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 摘要 :现代经济学理论中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资产所有者对管理层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依照目前国内证券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股权制度的规定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年薪主要是由基薪收入、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将管理层的个人收益与公司效益紧密联系 ,使管理层更加关心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以及公司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下载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管理层 股权激励效应 研究 上市公司是目前世界经济体制的重要公司组织模式之一 ,而使上市公司管理层成为公司未来股东的股权激励 ,能够较好地解决现代公司制度中代理成本的矛盾 ,并且发挥了应用的效应。中国上市公司从 2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探索股权激励 ,从公司职工股、内部职工股、职工持股会 ,到后期的员工持股等股权激励接连出现 ,只有少数公司能够真正坚持实施。以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而言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研究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关键性研究课题之一 ,也客观决定了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和空间 。 一、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是公司资产所有者对管理层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人力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等。 (一 ) 人力资本理论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中人力资本主要由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 ,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两部分构成
3、。股权激励机制中人力资本理论事实上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实例 ,它不可能降格为一种单一的理论 ,只是作为标准资本理论在一些经济现象的应用而存在。 (二 )委托代理理 论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当代西方公司经济理论中研究最为深入、理论体系较为完整 ,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上市公司资产所有者委托专业经理人行使公司的控制权。从市公司资产所有者的角度看 ,他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也知道专业经理人也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从专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 ,由于他亲自经营公司 ,所以更了解外部环境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三 )内部人控制理论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的实际应用中 ,由于现实与制度的缺
4、陷 ,造成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失衡 ,使得公司的控制权不是掌握 在资产所有者手中 ,而是掌握在专业经理人手中 ,这就出现了专业经理人控制现象。通过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 ,把事实上的专业经理人控制转变为法律上的资产所有者控制 ,并且彻底改变专业经理人的地位和收入状况。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 )研究设计 本文将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 ,样本选取严格按照股票期权定义进行。样本选取对象为截至 2009 年底前在中国境内上市且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 ,不分行业、不分股权结构 ,采用总体样本分析法。样本选取时不分行业是因为各行 业中管理层持股数量不一样 ,可能
5、使分析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综合考虑到时间太短不能进行合理分析 ,就选择了 2007 年 -2009 年的上市公司共 58 家及相关数据。另外 ,本文对股权激励水平的计算方式为 : 股权激励水平 =管理层持股数 股票价格 1% (二 )数据分析 58 家样本公司中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企业集团、管理层和自然人作为最终控股股东的样本公司 ,其中一般法人股所占的比例为 63.8%。民营公司唱主角一方面是该类公司运行机制比较灵活 ,决策效率较高 ,引入期权激励能够大大提高管理层的积极性 。另外 ,国家股所占的比例为 36.2%。自 2006年由于国资委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办法的出台 ,
6、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上市公司纷纷推出适合自身的期权激励方案。 三、总结 从近些年国内外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来看 ,尽管目前两大典型公司治理模式在股权结构、股东类型、外部治理手段、激励机制 ,以及公司治理目标设计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但是通过对管理层采取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普遍取得较为理想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自 1993 年深圳万科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以来 ,上市公司就一直致力于管理层股 权激励机制的研究。在股权分置改革后 ,我国的股权结构逐步走向分散 ,大小股东利益之争的存在 ,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的实行对于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和管理层激励机制问题则需要强化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
7、赵胜雨 ,刘成杰 . 对当前国有公司实行股权有效性的置疑 J. 当代经济 .2005,(2).P25-26 叶志强 . 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 J. 北京外经贸大学学报 .2007,(4).P15-16 黎兵 ,王锡琳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J. 辽宁经济 .2006,(10).P19-20 Morck R. ManagementOwnership and Market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J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11) : 293 - 315 Je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4) : 305 - 360 (责任编辑 :刘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