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的来历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这一天,中国人都会共赏明月,互祝团圆与幸福。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 “嫦娥奔月 ”流传最广 。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两人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恩爱。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向天后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挟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被逼无奈,将仙药一口吞下,结果立刻身轻如烟,飞上了天,从此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万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乡亲们敬重后羿与嫦娥的感情,也纷纷效仿拜月。
2、由于秋季是农民收获的季节,所以对于农民来说,中秋节实际是 “秋收节 ”,农人们在这天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王公贵族、文人书生则将中秋节视为浪漫的节日,他们宴请歌舞,吟诗作对,以明月抒情寄怀。不论显贵豪门,还是民间百姓,都以赏月为快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汉服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
3、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中秋习俗 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
4、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英语拼写为: mooncake(月亮蛋糕)。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心灵手巧 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 彭蕴章 幽州土风吟 描述说: “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
5、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 袁枚 随园食单 介绍道: “酥皮月饼 ,以 松仁 、 核桃仁 、瓜子仁和 冰糖 、 猪油 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 致美斋 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吃月饼以示 “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 八月中秋 ,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 “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