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忧患分析下载 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工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就可能停滞不前。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确立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我国 90 年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已经显示了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带头作用。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快,以广东东莞为例,作为世界电脑资讯产品重要制造基地,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 40%份额,敷铜版
2、、电脑驱动器占 30%的份额,制造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配件 95%以上都可在东莞配齐。就企业而言,格兰仕集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占有全球近 35%的市场份额。许多跨国公司也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我国,以家电为例,2001 年 7 月,松下将在美国的微波炉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 月,东芝公司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的松下、东芝、三洋、三菱已全部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转移到中国。此外,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DVD 等日本家电产品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统计资料表明,早在 1999 年,全球彩电销售量中 40%是在中国生产的,世界上的复印机在中国生产的大
3、约占六成。有外报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其实,他们只看到了我国制造业生产的数量并没有注意到我国产品在质量和档次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量来料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和小而散的制造业规模这一制造业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制造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当前,发展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建立强大的制造业,还面临着一些内部结构的忧患。 规模效益不高分工协作不足 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对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从纵向对比看,我国制造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起点太低,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目前,我国制造业已位居世界第 4,但在世界 500 强企业中,还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企业能与先
4、进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大多数只能算是中小企业,如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2000 年的销售额仅为通用汽车的 3.7%。由于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在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达不到最小合理规模,因而在竞争中体现不出应有的优势,反而处于下风。规模化与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与规模偏小相伴生的是企业分工协作的不足,大量同质企业在市场价格上恶性竞争而一损俱损,合理有序、共存共荣的分工协作局面尚不多见。据统计,我国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中约有80%的企业属于“全能型”。规模化与分工协作是现代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竞
5、争的客观需要。特别是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国内企业尤其应引起重视。 制造业结构偏轻偏软 工业化中期阶段具有增长加速、技术进步加速和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特点。经济增长的加速动力主要来自于积累的迅速提高和结构的快速转变,增长加速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并且主要是重化工业增长带动的。在制造业内部结构开始向“重化工业”阶段转移的时期,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的增加主要是依赖重化工业的高增长取得的,而且可以抵消传统轻纺工业低速度带来的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的下降部分。在沈阳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指出:“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仍然偏轻偏软。”其他出席沈阳制博会的中国专家们
6、也一致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不仅产品制造业是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水平低为主,附加价值很低,更为严重的是,处于基础地位的装备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路还很漫长。 无论是要成为工业化国家,还是要保持工业强国的地位,都必须加速制造业结构的升级,而制造业结构转变的缓慢就会导致制造业的衰落,从而导致一国经济的衰落。制造业体系的深化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阶段,要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既要加快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性制造业,
7、以扩大就业,逐步实现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 技术水平低下附加值不高 现代科学技术强国都是从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制造本身就是技术应用的过程,没有发达的制造工厂,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转化成产品,实现其价值。我国制造业大体上处于加工装配阶段,而且还是轻加工阶段,其技术结构不仅低于工业化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1998 年我国中高技术产业生产比重为 51%,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7.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75%),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1.2%)。我国制造业大量是来料加工,突出表现在电子工业,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8、并不掌握我们手里,附加值很低。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仅为美国的 22.14%、日本的 35.43%;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 4.38%、日本的 4.07%、德国的 5.56%。现代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更新设备和技术创新。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主要依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资金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使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还要加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新华管理公司总裁保罗.沃伦斯基这样说,中国许多企业正在凭借廉价劳动力而不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扩大一些低价值的行业。他认为,根据这种模式,当找到更廉价的劳动力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就会减少。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创新,以便在若干年后能生存下去。 产业调整布局
9、和地区间的布局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并对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我国沿海地区较快地完成了原始积累,但随着我国市场化逐步深入,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两对矛盾渐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任何一种产业结构,都只具有阶段性的历史意义。随着国际市场的产业饱和度的变化与消费的升级,必须提前进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否则,在开放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就会有边缘化的危险。从战略上布局三大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促进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使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以产业发展为先导来实现现代化。不断优化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把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同举并重,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继续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还要推动中部地区有优势有特色的企业壮大和发展。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重视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开发中西部地区。对地区间产业布局应打破条块分割,实行跨行业跨地区产业重组,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