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79452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摘 要:2015 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复苏的逻辑主线逐步清晰。发达国家在新一轮再工业化、再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风险,从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运行也进入新常态,表现出一定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迎接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是克服全球经济再失衡的压力与困难的重要决策。 下载 关键词:财政政策;全球经济;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78-08 2015 年第一

2、季度,世界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复苏的逻辑主线逐步清晰,至少对于主要经济体而言,国内结构改革的方向、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和全球经济治理战略已基本达成共识,复杂经济表象下的运行秩序正在得以恢复。也许各国经济还是震荡的、无序的,但震荡之中已经具备了协同的特征,随着主导国家目标前景和驱动力量的不断明朗,各国复苏路径开始趋于收敛,国际投资、金融和贸易规则的权威性正在提升,经济运行的合力正在形成。因此,如果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和影响,预计 2015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将转入复苏的轨道,同时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简政放权为特征,放手壮大市场力量;以垄断行业改革为

3、抓手,大力鼓励公平竞争和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为载体,提升经济结构、效率和分工地位,支持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进程中形成赶超型力量。 一、发达国家复苏信号增强,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 2015 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表现为明显的不同步,美国经济已经步入潜在经济增长区间,而欧盟和日本则仍然受到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和宏观政策的压力与挑战而踯躅不前。但各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不断增多,积极因素的作用也有所放大,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前景不断明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中国以外,发达国家有可能先于发展中国家走向复苏进程,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也在强化这一特点,

4、加之“正向供给冲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形成利益再分配,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已初步显现。发展中国家需引起警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直面国际市场的竞争,抓住经济复苏期的重大机遇。 (一)美国经济:从再工业化到再全球化 2015 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仍在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上运行,各类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市场效率和企业创新等指标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内要素的边际产出率逐步下降,经济初步进入“稳态”区间,再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进入平稳期。为提升美国经济的边际产出效率,扩大再工业化的经济驱动效应,美国将进入到技术外溢、模式外溢和产业外溢阶段,亟需推进全球经贸格局和机制调整,经济全球化发

5、展进入到新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组织、多边经贸规则、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等领域的调整与改革将渐次起步,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015 年第一季度,美国 GDP 增速在扣除 2014 年同期-2.1%的增速后,实际增速仅为 0.2%,虽属正常但仍弱于市场预期。剔除油价和其他附属因素影响后的核心 CPI 达到 1.8%,低于美联储 2%的警戒线,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水平。3 月末美国失业率为 5.5%,进入到充分就业区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进入到敏感期。 从结构来看,美国的经济指标也表现出上升期的特征。受数据公布时间的影响,现在还无从获得美国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进

6、出口数据,预计美国私人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维持在 2.5%左右,工商业投资(设备+厂房和商业用房)、住宅和知识产权的投资比例约为 502525,实体经济的产出增长空间明显。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仍处于 98 以上的高位,3 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更是上升到 101.3,预计私人消费增速将超过 4.5%。美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贸易赤字有所下降,2015 年前两个月,贸易总额达到 8 291 亿美元,但贸易逆差仅为 1 136 亿美元。 美国主要市场的形势也保持在较好水平。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15年迄今为止的赤字规模已经达到 4 390 亿美元,高于 2014 年的 4 130

7、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两房”向财政部提供的收益下降,而关联的支出仍然保持常态。作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基础交易工具和利率曲线的基准利率,美国国债仍是全球最安全、最普遍的投资对象之一,中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仍保持下降趋势。美国货币供应量保持平稳,3 月末 M2 为 119 264 亿美元,第一季度 M2 的增量为 2 067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 6.1%,储蓄率为 5.8%,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复苏态势,1 月美国新房销售达到50 万套,2 月则达到 53.9 万套,大大超过市场预期,据此预计,房地产的全年销售量将达到 530 万套,超过 2013 年和 2014 年的规模,成屋销售中间价

8、达到了 27.55 万美元,涨幅达到 4%,新建的存量房的出清预期只需要4.7 个月,。美国家庭资产负债率状况也处于正常区间,并不断改善。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主推动力,美国工业表现平常,但基本保持在正常的高位运行,强势美元和油价波动影响了美国工业的竞争力。一季度,美国工业生产按年率计算下降 1%,其中 3 月份美国工业设备总开工率为 78.4%,低于常年平均值 80.1%的水平,在结构上,采矿业环比下降 0.7%,公用事业环比下降 5.9%,但制造业还处于环比微增 0.1%的情况,且 3 月份的 PMI进一步上升到 55.7,表明制造业竞争力并未出现衰减,还具有良好的市场预期。 美国再工业化的影

