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6 页 第七届 XX省 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综合气象业务 基础理论试卷(含答案) (满分 19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竞赛工种 -县级综合气象业务 一、 填空题( 共 30 空 , 每空 1 分 ,共 30 分 ) 1.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规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 ( 1 ) 、分级管理 的原则。(分类保护) 2.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2014 2020 年)中提出:要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理念和发展方向,改革调整现有的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制作的全程观测业务,实现观测手段 向综合集成转变,实现观测业
2、务从以原始观测信息获取为主向观测数据质量把关、 ( 2 ) 和 ( 3 ) 转变。(观测系统运行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制作) 出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2014 2020 年)“二、(三)” 3. 根据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分析主要从资料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 ( 4 ) 进行分析 。 (均一性) 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 38 页 4. 大气探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初始阶段是一系列定量测量地面气象要素仪器的出 现,其标志性仪器为 1643 年托里拆利发明的 ( 5 )。(水银气压表) 出自 现代气象观测,第一章 5. 雨是指由云中
3、落下的水滴构成的降水,其直径一般在 ( 6 ) mm 之间。( 0.5 6.0) 出自 大气探测学, P75,第四章 6. 新型自动气象站基于现代总线技术和 ( 7 ) 系统技术构建,采用了国际标准并遵循标准、开放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它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包括采集器、 ( 8 ) 、传感器、外围设备四部分。(嵌入式)(外部总线) 出自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 需求书(修订版) P2 7.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测量降水量,其称重测量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 9 ) ,另一种是振弦技术。(基于电阻应变技术) 出自降水观测规范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P
4、7 8.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 ( 10 ),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 出自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一条。 9.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09-2020 年)明确到 2020 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 ( 11 ) 以上。 ( 90) 出自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09-2020 年)四、主要任务 10.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 ( 12 )、统一发布、快速传播”原则。 (归口管理 )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
5、意见工作目标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 ( 13 ) 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短临预警) 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 的意见工作目标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 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 14 ) 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灾害风险保险) 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十六)加大资金投入。 13.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在乡镇中开展气象灾
6、害 ( 15 ) 工作。(应急准备认证) 出自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主要 任务(三)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14. 气象法规定,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 ( 16 ) 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农业生产) 出自气象法第四条 15.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 ( 17 )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 (国家粮食安全 ) (答案: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工作目标 P2) 16.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
7、展专项规划中要求,农业气 候可行性论证要由定性分析逐步发展到( 18 ) 和定量分析,不断提高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的科技含量和权威性。(指标判别) (答案: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 P24) 17.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中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定义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 ( 19 ) 等目的的活动。(消雾、防霜) (答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P1) 18. 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 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试行)规定的县级气象第 2 页 共 16 页 部
