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 政 学 复 习 资 料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表现?(一)公共物品1首先,纯公共物品市场无法提供。这是由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决定的。2准公共物品或混合产品市场也不能充分有效地提供。这主要因为混合物品亦都是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一些程度的非排他性(或正的外部效应) 。(二)外部效应。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因而相应的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会造成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小于收益,不完全承担自己受益的代价,因而会导致相应的物品供给过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害他人利益。(三)垄断(即竞争失效)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
2、,然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此即市场竞争失效。自然垄断是竞争失效的重要表现之一。(四)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私人市场的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足,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充分掌握必要信息,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非理性决策,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因此也会影响到市场机制的效率,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信息。(五)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或优效品、劣效品问题)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但在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我们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物品称为优值品(如教育,有人不愿为子女上学付出代价,导致学龄儿童弃学经商等
3、) ;将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物品称为劣值品(如吸烟、购买毒品等) 。(七)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目标是实现效率,这就决定了收入的初始分配首先是按要素索赋分配。由于每个人的索赋或挣钱的本事不同,参与竞争的条件、实力、能力不同,而且这些不同往往受家庭出身、家庭结构、性别、遗产继承等许多个人不能左右的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会产生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甚至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凝聚力,也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因而也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八)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有盲目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
4、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另外,市场主体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追求技术进步和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失业现象。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市场也可以对经济波动进行调节和矫正,但其是一种事后调节,是采用经济危机的方式,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太大,代价太高。因此,也需要政府对此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以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二、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私人主体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物品是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
5、非排他性是从公共物品的供给角度来讲的。即为该物品的供给出资的人在享受该物品带来的利益时,无法排除其他如何人从中受益。非竞争性是从公共物品的消费、受益角度讲的。即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同时从中受益。三、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广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是指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配置。资源配置即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的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其特点和作用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其目标是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主
6、要是通过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措施,决定或影响资源配置的数量和方向。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4、通过安排中央与各地方财政之间的分配比例,确定部门与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四、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分配是财政被赋予的基本功能。公平分配的目标可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
7、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社会各阶层人们所能接受和不危及社会稳定与秩序的范围内。贯彻收入分配职能的财政措施:1、税收。主要通过税种设置和差别税率(如按照支付能力原则实行累进的所得税、财产税等)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及财富占有水平,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差距。2、转移性支出(转移支付) 。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各种补贴等。其主要是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改变收入分配差别的程度。3、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4、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五、财政的经济稳定和
8、发展职能经济稳定的目标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指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价稳定即货币购买力不发生剧烈变动,使人们持有货币所代表的财产的真实价值不为通货膨胀所侵蚀。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经济发展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优化。其中经济增长是其核心。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可概括为通过财政分配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以实现国民经济中总供需的
9、平衡和持续、稳定增长即社会条件不断改善的职能。贯彻稳定与增长职能的财政措施:1、针对经济运行状况,灵活地调整财政收支(总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关系,使之趋于平衡。例如,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支出来减少总需求,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支出来扩大总需求,等等。2、通过财政自身的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例如,累进的所得税、失业救济金。3、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收支活动及其他财政税收政策,加快基础产业、公共设施及其他薄弱环节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 ,保证经济增长协调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六、混合
10、产品的提供方式。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混合物品的特征又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第一类的提供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第二类的提供方式的选择取决与外部效益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七、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的理论标准是什么? 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否能保证效率的实现?公
11、共产品的提供规模应满足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效益=全社会各个人边际效益之和时,才满足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八、衡量公平的指标有哪些?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吉尼系数:九、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影响。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就是说,在这样一些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
12、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
13、强。十、什么是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
