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氧颗粒污泥动力学参数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特征摘要:试验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了好氧颗粒在不同的进水负荷条件下比耗氧速率(SOUR)和有效扩散系数(De)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高进水负荷条件下污泥 SOUR 大,出水 SS 浓度高,出水 NO3-N 浓度较低。对于颗粒 De 大的,其出水 SS 浓度低,而出水NO3-N 浓度较高。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比耗氧速率;扩散系数 中图分类号: TU9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好氧颗粒污泥是一门新兴技术,与厌氧颗粒污泥相比,污泥代谢活性高、运行连续性强及出水水质好等,而备受青睐。比耗氧速率(SOUR)是反映好氧颗粒污泥活性的
2、重要参数之一,影响颗粒污泥的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在分析和评价系统处理能力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重视1-3,扩散系数(De)是反映污泥颗粒化程度的主要参数。研究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 SOUR 和 De 监测技术,对于促进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好氧颗粒污泥动力学参数影响出水水质的研究鲜为报道。因此本实验采用人工配水,研究好氧颗粒污泥 SOUR和 De 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特征。 1 实验装置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与运行参数 实验采用的 SBR 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反应器的内径 50mm,高1500mm,总体积 3L,效体积 2L,每周期换水量 1L,反应器底部设置曝
3、气器,经曝气泵进行曝气,通过空气流量计控制气体流量,控制在 2L?min-1。模拟废水经潜水泵进入 SBR 反应器,由蠕动泵排水,反应器的不同高度均设置有采样口,装置如图 1 所: 图 1 实验装置示意图 Fig.1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 installation 整个装置为间歇进水,一天 8 个周期,每个周期 180min,其中进水2min,曝气 157167min, 沉淀 515min,排水 6min,反应器的水温由水浴套管控制在 25。 1.2 接种污泥 本实验采用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 A2/O 二沉池的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污泥沉降性能差
4、,没有颗粒存在,两个反应器各接种污泥 500mL。 废水水质 本试验采用的废水为人工模拟废水,以葡萄糖和醋酸钠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为磷源,进水 COD 浓度4002000mg?L-1,氨氮均为 400mg?L-1,微量元素根据文献配制4。 1.4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实验主要测定好氧颗粒污泥 SOUR、De、出水 SS、出水 NO3-N,通过对污泥表面 DO 的测定计算出比耗氧速率和扩散系数5-9,DO 采用数显的便携式 DO 测定仪(YSI,Model52,USA) ,出水 SS、出水 NO3-N 均采用标准方法10。 2 结果与讨论 2.1SOUR 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5、 SOUR 对出水 SS 影响 比耗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 简写 SOUR)是指单位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速率,间接表征了微生物活性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速率11。本研究发现在高负荷的条件下(R2)其比好氧速率较大(见图 2) ,表明微生物活性较高。换言之,微生物降解 COD 的速率较大。有研究表明高负荷条件下的快速增殖颗粒的密实度往往有所降低 12,在本研究中,高负荷条件下其出水 SS 浓度偏高(见图 2)。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普通的 SBR 污泥系统,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由于采用了较短的沉淀时间,其出水 SS 浓度往往偏高13,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
6、样较短的沉淀时间操作条件下,较低 SOUR 的污泥系统其出水 SS 浓度较低,因此通过控制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活性可能是控制其出水 SS 浓度的一条有效途径。 图 2SOUR 对出水 SS 的影响 Fig 2Effects of SOUR on the exceeding SS SOUR 对出水 NO3-N 影响 研究表明 N/COD 比值对于颗粒污泥系统的自养菌和异养菌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即该比值越大,自养菌越多,进而体现较好的硝化性能14。在本实验中 R1 和 R2 的 N/COD 比值分别为 1 和 0.25。因此 R1 中的自养硝化菌数量加多,其出水 NO3-N 浓度较高。而 R2 中
7、的 N/COD 比值小,反应器内异氧菌占优势,对进水中有机物降解彻底,所以其出水 NO3-N 浓度低。 图 3SOUR 对出水硝氮的影响 Fig 3Effects of SOUR on the exceeding NO3-N 2.2 扩散系数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扩散系数对出水 SS 的影响 实验对两个不同进水浓度反应器中的污泥的扩散系数进行了计算。在培养的 048d 间,反应器 R1 中好氧颗粒污泥的 De 总体上高于 R2 的,而出水 SS 的浓度是 R1 小于 R2 的。其原因在于 R1 中微生物以自养菌为主,颗粒结构密实、粒径小。有研究表明,当颗粒粒径小于 0.6mm 时,其溶解氧的扩散不