8、门主要任务中包括开展本辖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现场气象服务、( 20 ) 、灾情调查、风险预警业务检验。(灾害风险普查) (答案: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试行) 19. 我国的北方锋生带和南方锋生带分别位于河西走廊到东北和 ( 21 ) 。 (华南到长江流域) 出自天气学 原理与方法 P102 20. 低纬度地区由于 f 很小,不能满足地转风关系, ( 22 ) 尺度系统具有非地 转特征,行星尺度运动具有准地转特征。 (天气) 出自天气学 原理与方法 P461 21. 暴雨形成的条件包括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和 ( 23 ) 。 (较
9、长的持续时间) 出自天气学 原理与方法 P320-322 22. 我国常见的大风包括冷锋后偏北 大风 、 ( 24 ) 、低压大风以及台风大风和 雷雨冰雹大风等 。 (高压后部偏南 大风) 出自天气学 原理与方法 P249 23. 超级单体风暴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风暴的独特的动力学特征 : 它总是伴随着一个持久深厚的 ( 25 ) 。 (中气旋) 出自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业务应用 P90 24. 普通单体风暴的生命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 26 ) 、成熟阶段 和 消散阶段。 (塔状积云阶段) 出自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业务应用 P91 25. 边界层辐合线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图上呈现为
10、 ( 27 ) 。 (窄带回波) 出自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业务应用 P94 26. 在可见光云图上物象的色调与其本身的反照率和 ( 28 ) 有关 。 (太阳高度角 ) 27. 短时预报是指未来 0 12 小 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 ( 29 ) 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 0 2) 28. 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在气象预警预报业务方面要加强 ( 30 ) 和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业务,开展有针对性的本地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灾害性天气) 二 、单项选择题(共 100 题 ,每小题 0.5 分,共 50 分 。答案只能填
11、字母 。 ) 1. 探空平均高度是高空气象观测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其是指考核统计时段(月、季度、半年、年等)内,探空终止高 度的平均值,现行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规定非 GCOS 台站的 探空平均高度 的 达标标准为( )。( B ) A:探空平均高度 25000 米 B:探空平均高度 26000 米 C:探空平均高度 28000 米 D:探空平均高度 30000 米 依据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2010 年 5 月) 2.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治理和恢复可能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按照职责权
12、限和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决定迁移气象 台站。其中建设费用应由( )承担。( C ) A:气象台站所属气象主管机构 B:气象台站所属省级气象主管机构 C:气象台站所属当地地方人民政府 D: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依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 19 条 3. 按照自动探空系统建设指南 (试行 )要求,自动探空系统中的远端站在选址时,其四周应开阔,半径( )范围内无架空电线、建筑、林木等障碍物;周边障碍物对探空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超过 5。( A ) A: 50 米 B: 100 米 C: 200 米 D: 500 米 出自:自动探空系统建设指南 (试行 )第 5.2.1 4. 守班期
13、间,因硬件故障导致整套自动站无法正常工作 ,经排查在( )内无法恢复时,及时启用备份自动站或便携式自动站。无备份自动站或便携式自动站的,仅在定时观测时次进行人工补测。( A ) A: 1 小时 B: 2 小时 C: 3 小时 D: 6 小时 出自气测函 2013 321 号附件 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技术规定 5. 某国 家 基本站(使用 OSSMO 软件)启动了雪深应急加密观测任务,加密要素为降水量、雪深,加密时间为每 3 小时 1 次,该站 05 时前出现积雪, 08 时测得的雪深为 2.5 厘米。则以下 说法 正确的 是 ( )。( C ) A: 08 时新长 Z 文件 SP 段的
14、积雪深度为“ 0030” B: 08 时新长 Z 文件 RE 段的“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描述时间周期”为“ 003” C:该月 B 文件的日数据表 “ tabPrimObservData2” 相应雪深项存入“ 3” D:该月 B 文件的编报数据表“ tabPrimObservData4” 相应雪深项存入“ 25” 考察思路:考察加密观测时,选手对软件、数据和相关加密规定的熟悉程度 6. 根据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 ,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 性分析绘制逐年差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在 EXCEL 作该曲线图时,选择的图形类型是( )。( D) A:面积图 B:散点图 C:柱状图
15、 D:折线图 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 39 页 第 3 页 共 16 页 7. 以下关于 MDOS 质量控制说法错误的是( )。( D) A: MDOS 质量控制 使用方法包含了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没有通过该检查的一般为显性错误 B: MDOS 质量控制使用方法包含气候极值、内 部一致性、时间和空间一致性等、没有通过检查的数据一般为可疑数据 C: MDOS 中文件级快速质量控制在通信系统中 完成 D: MDOS 中数据库级的滚动质量控制包含了 QC1, QC2 和 QC3,其中 QC1 和 QC2 时间相隔为 24小时。 出自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 -省级地面资料质量控制技术规程第
16、11-18 页 8. 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 -省级地面资料质量控制技术规程指出: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天),许多气象要素值会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出现波动。如果某要素值没有发生变化有可能观测仪器或传输设备出现故障,该质量控制方法称为( )。( C) A:特殊天气事件检测 B:时间一致性检查 C:持续性检查 D:内部一致性检查 出自实时 历史资料一体化 -省级地面资料质量控制技术规程第 13 页 9. 根据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拟选站址无须满足的条件是( )。( B) A:具备必要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 B:新址距离原址不得超过 15KM,且在原址的上风方 C:能够代表该站所在
