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75680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却没有被广大普通劳动者所分享。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明显。本文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准确度量、测算,从不同层面描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概况,多视角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 下载 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劳动力价值;资本产出比;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 一、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现状 (一)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变化 1996 年一 2002 年,我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占比仍高于 5 0 %,此后的下

2、降幅度明显增大,到 2008 年已降低至 39.7 %。2003 年一 2004 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由于统计核算方法的改变而被严重地低估,但即使剔除统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持续下降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8 年以后劳动收入占比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从总体上看仍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我国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 初次分配主要为三大部分,即劳动报酬(居民部分)、资本收入(企业部分)和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部分)。一国初次分配的格局决定于这三大部分的比重,同时,这三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在此基础上最终分配的格局。而当一国资本收入比重较高时,意味着收入差距拉大;而当一国居民收入比重较

3、高时,这体现为社会分配比较均等;而政府收入比重过高则说明国家在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中权力过大,国家对经济干预程度较重。由上文的相关阐述,在我国,伴随着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资本收入占比和政府收入占比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我国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 (三) 劳动收入占比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层面横向来看,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也低于大多数国家劳动收入份额水平。根据国际统计年鉴中全世界历年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各国劳动收入份额。统计结果显示,2007 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大都在 45%以上,而美国、英国更是高达 55%,而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不足 40%,仅为 39.74%。 二、收入分配的理论基

4、础 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理论: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两种基本的经济理论都认为,收入中的要素分配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古典经济学的要素分配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李嘉图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份额会随着经济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1。而马尔萨斯认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因为人口压力变得无限大,从而使得劳动力的工资被固定在“生存工资”水平,因此劳动在农业部门的分配被固定。 而地租在分配中所占的份额由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之间的差额以及投入的劳动力共同决定。除去地租及劳动收入,农业产出的剩余部分便是资本收入,即利

5、润,其既包括所用资本的利息也包括资本家活动的报酬2。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利润率的下降和地租支付额的增加。 (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建立在阶级分析法的基础上。他认为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生产决定分配,这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为生产的产品。其次,就分配方式来说,同样是生产决定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说,参与分配的方式取决于参与生产的方式。一些人以资本家的身份参与生产活动,他们就以利润的形式参与分配;一些人由于一无所有只得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雇佣劳动者的身份参与生

6、产,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参与生产的形式决定了参与分配的方式。而雇佣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三、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假设 根据以上对收入分配相关理论的探讨,我们提出以下假说: 假设一: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实现的按劳分配制度会对劳动收入占比造成影响,而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现。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故认为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工资总额所占比重会影响劳动收入占比。 假设二:资本产出比将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具体的影响涉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将生产要素简化为资本

7、和劳动,当要素替代弹性大于 1 时,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是替代关系,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呈正方向变动;当要素替代弹性小于 1 时,资本和劳动存在互补关系,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呈反方向变动;当要素替代弹性等于 1 时,资本产出比对劳动收入占比没有显著影响。 假设三:产业结构转型会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具体来说,三大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影响劳动收入占比。据相关理论及相关经验数据,当第三产业产值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而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时,劳动收入占比会下降。即当产业结构从“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时,劳动收入占比会下降,这是因为第一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其比重下降会拉

8、低整体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当第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时,劳动收入占比又将会得到改善。 假设四: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劳动收入占比造成影响。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收入占比可能会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可能的原因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禀赋较为匮乏,因此在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相对于劳动占据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要求一个较高的报酬。但当经济发展越过拐点后,资本与劳动要素的重要性发生改变,劳动要素的报酬要求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则会相应提高。 四、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变量和数据 本文选取我国 1995 年一 2012 年年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199

9、5 一 2012年我国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实证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该数据根据统计资料中按收入法计算的生产总值为基础计算所得。即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重,该指标用 LS 表示。 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实现的按劳分配制度会对劳动收入占比造成影响,在回归中,本文引入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工资总额所占劳动者报酬比重会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用 rgy 表示。 资本产出比会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造成影响。资本存量的估算过程相当复杂,存在多种估算方法,本文采用常用的“永续盘存法”估计每年的实际资本存量。其基本的计算公式为: 运用上式时涉及以下四个变量:当年投资额 I;投

10、资品价格指数;折旧额 D 或折旧率 ;基期资本存量 K。本文中所采用的 19952008 年资本产出比数据参考叶宗裕的结果。20092012 的数据利用上述方法求得。 产业结构会对劳动收入占比造成影响,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选用三次产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来反映。分别用 rfi、rsi、rti 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劳动收入占比会造成影响。本文引入各地区人均 GDP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在回归分析中,再对人均 GDP 取对数,用 lngdppc 即表示。 由以上变量,我们构建以下模型: (二)时间序列检验 1、单位根检验 一些非平稳的经济时