9、响目前已经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产业层面,从效率导向转向结构导向,并开始深入影响美国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形态和商业经营模式,为全球制造业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路径做出了重要探索。美国再工业化的核心是“分布式布局+智能化组织+模块化生产+多样化供给”:一是分布式布局,即改变原有工业生产“中心外围”和产业链型的布局方式,每个企业(生产单元)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展生产,形成产品在形态、式样、质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并将产品和生产设计接入互联网,以降低商品的搜寻成本和后端产业链的组织成本。二是智能化组织,在高效市场机制的支持下,市场配置的不再是无差异的资源和标准化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而是形态功能各

10、异的产品。三是模块化生产,上一环节个性节和多样化以后,下一环节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提升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而必须采取模块化的方式来包容差异化、增强便利化和形成多样化。四是多样化供给,在模块化生产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较低成本的多样化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将多样化的商品进行高效配置,进而在多个“小众”市场实现规模与收益对“大众”市场的赶超。这种再工业化模式具备结构创新、模式创新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具有进一步提升效率和收益的重要空间。 (三)再失衡: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入“储蓄缺口” 在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带动下,以制造业为龙头,欧盟和日本等国通过市场形

11、态、产业布局、企业组织和生产工序的变革,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有效对接再工业化和再全球化的机遇,实现效率提升、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企业利润明显增加,就业状况显著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内消费规模日益扩张,企业投资意愿被显著激活,金融市场效率也得到较好恢复,尽管有欧洲央行 QE 和日本央行 QQE(质化和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的支持,但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仍然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利用较高投资收益率从发展中国家吸引投资,引致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表现。 根据各国公布的企业运行数据,我们以从 2015 年第一季度各国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毛利润率来看

12、,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在 30%以上,而中国、印度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则在 15%左右,发达国家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承担财务费用的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存在外流压力,以获取发达国家较高的投资收益,世界范围内的“储蓄缺口”和“投资缺口”再度形成。 相较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再失衡表现出两类典型特征:一是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入“储蓄缺口”。所谓“缺口储蓄”是指国民收入在满足国民消费后,剩余的储蓄部分难以满足正常条件下企业和政府投融资需要,差额部分(即缺口)需要从国外借入;而“储蓄缺口”则是指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也保持活跃,通过对国内储蓄实施收益激励后,仍不

13、能满足需要,其缺口部分由国外借入储蓄予以满足的情况。当前借入“储蓄缺口”的主动性更强,需求规模更大,对发展中国家内部投资挤占效应更加突出。如果说借入“缺口储蓄”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剩余储蓄前提下的一种资源再配置,那么借入“储蓄缺口”则是基于发达国家“投资缺口”,具有明显的初次分配特征“储蓄”成为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价高者得。二是储蓄的来源从贸易盈余转向投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恶化。在危机前的失衡阶段,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长强劲,且本国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错位,形成大量进口需求;而发展中国家则加大产出,通过出口满足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同时,形成大量贸易收益。该贸易收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借给发达国家弥补“投资

14、缺口”的重要储蓄来源,具有循环性、互补性和互利性的特征。而再失衡条件下的“投资缺口”则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产出能力的扩张和产出效率的提升,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效市场机制来满足国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贸易外溢的收益大幅度减少,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需求持续不振,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回报率降低,消费需求也有所回落,从而被迫产生储蓄盈余。这种条件下储蓄的借出和借入不具有循环性,将逐渐抬升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活力,影响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系统风险。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体呈现“稳中有进”局面 2015 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转向

15、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物价和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但受到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的影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有所凸显,并表现在部分关键经济指标上。 (一)GDP 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物价与收入形势保持平稳 2015 年第一季度,中国 GDP 达到 140 66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7.0%,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但 7.0%的增速与全年的控制目标基本一致,总体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 物价形势总体保持稳定,CPI 同比上涨 1.2%,暂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风险。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 1.9%,衣着上涨 2

16、.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 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 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 1.2%,居住上涨 0.7%。结构基本正常,且具有良好的抗通缩能力。在 PPI 指数的运行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 4.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 5.6%,未对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挤占,并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提供空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087 元,同比名义增长 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 572 元,同比名义增长 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279 元,同

17、比名义增长 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9%。此外,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 3 000 元,同比增长 11.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5 216 元,同比名义增长 11.1%,说明居民收入的方差减少,居民收入的差距变小。 (二)“三驾马车”结构保持稳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居首位 2015 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 511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4.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1 553 亿元,同比增长 32.8%;第二产业投资 31 361 亿元,同比增长 11.0%;第三产业投资 44 597 亿元,同比增长 14.7%

18、。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共到位资金102672 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 11.0%,国内贷款下降 3.7%,自筹资金增长 11.3%,利用外资下降 33.5%。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进入到实施层面,政策效果将在第二季度逐步显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0 715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8%。其中,餐饮收入 7 458 亿元,同比增长 11.3%,商品零售6 3257 亿元,同比增长 10.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30 534 亿元,增长 7.8%。网络购物依然是消费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7 607 亿元,同比增