14、出的增长将会快于 GDP 的增长。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因此,当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该密切注意公民关于赋税承受能力的反应,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是政府公共支出的约束条件,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 GDP 上升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例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一般
15、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十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具体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这些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的选择也会对财政支出规模发生影响,最为明显的例证便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也对财政支出规模发生影响,就一般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应当指出的是,若政府的经济干预主要是通过管制而非通过财政的资源配置活动或收入
16、的转移活动来进行时,它对支出规模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政府通过管制或各种规则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并未发生政府的资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动,即财政支出规模基本未变。显然,政府通过法律或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关于前者皮科克与怀斯曼的分析已略有所述,当一国政局不稳出现内乱或外部冲突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至于后者,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干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
17、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教育、保健以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便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老龄化问题,公众要求改善社会生活质量等,也会对支出提出新的需求,固此,某些社会性因素也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十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衡量财政支出规模,通常可以使用两个指标: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理由有三:(1)财政收入则只是标示了财政可能使用和支配的规模。它常常并不代表实
18、际发生的规模。 (2)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 GDP 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的则是财政在 GDP 使用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通过它的规模和结构实现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结构。财政分配的全过程固然始于财政收入,但通过财政支出才最终完成。 (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因为,举凡财政的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大都是通过财政支出执行的。十三、政府垄断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弊端有哪些?政府垄断的损失要比私人垄断的损失大。1 竞争规则是由政府制定的,而当规则制定者同时也是参与者
19、的时候,必会引起效率低下。2 政府垄断易引起腐败现象十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引进竞争的目的是什么?十五、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具有两个特点:1 具有规模效益的特点。2 具有沉没成本,其投资期长,投资久,回收难,没有替代品。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具有很大意义的公平作用。十六、基础设施的筹资渠道有哪些?(一) 政府投资(主要方式)1 受政府财力约束2 具有集中性特点,靠强制手段3 局部地区受益的由地方政府出资4 低效率(二) 国内资本市场筹资主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在股票市场上发行基础设施的股票。如三亚凤凰机场。有储蓄习惯的国家更容易筹资。(三) 引进外资1 引进资金。2 引进
20、技术。(四) 项目融资1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步骤:a、政府和私人资本签订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包括融资、建设、经营三方面。融资由政府和私人各拿一部分。b、明确私人资本建设、经营时间、最高限价、设施维护。特许经营权结束后,无条件收回。典型成功例子:泉州四通大桥2 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步骤:政府和私人资本签订协议,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转营给私人资本(北委托方) ,在经营期内,被委托方负责维修,可以收费(委托方给定最高限价) ,到期经营权交回政府(委托方)政府目的时尽快收回一笔钱,可以转向其他项目。优点:有利于政府盘活资金
21、,可操作性强缺点:期限过长,政府损失;具体人员与被委托方谈判时,容易违规。十七、政府为什么要介入社会保障?1、 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达到公平分配,并且存在着无法抗拒的灾难。2、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保险是一种优值品,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所以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行为。3、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可以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障时评议社会周期的手段。还可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十八、养老保险的模式有哪些?1、 现收现付制:政府由当年养老金收入支付当年养老金支出(本代人给上代人支付)2、 完全基金式:当代人在劳
22、动期内为自己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储备资金,不给下代人增加负担。3、 非完全基金式:处于两者之间。部分以支定收,没有积累,部分以收定支,有积累 。十九、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4、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增加财政收入,首先要把蛋糕做大,这就是要发展经济。经济决定财政是财政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因素。生产技术水平,也叫技术进步,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1、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的制约。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决定 GDP 在国家
23、、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比例。是影响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因素。包括工资制度、税收制度、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等。2、 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价格随供求关系经常发生波动,当价格总水平持续地、大幅度地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增长率 财政收入增长率 财政收入规模下降通货膨胀增长率 = 财政收入增长率 财政收入规模不变通货膨胀增长率 财政收入增长率 财政收入规模增加二十、如何分析价格与财政的关系?P203二十一、为了实现税收的效率目标, 税收应贯彻哪些原则?1、 充分且又弹性设计的税种组成的税收制度要为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一定生产力情况下政府的经常性支出)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累进税制为主体
24、)2、 节约与便利政府在设计具有征收结构、机构、人员上的花费要少(征收成本低) ;纳税时的交纳成本要低。3、 中性与矫正性中性:税种对不同产品或服务,不同的生产要素,不同性质生产者采取平等的税收政策(征税前后价格不变)矫正性:矫正外部性与消费者偏好不合理。二十二、税收制度包括哪些基本要素?1、 课税权主体:通过行政权力取得税收收入的机构,一般指政府征税机构。其纵向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横向分类可分为本国税和国外税。2、 课税主体:在税法规定中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分买方税和卖方税。3、 课税对象:表明政府向什么征税。所得税:包括综合所得税和分类所得税商品税:周转税(就交易额) 、增值
25、税(就增值部分)财产税:对财产持有征税和对财产转让征税(遗产税、赠与税)4、 税率: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税率决定税收负担大小,且是税制的中心环节。分为名义税率(税法上规定的税率)和实际税率(实际税收的税率) ,二者的差是由税收优惠引起的。从税率的计算方法可分为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其中边际税率分为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比例税率、累退税率。5、 计税单位:对课税对象的计税单位分为从价税(以货币为计税单位)和从量税(以实物为计税单位)6、 课税环节:税法规定的纳税人行为的发生环节。分为单一环节和多环节。7、 税制结构:整个税制的总体结构,表明各类税收在整个税收制度中的相对位置。
26、二十三、税负转嫁的条件是什么?1、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税负转嫁分为前转嫁和后转嫁。前转嫁是卖方通过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务将税负转嫁给买方。后转嫁是通过降低价格,买方将税负转嫁给卖方。2、 一般商品所得税容易转嫁,所得税不易转嫁。3、 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易转嫁。4、 有替代品不易转嫁。二十四、国债的分类(1)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国家借款是最原始的举债形式。现代国家在向外国政府、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等举借外债和本国中央银行借债时主要采取这种形式。但借款通常只能在债务人数量较少的条件下进行。在应债主体很多的情况下,则应采用发行债券的形式。(2)以国债发行的地域为标
