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流通新政构想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扩大内需首先是以消费者和市场为导向,而流通业则在消费者、市场和市场的各种供应链之间承担着先导与传导的重要作用,在商品与服务产品的实现上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使中国的流通业能够承担起这种攸关重要的先导、传导和消费实现的作用,政府必须出台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的新政,以促进中国经济内需增长。根据中国流通业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中国流通新政构想。 关键词:流通新政 商业流通市场 市场法制秩序 流通基础设施 流通组织规模化和现代化 十八大确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第十二届人大选出了新的一届政府,中国的经济政策已经有了新的基调,即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前
2、提下以扩大内需为主方向启动中国经济的内在增长力。扩大内需首先是以消费者和市场为导向,而流通业则在消费者、市场和市场的各种供应链之间承担着先导与传导的重要作用,在商品与服务产品的实现上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使中国的流通业能够承担起这种攸关重要的先导、传导和消费实现的作用,政府必须出台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的新政,由此,才能点燃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新引擎。 根据中国流通业发展的现状,新政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品与服务消费实现的商业流通市场是内需市场的根本,依靠和扩大内需要把依靠和扩大商业流通市场为主要方向;第二,扩大内需的流通政策不能简单地运用国家财政支持下的商品消费政策,而主要依靠建立商品与
3、服务产品公平交易与高效流通的市场法制秩序;第三,改变与提高流通业从业者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会极大地提高中国流通业的效率,在较大程度地降低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为消费者增加实际的购买力和满意度,为扩大内需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第四,支持现代流通发展的财政政策不能以单纯的企业项目为支持单位,而应该以普及与普惠制的大流通基础设施为支持单位;第五,流通新政必须在流通组织规模化和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 扩大内需要把依靠和扩大商业流通市场作为主要方向之一 流通是中国经济战略性基础领域。这一认识,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演变中得到理解。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社
4、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建立这一制度就是从流通领域着手的:在城市建立以国营批发商业为主的流通体系,在农村建立以供销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流通体系,通过“统购统销”的政策完成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的集体化。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也是从流通领域着手,通过“三多一少”的流通改革政策打破僵化的国营批发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流通体系,从而开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性的发展道路。可见,流通领域和流通政策是中国经济制度性、战略性、转型性和基础性的重要“抓手” 。如今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时,更应该从流通着手通过流通新政整肃流通、扩大流通,使流通高效化起来,成为中国经济的先导,成为内
5、需市场扩大和消费增长能够得以依靠和实现的经济领域。对流通是中国经济发展“抓手”的认识不能随着国内外市场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国内市场建好放在首位。客观而言,为了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近些年把更多的精力与政策投入于出口和投资,而缺乏对国内市场流通领域的关注,这就导致国内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第一,从国家的管理机构设置上,撤销国内贸易部设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商务部,在商务部内分管内贸的机构远比外贸的要少得多,虽然实行内外贸一体化的商务部管理机构设置方向是对的,但对于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潜在性国内市场其内贸管理机构的功能应细化和强化。第二,中国
6、目前国内的商业流通市场虽然非常繁荣,但也非常的“乱” 。这是因为在打破了计划经济流通体系的同时没有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体系,这才出现了如农产品流通难、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产品的流通上出现了问题。第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许多行业与大型企业迅速发展,而流通领域由于行业分散,企业规模小型化居多,不易成为国家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的重点。以流通立法为例,对于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至关重要,但至今仍未出台。又以银联卡刷卡手续费降低为例,国务院早就对方案作了批复,却要到 2013 年
7、2 月 24 日才实施。提高对流通是中国经济再增长抓手的认识必须要成为国家经济决策者的共识,是落实国家经济新战略依靠内需市场的重要方向。 流通新政要以建立公平交易高效流通市场法制秩序为重点 市场秩序是新政的重中之重, 很多人对于中国迅速地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理解是,中国抓住了国际产业的转移的机遇、中国处在劳动力的红利期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等,但一个重要的原因被大家忽略了,即中国也得益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国际贸易规则之下能把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即国际市场秩序是使中国成为贸易大国的主要动因之一。反观国内流通市场,空前活跃的同时也较混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高度重视国内市场秩序的建设。中国