17、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 D:面积满足观测场地、探 测设施、业务用房和附属用房的布局要求,并预留必要的业务发展空间 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 3 页 10. 某站区站号为 58400, 2012 年 1 月 1 日在新址启动对比观测,并于 2013 年 1 月 1 日迁入 新址,且继续进行对比观测,关于该站地面月报表数据文件名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2012 年 5 月新址地面月报表数据文件名称为 A58400-201205-9.TXT B: 2013 年 1 月新址地面月报表数据文件名称为 A58400-201301-0.TXT C: 2013 年 1 月老址地面
18、月报表数据文件名称为 A58400-201301-0.TXT D: 2013 年 5 月老址地面月报表数据文件名称为 A58400-201305.TXT 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 51 页 11. 以下为 58400 站日照数据文 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 B ) 58400 314400 1170800 1 201409260000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10 04 07 06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27= NNNN A:第一行第四组数据 1 表示该日照为真太阳时,数据由人工观测得来。
19、B:该日 08 时至 11 时有日照,其它时次无日照。 C:该日日照时数为 2.7 小时。 D: NNNN 表示文件结束符。 出自实时 -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数据文件命名 规则和格式第 34 页 12. 某站 20:01-20:07 观测的本站气压资料依次为: 1097.9, 1099.0, 1099.1, 1099.2,/,1100.1, 1100.0,单位为 hpa,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D) A:利用气候极限值可以判定 20:06 分数据错误 B:利用时间一致性检查可以判定 20:02 分数据可疑 C:若该站海拔高度为 1848 米,则通过该站所在地域要素变化范围检查可以判定以上
20、数据均错误。 D:若该站气压表高度为负值,则以上数据可能均正确。 出自地面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第 8,9 页 13. 在 MDOS 平台 发现某台站夜间 21 时气温和降水数据存在疑误,省级数据处理人员于次日 8:30 分查询台站,台站数据处理人员于 8: 55 和 9:05 分别反馈了气温和降水疑误数据,并立即得到省级数据处理人员确认,则关于 MDOS 更正报和更正消息说法错误的是 ( )。 ( C ) A:气温疑误数据确认后 MDOS 将生成更正报文件 B:气温疑误数据确认后 MDOS 将生成更正消息 C:降水疑误数据确认后 MDOS 将生成更正报文件 D:降水疑误数据确认后 MDOS 将生成
21、更正 消息 实时 -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方案第 4 页 14. 我 国现用的雨量筒的半径为 10cm,雨量杯的半径为 2cm,当雨量桶内积水深度为 1mm 时,量杯内水深应为( ) mm。( C) A: 0.25cm B: 2.5cm C: 25.0mm D: 250.0mm 大气探测学, P198,第九章 15. 对于承水式降水测量仪器,测量误差可分为动态误差和静态误差,以下属于静态误差的是( )。( C) A: 风造成的误差 B: 蒸发误差 C: 沾水误差 D: 溅水误差 大气探测学, P209,第九章 16. 世界气象组织对地面观测中气 温测量的元件要求为,当通风速度为
22、5m/s 时,热滞系数在( )之间。 ( D ) A: 10 30s B: 60 120s C: 20 30s D: 30 60s 现代气象观测第二章, 2.3.4 17. 蒲氏风级的划分标准中对强风的描述正确的是( )。 ( C ) 第 4 页 共 16 页 A: 多叶小树摇摆;内陆水面有小波;风速为 8.0 17.0m/s。 B: 全树摇动;迎风行走不便;风速为 10.8 13.8m/s。 C: 大树枝摇动;电线有哨音;举伞困难;风速为 10.8 13.8m/s。 D: 大树枝摇动;电线有哨音;举伞困难;风速为 13.9 17.1m/s。 现代气象观测,第五章 18. 虹是圆心位于对日点上
23、鲜艳夺目的彩色圆弧带,颜色排列为内紫外红,角半径为( )。 D A: 52 B: 45 C: 45 D: 42 大气物理学,第十七章, P460 19. 蒸发站应位于相当平坦的地方,并避开树、建筑物、灌木或仪器百叶箱等障碍物,这些障碍物距蒸发器的距离,应大于它们高出蒸发器高度的( )。 ( C) A: 2.5 倍 B: 2.5 5 倍 C: 5 倍 D: 2 倍 指南 6, P171 20. 地面气象观测 记录中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关键词是( )。( D) A:测点 B:真实 C:气象观测 D:气象状况 规范第一编 21. 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于观测 仪器安装要求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的
24、仪器共有( )种。( B ) A: 4 B: 5 C: 6 D: 7 规范第一编 22.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文件( GIIiii-YYYYMM.TXT)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 4 个部分构成。其中观测数据为高空压、温、湿和高空风一个月的观测数据及相关观测信息, 其 由( )个数据段构成。( B ) A: 9 B: 11 C: 13 D: 20 出自高空气象观测规范附录 D 23. 在进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时,若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 500hPa,但时间不足( ),应在规定时间 (正点放球后 75 分钟 )内重放球。( C ) A: 2 分钟 B: 5 分钟 C: 10 分钟 D
25、: 15 分钟 出自高空气象观测规范 8.4.2 24. 新型自 动气象站某分钟气温的采样瞬时值有 30 个,其中有 5 个 采样 瞬时值超过了测量范围,另有 6个 采样 瞬时值其相邻变化速率 超过 5 摄氏度,则该分钟的气象值应为( )。( D) A:正常计算 B:剔除超出测量范围的 5 个数据,用其余数据计算,并标记为可疑 C:剔除超出测量范围的 5 个数据和超出变化速率的数据,用其余数据计算,并标记为错误 D:该分钟值直接缺测 依据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相关质控规则 25. 以下关于新型自动气象站有关瞬时风速的采样频率和算法说法正确的是( )。( B ) A:采样频率
26、 1 次 /s,以 1s 为步长,求 3s 的滑动平均值 B:采样频率 4 次 /s, 以 0.25s 为步长求 3s 滑动平均值 C:采样频率 1 次 /s,以 1s 为步长,求 3s 的 算术 平均值 D:采样频率 4 次 /s, 以 0.25s 为步长求 3s 算术平均值 出自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 P27 26. AWS_H_Z_IIiii_yyyyMM.TXT 文件是新型自动气象站终端微机采集数据文件,该文件每( ) 1个,参数行后的每条记录存储( ) 个要素值 和对应数据质量控制标志。( D ) A:月 82 B:日 83 C:月 82 D:月 83 出自新型自
