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西部地区移动金融的发展思考与策略探索摘 要:移动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使得金融信息化成为现代金融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移动金融的应用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能够打破行业、时间、空间的限制,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变革。本文从四个方面详述了西部地区移动金融发展的客观必要性,特别是在提升金融效率,推动金融创新,拓宽金融覆盖面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移动金融的发展模式与策略。 下载 关键词:西部地区;移动金融;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10-0073-06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土地面积 686.7 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区域,占全国的 71.5%;而同时,西部地区总人口仅为 3.8 亿,占全国的 29%。广袤的西部高原、山区、荒漠纵横,少数民族群体种类多样、宗教信仰群体多元、人口分散却数量众多,经济贫困落后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同样的,东西部之间、西部省份之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其重要表现就是实体金融资源总量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受到空间地理的极大制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类正逐渐步入移动信息化社会。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技术与终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通信技术日臻成熟,为移动金融这一新兴领域奠定了基础。移动金融通常指运用现代化移动
3、通信与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新型、多样性金融服务的形式,使人们的现实金融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与约束,也可以总称为金融服务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相对于传统金融体系,移动金融在资金配置、支付清算、风险控制、信息管理等金融功能的实现路径、模式和承载主体方面发生了变化;相对于传统实体物理网点与普通的网上服务,移动金融在信息获取、传输、共享的服务效率与灵活性提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业务主要包括移动银行(主要是手机银行)、移动证券、移动保险、移动商务、移动增值业务,以及移动支付(主要是手机支付)、移动资讯、账户管理、投融资理财等方面,具有实时、便捷、全面、私密等特点。 目前
4、我国的移动金融又以手机银行为主要工具,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个性化金融服务,是移动金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移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变革日新月异,移动金融的内涵范畴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更加宽泛。 通过实现信息化与西部金融发展的高起点、高跨度对接,以移动信息技术引领西部金融创新,发挥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优势,克服西部空间地理的阻隔与限制,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扩大金融覆盖程度;特别是 2015 年 1 月 13 日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方向性原则。可以说,西部地区移动金融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5、 二、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移动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目标完全契合 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渗透、覆盖和拉动作用,逐渐成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移动金融代表着信息化向金融渗透的发展方向,与我国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全球货币电子化与服务移动化的大趋势相吻合,不仅推动金融业的转型与创新,而且为通过以信息消费拉动内需,在“新常态”背景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二)大力发展移动金融是由西部复杂的金融地理与金融资源非均衡分布状况所决定的 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非均衡性,尤其以东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为代表。西部区域自然环境恶劣,地理状况复
6、杂,气候条件多变,交通设施网络不及东部发达。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形态更明显,小农经济特点更突出,贫困偏远的农村和人迹罕至的少数民族村寨大量散布在广袤的西部区域,从实体金融机构网点及人力配置的金融资源状况来看,东西部之间、西部省份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分布。如表 1 和表 2 所示,2012 年西部地区每万平方公里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为 81 个,而东部为872 个,接近西部的近 11 倍;西部省份中,重庆因为地理面积相对较小和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每万平方公里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最多,为 629 个,西藏最少,只有 5 个,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的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程度也很低。2012 年西部地
7、区每万平方公里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 1183人,而东部高达 16340 人,接近西部的 14 倍;西部省份中,重庆该指标最高,为 7476 人,西藏最低,仅有 58 人,两个省份相差近 129 倍。银监会2012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有 2945 个乡仍未设置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有 708 个乡镇属于金融服务空白区域,西部边远山区和农村金融服务真空现象尤为严重。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实体金融机构网点与从业人员数极低的覆盖比重,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西部城镇化水平滞后,地处偏远的农村实体金融机构与人员更加稀缺,经常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点,这些地区又由于金融交易频率低,特别是支付结