8、加入世贸组织从根本意义上说使中国不但是国际市场“市场规则”的遵守者,这种国际的市场规则还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是中国国内市场“市场规则”得以建立,从而形成市场经济坚实的基础。流通新政在国内市场秩序的建设中其重点是: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市场规划、重要商品保障制度等。在建立这些法制制度的时候可考虑以下要项: (一)将零售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行业纳入考虑范围 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零售业对国际市场的率先开放本身而言,需要反思的是,在入世谈判中,国内市场零售业的开放成为中国为保护战略性产业而可以牺牲的“交易筹码” ,而今天当国内市场成为中国“内需”市场发展主战略时,零售业可以上升为新的国民经济中的
9、战略性行业,因此,在建立国内市场“市场规则”时必须要考虑这一新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尤其是国际零售巨头进一步进入中国三四级市场的“准入”制度。 (二)解决好“破”与“立”的平衡 中国在建立国内市场“市场规则”时须认真吸取在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一些改革政策实施的经验与教训,如“三多一少”流通改革政策对城乡批发体系变革正反两方面的市场得失。打破计划经济得以运行的批发商业体系是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但打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都没有建立起覆盖城乡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批发商业体系和商品配送体系,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失误,因为正是由于新型批发商业和配送体系建设的
10、滞后造成了目前农产品流通困局和国内商品市场发展混乱。市场秩序的建立要解决好“破”与“立”的平衡,不能出现市场秩序缺失的真空现象。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影响 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内市场流通现状的影响,从而在国内“市场规则”建立中强化传统文化的精华,去除传统文化的糟粕。需要反思的是,当国际零售巨头开始在中国推行交易中的“通道费”收取制度时,为什么会迅速地成为整个中国零售业的行业交易规则?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送礼”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会演变成普遍的行业性贿赂现象,一些企业中各经营管理环节的整体性“寻租”现象频发,一些行业的腐败现象盛行都是在制定市场规则时要注重“规制”的对象。 “市场规制”的建立要
11、将恢复与建立市场成员“信用”体系作为重要的目标。 (四)推进法制思维方式民主化 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建立国内市场的“市场规则”也是中国人改变过去治理国家与社会“人治”的传统思维习惯,创造“法制”思维方式民主化的进程。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几年来在国内市场法制建设中的不足使中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是改革的成本,是必须的,而今天建立好国内市场的“市场规则”才能对等于付出的昂贵成本,才能证明中华民族在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拥有的智慧。 (五)竞合的零供关系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但需要法律规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1995 年国家推行连锁经营和发展新型零售业态的流通改革以来,当连锁企业不断发展和强大时零供关系发生
12、较大的变化,代表现代流通方式的连锁企业,尤其是率先发展起来的超市企业在与供货商的交易中逐步地取得了对中小供应商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无可厚非,但当这种优势地位与连锁企业经营方式的异化和食利性盈利模式结合起来时就变异了竞合的零供关系,使之向不平等的交易关系发展而破坏市场经济的基础。2006 年国家五部委颁布了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管理办法 ,据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的调查,公平交易状况的变化差异不大,零售商与供应商的总体评价都不高。73.2%的零售商和 68.1%的供应商认为办法颁布前后,公平交易状况“差不多” ;回答“有明显改善”的零售商和供应商仅有 14.1%和 8.4%;还有 8.3%的供应商认为
13、“更加恶化” 。2012 年国家五部委又出台了管理清理整顿零售商向供应商违规收取通道费的规定,但整顿的效果不明显,因为据以整顿的法律文件存在许多瑕疵,同时对目前零供之间紧张关系的实质还没能看清楚。当前中国的零供关系可概括为,零供交易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大型零售商对中小型供应商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而强势品牌供应商对零售商实施不公平交易行为也处于主要矛盾交错的平行地位。 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主要表现:第一,通道收费依然是现阶段我国连锁零售商的主要赢利模式,后台收费的实际数量并没有明显下降。第二,代销、出租柜台和招商联营扣点是零售企业主要的经营方式,变相随意退货和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经营风险主
14、要由供应商承担。 强势品牌供应商对零售商实施不公平交易行为的表现:第一,大的品牌供应商是交易合同文本的提供者,是交易条件的主导方。如食品饮料行业的卡夫、可口可乐、康师傅,高端白酒行业的茅台、五粮液,洗化行业的宝洁、联合利华,服装皮具香水行业的奢侈品 Louis Vuitton、Hermes 、Prada、Chanel 等大的品牌供应商虽然市场份额不高,但是影响力较大,市场优势地位明显,他们大多要求零售商预付货款、配合做促销计划、提供较好的商品陈列货架和位置,要求零售商无偿提供高额装修费(国际奢侈品牌一般要求零售商提供的每平米装修补贴费是 5 万元) 、要求销量不足要按合同规定的数额向对方交纳“
15、保本费”等。第二,品牌供应商的净利润率大大高于零售商。从中国零售商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出净利润率一般都在 2%-3%左右,而一般生产快速消费品的品牌商净利润率都在 8%-10%左右,奢侈品品牌供应商的净利润率都往往超过 20%。第三,品牌供应商的相对市场份额远远超过零售商。以上海家乐福为例,家乐福在上海市场只占到现代零售的 3%,而康师傅品牌在方便面这个品类中要占到上海家乐福公司 56%的份额。面对零供关系的主要矛盾政府的监管只放在对零售商上,而对处于平行地位的品牌供应商没有制约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大型零售商与中小供应商的矛盾,因为当大型零售商在与强势品牌供应商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时,就会加