27、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附录 3P6-P7 27. DZZ3 型自动气象站在运行过程中,其 EL15-2C 风向传感器出现故障, D6 输出一直为 1 ,其余D5 D0 输出正常,那么在 SMO 软件界面上,其风向显示值的变化范围是 ( )。 ( D) A: 0 90 B: 0 180 C: 0 270 D: 180 360 28. 若某时刻前向散射能见度仪估算出的消光系数 =0.002996,则此时的能见度约为( )。 ( B) A: 500m B: 1Km C: 2Km D: 4Km 出自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 P4 29.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中规定,前
28、向散射能见度仪的测量性能应满足( )。( D ) A:测量范围: 0-30Km; 最大允许误差: 5%( 1.5km), 10%( 1.5km) B:测量范围: 10m-30Km; 最大允许误差: 5%( 1.5km), 10%( 1.5km) C:测量范围: 0-30Km; 最大允许误差: 10%( 1.5km), 20%( 1.5km) D:测量范围: 10m-30Km; 最大允许误差: 10%( 1.5km), 20%( 1.5km) 出自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 P2 30. 温度传感器测量时能给出被测量温度值的最小间隔,称为温度传感器的 ( D ) 。 A:线性度 B:灵敏度
29、 C:响应时间 D:分辨率 31.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 ),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 C) A:天气预报 B:预警消息 C: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D: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信息 出自气象 灾害防御条例第三十条。 32.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将可第 5 页 共 16 页 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 ),并及时予以公告。( B) A:气象灾害易发区 B:气象灾害危险区 C:气象灾害风险区 D:气象灾害高危区 出自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三十五条。
30、 33.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 )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开展自救互救。 ( D) A:本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B:本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C: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出自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三十六条。 34.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把( )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C) A: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B: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C: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D:建立高效应急体系
31、 出自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4 工作原则 。 35.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 (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B) A:灾害实况 B:预警级别 C:天气实况 D:影响预估 出自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3.2.2 发布内容。 36.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气象灾害信息公布形式主要包括( )、提供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B) A:举办新闻通气会 B:权威发布 C:开展灾害直播 D:统一发布 出自国家气象灾 害应急预案 4.7 信息公布。 37. 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试行)
32、规定,进入级应急响应状态的有关省(区、市)气象局实行 24 小时应急值守和负责人带班制度,每日( )时前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 C) A: 8 B: 10 C: 16 D: 22 出自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试行)六、应急预案启动及响应程序。 38. 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规定的灾害类别共计( )类。( D) A: 12 B: 16 C: 21 D: 28 出自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 第二条。 39.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规定, “水毁中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 )的水库损毁数量。( C) A: 10-1000 万立方米 B: 1000-5000
33、 万立方米 C: 1000 万立方米至 1 亿立方米 D: 1 亿立方米以上 出自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四、灾情填报规范。 4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工作目标指出,力争到 2015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以上。( C) A: 80% B:85% C:90% D:95% 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工作目标 4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 )建设,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 B)
34、A: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 B: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C: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 D: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平台 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七)加快预警信息发布系 统建设。 4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 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当地 ( ),通过气象科普基地、主题公园等,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 (B) A: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B: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C:政府绩效考核 D:科技发展规划 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十七)推进科普宣教。 43. 国务院办
