,帮助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工作。 3 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问题 3.1 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从 2004年农业政策改革以来,河南省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从各方面加大对“ 三农 ” 的扶持力度。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供给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 一方面,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其决策往往采用自
14、上而下的模式。为农村提供什么产品、如何提供以及提供多少均不是由需求主体所决定的,而是由处于决策层的上级领导或组织所决定的。决策层往往是根据宏观的发展趋势 和政策导向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而消费层即农民的真正需求是那些影响和制约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实际因素,这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村民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在现阶段的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代表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力,其主要功能是代表国家从事基层行政性事务的管理。另一种是来自村民民主选举所产生的自治权,这种权力来源于农民,代表了农民的自身需求和利益。从理论上
15、讲它们是相互独立运作的,但实际上却是存在冲突的。当村民自 治组织协助乡镇政府管理社会事务时就有了行政权力,即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既要办理村务,同时又要执行政务。由于政务是由上级政府直接要求的,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必然会与村务产生一定的冲突,通常解决这一冲突的方法就是牺牲广大村民的利益去实现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这造成了有时候村民不能够及时准确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3.2 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协调性不足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在 “ 十五 ” 和 “ 十一五 ” 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增加,居民的文化、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物质需求与精神需 求得到了满足。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
16、发展,城镇地区的各项配套设施也有了快速的完善。然而,在城镇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与城市相比,河南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3 方面。 3.2.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相对落后 在城镇地区,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相对健全,参保范围、筹资办法和医疗保险待遇都有专门的制度加以规范。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快速发展,医院治疗设施也在不断的发展,治疗技术不断突破,这些都为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便捷。 在农村, 一方面由于收入低而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农民治疗疾病往往是在农村的乡镇医院或者个体诊所,而这些地方设备简陋,治疗技术和设施的相对落
17、后,卫生条件的参差不齐,往往疾病治疗不彻底。 3.2.2 交通道路及通讯设施不完善 经历长期发展后,城镇地区的基本道路和通讯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公共交通工具也很方便,为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各种信息触手可得。但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道路的完善率远远不及城市。一些偏僻的地方甚至还是泥泞小路,一旦遇到雨雪天气,村民的出行便成了问题。某些地区 虽然公路网络比较完善,但是存在道路等级低、路面质量差。除道路外,在出行的交通工具上也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未普及,步行仍然是主要的出行方式。 近几年,河南省为了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不断加大对全省的交通道路网进行维护和扩建。在经
18、过河南的几条国道中,扩建了 G106、Gl07、 G110 和 G111 等线路。而且不断投入资金修建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以缓解紧张的交通压力。同时,为了从整体上统筹全省发展,在考虑修建和维护成本的同时,尽量顾及沿线农村发展,以方便广大村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在信息通讯方面,相对昂贵的通信费用依然制约着村民的信息交流。通过对比全国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可以看出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将近 85%,而乡村的普及率尚不足 30%,城乡的信息交流渠道差距正在逐步的拉大,信息的传播效率可想而知。在河南省,信息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近些年政府积极完善交通与通讯设施,但昂贵的费用与难以把握的信息准确性使得
19、这些设施的效益大打折扣(见图 2)。 3.2.3 社会基础事业发展缓慢 在城市,居民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了解,城市的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 速。居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市区。并且城市的文化娱乐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也能够免费对市民开放,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则比较滞后。虽然河南农村地区实施了对九年义务教育 “ 三免一补 ” 的政策,农村学生上学的费用相对减少,但仍然存在因为支付不起昂贵费用而选择辍学的现象,农村的教育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工再就业培训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
20、农村的各种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也不健全。 3.3 公共产品供 给结构的不合理 进入 21世纪以来,河南在贯彻国家政策的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发展的各种机制,农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结构失衡和供给主体单一化。 3.3.1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出现失衡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多、生活水平差别大,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不能与需求情况相适应,出现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的问题。 一些普遍的需求如教育、供电、供水等方面,供给往往不足。而对一些个别群 体的供给往往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这就造成已有资源的浪费。一些地方政
21、府为了突出政绩,往往喜欢于投资那些见效快、周期短的工程项目,而不考虑实际需求。而村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往往是那些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长期工程。但是,这些需求往往由于受不到政府的重视而出现供给上不足。 除了供给数量上的问题外,供给的内容也存在问题,即精神方面的供给与物质方面的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由于精神是属于思想层面,具有不可见性,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因此精神需求的满足并不像物质需求的满足那样容易。 3.3.2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一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单一的决策者与提供者。从实施计划经济以后,我国的各项运行机制逐渐向市场化的形态运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也逐渐变成
22、了政府和市场双重主体来提供。 但是政府的决策与执行效率对整个农村的发展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只有市场出现盲目性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借助政府的调节力量来保证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行。然而这并不是说政府是没有缺陷的,市场不能发挥的作用政府不一定能把它做好。 事实证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政府虽然能够有效避免 “ 搭 便车 ” 的现象,但却难免会出现效率低下的弊端。同时,在既有的利益机制下,政府没有降低生产公共产品的成本,反而会利用拥有的权力去提高公共产品的价格,最终产生垄断。 3.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足够资金支持 任何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都是有成本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有其必要的成本。由于
