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村脱贫攻坚经验材料因地制宜抓产业 精准施策走新路xx 乡 xx 村地处扎坝大峡谷,总人口 29 户 174 人,2015 年底有贫困户 6 户 36 人,贫困发生率高达 28.44%。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该村立足村情实际,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出了一套“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风保障”的脱贫攻坚组合拳,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脱贫之路。抓引导强扶持,构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围绕“信心怎么立”的问题,整合“五个一”帮扶力量,形成合力“抱团”帮扶。一是县级扶持驱动,充分发挥县级联系领导、县级帮扶责任单位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组成项目争取、技术指导组,通过技术培训、项
2、目争取等方式对症下药,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乡镇督促推动,按照“住到村上、入到户上”要求,以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为核心力量,建立了帮扶干部民情调查、定期研究等制度,斗硬考核落实,夯实了脱贫攻坚力量。三是村级示范带动,结合软乡弱村整顿,完善了村组干部坐班值班、 “两会一课” 、党员责任区等制度,规范了村级代办事项服务点,明确了代办人员、事项,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抓统筹强规划,打造“三环相扣”产业链条。围绕“产业如何育”的问题,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明确了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线、大力推广种植业和林下经济产业的总体思路。一是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业。按照村民自愿、集体商议的原则,联合
3、比邻两个村共同投资 200 万元,建设优质川香核桃基地 2000 亩,指定 2 名贫困人口对基地进行后续常规管理,预计将带动从业人员年均增收 2.5 万元。二是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整合资金 8 万元,租赁土地2 亩,建成 4 个大棚蔬菜,聘请 4 户贫困户,在乡农业技术员的指导,对基地进行日常管护,预计将带动从业人口年均增收 1700 元。 1.压实工作责任线上帮扶助脱贫。我村共有县房管局、镇政府及村党支部等单位联系帮扶干部 19 人,任命县房管局于都县房管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肖桂花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并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干部严格落实县委要求,工作队队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吃住在村,保证每月在
4、村工作时间不少于 20 天,严格执行每天考勤制度,并开展了到贫困户中吃一餐饭、干一天活、办一批事活动,加深结对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的了解与沟通,做到人到心到、保质保量。 2.加快整村推进面上建设保脱贫。对照“七改三网”“8+4”项目建设要求,截至目前全村通组路已全部修通,低电压改造已全部完成,广电网络、宽带网络已全面覆盖。已改水 632 户,未改到位 122 户。通户路已修通 2810 米,尚未修通 3463.8 米;改沟 5130 米,尚未改造 2250 米 ;已改厕 662 户,尚未改厕 92 户;空心房拆除 7650 平方米,尚未拆除 12700 平方米。下一步将制定工作时间表,开展村庄整治
5、攻坚月活动,集中力量全面拆除空心房,完善水渠、道路等基础设施,确保在 2017 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七改三网”项目建设工作。与此同时以产业发展和村庄整治为契机,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探索开发乡村旅游,引导贫困户及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提高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加速脱贫致富。3、发展首位产业点上切入快脱贫。目前在我村区域内已有 2008 年引进的乐兴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葡萄产业340 亩,2017 年已签约金瑞盛生态农业公司投资 1 亿元、建设面积 2000 亩的富硒绿色蔬菜基地。 2 个基地共完成流转土地 596.4 亩,其中涉及贫困户 48 户 69.6 亩,土地流转户均增收 731 元;贫困户家庭成员常年务工在基地的达46 人,实现人均增收 310 元。基于用工形势和脱贫需要,目前我们已经着手吸纳贫困户 52 户 58 人组建了村劳务合作社,并要求今后基地及村里所涉用工一律在劳务合作社先予考虑,预计可增加贫困户收入 18 余万元。同时,我们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进贫困户在基地承包蔬菜大棚,根据产出采取工资加提成的方式明晰报酬,预计可帮助贫困户增收 56 万元,通过多方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为一块脱贫攻坚的希望地、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