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下作业: “神题 ”:孔子与老子“ ”第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要求3、本课重难点 :掌握 儒 家、 道 家、 法 家、 墨 家四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认识百家争鸣的 影响史观角度 :从文明传承角度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 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 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 三纲五常、等级贵贱 等内容。 优秀手抄报作业展示:第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
2、说 “ 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 经济 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
3、二,在 政治 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第三,在 阶级关系 上,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士 ”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 思想文化 上,从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探究: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史料一:史料一: 孟子孟子 选读选读孟子曰孟子曰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水无有不下。 “富贵不能淫
4、,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性本善性本善仁政仁政 (核心)核心)民贵君轻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先义后利请回答:根据教材内容判断以下名言反映了孟子和荀子的哪些主张?(1)孟子 思想主张( 1) 仁政学说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 “以德服人 ” ,提出了 “重民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 2) 性善论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3) 价值观: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要求具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人格精
5、神。同学们概括归纳一下吧史料二:史料二: 荀子荀子 选读选读荀子曰荀子曰 :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 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 礼礼 义以化之,义以化之,起起 法法 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于治、合于善也。 ”人性论:性本恶人性论:性本恶政治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礼法并施,外儒内法政治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礼法并施,外儒内法君舟民水君舟民水自然观: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合作合作 探究探究 2: 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春秋春秋 战国战国代表代表阶级属性阶级属性主主张张仁的思想仁的思想民本民本 思想思想人性论人性论地位地位孔子孔子 孟子孟子 荀子荀子没落的奴隶主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 爱人爱人 仁政仁政 仁义和王道仁义和王道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君舟民水 性近论性近论 性善论性善论 性恶论性恶论至圣至圣 亚圣亚圣 儒家集大成者儒家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