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09955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美学 复习资料 1.审美现象(活动) 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 ,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

2、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 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 、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

3、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 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荀子:隆礼,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他提出“无为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

4、揭示了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密切关系。 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 遥的审美境界。它要求以人的虚怀若谷来应和世界的虚无,是对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揭示。 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应当加以否定。法家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而且“

5、乱法”、“害用”。 汉代, 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严谨的宇宙论结构。在这个宇宙论结构的牵引和带动下,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万物和合。同时,由于这个宇宙 论结构重视现存秩序,重视事物在宇宙中的定位,重视外部世界的完满,重视人的活动行为、功绩事业,因而给整个汉代美学造成很大影响,它不仅使汉代美学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美学,而且使汉代美学养成了一种向外部世界扩延的气质和气魄。 二、 魏晋隋唐美学思想,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魏晋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 基于人的觉醒,魏晋的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审美的追求与感性个体生存风貌和存在价值结合在一起,感性个体的才性、智慧、能力、风

6、范等被提到美学思考的前台,人物品藻勃兴起来。 魏晋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审美及艺术与社会理论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审美与艺术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形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 刘勰 的文心雕龙 刘劭的 人物志开启了从对人物道德节操的品评向个体性情、爱好、趣味的品味的转变。世说新语全面转向人的才情、智能、思理、风姿、容貌、情致。 唐代美学主要通过杜甫(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讽喻)等人来体现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 三、宋元明清美学思想 宋 代美学的特点之一是追

7、求平淡境界。审美上,“悟”;对平淡境界的崇尚,包括对文的平易、诗的淡雅、书的淡泊、画的平远的崇尚。另一个新特点是“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 明代,美学上也形成了具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观念。总体倾向,就是把个性情感置于文艺和审美活动的本体层面,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直率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反对因袭,崇尚独创。 李贽提倡“童心说”,主张一切诗文自然地表现人的性情;汤显祖把“情”提到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高度,并提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明七子论诗主情;公安 派推崇“性灵”和“趣”。 清代美学转向以实学为根基,但主情说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重自我、重个性、重情感。 此外,

8、明清时期中国审美文化还在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拓展,那就是在传统文人审美思想继续发展的同时,传统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红楼梦 3.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非重点) 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 “本体论阶段”到 “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 转换。 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 “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 16 世纪。 西方思想的焦点是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

9、存在根据的本体,解答世界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从而导致哲学的产生。 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家主要有: 毕达哥拉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 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柏拉图: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这个美本身,柏拉图称为理念。从哲学上看,理念是世

10、间万物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原型。世间万物都因为分有理念才能是其所是。 亚里士多德:把 “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 “始因”。认为美不能脱离现 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也就是说, 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把美的形式归结为 “秩序、匀称与明确”。并把美与善紧密相连。 古罗马晚期的普洛丁:把神性的太一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物相结合而形成现象界的过程。在美学上,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把哲学和美学导向了神学。 他们把上帝看作三位一

11、体的最高存在,认为一切真、善、美都是上帝创造的产物,真即与上帝心中的观念相一致、符合自然本性的存在,善即与上帝的心智 相一致的目的与趋向,美即 以上帝为原型的完善、和谐的纯形式。 二、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美学进入认识论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焦点由世界本体转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英国经验主义:否定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各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在方法上特别看重归纳法。经验主义美学的思想代表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等人。 培根:两种灵魂:理性

12、灵魂和感性灵魂(哲学研究对象)。 夏夫兹博里:第六感官 ,心灵是美的根源,人的审美能力是天生的“内感觉”。 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休谟在哲学上提出,人的感觉并不能体现事物的任何内在属性,而只能标志出心灵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合拍状态或联系。 审美趣味的统一标准只可能在于人人都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并且把这种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认识的源泉。更看重感觉经验对理性、法则的尊崇和服从,总是试图将审美现象与最高真理、纯粹知识联系起来。 代表人物:法国的笛卡儿、布瓦洛,德国的莱布尼茨、鲍姆加登等 人。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布瓦

13、洛:美来源于理性的真实,理性的真实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鲍姆加登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并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 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 德国古典美学:是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顶峰,而且也是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一个高峰。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和黑格尔 康德: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根源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三、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的核心问题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 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从语言入手,直探审美和艺术的本体,而不再关心那个终极的、永恒的美本身,也不再关心那种既定的、抽象的人的审美能力

