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浅探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由此受到空前的重视,不可否认,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在“进步”的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危机: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不惜血本、不遗余力地投资于子女教育,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极为重视,但是在孩子的德行养成上,他们却选择了最基本、最一般的标准;在德育的主阵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教师、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所教学生成绩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中考、高考成绩好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分数成为衡量人“高矮美丑”的权威标尺,可谓“一俊遮百丑”。这些从认知层面到行为层面的偏差,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亮起了
2、红灯。 下载 现代德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正视德育对象是具体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各不相同,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德育引导。因此,我们应不断转换德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德育内容,体现时代特色;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从而体现德育创新,真正实现发展人,提升人,创造人。 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使当前德育走出低谷,割除弊端,富于生机和活力,使之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德育成长呢?本文结合实际,略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的几点管见,希冀抛砖引玉。 一、激发主体内在动因,注重学生德育需求 据媒体报道,某城市的一些学校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是
3、否“达标”,就以学生是否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字盖章为据。所以,很多学生为了达标,花了门票钱,在相关材料上盖了章,却并不进入基地参观,接受教育。 这样的德育有实效吗?考试重压之下,和教育有关的一切人和事的发展似乎都背离了初衷。学校德育关注行为的改变,而忽略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对单一枯燥的德育方式难耐其烦,但又慑于某种规定和限制而作假。它更像演戏,不仅导演了教育,更导演了学生原本真诚率真的心灵。其实,提高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途径有很多,学校应关注学生的道德需求,营造真实感人的道德教育情景,依托社会,挖掘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他们乐于前往的德育基地,提倡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而不是仅仅
4、囿于学校规定的某种方式、某个场所。 需要是实现学生德育成长的内在动因,夸美纽斯说:“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德育需要的培养应在德育活动中进行,笔者以为,“快餐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中学生,缺少必要的道德积淀,鉴于此,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他们的阅读空间,以此拓展学生的价值世界,从书中汲取人类的智慧,促进其智力和精神的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拥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 二、回归主体生活世界,完成自我道德构建 报纸曾经刊登了某地初中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表:5:30 起床,6:00出发去学校,6:30 早读,7:4511:15 上课,13:1517:30 上课,18:1521:00 晚自
5、习。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时间之长,强度之大,恐怕在中国教育史上亦很罕见。很多人在问:中国教育怎么了?教育的本真应该是快乐幸福的,不敢想像,为了所谓的“教育”,而使学生没有时间去体验亲情和友情,去品味善良和宽容,去感悟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的善意和关爱,这样的牺牲值得吗?这样的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应有之意。 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同样,没有生活的德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把个人的价值启蒙、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验证、丰富个人的价值观念,并逐步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可见
6、,生活养成可以在学生完成完整生活构建的同时获得德行的圆满。 因此,创设切合学生道德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获得多样性的道德生活体验,在对多样伦理价值的体验、甄别、选择中获得对价值的鲜活认知,让他们在磨练中体验生活,在挫折中认知生活,在摔打中学会生活。 三、丰富优化德育方式,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在学校工作安排中,每周都有一节班会课。学校经常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广播讲话,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再由班主任详细讲解,监督学生认真诵读,然后组织学生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传统德育中,更多的是采用灌输法,用规范的宣讲取代心性养成,用无条件的服从取代自由选择
7、的欲望,导致少数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正所谓“身教者从,言教者讼”。 道德品质的提升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主观方面理解、接纳、赞同某一道德规范,即使他能按照道德规范去做,其行为也很难称得上是道德行为。“价值、态度和美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及榜样表率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学生的品质养成必须基于某种道德情景。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的过程,以有效提高德育实效。尽管这一系列的内化教育颇费时日,难以立竿见影,但是它体现了对受教育主体的尊重,遵循了道德形成规律,其成效是恒久的。 四、衔接家庭、学校、社会,增强德育整体效益 语文课本
8、中有一些赞美煤、小石子的文章,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内在比外表更为重要等,所以,当老师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平凡时,学生们赞美了运煤工人,歌颂了清洁女工但据笔者调查,绝少有学生愿意长大后从事以上类似职业。 原因是什么呢?孩子在启蒙时期就知道很多超出常人的大英雄、大企业家、大科学家,他们对生活的贡献使孩子们心生崇敬、仰慕;学校经常请一些杰出人物作报告,使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学生下意识地给自己的未来人生定位;孩子的父母经历了贫困,或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希望自己憧憬的生活在下一代身上实现。于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人社会价值引导失当,学生从小产生一种
9、错觉:不成为大富豪、大明星,不挣大钱、不名?P 四海就不是成功。于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不能平等待人等成为孩子们身上常见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人性的缺陷似乎责任在于个人,但实质上根本的责任在社会。”环境在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各有优势和不足。实践中,我们构建和完善了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学校德育为主导,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区德育为依托的全面渗透、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此来提高德育的整体效益,从而在全局上改变德育薄弱现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德育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德育实践中,建立顺畅的家校联系管道,提倡让学生到社区做义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真正的德育应该给受教育者带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超越、人性的回归和情感的纯化。德育是维护社会道德规范,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不容小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状态低迷的学校德育工作,我们不能急躁,更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坚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德育工作信条,我们定会迎来德育工作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