8、算基础设施落后,结算方式单一,非现金支付服务转账结算交易量少。金融机构设立分支网点的成本高昂,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在此类地区新设网点,而且还可能收缩和撤销实体网点,这些都制约了西部偏远落后地区资金的有效配置,农村金融需求与实体金融资源供给失衡。 表 1:2012 年西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程度 地区&银行业金融 机构数(个)&地理面积 (万平方公里)&每万平方公里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内蒙古&5231&118.30&44&广西&5663&23.60&240&重庆&5176&8.23&629&四川&13218&48.14&275&贵州&4400&17.60&250&云南&5266&38.33&
9、137&西藏&636&122.80&5&陕西&6511&20.56&317&甘肃&4436&45.44&98&青海&1030&72.23&14&宁夏&1170&6.64&176&新疆&3284&166.00&20&西部&56021&687.87&81&东部&79830&91.58&872&全国&202128&963.41&210& 表2:2012 年西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覆盖程度 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 从业人员数(人)&地理面积 (万平方公里)&每万平方公里银行业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内蒙古&94950&118.30&803&广西&84736&23.60&3591&重庆&61525&8.2
10、3&7476&四川&207560&48.14&4312&贵州&48180&17.60&2738&云南&70480&38.33&1839&西藏&7125&122.80&58&陕西&87677&20.56&4264&甘肃&57484&45.44&1265&青海&15985&72.23&221&宁夏&20908&6.64&3149&新疆&56880&166.00&343&西部&813490&687.87&1183&东部&1496454&91.58&16340&全国&3378000&963.41&3506& 解决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基础金融服务空白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
11、展以手机银行为主要工具的移动金融。2011 年银监会关于继续做好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的通知,以及 2013 年 12 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专门指出了移动金融在此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国际现实情况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与地区,例如欧洲、美国和日本,移动金融的应用推广速度越慢;而在经济欠发达或者较贫困落后的国家与地区,比如非洲的肯尼亚、赞比亚、南非,东南亚的菲律宾和印尼,移动金融应用广泛,以手机银行为主要工具的移动金融普及率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与成功事例表明,移动金融应该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与方向。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及信息化技术的更新与变革为西部地区移动金
12、融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以移动金融的主要工具手机银行为例,手机终端整体普及率较高,当前发达国家手机普及率已超过 100%,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达到这一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平均手机普及率则高于 50%。截至 2012 年底,我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 10.8 亿户,手机普及率已超过 80%,而农村该指标已经超过 90%,每个农村家庭已至少拥有一部手机,银行卡持有率已经低于手机持有率。西部地区移动手机平均为 78.8 部/百人,3G 移动电话用户数为 5225.5 万户,较往年均有大幅增长。 从现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偏远地区、农村都实现了三家移动运营商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从移动互联网产业分布格
13、局来看,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成都、重庆、西安为核心的四大区域。东部地区的广东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高达 1953 亿元,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二中心,在移动终端制造、移动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等领域有很大优势,而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最具成长性与潜力的区域。 从手机银行的使用情况来看,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 2012 年手机银行业务规模达到 9000 亿元,2013 年比 2012 年增加了 15.7%,预计2015 年将达到 9 万亿元。2012 年,我国台式机电脑上网用户数低于手机上网用户数,并且功能机交易量低于智能手机交易量。2013
14、 年我国网民使用电子银行服务分布情况中,44.6%的用户使用过手机银行业务,西部欠发达地区手机银行用户占比高于网上银行用户,西北地区手机银行用户占比13%,网上银行用户占比 12.3%,西南地区手机银行用户占比 3.5%,网上银行用户占比 3.4%。未来西部地区移动金融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不仅将引领西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而且其移动金融产业链将成为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四)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移动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金融创新 与传统金融相比,移动金融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打破了时空限制,从而能为西部地区偏远的农村、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提供低价优质的金融服务,极
15、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比如,手机银行和支付在西部地区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具有经营管理成本低、投入成本低、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输与处理速度高的特点,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多样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解决网点铺设高成本和处理小额交易高成本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的统计数据显示,手机银行及第三方中介的成本是建立物理银行分支机构网点的 1/30,用手机银行替代传统银行服务使得银行运营成本降低 50%左右。国外金融机构调查数据表明,由传统的物理网点金融从业人员处理的每笔交易平均成本为 1.07 美元,每笔交易通过手机银行处理的平均成本为 0.16 美元;国内的相关数据则显示,柜台每笔交易处