8、会受到限制15,这与本研究中所测得 R1 中较高的 De值结果一致。由于内部微生物可以获得充足的氧和基质,因此所形成的颗粒较为密实,在外界大的剪切力或搅拌的作用下不易分层,所以其出水 SS 小。而 R2 中高的进水 COD 为异养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微生物不断从外界获取营养形成自身的细胞,颗粒粒径不断增大,传质阻力所有增大,造成颗粒内部缺少基质,甚至发生微生物细胞的自溶,从而导致颗粒分层,在较强的剪切力条件下,容易发生破碎,因此其出水 SS 值较高。由此可以看出颗粒的大小对扩散系数有较大的影响,而扩散系数是决定颗粒结构是否分层的关键因素,一旦出现分层结构,往往由于颗粒的破碎会导致较高的出水 S
9、S。 图 4 扩散系数对出水 SS 的影响 Fig 4Effects of diffusivity coefficient in on the exceeding SS 扩散系数对出水 NO3-N 的影响 R2 中进水 COD 负荷高,因此其异养菌数量多,对硝化作用的抑制也大,所以出水 NO3-N 浓度低(见图 5) ,而 R1 中的自养菌为优势菌,异养菌数量较少,有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所以其出水 NO3-N 浓度高。一般而言,自养硝化菌有自凝聚的特性,也只能以凝聚的形态存在,因此密实结构对于自养菌在生态上是有利的。也有研究发现自养菌主要分布在颗粒的表面,而异养菌分布在颗粒的内部和表面16-1
10、7,因此扩散系数可能对自养菌的影响不大,但对异养菌有影响,扩散系数大的颗粒污泥其异养菌的数量相对较少。 图 5 扩散系数对出水氨氮和硝氮的影响 Fig 5Effects of diffusivity coefficient in on the exceeding NO3-N 3 结论 高进水负荷条件下污泥 SOUR 大,颗粒的密实度小,因此出水 SS大。对于出水中 NO3-N 的去除效果,反应器进水的 N/COD 比值越大,自养菌越多,因此其出水 NO3-N 浓度较高 R1 内的颗粒密实、粒径小,其与溶解氧接触充分,De 大,颗粒内外性质相似,不易分层,出水 SS 小。R2 进水 COD 负荷
11、高,异养菌数量多,对硝化作用的抑制越大,因此出水 NO3-N 浓度小。 参考文献 1 TZORIS A ,CANE D ,MA YNARD P ,et al . Tuning t he parame ters for fast respirometryM.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B.V.,2002:257-270. 2 王建龙,吴立波,齐星,等.用氧吸收速率(OUR) 表征活性污泥硝化活性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9,19 (3):225-229. 3 洪梅.三磷酸腺苷检测技术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研究J .化学工程师,2002,93(6):56-58. 4
12、Vishniac W.Santer.M.The.ThiobacilliJ. Bacteriol.Rev,1957,21(3):195-213. 5 DeBeer,D.,Stoodley,P.,Roe,F.,Lewandowski,Z. Effects of biofilm structure on oxygen distribution and mass transportJ.Biotechnol.Bioeng.1994,43:1131-1138. 6 Philip S.Stewart.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effective di
13、ffusive permeabilities and effective diffsion coefficient in biofilm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8,3(59):261-272. 7 Lee,D.J., Chen,G.W., Liao,Y.C., and Hsieh,C.C. On the free-settling test forestimating activated sludge floc densityJ. Water Research, 1996,30 (3):541-550. 8 Tambo,N. and Wata
14、nabe,Y.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cs-I. The floc density function and aluminium flocJ. Water Research, 1979,13 (5):409-419. 9 Majumder, A. K. and J. P. Barnwal. A Computational Method to Predict Particles Free Terminal Settling Velocity IE I Journal,Vol,MN 2004,85:17. 10 国家环保局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北京:
1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1 尹军,王雪峰,王建辉,等. SBR 工艺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与控制参数的关系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7(29):481-483. 12 Xiao,L.P.,H.M.Zhang,et al. An effective way to select slow-growing nitrifying bacteria by providing a dynamic environmentJ.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7, 30(6): 383-388. 13 Beun, J. J., M. C. M. van
16、 Loosdrecht, et al. Aerobic granulation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 41(4-5): 41-48. 14 Yang, S. F., J. H. Tay, et al. Respirometric activities of heterotrophic and nitrifying populations in aerobic granules developed at different substrate N/COD ratiosJ. Current Microbiology ,2004,49(1): 42
17、-46. 15 Toh, S. K., J. H. Tay, et al. Size-effect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robic granule in a SBR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3,60(6): 687-695. 16 杨麟,李小明,曾光明等. SBR 系统中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J.环境科学,2003,24(4):94-98. 17 杨麟,李小明,曾光明等. SBR 系统中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J.环境科学,2003,24(4):94-