23、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仅仅靠政府的财政资金很难满足村民的各种需求。 3.4.1 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资金不足 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资金 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出。 在各级政府中,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有更多的优势。首先,地方政府可以更接近基层群众,能够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以提供更有效的产品。其次,地方政府更容易立足基层,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实际,按照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有效决策,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在我国体制机制上,财权与事权是分开的,每年的财政收入大部分上缴中央,留给地方政府的却是仅有的一部分。而在事权上,中
24、央政府负责的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大批量的供给,而地方政府则是负责本地辖区内的群众所需求 的产品。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具有灵活性,能够直接将群众所需要的产品以合适的方式提供出来,而中央政府的供给最终也需要落实到各个地方政府去实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种权力与职责的不协调使得公共产品供给的运行体制效率难以提升。虽然地方政府有优势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但是由于财政资金的不足,在供给的数量和种类上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4.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成本与效益不相符 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对于哪些公共产品该由市场提供,哪些产品该由政府提供的问题还不够 清楚。 在实际供
25、给状况中,供给主体并未完全按照成本与效用相等的原则来决定供给的数量和种类,这使得政府用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资金并没有达到最优化的利用,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上欠缺。由于现阶段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在由政府主导的供给中往往只考虑资金的投入而忽略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益。再者,公共产品的供给涉及政府、企业和个人,供给 需求链条相对较长,致使供给过程的透明度不够,公共财政资金在流转过程中容易流失。 4 河南省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对策 4.1 完善公 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与反馈机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建立决策 反馈系统来化解。 4.1.1 完善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与
26、反馈机制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往往表现为政府或组织盲目的投资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而忽视了这些产品给村民所带来的实际效益。要改变这一决策机制的弊端,就要对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加以调整。 首先,坚持和改善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中的主体决策作用。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政府有可靠的政策保障和稳定的财政支持,能够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理部门,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是其主要职责,政府应该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以保证供给机制的合理运行。 其次,为了更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建立由广大村民参与的公共产品决策 反馈机制,将公民对公
27、共产品的效果评价与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相结合,在保证决策效益的同时提高决策的速度。在进行有关方面决策时,除了考虑实际的可行性外,还应该吸纳村民的意见,必要时让村民参加公共产品的决策。 4.1.2 充分发挥村民在供给决策中的民主参 与作用 我国实行基层自治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村民民主参与的作用,实行民主管理可以保证人民的切身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 村民委员会是经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群众自身利益的组织,其主要职责就是实现和维护村民的利益,满足村民的各种诉求,因此村民有权利通过这一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要使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真正满足村民的需求,就必须让村民把有关他们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信息通过
28、村民自治组织反馈给相关方,供给主体根据村民的反映情况来进行有效的决策。通过村民委员会,村民的实际需求上升到了政府的主要职 能,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4.2 增强公共产品供给的协调化程度 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协调主要是由于对农村实际需求情况没有很好地把握,以致在决策与执行过程中忽略了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河南省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是由于地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所造成的。 “ 城乡差距的拉大势必会影响到人民的切身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解决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所出现的城乡差异问题。 ” 4.2.1 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与保障制度 制度对于社会发展 的重要性
29、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能够为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在政策上,可以放宽私人和社会组织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完善乡镇医院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服务人员自身的知识和素质,鼓励医学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可以开展城乡医疗互动交流,聘请知名医学专家到基层去定期会诊,为农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在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传达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外,不断提高他们抵抗疾病能力,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提高身体健康的活动中去, 提高身体素质。 4.2.2 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设施的社会效益 农村的发展单单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
30、,政府要适当的投资那些农民现阶段迫切需要而自身却无法主动获得的公共产品。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无论是对于一个地区的短期规划还是长远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便的道路和通讯设施可以为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可以增加信息交流的渠道,丰富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面对农村交通道路不便捷的问题,政府应该将财政资金充分投入到那些影响村民出行的交通主干道上。积极完善农村的道 路网,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对于那些路面质量差、存在高危险性的路段则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与技术来再次修建与维护。 对于通讯设施,政府应投资基础设施的兴建,发展公共性的交流平台。将政策导向与市场化的运作结合起来以提供质