16、理的业务成本约为 4 元,而手机银行每笔交易的平均成本只有 0.6 元。手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和费用成本低,以及手机便于随身携带、易于上手操作、传输时间损耗小等特点,使得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能够负担得起,克服了西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了包容性金融的目标。 发展移动金融有利于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提高电子银行替代率,是中小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现银行规模扩张、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求。目前我国银行中电子银行替代率平均为 44%,中小银行还低于 30%,与国外先进银行 80%的替代率相比还很滞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技术标准和客观需求环境为移动
17、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金融机构自身突破传统物理网点的局限,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更低成本规模化发展西部地区客户,进军新的蓝海市场,实现业务转型提供了契机。手机银行的应用拓宽了金融服务渠道,提升了西部地区金融服务的质量。西部贫困山区、偏远农村普遍经济发展落后,而金融服务层次低则主要由于该类地区金融交易不活跃、成本偏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营销推广和业务拓展的动力,偏离了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和“三农”的目标,加上金融产品结构单一、种类少,西部居民获取的金融服务种类与渠道是很有限的。并且正规金融机构的功能缺失,民间借贷的居民逐渐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这在西部农村和山区尤为明显。移动金融
18、则弥补了这类缺陷,金融机构推行手机银行业务的覆盖与推广,使得原来接触不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居民通过手机银行能随时办理存取款、汇兑、领取政府补贴、贷款偿还等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的服务质量。 目前,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推出了以手机银行和支付为主要工具的移动金融业务,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少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开通了手机银行相关业务,区域性银行的移动金融业务发展则相对要滞后一些。尽管当前东部地区的移动金融业务开展领先于西部,但西部是未来移动金融发展最具潜力、最有成长性的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信息化技术和通讯基础设施虽然普及与推广时间晚于东
19、部,但没有东部这么大的更新换代压力,通过移动金融业务实现金融创新的空间巨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移动金融业务渠道逐渐代替柜面渠道,并借助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移动金融在有效挖掘、加工和整合数据的基础上,促进金融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幅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其金融服务更加贴近市场与客户,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组织、管理向“智能、高效、便捷”的创新模式转变,践行了“零售银行”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移动金融推动西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效率、服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推动西部地区移动金融发展的策略探索 (一)西部地区发展移动金融的模式选择 移动金融服务的运营模
20、式是移动金融产业链的核心,国际上划分为以银行机构主导和以非银行机构主导,非银行机构又包括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和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导的运营模式。总体上,西部地区城镇要建立完善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主导的运营模式主要针对西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 西部的城镇金融机构种类多,物理网点分布广泛,金融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较完善,以银行机构为主导的手机银行可成为移动金融的主要模式;西部偏远山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村寨在基于已有为数不多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基础上,主推手机银行与支付业务,利用这些地区高手机持有率的优势,向有银行账户的居民提供转账、支付、查询、存取款等一系列服务。
21、金融机构已有的先进技术平台和支付结算系统,为手机银行业务提供强大支撑,拓展了金融服务渠道与边界;金融机构主导的手机银行业务还能降低西部山区、农村物理网点的运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且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移动金融业务有较高的信任度,对其风险管理、安全条件也有较高的认同度。 目前,移动金融的非银行机构主导型模式选择主要依托于第三方支付方面。互联网公司的移动金融主要目标集中在第三方支付上,新浪、腾讯、阿里、网易、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相继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从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来看,2013 年有 28.8%的移动手机网民使用过移动支付,使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用户数在总用户数中的比重高达
22、85.9%,2014年支付宝数据显示,西藏连续三年移动支付占比排名全国第一,越是金融物理网点与人才缺乏的偏远省份,移动支付越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而且第三方支付用户群体庞大,移动端用户大多以青年为主,互联网公司有更加积极的金融业务与产品创新动力。 图 1 显示了西部地区移动金融产业链状况,其中,手机银行支付的资金账户管理为整个产业链的中心,相应的有银行、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三种模式。西部地区在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重点针对偏远山区、农村、少数民族村寨的移动金融发展模式下,加强相互之间的深入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效率。 (