27、准,国债可以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在本国的借款和发行的债券。外债则是向其他国家政府、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和在国外发行的债券。(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国家的借款通常是不能转让的,只有债券才有上市转让的可能。债券能否上市转让,即是否具有流动性是决定债券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4)以国债的偿还期限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长、中、短期国债。一般将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成为短期国债,十年以上的称为长期国债,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中期国债。(5)以国债的付息方式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附息国债和零息国债。付息国债采用分期付息的方式,一般长期国债大多属于附息国债。零息
28、公债也叫无息票国债,在付息方式上,采用贴现方式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中、短期国债大多属于这一类。(6)其它分类。以国债是否记名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记名国债和无记名国债;以国债是否具有相关凭证为标准,可以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帐式国债;以国债的认购对象,可以分为居民认购的国债、机构认购的国债等;以国债认购过程是否存在强制,可以分为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以国债资金的最终用途,可以分为建设性国债和赤字国债。二十五、国债市场的功能国债流通市场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实现国债的顺利发行。从承销机构来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认购国债,取决于其认购的国债是否可以顺利的推销出去。从投资者来看,其是否投资国债,也要
29、看国债的流动性的高低。因此,国债的流通是国债顺利发行的重要基础。二是实现国债的偿还。如前所述,政府可以通过流通市场采用购销偿还法来偿还可转让国债。三是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在国债流通过程中,国债持有者与国债购买者之间的交易实际上是以国债券为中介的社会资金的再分配,通过这种交易,可以调剂资金余缺,使社会资金的配置趋向合理。四是实现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如前所述,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就是在国债流通市场上进行的。二十六、国债的政策功能1、 弥补财政赤字。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政府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政府使用,是社会资金
30、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2、 筹集建设资金。筹集建设资金是从财政支出或资金使用角度来说明国债的功能。国债是政府在正常收入形式以外,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3、 调节经济。国债是对 GDP 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政府发行国债首先会改变民间和政府部门占有资源的规模,影响社会资源在两大部门原有的配置格局。政府国债资金用于不同方向,又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用于公共投资,将会改变原有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用于公共消费,将会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二十七、国家预算及其分类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一)以形式差别为依据, 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
31、式预算。单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二) 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 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零基预算, 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二十八、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1.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的划分2.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中央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
32、交易税;其余为地方固定收入。3.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4.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一、进一步明确目前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1. 要进一步目前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问题,也是实现分级预算体制的前提条件。二、规范收入划分现行分税制的某些收入划分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进一步改革。主要有: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的划分均存在明显缺陷。三、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现行分税制体制在集权与分权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央集权过大,地方政府财权明显不足,而事权范围过大。
33、这种赋予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局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政府资金紧张,特别是县、乡镇财政困难十分普遍。因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需适当调整集权与分权关系。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1. 目标模式的选择:从当前看横向转移虽然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但仍要立足于纵向转移的完善。2. 纵向转移的微调。3. 推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十九、 国家预算的原则(一) 公开性如前所说,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二) 可靠性
34、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三)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和填列。(四) 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预算外另列国家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五) 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它是指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目前世界各国普
35、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一是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 月 1 日起至同年 12 月 31 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年度;二是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 12 月,但却跨了两个年度。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三十、 财政政策的功能是什么?1、 引导功能:对居民个人、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1) 对国家:配合其他经济政策完成确立的经济发展目标。(2) 对个人、企业:靠利益机制来引导。分为直接引导(如快速折旧)和
36、间接引导(如税收优惠)2、 协调功能:能调节社会经济发展,对某些失衡状态,进行制约、调整。这是由财政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本身就是收支活动。3、 控制功能: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制约和促进作用,进而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分为直接控制(施行法律)和间接控制(公共支出项目)4、 稳定功能:通过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收支规模,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总需求水平,使之达到平衡。财政政策反周期(税收)与补偿性(在公、私部门之间)三十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37、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按照财政政策的早期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1)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第四,汲水
38、政策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负存在。(2)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三十二、 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
39、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三十三、 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使用?(一) 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 GDP 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国民收入中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而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 GDP 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二) 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手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三) 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这种供给和需求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西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