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一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摘要:产业内贸易作为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形式,其产生和发展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国家特征和产业特征两个方面。本文以国家特征中的“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因素为研究基础,以 GDP、GNP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指标,通过采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中国、美国、南非三个国家的经济指标为数据样本计算得出各国的 GL 指数,最后对比分析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的关系以及其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下载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经济发展程度 GL 指数 一、经济发展影响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量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 20 世纪 60 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将其定义为“有区别的但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源自二战以后日美之间的汽车互流,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这种产业内贸易现象,于是理论界逐渐开始研究产业内贸易。根据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其成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因;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因此,产业内贸易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异质产品、需求偏好、规模经济起关键作用的结果。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测量,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与科学性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
3、是 GL 指数。其测算的是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内进出口贸易平衡的程度。若 GL 指数计算结果为 0,意味着没有产业内贸易;若 GL 指数计算结果为 1,该产业进出口相等,意味着两国产业内贸易平衡。据此,某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GL 越大,则表示该产业内贸易对两国间总贸易失衡影响越小。 (二)经济发展程度的测量 一国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一般需要用经济总量指标来综合衡量。经济总量指标包括很多子指标,一般适用较多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商品价格指数(CPI)、通货膨胀率、人均 GDP 等。本文研究中所采用的是 GDP 和 GNP两项指标。它们
4、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手段,是进行经济实力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本文还加入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新的一个指标。 二、经济发展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在这里,我们选用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 GDP 和 GNP 统计数据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用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的 G-L指数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产业具体分类方法以联合国第四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4)为基础。通过计算 2007 年2011 年中美南非三个国家的 5 类8 类产品的贸易数据,对比三个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分析经济发展程度
5、与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中美南非三国 2007 年到 2011 年之间的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关的经济标数据的采集,统计结果如下(见表 1 至表 3): 从三个表中数据可知,无论是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从对外贸易规模看,美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是三个国家中最高的。其次是中国,排在最后的是南非。 接下来,选取中美南非三国的 SITC58 类产品的贸易额数据,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得出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统计结果分别如下(见表 4 至表7): 由上述数据可知 2007 至 2011 年间,美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始终维持在0.7 以上,是三国中最高的,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始终保持 0.6 至 0
6、.7 之间位居第二,南非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始终保持在 0.5 至 0.6 之间。我们再结合三个国家 2007 年至 2011 年的 GDP、GNP 等相关数据与 GL 指数数据作比较得出如下结论:若一国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此时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较小;若一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此时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一结果也符合当今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 三、对中国提升经济发展程度,扩大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一国经济发展程度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正方向变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鉴于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7、努力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由经济贸易大国向经济贸易强国的地位迈近,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相协调。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体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进而提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进口的作用,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档消费型奢侈品的进口,增加高新技术密集型零部件、半制成品和制成
8、品的进口,进而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总之,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是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未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这是中国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确立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取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是要在工业产业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以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为示范,全面提高生产与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
9、产业国际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三是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的基础。 (三)大力发展中国科技研发,提高产品核心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科技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加快开发解决生产中实际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在发展中改变传统的“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逐渐建立一个能促进生态环境平衡、低消耗资源的节约型经济持续增长机制。在有相对优势的技术领域,要积极推进高技术研究,实现高生产率、高收益率,从而提高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章丽群.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陈燕.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年。 温海峰.南北产业内贸易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1). (责任编辑:罗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