19、长 41.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 6 310 亿元,增长 4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8.9%;网上服务零售额 1 297亿元,增长 43.0%。 全国共计 668 亿元,其中中央收入为 18 亿元、地方收入为 650 亿元。,同口径增长 8.8%。其中,中央非税收入下降11.4%,同口径下降 14.7%,主要是石油特别收益金同比减少 167 亿元;地方非税收入增长 24.9%,同口径增长 11.6%。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2015 年第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8 719 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33.3%;扣除部分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影响,同口径下降30

20、.4%。其中,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7 868 亿元,下降 35.6%,同口径下降 32.8%,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减少 3 897 亿元,下降 36.1%。 (二)财政支出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15 年第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32 81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8%;扣除部分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影响,同口径增长 6.9%。其中,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4 842 亿元,增长 10.4%,同口径增长1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7 973 亿元,增长 7.4%,同口径增长6.4%。 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财政部门认真

21、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积极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2015 年第一季度,教育支出 4728 亿元,增长8.5%;科学技术支出 682 亿元,增长 2.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409 亿元,增长 8.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 2 462 亿元,增长 13.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5 403 亿元,增长 12%;住房保障支出 677 亿元,增长 10.7%;城乡社区支出 2 857 亿元,增长 12.4%;节能环保支出 591 亿元,增长26.4%;交通运输支出 2 144 亿元,增长 43.3%。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2015 年第

22、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7 564 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24.5%;扣除部分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影响,同口径下降22.4%。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7 291 亿元,下降 23.6%,同口径下降 21.5%,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同比减少 2 211 亿元,下降 25.4%。 三、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前中国面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增多和体制改革难以推进的挑战,同时受到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压力。解决压力和挑战的路径主要包括建立高效率的市场、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和开展智能化的生产三方面。其共同基础是创新,即创新驱

23、动。 (一)全球经济再失衡下的中国创新驱动战略 全球经济再失衡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复苏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利用其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优势,以及信息化和竞争性的市场条件,通过较高的生产效率提升资本回报率,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需求外流。面对压力,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的对接 创新驱动战略包括“创新”和“驱动”两层含义。其中,创新是战略的基础,也是战略需要首先实现的条件;驱动是战略的目标,也是战略最终的价值表现。因此,创新驱动战略实际上包括两个环节,即创新和创新驱动,从不同侧面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创新包括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三个环节,将直接形成对经济

24、的投资需求,并形成新的资产和模式。而创新驱动则包括过程驱动和成果驱动两个层面,过程驱动是指创新的过程将形成对市场要素的组织和组合,并通过创新活动将这些理念、机制、模式和经验外溢到整个生产体系之中;成果驱动则是指创新活动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成果,如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等,这些成果由创新主体自己使用(创业或改造),或是由创新主体授权他人使用(知识产权贸易或合作生产),并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2.创新驱动与市场效率性和产品差异化 市场效率性来自对垄断的限制和破除,对政府市场规则的优化和改革,以及对公平竞争机制的保障等。创新驱动立足于全面创新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市场规则改革并保障公平竞争机

25、制,通过模式创新破除垄断束缚。 而产品差异化则是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结构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形成自身控制力的基本条件,产品差异化可以较好地保障多样化和效率性的平衡,同时避免过度价格竞争给企业和市场发展带来损害。创新驱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不同的生产工艺、功能形态和产品类型,从而实现产品差异化,并通过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市场对差异化的商品进行配置和选择。 3.创新驱动与世界经济再失衡 世界经济再失衡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复苏,并且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早一步适应了新的市场形势和产业组织形态,从而产生效率差异。创新驱动是解决世界经济再失衡的有效办法,即通过技术创新对现行企业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

26、造,使其能够参与全球的专业化生产;通过模式创新对现有市场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市场能够高效率地配置差异化的商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国际经济规则和贸易惯例的统一,从而使中国能够直接对接扁平化产业链的前端环节,并以自主性和差异化为基础,形成价值链中的独立单元。 (二)创新驱动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国务院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制定的重要基础性战略,通过政府简政放权、投融资审批制度改革和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全方位支持,形成中国创新和创业的新局面。创新驱动战略联结“创新”和“驱动”,既强调创新的范围

27、、模式和方法,又强调创新成果的使用、转让和保护,因此,创新驱动战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1.创新说到底是人的创新,而“众”是人的集合 创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人类通过学习和专业的培训,掌握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从而在事物的运动速度(技术创新)、运动组织方式(管理创新)和运动形式(模式创新)等领域实现对旧的突破。而“众”是人的集合,表示人的范围、行为和组织方式。从这个角度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的创新驱动,参与的主体是全社会广泛的劳动者和劳动者生产方式的载体企业;参与的行为取向是彼此协作、取长补短和开拓创新,是协作条件下形成的合力;参与的组织方式是社会化和企业化的,