16、强向中小供应商施加优势地位的影响力进一步恶化零供关系。政府对零供关系的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竞争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二是执法机构设置不科学;三是执行缺乏力度。 商业流通新政在解决零供关系这个难题上要纲举目张,重新修订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管理办法 ,首先要提升其法律等级,至少上升为国务院的管理条例,另外在以下方面要多加关注:第一,增加对强势品牌供应商交易行为的规制,尤其在交易合同文本、价格管制方面要严格。这几年中国调控民生品市场价格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强势品牌供应商主导控制了零售市场的价格,并在没有流通阻拦和强势品牌供应商自身利润确保的条件下将上游供应链的涨价因素直接传输到零售卖场。第二,确定
17、权责明确的统一的执法部门,未来的零供公平交易管理立法,应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该部门不仅拥有对零供公平交易监管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监管的义务,如在监管过程中需要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的,也应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配合职责和义务,使得监管方面做到事权统一,责任明确,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现象。第三,加强零售商企业内部的自律,这一条要成为中国市场秩序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抓手。其内容包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自觉规范企业收费行为、促销费用的收取与促销服务的支持相配套、严控只收费用不提供服务支持的行为。改变零售商的盈利模式,提高无费用的买断式经销的比重,发展自有品牌开发的经营方式、严惩利用收取供应商促销费用的特权索贿和受贿的行
18、为,并制定颁布企业内部的监督考核制度。第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把行业规范列入市场法制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政府立法、行业立规、企业自律应成为中国市场秩序建设的基本准则,也将成为流通新政中体系化的法制思想与法律实施的基本方向。 依托经营方式改进与管理水平提高增加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 目前在中国流通中尤其是在零售业中其经营方式以“物业管理”型为主,而发达国家则是以“供应链管理”型为主,这两种经营方式的本质差异就在于,前者是“食利”性的,后者是价值创造性的。由此带来的区别是,前者的市场价格水平不断地提高,因为有越来越多的“食利”性环节加入了进来,这可从中国商业地产的畸形发展中得到印证,也可从中
19、国目前的国内消费市场价格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在有些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上如鸡蛋、猪肉、牛奶、面粉等商品上已远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 ,更可从百货类商品的服装、鞋帽等价格较高方面得到印证。而后者市场价格水平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处于稳定的状况,商品的性价比不断地提高。如在美国市场上其百货类、电器类、杂货类商品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但这些商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从美国零售市场上买回国内,其价格水平还是比国内零售市场的价格低。原因是美国的流通业者通过定牌和进出口贸易这些供应链整合的方法为美国市场和消费者创造了价值,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使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了 1000 多亿美元,这就是
20、价值型流通业经营方式带来的效益。中国的流通新政要为中国的流通业转变经营方式提供保障,要在流通政策、税收政策和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上大力支持流通业经营方式自营性价值型的转型,特别是支持大型连锁型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可以预计,当中国的零售商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商品的自有品牌开发阶段,中国流通领域中三大难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第一,商品的价格水平上涨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商品的性价比得到提高;第二,商店和商品的同质化会得到有效缓解,差异化和个性化会不断增强;第三,受制于国际贸易困境中的中国加工贸易产品会大量地进入国内市场,在将国际流行的时尚、款色和质量标准带入国内市场的同时会有效地实行内外贸对接。由此可见
21、,中国流通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会有效地支持与促进中国经济向内需型增长方式的转型,当这种转型的动力是来自于组成整个经济体的企业群体本身时,中国经济的转型才会是真实有效和可持续的。因此,国家的流通政策要支持社会各界为流通业的转型和自有品牌开发作出的努力,要设立教育培训机构并支持和通过行业组织和咨询机构为流通业的转型服务。在税收政策上可对流通业的买断性、自营性和企业自有品牌商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国内商业组织自有品牌开发进入国内市场的产品给予类似于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因为加工贸易的内销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国家战略。 流通新政要以建设普及与普惠性大型流通基础设施为重要目标 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流通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消费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上,在关系到民生消费品的流通设施上虽然有支持政策,但主要是货币补贴性的,而在一些关系到整个社会效率的流通设施方面的投资则很少。在流通设施投资问题上,商场设施、一般的物流设施上可以依靠企业来投资解决,而在一些关系到整个社会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大型流通设施上必须依靠国家来投资。而这些大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