31、量好、成本低的产品。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对于一些相对高科技的产品并不能很快熟练使用,因此,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运用通讯设施的能力。 4.2.3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社会各项基础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各项基础事业 的贡献,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水平。经过长期的发展,城市的各项事业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各项基础事业的发展程度显得有点落后。 为促进农村地区社会基础事业的发展,河南省有必要增强对农村社会事业的帮扶力度,从体制机制上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各项基
32、础事业,同时,从各方面支持各项社会基础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当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措施,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加大对农村发展的倾斜度。如 可以采取城市与乡村帮扶政策,将城市的发展成果部分地转移到农村去,让大家共享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果。 4.3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合理性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合理性不仅制约着农民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且也关系到整个河南省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公共产品的结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解决。 4.3.1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 面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上的失衡现象,其主要解决方法就是不断地丰富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农民
33、群众切实的需求。 一方面,在充分了 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情况的同时,加大对各种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情况的科学合理分析,集中主要力量和资源解决当前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村民需求的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都是一致的。不断丰富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以满足村民真正需求。例如可兴办公共图书馆或者公共网络中心,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发展素质。 4.3.2 丰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河南省农村地域广阔,仅仅靠地方政府有限力量来满足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公共产品供给上不能单一地靠政府来承担,可以吸收个人或社会组织来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 首先,可以采取积极的
34、供给政策来吸纳民间资本。在公共产品中,一部分是属于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可以交由社会上的公共组织或私人来供给。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像政府那样承担着公共职能,因此可以按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和实施。 其次,在有些供给方面政府可以采取和社会组织共同来提供的方法。由于财政资金的有限及信息的不对称,有时候政府在产品的供给上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这时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借助其社会影响来对基层群众的需求进行调 查研究,利用这些研究结果来进行决策,这样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率并提高决策效率。 4.4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利用及评估制度 只有解决了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上的问题,才能够解决供给
35、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地方政府在供给资金上的短缺,有必要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 4.4.1 明确政府与市场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出现政府权力越位现象。在利益涉及面广的方面, 政府可以多管一些。而在一些普通的公共产品供给上,可以引进市场的作用,以提高供给的效率和节约供给成本。 权力与职责是对等的。中央政府除了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外,还要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权力,扩大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渠道,努力使地方政府发挥好基层功能。在地方政府发展上要适当的下放权力,鼓励
36、和支持地方政府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地区经济,以获得充足资金来提供公共产品。 4.4.2 引入成本 效益分析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为提高财政资金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实际效率,有必要在供给 过程中引入成本 效益分析,以降低供给的成本,提高村民的满意度。 成本 效益分析法是将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与该公共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实际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将这一方法引入到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中可以有效的避免公共资金在运用过程中的无效率现象,减少政府寻租行为,使财政资金的利用状况更加透明。 通过对比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与群众所得到的效益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该产品的供给是否有效,该供给的决策是不是合理的,从而
37、提高政府决策合理性,有效防止由于政策的一时失误而造成损失。同时,这一方法可以使日常公共产品的供给走入常规化的道路,采用程序化的决策与运行机制可以节省政府或组织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成本,增强政策的可靠性。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关系到 “ 三农 ” 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项事业的改革也在不断尝试。 如何促使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也能够与城市那样保持快速发展一直是困扰理论界的一大学术难题。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通过对河南省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地 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可
38、以为全国城乡良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立足于河南省的农村发展实际并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为研究依据来进行分析,在引入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后,简要介绍了河南省在过去十几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紧接着分析了河南省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以这些原因为研究重点试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措施。 农村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是复杂的,其产生的根源有时候是难以把握的。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处于发展阶段,缺乏 足够的理论指导,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正确的方法结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以尽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殷致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6. 魏鸿 .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与管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看大旱带来的启示 J.乌蒙论坛, 2010( 4) . 王蕾,朱玉春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2) . 魏埙,蔡 继明,刘骏民,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宋华东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实践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杨崇崇 .试述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J.赤峰学院学报,201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