28、劳动者作为个体可以参与社会化的创新活动也可以参与企业化的创新活动,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则又以社会化的方式参与到创新活动之中。 2.创新的保障是知识产权制度,而知识产权是一项属于“众”的权利 知识产权来自于创新活动的创新性,即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创新性要求,且权利人的身份又符合法定标准,就可以被授予知识产权。即知识产权的产生不是基于单个主体(劳动者或企业)的创新活动,而是基于该创新活动在“众”之中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新性,一旦被法律授权,知识产权所包含的创新内容就成为“众”之中的排他性权利,具备了由法律所保障的社会化的专属性和垄断性,从而来之于“众”,形成于“众”,又独立于“众”。在此基础上,知识产权具

29、备了财产属性,并成为激励“众”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机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就会退化为一种“兴趣”。但知识产权的财产价值与知识产权的劳动投入(价值)无关,而与知识产权的效果(使用价值)直接相关,因此,知识产权的价值增值和创新积累既要依托于更高的人类智慧,更严密的思维逻辑,也要基于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设备条件。相对于“众”的低门槛,实验设施和科研装备都具有较高的成本,并很难被单一创新主体持续使用,推进大型实验设施和科研装备共用共享,切实降低创新成本成为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内容。3.创新的目标是驱动,即创新与生产的结合,而创业则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是以创新成果的价值来进行衡量

30、的。而创新成果的价值来自于成果与生产相结合以后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创新成果自身投入的劳动量(价值量),于是知识产权的财产权利在交易中具有内在的限制,其价格来自于商品使用,并不是商品本身。尽管创新与生产的结合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来实现,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由创新者自己转化和使用,把创新收入转变为更有价值的创新产品(服务)收入和企业经营收入。因此,大众创业是创新驱动最为有效的载体。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创业关键为:一是创新成果的范围要大幅度拓展,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模式创新等。二是创新成果要转变为创业资本,创业投资之外,知识产权自身的价值也应得到保障和凸显。三是创新转化要能够形成新的市

31、场产出,知识产权交易、企业的生产性转化和市场准入的“低门槛”成为关键的影响因子。 四、财政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着力点与主要措施 (一)坚持市场导向,提升潜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向、路径、组织方式和资源实现方法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在竞争与效率的基础上,财税政策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与市场力量形成合力,以及提升惠民生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一是推进 PPP 机制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广泛使用。在满足政府投融资需要的基础上,与社会投资者展开合作,并通过政府采购或市场竞争方式选择优秀的市场主体担当项目建设和运营主体,实现政府公共投资领域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二是采

32、取财政后补助和间接投入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不干预企业的研发方向、创新组织、收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方法,由企业根据自身技术专长以及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期,独立选择研发项目。调动一切有效资源进行研发攻关,财政在保持市场公平性的基础上,对实验条件、融资支持和用工管理实施间接投入,以分担企业创新成本。在取得相应成果后,由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项目申请的要求,给予具有奖励性和补偿性的后补助资金,而该资金在使用要求上与前补助不同,基本上等同于企业收入并由其自行支配。三是增加国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向社会的开放力度,为“万众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装备和环境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的实验条件和降低研发成本,在不改变

33、创新成果产权属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并支持创新活动自身的差异化。四是多渠道筹集创新成果转化资金,针对创业企业最大的资产是知识产权的情况,由财政提供必要的补贴资金或奖励资金,联合金融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提供支持,并建立相关的风险补偿机制。 (二)减税降费,综合促进 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是降低市场门槛、提升企业活力和增强投资意愿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综合促进作用巨大。我们急需这两种手段的有效搭配,用财税政策的“加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全面推进税制改革,力争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协调。当前重点工作是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在实现全社会抵扣衔接

34、的同时,调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的主动性,优化结构,提升形态,促进研发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二是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小微企业经营成本高、市场覆盖面小、管理水平有限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将部分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行必要的税前扣除是正常的,也是政府对小微企业提供的市场诚信管理的成本补偿。对当前月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不足 3 万元的小微企业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合理的标准和机制,并全面清理对小微企业的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三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方法和范围进行调整,增加研发费用包含的项目,如模式创新的研发投入和以供给创新来促进消费的市

35、场调研投入等,并实施加计扣除。 (三)定向调控,立足驱动 定向调控是从政策实施效果出发,考虑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公平要求,针对具体对象采取灵活、科学的调控手段。一是对创业投资实施税收优惠,对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限制条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二是建立完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报告制度。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