14、,就成了西方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根本特征。 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派别林立,归纳起来,主要有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 4.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的整体性生存密切相关。 审美 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其次 ,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最后,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 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境界首先属于人生,审美境界乃是人生境界之一种

15、或一个较高的层次。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审美境界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艺术境界只有在实践 -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次性也导致了审美境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层次性。 5.审美活动的动力 机制(重点) 审美需要 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需求。 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 2.人

16、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彩性。 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这两方面的相互区别和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 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它根植 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 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

17、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首先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其次,审美趣味还具有社会性。 6.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是 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 ( 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 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 ( 2)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同样是秋天的枫叶,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崔莺莺:“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

18、感醉心。 ( 3)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 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就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 4)间接功利性。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7.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非重点)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因为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依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 、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

19、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 ,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 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 , 并进行情感体验 ; 其次 ,在审美活动中 , 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 , 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 , 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8.悲剧 美学史上对悲剧性质的解释 ( 1)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和净化说 “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 摹仿。 ” 首先,悲剧摹仿的对象是好人的严肃行动,悲剧的情节一般是好人由福转祸,由顺境转

20、入逆境,须由其行动来表现。第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第三,就是悲剧的净化效果。 ( 2)黑格尔的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 这一理论认为冲突双方都具有可辩护的理由,具有合理性,但是各自的立场又都是片面的,在冲突中导致悲剧的不幸。 黑格尔的冲突说已经涉及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他关于冲突双方的正当性与片面性的分析,揭示了悲剧冲突的基本条件。 ( 3) 尼采的悲剧诞生论 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谨慎 。日神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在艺术发展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对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

21、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 悲剧的特点 ( 1)悲剧表现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2)悲剧人物具有某种正面素质。( 3)悲剧能产生积极的美好感情。 悲剧的美感特点 1、 悲剧美感的心理轨迹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 2、悲剧的美感过程充满着矛盾。 3、悲剧美感的心理构成,侧重于理智的因素。 9.崇高(非重点) 明确地将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提出并与优美对立起来 加以讨论。 朗吉弩斯论崇高,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高尚的措辞和把前四者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庄严宏伟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正式作

22、为美学范畴进行探讨。博克论崇高与美,从人的生命意识角度入手,崇高感来自于人的本能情欲,以痛感为基础。 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康德认为崇高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 力学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崇高首先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 服生命力的阻碍。 席勒从艺术论入手,认为崇高是“活的形象”,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黑格尔结合康德和席勒的观点。“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崇高突出地表现出两点: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

23、的互不适应。”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基本内涵是: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 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或者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10.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非重点) 中和 : 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 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 审美特征: 1.强调适度 情感的适中 人格精神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2.多样性的统一 3.中和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

24、的文化之魂。 神妙 :指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 审美特征: 1.形而上的超越性 2.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 3.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 4.“神妙”具有内在自由性。 气韵 :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而的余地。 审美特征: 1.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 2.它的感性形式一般具有直接可见的表层结构和只能通过精神活动去领会的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感性形式处于美的运动、变化之中。 意境 : 1.主客统一 ,这

25、是意境最基本的审美内涵。意境是作为主 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统一。主客统一的极致是物我两忘。陶渊明的诗歌有很多主客统一的典范。 2.情景交融 ,这是主客统一带来的必然结果。主客统一,是伴随着情感活动的统一,实际上还是人的情感与审美对象的交融。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同时,王夫之还揭示了意境的形象创造的两种主要方式。 3.时空转换 ,意境中多种情景的交融,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在思想意识内进行的审美活动,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彼时彼地的情 景和在一个意境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6、。 4.有无相生 ,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动静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本质是有无相生。 如 刘禹锡的乌衣巷 5.言有尽而意无穷 6.辩证的哲理智慧。 1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重点) ( 1)感性直观性。 所谓“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直接地呈现给主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Eg: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骊歌: 第一次:在毕业典礼上,童声齐唱,欢愉而嘹 亮; 第二次:英子目睹偷儿被捕,歌声缓慢哀怨,渐渐消失,化为呜咽。 (声画组合和谐,对比,对立) ( 2)超个体眼前的功