11、间序列往往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而这些序列间本身不一定有直接的关联,此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尽管有较高的 R平方,但其结果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对各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 ADF 法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表可以看出,在七个时间序列中,除变量 lngdppc 外。其他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变换后,均在 10%的显著水平下平稳。 2、协整检验 我们采用 EG 两步法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排除了变lngdppc 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2,易见这六个变量之间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

12、整关系,这表明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的关系,也进一步说明了方程并不是伪回归。 (三)模型参数估计 我们利用上文中引入的相关变量拟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从回归结果看,所有参数 OLS 估计量的 p 值都大于 0.05,说明 t 检验的结论是都不能拒绝原假设,而从模型的 F 检验来看,F 统计量的 p 值为0.000184,远小于 0.05,说明模型是显著成立的。综上,如果按 t 检验的结果,所有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按照 F 检验的结果,模型又具有总体显著性,也就是说,t 检验的结果与 F 检验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多元回归线性模型中存在严重的多

13、重共线性现象。 为了消除模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了逐步回归法。逐步回归法的基本思路是逐步剔除影响不显著的变量,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最后模型中保留了以下解释变量:rgy、k、rfi、rsi。重新构建模型为: (四)实证结果分析 其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实现的按劳分配制度会对劳动收入占比造成影响,且 rgy 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为负。由于公有制经济中的许多企业的工资都是由职工的学历和工龄决定的,所以其变动具有刚性,增长机制单一,缺乏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动力市场脱轨。这种滞后性无疑拉低了整个劳动收入的占比。近年来要求增加职工工资的呼声及各种健全工资增长建议都无一例外的反映了这一问题。 其二

14、:资本产出比(k)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说明目前在我国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之间仍是替代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推行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这实际上偏离了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劳动收入占比。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劳动要素而言较低,导致劳动者在劳资谈判中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因此只能要求一个较小的收入份额。 其三: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rf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显著为正,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rs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显著为负。因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第一产业的要素投入结构

15、仍是以劳动为主,尽管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但资本要素的比重较劳动要素要低很多。而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却要明显高于劳动要素。 五、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原因分析 (一)发展性原因 发展性原因是指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收入分配失衡,尤其表现为经济的城乡二元性。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有:在城市经济中,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农村经济中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消费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这些基础设施落后,有些甚至完全没有提供;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要素能够实现充分的自由流动,自觉追求高回报。但在

16、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存在很高的转移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去城市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受阻。 (二)增长性原因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不同,导致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长速度不同。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要素丰富,资本要素则相对匮乏。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正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将获得更大的优势。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要素的优势。但现实情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

17、型产业的总体效率要高,而第二产业这一阶段无法逾越,向第三产业的过渡期间必将是沉痛期。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排挤致使劳动力的过剩供给,这无疑会削弱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使其在议价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体制变迁性原因 在我国体制转型过程中,不同领域市场化程度并不是完全相同,导致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充分性不同,人们参与市场的各种事先机会均等程度也因此不同。另外,垄断对竞争的否定,特权对法权的排斥,权钱交易以及各种腐败的产生,必然扩大转轨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 (四)收入结构性原因 伴随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的收入来源也呈现样化的趋势,除劳动收入外,逐渐出现了资本性收入、

18、经营性收入、风险性收入等收入,这些收入份额的不断增大也开始成为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根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现代市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现代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意义上的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这意味着劳动收入已不再是人们的单一收入,收入来源的种类在不断扩大。基于一个边际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除劳动收入外的其他收入的占比还会继续上升。 六、基本结论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经历持续下降后在 2008 年开始回升,经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在 2008 年发生结构性突变

19、,按照“U 型曲线”理论,我国目前处于劳动收入占比上升阶段。由于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基数巨大,劳动要素禀赋优势明显,可我国推行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的发展,进而导致了过快的资本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 GDP 为考核标准的地方政府官员政治晋升机制,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税制的实施,都驱使地方政府制定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赶超战略。重工业在工业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不断攀升就是这种经济制度的表现之一,偏向资本利用的经济制度使得技术进步也偏向资本利用,从而压低了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终导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我国目前公有制经济中许多企业的工资增长机制

20、呆滞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 .世界经济,2008,(11),86-96. 张车伟,张士?I.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 GDP 份额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5): 24-35. 董小琴.对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转化形式”的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07,(3),10-11.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 年中国资金流量的分析J .经济研究,1992,(7),14-26.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25-35.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 K 的再估算:1952 年-2006 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0),18-32. 注解: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