23、二)构建合理定价机制,发挥移动金融低成本优势 西部欠发达地区移动金融发挥其功能的重点是要有一个针对西部居民可负担的合理定价。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在普及与推广移动金融的过程中要树立降低费用成本、追求长期效益的理念,逐步增强手机银行及支付相关业务在偏远山区、农村、少数民族村寨的成本竞争优势。移动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硬件、软件供应商,移动运营商、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和商户要给予西部欠发达地区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给予这些地区用户一定的通信费用补贴、降低特约商户手续费标准、按照较低的特色银行卡服务业务标准收取费用等。移动的金融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应立足长远,加强互动合作,其普及率、使用率的不断提升,会让
24、手机银行及支付业务的规模效应与成本降低相伴而行,在用户享受到高质低价服务的同时,移动金融供应商也能实现盈利。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用户感知度与认知度 西部地区居民习惯于现金相关的支付结算业务,对于移动金融相关工具的接受与认同需要一个持续的引导和宣传过程。这其中政府应该扮演移动金融推动者的角色,运用相应官方媒介宣传推广手机银行和支付的基本知识。已有的金融机构网点也可通过其大堂经理、理财经理、客户经理和柜员对来到银行办理查询、转账、存取款等金融业务的客户,宣传手机银行和支付“安全、快捷、便利”的优势,可派网点职员予以演示并提供注册帮助,提高用户的感知度。移动运营商应借助西部偏远地区通讯基础设施
25、建设、维护等日常工作,进村入户,宣传移动金融,并将手机银行技术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强调小额移动支付的安全与便利。对于西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可借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建立覆盖村镇、山区的移动金融业务义务宣传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用户的金融安全教育,详细讲解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业务安全保障措施、用户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逐步消解西部居民对新兴金融工具的戒备心理和手机银行安全的忧虑,引导西部偏远地区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寨的农户改变消费习惯,接受先进便捷的金融服务媒介、工具与手段,提升对移动金融的认知度。 (四)完善监管,加强移动金融风险防范 移动金融产业是现代科学技
26、术高度发达的产物,相比传统的交易模式,其运行处理更加虚拟化与复杂化,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都有可能面临新的问题与风险,比如个人信息泄露、支付系统安全、资金亏损、恶意洗钱等风险,因此,高效完善的监管与风险防范是移动金融广泛普及与应用的保障。应该秉持审慎态度,采取相对稳健的措施监管手机银行,完善相关法律准则,特别是出台针对手机支付操作规范与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法规。建立健全的、有针对性的消费者金融保护部门,完善面向移动金融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把防范风险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到与支付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和完善手机银行综合安全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居民金融财产安全。建立动静
27、结合、分类有别的监管体系。静态监管方面,要实现国家监管与地方监管的相互配合与补充,在人民银行监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范围内,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经济金融发展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细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着力于培育良好的氛围,鼓励移动产业链中合规依法经营的机构与企业的健康发展。动态监管方面,对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的支付企业提交的业务统计报表、重大事项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交易纠纷案件等资料和数据,进行常态化的动态风险监测、业务预警和数据分析,并提供监管指导要求,将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转向日常经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注: 表 1、2 数据根据 2012 年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东部
28、十省、市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金融年鉴 2013,中国统计年鉴 2013整理计算而得。 资料来源于赛迪顾问20122013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分析与预测。 参考文献: De Vos,H,Haaker,T,Teerling,M. 2008. Consumer value of Context Aware and Location based Mobile Servicesries through Multi-Channel Interaction, June 15-18,Bled,Slove007. A New Mobile Payment Scheme for Roaming Service
29、s TomiD,Niina M. 2008.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 a literature review 曹?h 兆.国外农村手机银行服务:启示与借鉴J.中国农村金融,2011,(23). 刘海二.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财经科学,2014,(7). 刘以研,王胜今.信息化背景下的移动金融产业链J.情报科学,2013,(5). 李麟,钱锋.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牟宁波,杨忠.手机银行与移动支付结合应用方案J.金融电子化,2013,(8). 牛瑞芳.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新金融,2012,(2). 王修华,黄明.金融资源空间分布规律一个金融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经济地理,2009,(11). 王修华,郭美娟.金融包容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9). 熊俊,陆军.国内和欧美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金融论坛,2011,(3). 庾力.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2,(4). 翟大伟.我国移动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