35、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 )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B) A:发布平台 B:接收终端 C:发布流程 D:传播机制 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十)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 4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要求, 安徽广播电视台和各市县广播电视台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 ( ) 分钟内完成发布。 ( C) A: 15 B: 20 C: 30 D: 45 出自 安徽省人民政 府办公厅关
36、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六)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45.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县级要编制出台( ),明确县级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指导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B) 第 6 页 共 16 页 A: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B: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C: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D:气象灾害重点工程建设方案 出自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主要任务(四)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46.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 县级气象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
37、,以村为单位查明农村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 )。( D) A:农村气象灾害区划 B:农村气象灾害信息库 C:农村气象灾害图集 D: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图 出自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主要任务(四)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47.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要求,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按照 公益性服务的要求,以基层农村为重点,以( )为核心,以满足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前提。( C) A:农村稳定 B:农业增产 C:农民受益 D:农民增收 出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建设原则 48. 根据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
38、设规范,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服务时间为每周不少于 ( )小时,在农忙季节应尽量保证农民需求。 (B) A: 12 B: 18 C: 24 D: 30 出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三、服务标准。 49.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建 立气象灾害( ),规定村组织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的范围、方法和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措施等。( C) A:普查制度 B:评估制度 C:隐患排查制度 D:直报制度 出自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主要任务(四)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50.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中要求,以 ( )、移动
39、观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以及田间调查、农村气象信息员和农业专业大户提供等多种途径,实现点线面结合的农业气象观测。 ( D ) A:定时观测 B:区域 观测 C:雷达监测 D:定点观测 (答案: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 P10 ) 51.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修改、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重点是在分析评估基础上重新修订、补充完善现有观测项目、观测方法、观测频次、 ( )等。( A ) A:数据标准 B:观测流程 C:观测标准 D:观测要素 (答案: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 P30 ) 52.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 ,县级气象部门重点开展灾
40、害性天气监测、监视,并利用上 级预报产品开展( )订正和跟踪服务。( B ) A: 短时预报 B: 临近预报 C: 灾害性天气预报 D: 精细化预报 出自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主要任务(一)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 53. (答案: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P3)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国家和省、市、县级开展精细化的 ( ),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 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 ( C ) A: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B: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C: 农业气候区划 D: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答案: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P5) 54.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制定农业气象灾害 ( ),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 ( B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