27、利性。 康德把“审美无利害”即非功利性放在第一位。他说:“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Eg:延安时代,一次文工团为八路军演出白毛女,当演到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时,一位战士冲上去,就要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这位战士是把台上的演戏当成生活的实事了,他这种以现实的利害关系的眼光看戏,实际上就打破、中断了审美经验。 ( 3)感知与情感相交伴随。 情感体验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和动力。情 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经常是相互激发、互为因果的,相互交织和伴随。 Eg: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表达的正是感知与情感交融的特点。 ( 4)自由无限性。 自由无限性具有使人身得以全面、丰富、健

28、康展现与发展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审美的最高目的的表现。 Eg:西班牙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 毕加索 ( 5)非理性的线性表征。 不自觉性和突发性。 Eg:巴金开始写秋时,并没有想到淑贞会投井自杀,写到第三十九章时,淑贞向花园跑去,巴金才想到了那口井,才想到淑贞要投井自杀。这种神来之笔显然不是作家预先计划好的, 而是写作过程中灵感的突然爆发。 非逻辑性。 Eg: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就没有任何意义的情节线索,全剧都是两个流浪汉之间漫无目的的对话。而在第一幕中以枯死的两棵树在第二幕中居然长出了新叶。 创造性。 Eg:中国古代的使人们大多喜欢在开怀畅饮之后挥毫赋诗,因为此时诗人意识已经挣脱了理智的枷锁,处于

29、高度的自由状态,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多少名篇巨制就此诞生。 12.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非重点) 一般来说,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主题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 受。 一、 感知: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首先,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当然具有自己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其次,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最后,审美感知总是以完整的方式来把我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功能: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

30、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混沌状态。 二、想象:从心理学角度看,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 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三、 情感: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动的因素,他一方面构成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又是她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时,他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整个审美活动都显示出明显的情感色彩。 德:立普斯“移情说”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题在什么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是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四、 理解:理解的特点: 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2.审美理解具

31、有多义性的特点 3 审美理解是与科学意识活 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理解形式 13.艺术的本质和定义,你对艺术是怎么理解的 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1、 游戏说 : 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 , 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 , 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2、集体无意识说 :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 发展了弗洛伊德的 “ 无意识 ” 理论 , 把 “ 无意识 ” 分为 “ 个人无意识 ” 和 “ 集体无意识 ” 两种 , 认为 “ 集体无意识 ” 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

32、正是在 “ 集体无意识 ” 的驱动下 进行艺术创造的 , 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1、 模仿说 : 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表现说 : 西方 18、 19 世纪浪漫主义浪潮 , 标榜 “ 自我表现 ” 。康德最早提出 “ 天才论 ” 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在中国 , 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可划入表现说。 3、有意味的形式说 :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 “ 有意味的形式 ” 。 4、符号说 : 美国哲学家苏珊 朗格提出 ,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 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 , 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从艺术功能角

33、度定义 1、 载道 说 ( 教化说 ): 孔子、韩愈、柳宗元。 2、 娱乐说 : 可分为 “ 自娱 ” 和 “ 娱人 ” 两个方面。 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 14.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不可变的方面指艺术家所拥有的可供艺术创造的纯粹的内在机制;可变的方面指可能影响这个机制运作快慢、偏向的方面。 艺术家纯粹的内在生产机制: 1、艺术敏感 指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异常的感受力。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

34、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敏感的特征:启动的突发性,它是艺术家心灵的一种蓦然领悟; 从表面看是被动的,但本质上是主动的 艺术敏感的功能 a 它启动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给与艺术家以创造的要求。 b 它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2、艺术想象力 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 艺术想象的特性 : a 艺术想象灌注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 。 b 艺术形象具有艺术家的个性特征。 c 艺术想象不需经过实际生活的检验。 艺术想象力的作用: a 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决定艺术品的整体构思。 b 依靠想象来感受和体验人物、事件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 3、艺术技巧 指将意象最终固定并赋予它物态的能力。 (二)其他素质 1、学识: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具有广博的学识。 2、经历 :艺术创造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仅需要艺术家的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还需要艺术家的丰富的经历。 3、传统:指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自觉地与之衔接、保持内在关 系的特定历史背景。 4、性情 艺术家的个性不同,自然也会使其敏感、想象力的发挥取向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